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市发改委推出2025年首批17项具有代表性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其中,宁德法院三项典型经验做法入选。一起来看看~
宁德市创新府院“联合共益执破”机制
推进“严重失信主体”整治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强化府院联动,针对因无财产执行导致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市场主体,迭代升级“联合共益执破”工作机制,推进困境企业重生和“僵尸企业”出清。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系统发力,畅通程序流转。一是突出内外联通。制定出台府院“联合共益执破”规范性文件,建立“僵尸企业”甄别、会商、移送工作机制和法院、政府部门、破产管理人三方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全市“联合共益执破”专项工作会议等,推动政府部门、法院、企业、破产管理人“共同参战”执行与破产工作,提速法院执行积案“终本出清”。2024年以来,累计移送破产案件近250件,助力出清1000余件审判、执行案件。二是突出数据融通。搭建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平台,建立执行、破产双向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不动产、银行存款、车辆、证券、保险等财产信息快速查控,有效提升破产案件甄别准确性和办案效率。优化“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服务,将破产办案系统与执行查控系统有机链接,实现破产企业财产信息快速查控,有效解决各方主体信息不对称、查询处置效率低、沟通不畅通等难题。三是突出内部贯通。构建法院内部“立审执破”全流程贯通工作机制,“立审执破”部门良性配合互动,实现“立转破”“审转破”“执转破”程序动态转化。特别是针对破产程序“财产接管难、处置周期慢”的痛点,深度融合执破程序共通的“查控、处置、分配”财产三项流程,探索建立“2+1>3”的执行主查主卖破产主分的“二执一破”财产处置工作新模式,避免程序空转和资源浪费,有效缩短财产处置周期。
(二)强化综合施策,提升共治效果。一是联合开展共益执破。在开展前端全方位甄别研判的基础上,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精准处置问题企业。比如,针对仍具有发展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企业,积极引导进入破产重整或破产和解程序,推动企业从“濒死”走向“新生”;针对耗费社会资源、透支社会信用、缺乏运营价值的企业,由联合单位向法院申请导入破产清算程序,推动企业有序退出,促进市场要素盘活。二是联动处置破产资产。针对疑难个案中的不动产处置问题,建立由法院主导、各相关单位配合的资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一批时间跨度长、牵涉范围广、处理难度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针对某房地产有限公司破产一案,法院联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15家单位进行强制清场,妥善腾退违规占用烂尾楼的40余家商铺,有效破解管理人无法接管财产、破产程序无法推进的难题,让中心城区烂尾近20年的商业广场项目“起死回生”。三是联促企业破产重生。针对事关地方发展的重点产业企业破产问题,推动属地政府会同法院、破产管理人等组建工作专班,全程跟踪推动企业“先破后立”、加速重生,最大限度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比如,针对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属地政府在发现企业业绩下滑、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立即组建工作专班,配合法院和破产管理人推进重整计划草案执行和意向投资人招募等工作,顺利推动企业“蝶变重生”,实现资产和产业双盘活。
(三)着眼常态长效,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探索建立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明确相关破产事务办理的主体责任和操作指引,厘清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职责边界,确保“执破融合”于法有据,有效解决企业破产过程中存在的企业注销、税费清缴、职工安置、信用修复等方面的“中梗阻”问题,实现“联合治理”的协同效应。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破产援助资金制度,制定出台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为无产可破或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审判提供经费援助,有效保障破产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三是强化落实保障。将“联合共益执破”工作纳入市对县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分解细化市县任务分工,常态化开展会商会诊、联合调研、督导检查、通报情况。同时,创新建立破产管理人考核评价机制,为管理人履职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指导,规范管理人依法履职尽责。
三、取得成效
“联合共益执破”工作机制实施以来,全市法院共化解执行案件近万件,执转破审查后裁定受理率达96.93%。全市9个县市均建立援助资金制度,累计发放援助资金570余万元,保障超340家“无产可破”企业顺利出清,促进“僵尸企业”处置规范化、法治化、高效化。宁德企业失信数从峰值的2206家减少至330余家,下降84.72%,有效推动县域企业“零失信”联动机制进程,激发地方信用评价、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共益效应”。
蕉城法院四位一体府院联动
助力劳动争议全链条化解
一、背景情况
随着新业态用工模式激增,劳动争议呈现主体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纠纷群体化特征。蕉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维护企业生存并重原则,主动前移司法关口,针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类型复杂化等突出问题,构建“全域协同、裁审融合、示范引领、源头预防”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劳动纠纷治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防控”转型。
二、主要做法
(一)全域协同,构建四位一体解纷网络。建立法院主导,人社、工会、司法三部门协同的“1+3”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季度工作会商、重大案件联调、风险信息共享。2022年在区总工会设立全市首个劳动争议诉非联动中心,启动“法院+工会”模式推进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实行“一窗受理、分流交办、限时办结”;2023年联合辖区工会、司法局、人社局在上汽园区、东侨大学生创业园设立2个职工法律服务基地;2024年在蕉城区仲裁委设立蕉城区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中心;构建“法院+工会+人社+司法”四位一体解纷网络,最大范围调动解纷资源,促进劳动纠纷提早预防、提早化解。2024年,诉中调撤劳动争议案件74件,诉前化解劳动争议191件,化解率达67.26%。
