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局长“摊上事儿了”。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海南儋州市商务局官方网站因长期未更新被列入国办通报的不合格网站名单,之后海南省省长刘赐贵批示要严肃处理。近日,儋州市纪委也将该案例作为“不干事、不担事”典型案例通报,市委对儋州市商务局局长董海峰予以立案审查。

 
  因官方网站长期未更新而被立案审查,这样的遭遇的确有些新鲜。从产品到用户体验,过去不少政府部门网站都备受诟病,比如有的政府网站长期不更新,与民众互动不积极。作为政务互动在互联网上最初的尝试,对于政府网站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虽然隔三差五就有人吐槽,或者有媒体爆出相关的奇葩新闻,但不少政府网站的“僵尸化”似乎在很长时间都已经是常态,乱象并未因为舆论监督的压力而得到多大改善。所以,如今爆出有官员因为政府网站未更新而受到审查,舆论哗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既然问责力度如此之大,势必还是能从中解读出一些信息。很多人对此事件的第一反应是,政府网站运营这项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其实,这名官员被问责的两个背景值得注意。一是,这些年信息公开工作被反复强调,并逐渐制度化。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基本原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更加明确地强调推进行政权力清单、财政资金、公共服务、国有企业、环境保护等9大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信息公开负面清单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大量细化的规章制度开始落地。与此相对,因为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而导致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多,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已经成为一种习见的民间诉求。
 
  另外,就政府网站这一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而言,也被作为推动信息公开的抓手,各地政府网站公开状况如何,不但受到媒体的关注,来自中央层面的监督也在加强。此次官员因为政府网站长期未更新而被问责,很大程度就是中央的监督压力导致的。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组织开展的抽查结果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总体合格率91%。2016年,全国累计关停上移无力维护的政府网站20120个,减幅达30%,其中,县级以下基层政府网站减幅达43%。第三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中,共有111个各省(区、市)政府网站被列入存在突出问题的政府网站名单。“儋州市商务局”网站因“首页面长期未更新”,成为海南省被抽查的8家网站中唯一不合格网站。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监督,已经成为激活政府网站的重要动力。
 
  根据第四季度通报,84%的省(区、市)建立网站问责机制,对不合格网站严肃追责,督促整改。如,吉林省对问题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予以点名通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调离工作岗位、免职等处理。湖北省对抽查合格率地域50%的市州,约谈相关政府秘书长。这当中,儋州市委对董海峰予以立案审查更具问责的示范意义。
 
  这样一次非同寻常的问责无疑开了一个好头,起码意味着,像更新政府网站信息这种看似平常的工作,如果不到位也可能存在问责风险。官员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这既是新观念带来的影响,更应该有常态的问责机制作为保障。在具备政府信息公开可操作的工作制度且政府内部监督逐渐强化的今天,如何强化问责的刚性以保障制度落实,成为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然,问责不是目的,由此推动政府网站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进而推动政府信息更加及时高效的公开才是上下一致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