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亮点工程来抓,通过网络整合,建成了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信息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初显成效,建成了共享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中心。以“三个一”和“六合一”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把信息化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全力打造出了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以我市皮毛、橡胶、丝网三大特色产业为核心,经济信息化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日愈增强。 “十五”期间,衡水市先后被确定为全省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安平、桃城两县区被命名为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全市数据共享;突出应用,与传统审批制度有机结合;数千万元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没有增加财政负担,走出了一条独具衡水特色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之路。

  一、科学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市委、市政府立足现状,着眼未来,认真谋划信息化发展思路,聘请十余名专家学者,帮助编制了《衡水市信息化规划》,明确了建设信息化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2005年12月,我们又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主持编写了衡水市“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量化了信息化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规划的制定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高起点做好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电子政务的 “虚”与传统政务的 “实”相结合的为民服务联动体系的总体构思。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一网式”、“一线式”和“一站式”相结合的为民服务联动模式。 “一站式”服务,即由市政务大厅和四个分中心及县级政务中心组成的项目审批和便民服务场所。“一网式”服务,即衡水市政府门户网站,主要为群众提供网上咨询申报、表格下载、办理结果查询等服务,强化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功能,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展示衡水形象的窗口。“一线式”服务,即衡水市长公开电话(12345),在接受群众反映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对部门窗口业务咨询和监督功能,成为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三个一”为民服务联动系统,立体交叉,互为联动,拓宽了政务服务的范围和方式,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与交流,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强化领导是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一是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信息化工作。成立了衡水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信息化政策、项目等进行咨询。组建了衡水市信息化办公室,统一协调指导全市信息化工作,承担跨部门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二是政策推动。把信息化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通过奖罚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在资金上,对县市区实行奖先罚后,先完成的奖励,落后的惩罚。而对市直部门,区分单位性质,实行全额补贴和差额补贴,这样就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资金运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问题始终是一个瓶颈,必须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信息化持续进行下去。我们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去探索、实践、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除政府每年安排300多万元的信息化引导资金外,坚持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2003年,通过招标,衡水网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衡水市信息化一期工程,在财政“零”投入的情况下,“三个一”为民联动中心就顺利投入使用。2005年又分别与衡水移动分公司、衡水电信分公司合作电子显示屏等多个项目,市场化的运作办法,使政府和企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四、促进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一是切实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利用“三个一”为民系统、“六合一”系统,初步实现部门和政务大厅的信息交换,审批事项网上流转。市直共有34个部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在各级中心办理的服务审批事项达到401项。至2007年,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完成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约38万件,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1.7亿元。信息化为政务公开、政务监督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政府办事透明,群众心里满意,仅上年度就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125面。同时,也改善了政务服务的条件和水平。他们在搭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六合一”(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公务信箱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短信服务平台、信息采编系统、IP电话服务系统)公务员在线协作办公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统一了视频会议系统,每年节省链路费和办公电话费用上百万元;通过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网络的贯通,为减少办事环节、快捷高效服务创造了条件。另外,创新了政务服务的手段。他们还通过信息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新平台。如 “衡水市三网同织”招商引资服务平台,成为推介全市招商项目的重要手段。今年一月份,就有11家外资企业通过该系统来衡考察、洽谈。劳务输出服务信息系统,成为覆盖全市、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在2007年完成劳务输出41万人,为衡水经济带来28.8亿元的巨大社会效益。

  二是切实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我们从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带动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已经到乡进村,需求信息直接传输给群众,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及时反馈上级有关部门,渠道通畅,传递速度快,全市形成规范、合理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对劳务输出这一传统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去年我市劳务输出达到4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挣回28.8亿。

  创新了政务服务的手段。他们还通过信息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新平台。如 “衡水市三网同织”招商引资服务平台,成为推介全市招商项目的重要手段。今年一月份,就有11家外资企业通过该系统来衡考察、洽谈。劳务输出服务信息系统,成为覆盖全市、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在2007年完成劳务输出41万人,为衡水经济带来28.8亿元的巨大社会效益。

  五、讲究实效是信息化建设的活力

  衡水经济欠发达,要求信息化建设既要投资小、见效快、实用强,又要避免短视行为和投资不足现象,它既要规划大、起步早、定位准,又要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建设轻应用、重宣传轻实效、重业绩轻服务,将短缺的资金落入“数字黑洞”之中;它既要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利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品牌,利用信息化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又要避免超出衡水生产力水平允许的范围,走假大空的道路。因此,从规划编制到项目建设,我们始终把注重实效、厉行节约放在首位,探索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之路。

  一是整合链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传输,综合应用的原则,我们统一整合了全市各党政机关的网络资源,47个市直部门、11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通过光纤汇接到市信息办网控中心,构建起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经过初步测算,整合后比部门单独组网,不仅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安全高速的数据传输与共享,而且每年还可节约链路费600万元。

  二是信息资源整合。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建立了衡水市数据中心,打造了衡水市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应用系统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有效地减少了部门软硬件的重复投入。2005年,我市建设了三网同织、劳务输出系统,利用市数据中心的共享设备、共享系统、共享信息,仅对终端设备、网站系统进行了招标,仅此就节省资金40%。另外,通过建立衡水市综合视频会议系统,将市直部门视频会议系统统一规划建设,利用统一的中央控制单元,各部门只购置终端设备,避免了昂贵中央控制设备的重复投资。不仅结束了视频系统建设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且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链路资源。

  第四,机构整合。我们把原来分散在多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职能整合在一起,重新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衡水市信息化办公室,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兼任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指导全市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经市信息办审核方可实施,信息办的职能得到加强。

