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各区、各部门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目标不放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市政务服务办从中发掘出多个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如下:

  案例1:相互赋能 拓展渠道 以自助办助力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天津市政务服务办以服务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为契机,坚持北京引领、带动河北,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区域自助办,丰富拓展“一网通办”办理渠道和形式,有力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今年3月,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上线仪式暨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活动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成功举办,发布首批“京津冀+雄安”自助办服务208项,包括北京市60项,天津市80项,河北省58项,雄安新区10项。

  一是凝聚合作共识,拓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渠道。2023年1月,天津市政务服务办带队赴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开展学习调研和工作对接。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合作共识,即通过自助办拓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渠道,对现有异地帮办代收窗口、电脑端“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和移动端京津冀进行补充完善,丰富京津冀线上线下服务内容和方式,从而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资本、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

  二是聚焦高频服务,丰富“跨省通办”自助办内容。贯彻天津市党政代表团赴北京市、河北省学习考察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结合企业群众高频办事需求,组织天津市人社局、天津市医保局等市级部门精挑细选第一批自助办服务功能,涵盖社保缴费明细查询打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打印、历史回执打印、身份证挂失、不动产登记记录套数查询、不动产权证号/房地产权证号查询等80项服务,为三地自助服务系统开发明确目标。

  三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跨区域流通共享。面对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所涉及身份认证、数据共享、网络联通等新课题,天津市政务服务办积极主动对接北京、河北有关部门,借助政务外网打通网络,以“人脸识别+统一认证”方式做好身份互认,以数据不落地、页面服务嵌套的形式做好数据共享,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差异化自助办功能以“本地化”服务形式进驻各自政务服务终端设备,实现异地服务本地自助办理。(市政务服务办供稿)

  案例2:首创可视化无人服务厅 打造屏幕上指尖下“全天候”便捷服务

  天津能源集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服务到位、真诚到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创新构建服务场景,打造全国供热行业首创的7×24小时可视化无人自助服务厅以及全国首家智慧供热“展览馆”,将服务场景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

  一是开发升级“云柜台”,实现线上“面对面”服务。运用VTM技术打造无人厅可视化自助服务设备,应用远程视频技术和远程协助功能,实现在自助办理供热业务的过程中,随时“呼唤”后台可视化坐席,远程协助用户操作屏幕办理业务。遇特定场景视频转接业务支持,给予用户更专业的解答,或邀请客服主管进行问题会诊。今年3月,升级可视化后台服务系统二期,通过视频算法更新、新功能开发和业务流程优化,促进可视化服务迈上“新台阶”。

  二是业务流程“加速度”,开展“全方位”监管。根据服务事项的不同性质匹配不同程度坐席服务,区分为自助服务、静默服务、视频协助服务及高度协助服务。此外,在用户需要和坐席认为必要时,都可随时接入视频,形成“面对面”指导,保障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为确保服务标准,建立无人厅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服务质检流程,对服务过程开展全方位质量检测与监督,同时结合天津能源集团《服务管理标准》,建立可视化服务坐席团队并开展培训,进一步实现“服务零距离”,有效填补了非工作时间的服务盲点和办事空白,让暖心服务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三是开拓服务场景,打造“双赢”市场环境。聚焦服务用户“最后一米”,通过智慧供热“展览馆”的“上前一步”举措,创新推进供热自助办理机具与民生行业服务宣传同时进驻大型商业综合体。今年3月,天津能源集团联合东丽区万达广场投入使用智慧供热“展览馆”,通过主动向群众汇报服务理念和便民举措,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擦亮服务品牌。通过自助设备进驻商业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既拓宽了服务维度,又将公共事业延伸到用户的生活,让暖心服务真正融入生活场景,构建出商业综合体与供热企业的合作共赢体系,实现服务出品牌、服务出市场、服务出效益,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行业品牌知名度及服务便捷度,为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添秤”。(天津能源集团供稿)

