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落实往往比政策的制定更重要。
5月8日上午,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的具体情况。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这批任务皆来源于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都是企业需求迫切、部门协同推进要求较高的事项,落地实施需要攻坚克难,继续推出增量举措。
此次,上海希望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对重点任务予以重点协调、重点推进、重点督查、重点宣介,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力量,倒逼推动各项任务提速落地,确保任务年内取得明显进展。可以看到,上海正在以高质量的政策落实,保障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建设,切实提升企业感受度。
具体来看,十项任务分别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和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不少攻坚突破任务针对的是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据上海市发改委介绍,在对企业进行营商环境调研时,传播涉企侵权信息、知识产权侵害、牟利性职业索赔是很多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在今年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中,上海已对这三项问题作出了法治化的回应,此次十大攻坚任务对这三项问题的落实举措进行了拆解,明确了具体落实内容。
例如,在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方面,上海首提研究制订《关于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的意见》,对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施压企业、非法牟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依规开展治理,有效压降职业举报生存空间,更好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不少攻坚突破任务作为上海建设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将长期开展。例如十大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近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BR评估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塑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4月下旬世行官方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结果中,上海企业调查数据总体表现良好。在企业调查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另外,还有不少任务需要攻坚突破,由于对政府内部协同配合要求较高,实际推动难度较大,如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等。以优化企业办理破产服务为例,这一任务并不仅仅属于法院,还涉及财税、金融、工商、人社等等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破产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附:“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的具体事项
1. 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促进世行评价和企业感受双提升
坚持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BR评估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推出新的任务清单,学习借鉴第一批和第二批参评经济体表现,对标国际一流先进实践,拉长板补短板,巩固提升落地成效。结合我市营商环境条例第四次修订,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入法固化。会同高校智库、行业协会和媒体机构,聚焦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开展“大咖聊营商”等专家研讨和交流活动,积极传播营商环境改革实践“强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总牵头,各领域由相关单位具体牵头)
2. 优化惠企政策服务,提升政策触达和申兑便利
围绕着力提升惠企政策整体性、清晰性、便利性,升级上线“随申兑”一口查询申兑平台,聚焦“六类”惠企政策,实现覆盖市、区两级的找政策、问政策、兑政策、评政策一站式服务。推出“政策演算器”,辅助政策起草部门科学精准设定政策申请条件和范围,探索去“中介化”、简化“专家评审”举措。持续扩大“免申即享”服务范围,普惠性政策力争应纳尽纳。通过小视频、直播等方式,创新开展惠企政策宣介解读,进大厅、进园区、进街镇。加强评估督查,定期通报高频政策优化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组织第三方评估,切实促进改进提升,真正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用得畅”。(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3. 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实现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
围绕着力提升涉企检查的规范性、一致性、协同性,加紧完善“检查码”系统功能,在全市40个部门和各区、街镇全面推行。推动各行业尽快建立“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和“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并出台管理办法。推进检查事项“双透明”和检查规范“双认可”,加强合规指引。数据赋能,以市级统筹、区级统筹和检查码撮合等三种方式促进联合检查。推广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加大政策宣传推广和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考核评估,在自评基础上,市营商环境专班组织对各区、各部门检查效能进行评价并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核。(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政府办公厅、市市场监管局)
4. 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分级分类监管实质性落地
围绕解决信用风险评级分散化、碎片化问题,研究健全“综合+行业”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选取重点行业领域试点“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应用场景。制定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的方案,依托市级信用平台支撑,形成各行业在“信用+风险”基础上开展分级分类监管的工作指引。建立市场监管专业领域风险预警模型,推广以风险为导向配置监管资源。完成个体工商户(市场监管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5.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升银企撮合实效
围绕创新银企对接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对融资服务的获得感。全面落实无缝续贷、无还本续贷政策扩展至中型企业。推动融资服务中心进一步下沉,覆盖更多街镇和重点园区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和可得性。实施信贷奖励和信贷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力度。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解决上下游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深化融资信用平台数据开发利用,加大金融机构信用融资产品供给创新,试点一批园区,实施企业画像基础上的“园区秒贷行动”。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推动信贷资源直达经营主体。(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上海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6. 提升涉企侵权信息处理质效,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
围绕加强涉企侵权信息处置,提升企业维权实效。升级推出《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服务包》2.0版,指导企业有效开展侵权信息投诉维权。压实平台处置侵权信息的主体责任,聘请重点平台企业相关负责人担任“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服务专家”。通过制作小视频、宣传页等方式广泛宣传涉企侵权信息处置的政策法规和维权途径。组织涉企侵权信息处置实务培训,提升各区解决企业诉求能力。开展“清朗浦江·e企同行”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打击违规“自媒体”,集中打击并惩治涉企造谣传谣违法犯罪行为,建立相关协同治理机制,形成社会共建清朗网络环境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
7. 加大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围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打击侵权、保护企业力度。开展长三角区域海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印发《2025年上海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协调机制。出台商标侵权小微案件查办指南,落实“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完善“反侵权假冒政企协作机制”,保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海外服务站网络布局,设立上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管局)
8. 完善异常投诉举报处置联动机制,压降职业举报生存空间
围绕规范牟利性职业索赔,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影响。推动市场监管与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协同工作机制,强化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的整体合力。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异常名录”,推动分级管理、信息共享和合理使用,实现对异常投诉举报的精准识别、规范处置。研究制订《关于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的意见》,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同时,依法规制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施压企业、非法牟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好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
9. 加快健全协调机制和线上平台,着力提升办理破产便利
围绕统筹协调企业破产行政事务,提升办理破产质效。推动各条线部门制订各领域涉破产管理人办事的工作规范或操作指南,统一办事标准和手势。完善办理破产数字化平台,优化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案平台,完善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平台。推进破产企业财产解封处置、注销登记、信用修复等高频事项在线办理。发展市场化庭外重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高院)
10. 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夯实基层营商底座
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赋能街镇优化企业服务和基层执法,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感受。做实“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支持各区搭建条线部门与街镇沟通的“直通车”。深入研究提出优化12345派单机制的任务事项清单,推动工单考核机制调整优化。有序发展活力街区,对店招、外摆、户外餐饮等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合规指导。制订反向评价方案,组织街镇对各级部门赋能支持街镇营商建设的情况开展反向评价,对评价结果定期通报。开展“街镇营商漫步”主题宣传,对基层解决企业诉求、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宣传报道。(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