  六、“四化”推进,带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在抓好政务信息化的同时,不断开拓信息化应用范围,在影响衡水市发展全局的领域中,逐步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推广县域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信息化推进衡水全面发展的作用。

  1、县域经济信息化。县域经济发展是提升全市经济实力的关键,加快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我们就在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上做文章。丝网产业是安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其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为发挥金属丝网的行业优势,安平县投资3亿多元研制开发出电子微拔、数控织机、数控退火机等二十多种数控装备,又投资近十亿元先后从日本、瑞典、瑞士、德国等国家引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数控设备,加快了全县丝网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进程,全县丝网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已达20%以上。全县80%以上企业通过宽带接入了互联网,有400多家企业建立起独立域名、独立WEB空间和企业邮局的电子商务网站。在网上查找发布信息,成为企业开拓市场、了解市场的有力工具,不但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而且降低了宣传和交易成本,有力地促进了丝网产业的外贸出口。由衡水市工程橡胶产业协会开发的中国工程橡胶网,是目前国内橡胶行业功能最全的门户网站。集三十余个主频道、近一百个分栏目为一体,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向国内外推介中国工程橡胶产业及相关行业,为众多的工程橡胶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了行业信息、相互交流、产品展示和进行电子商务的多层面信息交流平台。安平县、桃城区被命名为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单位,由桃城区橡胶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工程橡胶网、安平县人民政府丝网产业管理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被命名为特色电子商务网站。

  2、企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衡水老白干集团、冀衡集团、远大集团等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生产、销售中,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冀衡集团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到集团各单位的生产中,在技改、新项目筹建等方面发挥着作用;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于氯碱生产与复合肥、苯铵生产控制过程后,减少了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生产过程控制实现自动化,同时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了技术帮助。

  3、教育信息化。结合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我市在教育系统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利用卫星接收、拨号上网、宽带等方式,实现农村学校上网,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实现了为农民发布信息,提供科学技术的目的,同时为基层党员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提高党员电化教育的速度和效率。到目前全市已有近300家学校参与了校校通工程。

  4、农村信息化。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依托,形成了覆盖11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体系,开通了农业信息咨询热线、农业寻呼咨询电话,相继开发、完善了10个农业信息数据库。通过编发《农业信息参考》、《农业信息与科技》等报刊,为农民提供农业经济信息和市场预测情报。通过与衡水电视台联办《菜篮子价格信息》栏目,为市电视台的《每周咨询》、《乡村大视野》栏目和《衡水日报》提供信息稿件,向广大农民传递国家政策法规、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动态行情等农民亟需的致富信息。通过向国内外发布我市的农产品供货信息,解决了农村信息少、信息发布难的问题,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承担国家试点任务,使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2004年11月,衡水市制定了《衡水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案》,提出对市直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局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即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2005年,衡水市利用河北省开展信息资源规划试点的契机,争取省政府信息办的支持,成为“河北省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城市”,承担了河北省市级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工作任务。从2005年1月10日至5月30日,由衡水市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牵头,开展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城市试点工作。在短短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重点对办公自动化系统、一站式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4个应用系统进行了规划,系统涉及47个市直部门和开发区。同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4月,衡水市承担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全国试点工作任务。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的“建立跨领域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区域性电子政务模型,探索面向群众、面向部门的市级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的要求,衡水市委、市政府经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确定由市信息化办公室牵头,组织40多个市直有关部门开展试点工作,对涉及各市直部门的400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梳理,形成以事项名称、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法定依据、收费标准、承诺时限、办理结果、共享信息为信息公开内容的行政权力公开目录,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强化了对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行政许可项目公开目录和行政许可项目共享目录的建设,初步建立了市级电子政务整体模型。“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推动了衡水市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008年8月5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赵小凡带领有关信息化专家组成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国家示范工作中期评估组,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市委书记景春华、市长高宏志分别接见了专家。省信息产业厅厅长、省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郭大建等省信息办领导参与了评估活动。国家评估组听取了市信息化办公室的专题工作汇报,对项目进展情况表示非常满意,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宝军出席了评估汇报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词。

  近几年来,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信息资源规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原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经慎重选择,最终确定我市作为全国地级市唯一试点,承担“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市级示范工作任务。2008年4月9日项目正式启动后,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机构职责和进度安排;通过建立省、市、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展开。市信息化办公室克服项目时间紧、工作任务重、专业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团结合作,班子成员身先士卒,深入各部门宣传讲解协调督促。由深圳圣达公司咨询顾问、省市信息办技术骨干、部分市直部门技术骨干、衡水学院计算机专业部分师生精选的45名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组成规划设计组,吃住在开发区驻地,不分节假日休息日加班加点;通过采取“分散梳理”与“集中规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市直部门展开大规模全业务梳理和系统建模。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共涉及47个市直部门、几千项业务事项、近600个科室,上千名工作人员参与。通过部门业务人员的全面参与,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互动,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资源规划技术与业务“两张皮”的断层问题。

  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工作,目前完成了市直47个部门的全业务初步梳理,16个部门的需求分析,7个部门的系统建模;共形成463个职能域,2901个业务过程,12201个业务活动;登记用户视图11223张,拆分视图3788张,形成数据项29939个;电子资料入档超过了1G。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国家、省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我市争得了殊荣,而且还将为提升全市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奠定基础。

  新华社、《经济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在全省推广衡水工作经验。国务院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团,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和外省市政界、学界、企业界参观、考察、指导达2000人次;中纪委副书记马馼、原省委副书记张毅、国信办副主任杨学山等,; 2006年10月,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市政务服务中心以信息化建设打造廉洁透明经济发展环境的做法成为全省的典范。同时,还被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等列入研究课题,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全新的政府服务模式。(作者系衡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