  案例3:打造燃气设施监测平台 积极营造安全用气营商环境

  天津能源集团按照“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的发展思路,打造线上“燃气设施安全监测平台”,对所辖燃气管网设施及其相邻空间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分析,确保安全稳定供气,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用气营商环境。

  一是搭建“燃气设施监测平台”。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成果,结合天津能源集团燃气业务需求及信息系统实际情况,投资8228万元开发建设“燃气设施安全监测平台”,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燃气泄漏预警监控,有效提升燃气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和智能化管控水平。

  二是选用安装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针对天津市及北方地区特点定制化需求,选取具备高精度、长寿命、高可靠以及甲烷预警、防盗、防水等多种特点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共计安装可燃气体监测仪7000台。

  三是科学设置监测点位。监测范围覆盖天津能源集团所辖天津市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的风险区域,对燃气管网及其相邻空间的通信管网和电力管网进行24小时可燃气体浓度实时监测。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形成蓝-黄-橙-红区域风险四色图,即:低风险区域、一般风险区域、较大风险区域以及重大风险区域,监测重点程度递增,合理设置监测点位。

  四是燃气监测预警闭环管理。建立预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接收实时报警信息,发布预警工单,辅助指挥决策,由抢修队伍进行现场检测处置,检测及处置结果及时反馈平台,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2023年以来,“燃气设施安全监测平台”共接收报警信息255条,通过现场排查燃气泄漏7条,沼气聚集等其他情况248条,进行及时处置,有效提升了燃气管网设施运行本质安全。五是整合各类监测数据。平台通过与企业现有系统进行对接,接入场站泄漏监测数据、手持泄漏检测数据以及车载泄漏检测数据,实现燃气安全的集成化、统一化管理,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天津能源集团供稿)

  案例4:以信用手段助推政务服务便利化 数十份证明实现“一纸代替”

  为切实解决市场主体无违法违规证明开具多且难的问题,市诚信建设领导小组于2023年5月31日印发《天津市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的实施方案》,聚焦使用频次高、获取难度大的证明事项,率先在市场监管、税务、生态环境、人力社保等25个领域实施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无违法违规证明是企业申请上市时需提供的要件,用以证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情形,也经常应用于企业申请政务服务、评优评先等事项。方案实施后,可为全市70多万市场主体和60多家政府部门提供全天候信用报告下载服务,让证明开具由“多项事”变“一件事”、“多头办”改“一次办”。

  一是“一纸报告”破解证明开具“四多两低”。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正式实施后,市场主体可登录“信用天津”网站查询下载《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专用版)》,通过网上实时办、自助办、免费办,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证明开具需提交证明场景多、需开具证明数量多、需申请行政机关多、需办理流程多的“四多”难题。《天津市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的实施方案》对信用报告代替证明法律效力、称谓名称、适用范围等做了明确界定和统一规范,有效解决以往证明内容规范化程度低和证明力低的“两低”难题,数十份证明实现“一纸代替”。

  二是“一口统管”实现信用数据“应归尽归”。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实施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的关键技术支撑,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依法归集了63家市级部门和16个区的公共信用信息,涉及法人行政处罚事项10.39万项,一般行政处罚信息47.37万条,基本实现应归尽归,为全面实施证明代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平台基于自主研发的数据工厂对信用数据进行规则校验、清洗比对,使信用数据真实准确性、交互实时性得到全面提升,有效降低数据问题引发的异议申诉。

  三是“一站通办”提升对外服务“含金量”。“信用天津”网站证明代替事项功能正式上线后,市场主体可直接登录“信用天津”网站了解报告打印操作指引,查询打印专用版报告。对于报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异议与问题,可直接在网站上提交异议申诉。通过一站式线上服务通办,真正实现报告直查、服务直达、业务直办。

  四是“一键定制”彰显报告服务“贴心化”。考虑到无违法违规证明开具场景的多样化、差异化,以及未来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场景的增加与拓展,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功能设计开发中坚持“定制可选”原则,在报告打印时间、代替领域等设定上采取自定义模式,市场主体可根据具体业务办理需求自行选择报告打印期限、代替领域、适用场景。(市发展改革委供稿)

