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年以来我国各省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全国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

      天津:发挥优势培育创新沃土

     今年以来,天津市深挖科教资源、培育创新沃土,以天开园等为载体和抓手,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开园,天津市在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用地保障和引导创新资源聚集等方面匹配多项政策措施,在内容上聚焦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孵化3类创新服务;面向高校学生、大学老师、高校校友3类创新主体;构建“政府引导、共建共享、市场化运营”3种机制。为破解企业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配套等问题,天津市建立项目优选、梯度培育、诊断分级、融通发展、赛马比拼、转出成长六项机制,打造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高品质服务,探索形成具有天开特色的生态模式。同时,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天津正加快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产业支撑。全面梳理八大产业34个领域134项支撑“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累计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打造了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天津药研院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达11家。推动“天河天元”“海河谛听”等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通过“1+N”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工信部门围绕图谱聚焦重点链群,积极对接北京科创资源,通过补链强链和集群培育,落地一批项目、形成系列成果、打造一批应用场景,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经济日报)

  江苏:多点发力厚植新质生产力

      立足既有科创、产业、市场等优势,江苏别开生面,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江苏持续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针对冶金、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制定专门方案,开展工艺装备、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焕新行动。同时,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近两年累计实施改造项目约5万个,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免费诊断覆盖率近65%,企业发展新优势加速形成。壮大新兴产业。江苏不断深化“1650”(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集群筑峰计划,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加快打造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世界一流、新材料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556”集群方阵。目前,江苏已有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态初显。培育未来产业。江苏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布局未来人才培养,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南京大学启动“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致力塑造富有科学素养、具备跨学科理解力和领导才能的未来领军人物;苏州大学设立未来校区,紧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数字经济核心关键领域发力人才培养;西交利物浦大学将专业、行业、管理三类教育融合,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的未来人才……近年来,江苏每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次,均占全国1/10。(新华社)

  广东:建强全过程创新链

      近年来,广东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一方面,凝聚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目前,广东已初步构建起以深圳、广州两大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另一方面,广东持续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同时面向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此外,一年来,广东已陆续出台为科研人员“松绑”、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等重大改革举措,使人才金字塔更坚实、企业创新主角地位更稳固、市场作为创新“加速器”的动能更强。(经济日报)

  黑龙江:成果落地生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2023年,黑龙江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制发落实《黑龙江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黑龙江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3—2026年)》等系列政策,全面激活创新驱动力。为增强黑龙江省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引领性研究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支撑产业创新,黑龙江省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围绕解决产业需求的科学问题,2023年组织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项,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29项,获资助经费8990万元,资助额度创历史新高。聚焦“4567”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省科技厅完善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精准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试验推广,支持石墨规模化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冷水鱼预制研发等“揭榜挂帅”项目32个,在研72个项目研发新技术、新产品200余项,带动企业新增营收4.2亿元。2023年,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效果突出。举办“汇智龙江”成果路演推介202场,对接项目2305项(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89项,新增收益99.22亿元。此外,黑龙江还积极在科技与产业之间架设科技金融桥梁。推动哈尔滨农商行成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逐一对接省内创投机构,为省内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支撑。(黑龙江日报)

  山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山西坚持将创新“置顶”,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年,推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省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今年年初,《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创团队及企业入驻支持政策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旨在聚焦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同时,山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持续深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化体系。2023年以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省级技改资金支持28个项目5.9亿元;大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新培育5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企业进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示名单。加快推进150项关键技术和130个关键项目,累计建成5G基站超9.3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申报获批达到16个,其中8个与国家顶级节点实现对接,算力综合指数和算力规模均位列全国第七。近年来,对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的追求、对两者深度融合的求索,使得山西在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上愈加胸有成竹。(山西经济日报)

  重庆: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

       当前,重庆正从创新赋能、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迭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集群,高能级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形成,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除了布局建设实验室,重庆还积极创建轻金属、卫星互联网应用、页岩气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的17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4个国家高新区带动、12个市级高新区支撑的发展格局。重庆还积极营造协同高效、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两江协同创新区营造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共享平台服务、科创服务、孵化育成服务等多个配套服务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连接通道;璧山区打造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创新生态社区,为企业提供科研、孵化、中试、办公等服务,构建起资源集聚、要素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闭环。(经济日报)

  呼和浩特: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打造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近年来,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加大在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呼和浩特市以“蒙科聚”科创“一张网”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石,积极建好平台的总窗口,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持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通过厅市联动,成功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元要素,并积极培育服务全区的技术转移体系,实现常态化对接,为全区的技术转移体系培育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为解决企业与项目的孵化慢、落地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构建“立体联动”孵化机制。依托北部科技城的研发区、中部科创中心的孵化区以及南部和林格尔的产业化示范区,建立了从众创空间到产业园区的全程孵化体系。同时,从北京引进简耘科技等3家后备上市企业,形成了北京与呼和浩特之间的联动孵化模式。2023年呼和浩特市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组建了政校企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全市优质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优势,建立“以演代评”的转化机制,推动25项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预计年均新增经济收益亿元。(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大连: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大连市坚持用好科创资源优势、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推动科创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强化创新引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2023年,全市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组建大连市氢燃料电池创新中心,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个;新获评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获评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总数达到6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新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增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32个,数量全省第一;“长征云”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今年,大连市确立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14%。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连市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第三代半导体及柔性电子、深海开发等领域,超前谋划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掌握发展先机和主动。(辽宁日报)