(二)裁审融合,构建诉调对接新体系。充分运用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在线调解平台,法院立案前将案件推送至调解平台,调解员通过视频连线、电子送达等方式开展调解,达成协议后即时进行司法确认。2024年通过该平台办理司法确认案件191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11个工作日。推广“蕉法e调中心”线上平台,劳动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交调解申请、上传证据材料,系统智能匹配调解员并生成调解方案。
(三)示范引领,创新类案裁判机制。积极探索以示范诉讼引领、带动类案化解,运用“示范判决+判后答疑”模式,对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等基本一致的系列案件,选取典型案件先行审理,建立“判后答疑+案例指导”机制,依托先行审理结果,通过法律适用解读,提升类案处理质效,促推类案有效化解。2024年通过示范判决解决50余起系列案件,涉及金额150余万元。
(四)预防为先:筑牢风险防控源头治理。实施“法治体检+规范指引”工程,组建由法官、仲裁员、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2023年以来,共深入30余家企业开展民法典、劳动法律法规宣讲、法治体检活动,出具法律风险提示书18份,覆盖劳动合同签订、工时制度等12类高频风险点。开展劳动法专项培训6场次,覆盖企业管理人员200余人次,推动企业规范用工行为。2024年接受法治体检企业劳动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8%。
三、取得成效
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创新,蕉城区劳动争议治理呈现“三降一升”良好态势:2024年,劳动争议执行收案增长率同比下降18.7%,群体性事件减少42%,涉劳动争议信访量同比下降52%,化解率提升至67.26%。
福安市人民法院创新运用“三全一速’工作做法
助力营商环境发展
一、背景情况
福安市人民法院立足辖区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新能源配套、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特点,秉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发展需求,脚踏实地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在罗江、下白石、湾坞三个工业园区,推出“三全一速”做法,打造“园区枫桥”金字招牌,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园区、化解在初始、消弭在萌芽,打造“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矛盾不上交”的园区好“枫”景,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创建“五福新城·全家福安”发展格局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多元协同“全”覆盖。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四下基层”为传家宝,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发展新需求。与园区各部门成立党建联盟,构建“法官+企业专员”园区网格体系,发挥企业专员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推动企业专员充分参与矛盾排查预警、前期介入、初步调处等工作,共化解苗头性矛盾纠纷36件。与福安市法律援助中心、福安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等联合建立“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加强援前调解、案件办理、信息共享等衔接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平等享受法律保护。紧扣福安作为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市)特点,邀请福安市人大代表钟春明(畲族)及政协委员、工会代表、退休社区干部等群体组成专业调解团队,融合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总结运用“春和景明”调解工作法,提升调解工作温度。
(二)“数智”司法“全”过程。运用智能化手段、大数据平台,软硬件结合归集企业存量增量、人力资源、营业证照、行业动态等数据,建设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打造“诉服企业通”服务平台,指定专人负责对接,提供在线指导、远程调解等专业法律服务136次。与派出所、司法所协同建立“一庭两所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多向支援等途径合力解决复杂、疑难纠纷。
(三)精准服务“全”方位。组建“园区枫桥”法律服务团队,聚焦园区治理难题及风险专门制发司法建议3份,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各类法律风险,开展“送法入企·安商护航”专题法律知识培训、普法宣讲等活动,指导创建“无讼”企业4家,为6家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案”特色精准服务档案,梳理汇总近年来涉劳动争议案件主要争议焦点,采用典型案例、法官说法、法律条文与漫画相结合的形式,推出系列原创普法作品《“漫”说法典》,在微信、微博等发布宣传作品12期。
(四)劳动争议“速”化解。结合辖区企业多、劳动争议案件多的特点,建立“劳动争议速裁”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代表等群体组成劳动争议专业调解团队,将常见争议焦点、典型案例、经验做法汇编成册,分发《调解员工作手册》,针对园区内劳动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案件,简化办理流程,受理后及时制发调解建议书,并联系各方当事人开展调解、释法说理,促使各方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推动案件当日立案、当日调解完毕。
三、取得成效
该机制运行以来,开展网上调解、提供法律咨询等126件次,以劳动争议速裁方式化解矛盾纠纷1041起,司法确认859件,通过“一庭两所联动”机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02件,当即履行率达96%。2024年,福安法院赛岐法庭涉企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18%(近三年连续下降),累计开展“送法入企·安商护航”专题法律知识培训、普法宣讲等活动13场次,受众员工达2000余人。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