  案例5:出台优化项目审批十项措施 积极推进项目开工建设

  2023年4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工作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针对建设项目实际需求,重点聚焦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环节,启动实施10项改革措施,以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实用性的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一是优化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审批。进一步畅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类公共服务项目,继续推行“以函代证”,建设单位取得施工登记意见函即可开工建设。细化审批单元,支持轨道交通项目分阶段、分部位办理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审批。简化优化市政道路等线性工程审批,可以按标段办理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房屋建筑工程可按照单体办理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审批,条件成熟一个开工一个。推行工业类项目施工图设计质量告知承诺制,加快工业类项目建设,项目可提前开工1至2个月。

  二是提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效率。对已符合工程质量安全要求、达到安全使用条件、满足使用功能、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单位工程开展单独竣工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可单独投入使用。简化实行联合验收的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优化联合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流程,实行一并进件、有序衔接,实施联合验收的,建设单位无需再单独申请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三是持续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持续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以快审批、促开工、保交付为目标,不断提升审批效率和便利度。抓实重点项目服务,对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城市更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政府投资类公共服务项目,优化服务调度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依托联审系统,落实全流程在线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供稿)

  案例6:提升“津心融”平台综合融资服务能力 助力招商银行打造融资新模式

  2023年5月,市金融局依托“津心融”平台,以高效的银企对接能力、多维的企业政务数据、丰富的金融产品研创经验,指导招商银行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打造了“科创有招”服务品牌,创设“津科贷”产品体系,研发多款金融产品,服务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共建体系,加强融资服务业务深度融合。为解决轻资产企业创新创业中的融资难题,市金融局在“津心融”平台服务框架下,与招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招商银行融资服务赋能,合作建立基于数据融资的产品研发体系,开发数据融资模型,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探索融资新场景。

  二是共享数据,充分发掘企业政务数据价值。不断推动我市政务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共享应用,指导招商银行从“数据先行、模型驱动”的逻辑出发,充分结合本市企业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利用数字化、数据化、系统化新模式提供切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发展阶段的融资服务。在双方数据共研并多次赴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招商银行完善产品风险设计架构,陆续推出了基于税务数据、医保数据、政采数据、科技量化积分数据等共5款融资产品,使金融服务持续深入科创、医疗、制造等产业领域,已为700多家企业授信超2亿元。

  三是迭代服务,持续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感。在招商银行试点推出适用于高新区科技企业“津科积分贷”产品基础上,市金融局加强与市科技局合作,推出科技企业“科技量化积分”数据的共享应用,助力招商银行对适用于全市雏鹰、瞪羚、领军等科技型企业的“津科贷”再次升级,有效提升了优质科创企业的融资额度,产品一经上线,便有3家科技型企业在未提供抵押物的情况下,仅依靠自身相关数据,即获批2500万元信用额度。(市金融局供稿)

  案例7:“五化五心”持续发力 推动用水营商环境再升级

  2023年5月,天津水务集团印发《“民呼我为见行动,接诉即办解民忧”为民服务办实事工作方案》,以全面提升“获得用水”全生命周期服务为轴心,推出供水服务“五化五心”举措,用标准化服务场所、智慧化服务系统、精细化服务管理、数据化服务分析、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工作标准,为用户提供报装顺心、用水放心、交费省心、热线贴心、维修暖心的服务体验,切实为在津市场主体更好更快发展做好供水服务保障。

  一是让报装顺心。开展新一轮优化用水营商环境改革,依托天津市用水报装系统,促进政务服务信息资源集成融合,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联合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深化服务渠道拓展、“承诺制”“一表式”受理、全过程“一站式”管理、接入费用成本降低、前置服务主动上门”等举措,以专业的运营保障和贴心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二是让用水放心。统筹引滦、引江年度调水,着力保障原水平稳运行。完善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把好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质量关。高质量实施凌庄水厂、杨柳青水厂、新开河水厂等提标改造建设项目,兼顾水厂提升与保供运行。扎实落实《天津水务集团2023年供水服务承诺》10个领域具体工作,擦亮“天津供水”服务品牌。