  南京: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发展新动能

      过去一年,南京市启动实施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累计立项17个,持续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去年以来,南京市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校地、校企和院地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工程化转化平台,南京市有效期内高企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6%。产业集群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南京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聚焦南京“4266”产业体系构建,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放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特色优势,开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增长点,实现增长动能有接续、产业集群新提升。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深耕细作、创新发展,加快成长为“单打冠军”,不断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今年,南京市将围绕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数字赋能、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通过集成政策、集中力量,构建多元主体高效协同、各类要素集聚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环境。(南京日报)

  苏州: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苏州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重要路径。今年1月3日,苏州召开“新年第一会”——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紧随其后,苏州各区市纷纷拿出一揽子政策举措,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比如,昆山启动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制造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作为开放大市,苏州积极发挥对外开放优势,用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看家本领”,掀起新一轮“项目潮”,快人一步“拥抱”新质生产力。同时,苏州紧抓创新引领的“牛鼻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聚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当前,苏州正依靠55家市级大企业研究院、120家市级创新联合体、超3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攻关600余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孕育出新的动能。为了让企业核心地位更加凸显,苏州还大力实施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壮大、产业技术攻坚突破等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全要素协同创新,让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从而激发更强劲的创新活力。今年起,“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全面实施,锁定“1030”产业体系,支持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此外,苏州还超前布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率先寻找适合“本土体质”的产业赛道,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多新增长点。(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

  福州:以传统产业技改为引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福州全力以赴抓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企业追高逐新、向绿前行,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福州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开展提质增资扩产攻坚突破行动,形成规模效益。去年,全市新增国家级数字化或智能制造业示范项目14项、省级48项,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个,“智改数转”正成为广大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近年来,福州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升级,引导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设备,实现节煤、节电、余能回收利用、高效储能,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园区;推动钢铁、有色、汽车零部件、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再生产、再制造,实现循环发展。福州还加大技改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获得感。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改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年化贴息利率达3%,期限2年,合作银行达19家。深入实施“工业提振”三年专项行动,落实市、县两级领导挂钩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摸排项目建设困难问题,给予企业指导和帮助;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专项债,促进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开展工业园区低效闲置用地摸排处置,力争项目早日达到开工条件,切实推动技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福州日报)

  青岛: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创引领

       青岛一直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出台给予“实实在在”奖补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根据各自特色、凸显各自优势,在产出优质成果的同时实现“就地转化”;在关键环节上,青岛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长链条”中的每个节点顺畅衔接、高效协同,让单个环节各自的“冲刺跑”转化成各个环节之间的“接力跑”;在模式上,青岛推出了“硕果金”、云端研发中心、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全国首创”的尝试,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更加高效的路径。(观海新闻)

  广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线观察

       广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新技术、新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建设“灯塔工厂”,在顺应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趋势中,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和效率提升。推动建筑行业等传统产业向绿色降碳转型,推进传统产业华丽转身。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皮具箱包、美妆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广州大力发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动能。目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布局产业发展,推动出台《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低空出行商业化基础设施不足等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广州低空数字空域和智联网建设。另外,近年来,广州致力于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完善“企业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研成果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决策“领投”科研项目,建设研究院培养“技术经理人”,从机制变革到实践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广州日报)

  深圳: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当下,深圳正在努力打通一切制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保障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心顺畅流动。“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河套开展便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科汇”试点……多项创新政策的加持,使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深圳不断强化空间要素保障能力,坚持产业用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工业上楼”。统筹布局先进制造业空间和科技创新空间,编制《深圳市战新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暨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深化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布局,统筹20大科技创新园区布局,识别可释放工业用地潜力范围,确定工业用地供给“基本盘”,制定释放“时间表”,绘制释放“路线图”,引导各区通过在库储备供应、土地整备、城市更新、产业项目提容等路径实施。去年,深圳出台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五个方面发力,突出人才引用“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鲜明态度,使人才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此外,深圳推出顶尖人才计划,主要面向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9个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为他们提供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主动和先机。(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成都:向“新”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探索制造业转型发展新模式,专项制定《成都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2023年,成都开展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最终认定智能工厂35个、数字化车间73个。同时,成都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形成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等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2023年,为了提升企业数字化改造意愿,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为450余家工业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咨询诊断服务。另外,成都还推动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布局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2023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新华社)

  银川:以新质生产力“链”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银川市加快链式布局,以“链主”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向“新”发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动能。围绕聚力发展“三新”产业,打造“三都五基地”发展目标,制定《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银川市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加快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轻工纺织产业等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精准化补链条、集群化聚产业、多元化促协同。在全区首推产业群链推进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建立银川市重点产业链长及链主工作包抓机制的通知》《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构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3+9+N”产业群链。坚持产业“链式”突破、“群式”提升,加快推进纵向延伸、横向配套。印发《银川市产业链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区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供应链“标杆”培育认定。去年以来,市工信局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作用,分产业链梳理100家行业领军和头部企业清单并发出邀请函,为招商引资提供精准方向和详实信息;强化银川经开区、苏银产业园、宁东基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招商,研究出台产业基金、绿电园区、产业链发展方面支持政策,壮大“三新”产业集群。(银川日报)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