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一份内部刊物摘报的《贵州铜仁建立干部网络交流渠道受网民欢迎》上作出批示“这个做法好,是一个群众能说话,矛盾可以见光,干群可以沟通的渠道,是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的好办法。这个完全可收入干部教育教材中。”(2008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各级实体政府陆续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民办事、政民互动,是政府网站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定位。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仅仅将政府网站当作领导行动的“复制机”,一味地强调宣传,而对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公众参与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淡化、弱化,或根本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赶时髦”建了政府网站,却无人管理、无领导过问,内容长期不更新,信件长期不答复,互动长期动不了,使得政府网站成了网络上的一条“死鱼”、一潭“死水”。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对11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6%的人曾访问过政府网站。调查显示,61.3%的人对政府网站感到不满意,32.0%的人感觉一般,不到7%的人表示满意。调查中,33.1%的人认为政府网站需要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增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外,接下来的排序为:提供网上政府服务,提高网上办事效率(20.9%),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尤其是改革举措(17.7%);第一时间发布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14.9%);增加网站功能,方便公众使用(12.3%);加强网站安全管理(1.7%)。(据2008年12月16日人民网)

  政府是干什么的,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网站是干什么的,当然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些政府网站,之所以没有人气,让民众不满意,笔者认为,这不是网站建设的水平不高、版面不美,关键是定位不准,或根本就是一种应景、应付、应差。其实,大家也可能理解,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谁会上政府网站去寻找什么重要“新闻”,应该说,绝大多数网民登录政府网站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政府信息,尤其是一些重要决策信息和改革举措,是为了向政府诉求意愿,与领导互动交流,等等。而如果上去以后,看不见领导在线、听不到政府回声,提交的一些意见、需求,也如“石沉大海”,怎会产生再来的冲动,怎会有满意度、幸福感的提高。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群众的需求、意愿、呼声、利益,应该是党委政府执政的第一信号。当然,群众表达意愿的方式有很多,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之成了群众诉求意愿、表达心声的“集散地”和“舆论场”。对于来自网上的民声民意,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真心倾听、真诚关心、妥善处理。

  在关注网上民声、民意、民情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明确的指示,也为全国的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胡锦涛主席在今年6月20日在人民网考察期间与强国论坛的网友面对面交流时,深情地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温家宝总理也曾说过,“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温家宝总理还说过,“我常常一边看网,脑子里就想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群众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精力来上网写问题、提建议,是要政府解决问题的。”

  是啊,“群众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精力来上网写问题、提建议,是要政府解决问题的。”在畅通“网上民声”、满足“网上民愿”、搭建“网上平台”方面,政府网站和政府官员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州铜仁市政府网的“网上民声”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民生线、群众的连心桥、干部监督岗,形成了“群众-干部-群众”的沟通模式。

  古诗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人尚且知道关注民意,关心民生,倾听民声的重要性。在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全方位畅通民声表达的渠道,尤其是要畅通“网上民声”,对于网上搜集的民声民情民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从实际出发,加大工作力度。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事,要向网民解释清楚,态度要诚恳。对待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一抓到底,一件一件地完成,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网上网下彰显党的先进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