  三是让交费省心。聚焦市场主体日常用水关切问题,在32处主营业厅增加报装咨询、故障报修业务,用水报装、水费缴纳、电子发票、更名过户、故障报修、投诉咨询等业务可“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并与“津心办”APP打通渠道提供便捷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窗办”实现全面覆盖。在全市60个点位安装78台套自助售水设备,中心城区主营业厅实现跨区售水。

  四是让热线贴心。96655天津供水服务热线“7×24小时”“一号响应”各类用水诉求,打造多维度“智慧客服”平台,增加AI智能语音应答,“在线客服”线上实时互动交流,提供水费账单、账户余额、计划性停水降压、服务网点等自助查询服务。采取“集团-区域-属地”三级平台管理模式,完善供水服务信息处置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供水服务信息处理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五是让维修暖心。依托“智慧客服”平台,实现管网抢修智能化管理,确保在进行市政供水管网设施抢修或者日常入户维修维护时,做到响应迅速,研判准确,操作规范。对于计划性停水、降压,通过天津水务集团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楼门张贴公告、通知物业或网格员等多渠道提前告知受影响区域用户,视停水影响采取设置临时取水口、送水车、免费提供袋装饮用水等应急措施,提供有温度的供水维修保障。(天津水务集团供稿)

  案例8:线上“一键办理” 线下“一站服务” “水电气暖讯”再创新便利

  东丽区全面推进跨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现“水电气暖讯”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由“多次分头办”向“一次联动办”转变,为便利企业群众办事,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协同建立“水电气暖”联办机制。2023年6月,东丽区政务服务办在与国网天津东丽公司建立政企协同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会同区城管委、工信局、水务局深入研究,扩大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接入服务范围,联合制定印发《东丽区“水电气暖”协同联办报装机制》,创新打造“超前对接、协同服务、一窗受理、并行推动、联合验收”的全周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协同联办报装服务。

  二是超前获取“水电气暖讯”联办信息。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及时推送立项项目信息,关联部门提前对接客户需求,引导电网规划建设,为客户提供业务及技术指导,助力企业申请即开工、完工即接电,同时综合了解客户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需求,帮助客户完成联办报装。已累计主动为42个项目提供超前服务,促成2项联办。

  三是线下实施“水电气暖讯”一窗受理。政务服务大厅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牵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相关报装事项,会同各专营单位按照能并尽并、竭尽集约原则,灵活采用线上线下渠道,实现申报服务一窗受理,推动报装工作时序加速,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四是线上开通“水电气暖讯”一表申请。2023年4月,“网上国网”APP上线联办业务受理功能,客户在申请电力业务的同时,可以选择并行办理“水气暖讯”业务,联办需求信息通过内网专线或线下渠道,传递至政务服务办及相关业务承办单位,实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业务集成化办理,业务受理次数从5次减少为1次、时间从5个工作日减少为1个工作日。

  五是联合开展“水电气暖讯”一次踏勘。2023年5月21日,垠坤京津智造示范园项目申请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联办,东丽区政务服务办当天即组织东丽经开区管委会、国网天津东丽公司、东丽区城管委、电信东丽分公司等4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承办单位,组建联合服务团队前往项目驻地,提供客户“零跑腿”服务。工作人员与用户企业多位工程负责人在现场依次对接,从业务流程到施工节点实施统筹规划,解决了用户全部市政公用服务报装问题,高效保证项目后续建设工作顺利展开。

  六是创新推进“水电气暖讯”联合施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业务主管部门及实施部门持续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区内新落地项目需求,在业务联合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程联合实施,编制一套相结合的施工方案,使后续审批、开挖、施工、回填、验收、接通一次性完成,避免路径干扰,节省公共资源,提升接通效率,更好满足企业的公共服务需求。(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东丽区供稿)

