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往往是观察各地“抓开局”的一个重要视角。

  日前,上海召开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上海各区迅速响应,对标150项要求找差距、找目标,连日来形成了一批实施细则。

  记者注意到,各区进一步深化分解的落地方案普遍体现出三大特点:贴近地区实情、转向企业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强化有效市场

  2月19日,《浦东新区深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后第二天,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三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拿到了新版的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经营范围”。过去只有写在经营范围里的,企业才能做。而浦东实施的新规定打破传统做法:企业可以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如果想要变更经营范围,不再需要跑到登记机关提交申请材料,登录“一网通办”平台,自主调整展示信息即可。实施经营范围改革之后,浦东企业不仅不再需要跑动,更强化了经营自主权。营业执照上写什么、不写什么,企业自己说了算。这看上去是件小事,实际上更贴近市场经济的本质。

  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凤华认为,当下许多行业都涉足复合业态、创新业态。“如果这也要登记,那也要变更,我们的时间就都花在找政府办事上了。现在政府进一步放宽准入,减少企业的行政成本,我们才能心无旁骛搞经营。”

  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领导明确,要把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也就是说,政府做什么,要看是否有利于形成有效市场。

  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看来,政府有为的“尺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没有竞争那就不是好市场,就不是优质的营商环境。市场化是否充分,要看是否促进和保障公平竞争。”

  这样的观点,实际早已体现在近年来上海各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变化中。早年各区“卷”办事效率——你比我早两天办结,我比你少提交两份材料。现在,上海不少区域意识到,压缩时间带给企业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只有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培植更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共赢。

  以嘉定区为例,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在该区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介绍,今年127项任务举措中,除了对接世行测评、落实市级任务,又设计了28项创新改革。特别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嘉定区素来有“科学卫星城”之称,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全区共有高价值发明专利6568件,有效专利总量8.91万件。一旦把这些专利的转移转化制度化,于企业主体而言,将得以在法治保障下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反过来也有利于创新产业在嘉定区的集聚。

  要改革创新,给市场更大的空间,需要各区准确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浦东此次推行的经营范围改革,就是和国际先进做法对标的审慎做法。“目前新加坡实施的标准行业分类(SSIC)下,当地企业登记就只需选择主营业务和次要业务两项,可以兼顾市场高效和监管安全。”

  政府科学有为

  在此次各区围绕全市行动方案推出的细则和举措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思考: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具体来看,里面主要涉及如何看待两对关系:路径与效果;有为与无为。

  这两年各区路径创新不少。普陀区推出的“企业服务包2.0”,运用智能算法引擎,为企业精准画像,匹配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事项和服务,绘制服务链。

  黄浦区打造了企业服务平台,街道、园区提要求,委办局接“活”,派“营商服务官”现场进行讲解政策、回答疑问。在此基础上,黄浦区还推出线上政策“资源库”,方便街道人员帮助企业查找政策,匹配政策。

  杨浦区统筹全区各领域的服务平台,做实做优服务网络,包括打造“一事一品”特色营商名片,做大“杨小知”工作室、“首席服务员”等品牌;发挥各街道、园区属地优势和功能定位,为企业提供“家门口”服务。

  路径是表,由表及里也不难发现,各区实际上把服务重心放在了优化供需关系上。明明地方政府出台政策不少,在研究产业、提出对策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可是一些企业在大会小会上还是反馈“希望围绕某某事项,尽快出台政策”。这让许多地区干部感触颇深,不是没政策,是企业不知道,是“最后一公里”断点了。

  通过创新服务形式,特别是借力大数据、新技术,上海正在想办法弥合政策和资源的供需断点。不久前的浦东引领区2024年抓投资促发展大会上,浦东新区再提“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的经典口号,今年将继续实施土地储备“清盘行动”,重点在张江科学城等区域加大土地供应规模。同时在符合环保要求、安全底线和相邻关系的基础上,支持按需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着力破解资源供需这对矛盾。

  近日,超导科技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项目在浦东进入拿地协商环节。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韬表示,“目前我国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为了尽快在上海扩展,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与我们探讨工业上楼等各种可行方案,各方推进都非常积极。”

  好的服务形式能让办事更有效率。普陀区重点企业“服务包”的受益企业波克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感慨,“辖区主动送服务上门,创新发展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政策‘吃紧’的时候。”

  记者也听到一些企业反映,形式很重要,形式主义就没必要了。比如,有的干部喜欢高调公布手机号码,但真正能打通的却不多;有的部门一把手带大队人马走访企业,结果听了汇报却不解决问题,这显然不是“有为政府”真正的内涵。

  此外,有为政府也要有“无为”的一面。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仅从减少打扰的角度片面理解,而是要为企业“办事不求人”的朴素诉求提供环境,让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真正管用。

  去年,长宁区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携程集团副总裁王强说,“企业有需要,政府部门多次上门指导,面对行业监管时,又通过创新跨部门联合监管,减少行政检查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这是企业选择长宁的理由之一。”日前,长宁发布营商环境建设7.0版文件,其中有专门的章节着眼涉企监管流程、优化检查执法质效,进一步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宗旨细化、具象化。

  去年以来,宝山区就通过创新开展为涉诉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服务,从根源上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因重要涉诉信息披露不准确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目前,这一创新试点已写进新修订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法治化确保每个市场经营主体享受平等权益。

  企业感受优先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发布后,各方对照前几年的方案也做了梳理总结。直观的感受是:相比上一版,瘦身了58项。有观点认为,这是“用户意识”的体现,条文更追求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社会看得懂、企业用得上。

  全市行动方案发布后,记者从嘉定、长宁等区的落地细则中均看到了让政策瘦身减负、讲“大白话”的新取向。比如,嘉定区提出的“推动出口原产地证在线预约打印服务”等,均虽小却实。

  嘉定区发改委综合监管科负责人张恭勋表示,“去年我们通过大调研走访企业,摸清100多个企业普遍关注、反映相对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把这些问题梳理汇总后,再与相关部门对接后形成共识,才形成了此次推出的7.0版创新改革举措。”

  在服务企业上做加法,首先要学会给政策做减法。如果一个政策要用好几页纸才讲得清,恰恰说明这个政策针对性不强;如果一堆政策全都用“希望”“鼓励”等模棱两可、画饼充饥的词来表述,说明地方政府对产业还没有研究透,提不出贴心贴肉的解决方案。

  去年,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各级政府从实际中去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调研全区重点产业领域科创人才企业8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宝山区就梳理汇总了居住证及落户办理、人才安居、交友联谊、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奖项及荣誉申报、交流平台搭建、法律金融服务等12项人才需求。

  目前来看,上海市、区各级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手势差异带来的“温度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外资法定代表人变更中,有的区域要求法定代表人携本人护照等材料到场,有的区域则不要求。差异化的手势给外资实际办理业务带来困扰。保时捷中国法务合规与公共政策部门副总裁刘建龙表示,希望新的行动方案能够更好弥合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提高制度透明度和统一性,“让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能够在上海感受到落地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避免政策差异带来额外的营商成本”。

  专家建议,下一步,根据市里要求,各区在政策制定时不光要考虑针对性有效性和清晰度,在政策落实中、后段,也要跟踪反馈,持续优化改进政策。“要真心诚意鼓励企业吐槽,把问题、困惑、疑虑说出来。相关方面认真倾听、从善如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万篷说。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