12月20日,杭州市长蔡奇在“开放式决策研讨会”上表示,杭州市政府的重要活动或全体会议今后都将进行视频直播,杭州各区县市也将因地制宜,通过网络直播形成互动。

  杭州市政府迈出的这一步不简单。这种公开政府决策的新颖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勿庸讳言。公开就意味着接受监督,信息和决策公开程度越大,对公开者的约束和制约力度也将越大。某些程度上,政府信息和决策公开是“套”向政府和政府官员的“紧箍咒”,主动公开就相当于是政府勇敢地向自身“开刀”。而且,在杭州市做出此项决策前,我们还未听说有哪一个地方政府能将政府决策和重大会议信息事项,公开到如此“到位”和“透明”的地步。这算得上是国内“首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勇气和胆量、这种亲民为民、兴利除弊的决心,值得由衷钦佩。

  但长期以来,少数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习惯了“拍脑袋”式的指挥,也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发号使令。要么“闭门造车”,不悉心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要么习惯于“我说你听”、颐指气使,当官老爷。导致严重脱离群众和大量本不应该失误的重大决策频频失误。究其原因,有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有长期习惯和官场积弊原因,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个别官员还未打破旧的思维框框,还很害怕公开和透明让他们搞不了什么“特权”。

  其实,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一切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又有什么不可以让公众知晓的呢?政府和群众原本就是一个利益休戚相关、鱼水情深的共同体,又有什么多少重大秘密不敢向社会公众公开呢?前段时间,一名律师申请当地政府要求公开21个项目的财务账目,答复是“极其敏感,难度极大”。至少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公开”的勇气还不够,在思想上还害怕监督。

  同样是地方政府,杭州市有此勇气、能够做的如此到位,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关键在心态,关键在决心,关键是要彻底抛弃“官本位”思维。我们真诚希望,各地政府能像杭州市政府那样“胆子”大一些,步子“快一些”,真正做到尊重民意、汲取群众智慧,让“百姓真正知道政府在做什么”的知情权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