  案例9:推进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自然人税收诚信体系建设 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

  2023年8月31日,市税务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个人所得税诚信体系建设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六部门共享信息,联合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自然人税收诚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对强化依法纳税意识、完善纳税信用信息管理、构建税收新型监管机制及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社会协同共治。六部门建立工作专班,常态化磋商研讨,签署《个人所得税诚信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达成了“建立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金融机构可以参考有关信息”“建立异议解决和信息更正机制”“共同开展合作成效分析”等6方面合作意向。

  二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对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专项附加扣除填报、享受税收优惠、信用承诺、提供涉税资料等个人所得税涉税事项中存在守信或失信行为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将其个人所得税守信或失信有关信息推送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纳入个人综合信用评价(海河分)、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报告。

  三是强化纳税信用运用。《公告》鼓励市场主体根据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守信主体采取优惠便利、增加交易机会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激励措施;鼓励市场主体根据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失信主体采取取消优惠、提高保证金等增加交易成本的惩戒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业务时参考个人综合信用评价(海河分)、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有关信息。《公告》发布以来,“数字+信用”智慧监管新模式加快形成,实现央地协同和部门共享,对接汇聚信用信息、政务审批、“双随机一公开”等执法监管数据,有效深化“以数治税”,纳税人遵从度明显提升,自然人侥幸心理得到有效扭转,税务部门对自然人管理和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征纳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税务局供稿)

  案例10:聚焦多元化税费缴退需求 我市数字人民币退税业务成功落地

  为助力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工作在天津落地见效,满足纳税人多元化税费缴、退需求,市税务局联合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积极探索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激发数字人民币政务服务效能。2023年7月,在前期已实现数字人民币三方协议电子缴税及银行端查询缴税的基础上,市税务局联合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不断深化“税、库、银”三方合作联动,开展数字人民币退税试点工作,推动数字人民币退税业务在我市成功落地。

  一是周密分析研判,制定工作方案。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多次召集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和基层税收征管单位,召开专题会议会商研讨,重点围绕退税工作规范和数字人民币账户特点,聚焦纳税人缴费人对支付安全性、便捷性、及时性的需求,开展数字人民币退税业务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确保相关业务“行得通”“低风险”。

       二是有效统筹合力,试点攻关推进。两部门多次磋商,细化工作方案,并选取东丽区税务局作为试点,共同辅导税务、国库、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经办人员和相关纳税人,争取理解支持配合,打通堵点难点,形成工作合力。经过多轮系统改造与联调测试,天津市首笔数字人民币退税资金于7月5日顺利退付至纳税人兴业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在实现首笔资金退付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会同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优化升级系统功能,在便捷性、及时性上实现再提升,进一步激发数字人民币政务服务效能。工商银行于7月19日实现退税资金实时直达纳税人钱包功能,退税质效显著提升,更好满足纳税人需求期盼。四是推动试点扩围,巩固工作成果。

  8月以来,税务机关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密切合作,数字人民币退税业务在滨海新区、河东、蓟州等地成功扩围,数字人民币“缴+退”业务在天津实现多区域全流程闭环覆盖,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办税缴费提供切实便利,服务天津城市加快发展。(市税务局供稿)

  案例11:完善单一来源项目信息发布内容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

  为落实国务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部署要求,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2023年11月,市财政局印发《天津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单一来源采购项目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完善相关信息发布内容,进一步规范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适用情形,切实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

  一是做优路径,落实试点措施。单一来源采购是采购人直接向唯一供应商进行采购的方式,具有非竞争性特点。为保证该方式正确使用,《通知》明确我市自贸区采购人依法采用单一来源方式实施政府采购的,应当对供应商的唯一性进行充分论证,并在公告成交结果时一并公告采用该方式的理由,让采购程序在“阳光”下进行。

  二是做大底盘,扩大试点应用。为进一步扩大试点措施效果,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试点措施应用,市财政局以完善信息发布内容、规范单一来源方式适用情形为抓手,将我市各级采购人纳入试点范围,着力提升我市政府采购整体规范性和透明度。

  三是做实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市财政局坚持用足用好政策,抓主体责任、抓政策宣贯、抓监督指导。一方面,要求各级采购人切实履行采购需求管理和采购方式选择主体责任,根据政府采购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法准确适用单一来源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宣传督导,及时纠正未公告或未按要求说明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理由的行为,保障试点措施落实落地。(市财政局供稿)

  案例12:“京津冀+晋蒙”深化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开启不动产登记区域一体化服务新篇章

  为落实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关于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逐步实现全国重点区域全覆盖的重要工作部署,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规划资源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晋蒙”深化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在华北地区实施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开启不动产登记区域一体化服务新篇章。

  一是推出首批通办事项。根据五地签订的《框架协议》,结合各自区域特点、企业办事需求、民生实事热点、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网上查询等16项高频服务事项作为首批通办服务内容。

  二是构建通办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收受分离”打破事项办理的属地化管理限制,采用异地帮办、异地代收等方式使申请人在异地就能完成“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申请,不动产所在地登记机构进行审核,申请人可以线上向属地缴纳相关税费、领取电子证照,或通过寄递方式获取纸质证书。

  三是推动通办走深走实。《框架协议》明确了收件地和办理地的工作职责、业务流转程序等,确保收件、办理两地权责清晰、高效协同。华北区域不动产登记部门将进一步深化“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服务,持续共享改革成果,动态更新“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形成区域“跨省通办”的华北经验,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优化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市规划资源局供稿)

  案例13:全面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

  2023年12月,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天津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方案》,在大力推进审批标准化规范化、持续提升审批便利度、优化网上审批服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启动实施29项改革措施,推动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推进项目加快落地。

  一是大力推进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围绕加强审批事项管理、提升审批服务水平、规范审批服务办理用时、规范审批服务行为方面,实行动态调整审批事项清单,加强审批窗口人员业务培训,实行“7×24小时”预约服务,梳理并公布审批事项涉及的特别程序及办理时限,规范审批用时管理,持续整治“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建立健全审批监督检查机制。

  二是持续提升审批便利度。围绕分类优化精简审批环节、推进集成联合办理、优化市政公用服务方面,实施优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探索施工许可、质量监督、人防质量监督、消防设计审查联合办理,实行联合验收意见书代替竣工验收备案,探索质量竣工验收监督纳入联合验收阶段同步开展,实行单位工程单独开展联合验收,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审批事项实施免申即享、并联审批,推进水电气联合报装“一站式”集中服务,探索建立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数据信息共享协同机制,优化水电气报装接入企业服务流程,推动市政公用单位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提前开展技术指导。

  三是进一步优化网上审批服务能力。围绕提升网上办事深度、加强数据共享应用、推进智能辅助审查方面,全力推进各类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进一步完善联合审批系统功能,在联合审批系统开通市政公用联合报装和外线接入工程审批等集成化服务,进一步加强联合审批系统与土地、生态环境、市政公用等系统互通互联、协同应用,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加快建立房屋建筑单体编码赋码用码机制,推进工程建设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推动BIM技术集成应用。

  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围绕推进审管联动、创新监管方式方面,进一步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建立基于工程风险的分类监管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大力推进数字化监管,实现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与天津市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智慧工地、房屋安全等管理数据协同应用,探索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机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供稿)

  案例14:积极争取国家智慧口岸试点 吸引贸易资源要素充分集聚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任务要求,2023年以来,市商务局会同口岸相关单位,以“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跨境合作常态化”为目标,以水运口岸为试点,共同规划天津智慧口岸建设方案,并积极争取国家工作支持。2023年12月4日,天津口岸获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正式批复,纳入国家智慧口岸试点。

  一是多层次开展智慧口岸工作调研。市商务局先后至天津海关、天津边检总站、天津海事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等口岸单位,天津永诚世佳、天津中远海运等大型港口服务企业,货代协会、进出口商会等口岸服务机构开展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口岸各领域、各行业对智慧口岸的规划建设需求。同时,先后派员赴山东、广州、深圳、厦门等口岸,调研学习智慧口岸规划建设经验,取长补短找差距,优势互补促合作。

  二是成立天津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工作专班。依托天津市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市商务局组织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天津海关、天津边检总站、天津海事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限公司等单位,召开天津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工作推动会,成立天津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工作专班,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研究天津智慧口岸试点规划思路和建设内容。

  三是编制形成试点建设方案。市商务局统筹各单位智慧口岸建设项目和应用需求,以水运口岸为试点,从智慧基建底座、智慧管控环境、智慧通关服务、智慧协同应用、智慧运行仪表盘和联动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天津智慧口岸建设总体架构,形成了《天津智慧口岸试点建设方案》。

  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经市商务局多次邀请,国家口岸办和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一行,于2023年9月21日至22日,来津指导我市智慧口岸试点规划工作,对《天津智慧口岸试点建设方案》给予充分肯定,为天津口岸获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奠定良好基础。(市商务局供稿)

  案例15:“一企一照一码”应用试点落地 实现涉企电子证照信息关联融合与一体化应用

  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提升电子证照共享服务质量,增强经营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大力支持下,2023年11月30日,我市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证照关联及企业码应用系统在东疆综合保税区率先上线,通过“一企一照一码”管理,实现涉企电子证照信息关联融合与一体化应用,标志着我市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扩大。

  一是系统对接筑牢基础。完成电子营业执照系统与天津市电子证照库对接工作,建设证照信息归集系统,归纳天津市电子证照库与电子证照间索引信息,建立经营主体与电子证照之间对应关系,便于证照关联检索,实现证照信息实时共享,保障电子证照应用准确性、时效性、可用性,为支持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证照关联检索筑牢技术基础。

  二是涉企信息掌上展示。依托全国统一的电子版营业执照小程序,增加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证照联展联用功能模块。经营主体通过微信或支付宝APP中的“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即可在电子证照服务模块中查看其名下生命周期内各类涉企经营许可证照信息,通过“一照关联”自主完成对电子证照的统一展示、统一管理。目前,首批关联上线的电子许可证信息包括市市场监管委、市药监局、市交通运输委等15个市级部门通过电子营业执照渠道发布的76个事项,涉及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诸多高频涉企许可事项。

  三是一照通查“码”上服务。在试点落地后,东疆区域内的经营主体纸质营业执照和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将统一升级为“企业码”,通过扫描企业码,就能查看经营主体基本信息和涉企许可电子证照信息,真正实现“一照通查”。在用于信息展示和需要提交纸质证照复印件的办事场景,电子营业执照及相关电子证照文件与实体证照具有同等效力,可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和存档材料,不再要求经营主体提供实体证照或纸质复印件。

  四是授权管理方便快捷。法定代表人领取电子证照后,可自行或授权证照管理员对相关电子证照进行日常管理和使用。法定代表人可授权管理员管理电子证照,也可取消授权,同时可由法定代表人或管理员将电子证照授权给办事人在指定授权期限和用途内使用,提高了经营主体的办事便利性。

  五是持续发力扩大应用。市市场监管委将持续推进电子营业执照扩大应用范围,通过证照关联“码上查”进一步扩展“码上办”“码上管”“码上享”的应用场景,推进“一企一照一码”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多领域覆盖,不断提升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支撑服务能力,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全力营造更加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市市场监管委供稿)

  案例16:深化智能应用 助力12345热线提质增效

  市便民专线服务中心立足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工作实际,主动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十项行动”部署,在推进12345热线平台智能化升级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工作质效,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智能化政务服务热线。

  一是智能语音赋能,助力话务降本增效。2023年12月,部署上线智能客服,通过智能语音机器人搭建12345热线智能IVR(交互式语音应答),实现市民直接语音讲述诉求,智能客服通过ASR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高效快速解答。共部署10路智能客服,做到“7×24”小时全天候服务,解决大量重复问题咨询,减轻话务员工作压力,辅助提升12345热线接通率。启用智能机器人回访功能,部署10路智能回访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文本分析等AI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自动生成回访任务清单,实现工单100%回访,客观、科学统计群众满意度,减轻人工回访压力,变“被动评价”为“主动服务”。

  二是建强网络平台,助推“掌上办、指尖办”。强化网上受理,开发“天津12345”微信小程序,包括语音输入自助下单、办理进度查询、满意度评价等功能,推出热线动态、适老服务等便民服务。创新“智能文本客服+人工在线客服”网上受理模式,对于简单问题,智能文本客服自动检索知识库智能答复;对于专业复杂问题,直接转入人工在线客服一对一解答,有效提升12345热线网上受理能力。

  三是知识智能推荐,支撑座席快答速办。依托12345热线平台传统知识库,对当前13类、5个层级、1451个小项知识进行归口分类标准化,根据知识使用频率从高到低,逐条进行原子化算法训练,将知识点打碎成FAQ(常见问题解答)模块,构建智能知识库,供智能语音客服、智能文本客服、智能回访、智能推荐、人工座席、微信小程序、网站等应用。截至目前,已训练智能知识6000余条。部署智能座席助手,将智能座席助手嵌入工单登记界面,支持语音自动转写、智能推荐、用户画像、话术地图、自助推荐派单等功能,自动将市民与话务员通话语音转换成文字,便于话务员查看、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工单,同时根据市民不同的咨询问题和语义语境,智能推荐知识库,并实时快速精准地为话务员提供话术指引,帮助话务员从容应对来电,节省工单录入、知识查询、派单等时间,有效提升12345热线直办率。(市政务服务办供稿)

  案例17: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升基层税收治理效能

  市税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于2023年10月17日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枫桥式”税务所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以防范化解税费矛盾争议为重要着力点,通过源头预防、优化机制、多元共治,提升基层税费治理效能。

  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把矛盾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税费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迭代更新,推动税费争议源头治理,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健全精准推送机制,推动税费政策直达快享。构建“1+2+3+N”精准服务体系,为纳税人缴费人精准画像,分渠道、分环节、分人员开展全流程、递进式、差异化推送,更好实现“政策找人”。坚持技术手段保障,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智慧税务建设,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通过数据预填、消息提醒、智能审批等功能,推动办税服务厅职能向“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二是分级分类解决,精准响应纳税人诉求。建立税费服务诉求和舆情分析办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系列税费争议调解工作指引,统筹公职律师等资源,分类分级化解税费矛盾争议,精准响应纳税人诉求。注重统筹联动,优化税费诉求解决路径。统筹内部资源建立“税费矛盾争议调解中心”,发挥公职律师专业化作用,坚持分类管理、靠前调解、快速处突,实现“小事不出所、大事不出区、问题就地解、矛盾不上交”。注重成果转化,形成税费诉求解决长效机制。2023年12月,制定《未开具发票举报调解工作指引》《行政处罚争议调解工作指引》等系列税费争议调解工作指引,加快诉求解决的经验收集和成果转化,推动诉求解决成果由“就事论事”向“就事立制”转变,通过问题剖析、部门联动、强化措施、领导督办对诉求解决过程层层把控,形成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协同共治,健全多元预防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税费矛盾争议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将基层税费治理融入地方社会治理格局,增强推进新时代“枫桥式”税务所建设合力。依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促进跨省争议解决。为快速解决津冀跨区域办税缴费诉求,天津市宁河区税务局、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税务局与芦台经济开发区税务局三局联合设立“宁芦汉”税费争议调解中心,通过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提高跨区域涉税争议调解质效。以支部共建等活动为载体,打造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方式,推进党建与业务紧密融合,打破行业壁垒、叠加职能资源、拓展融合载体、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地方多部门参与的税费矛盾争议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市税务局供稿)

  案例18:“海外仓”+综保区“集货仓”两仓联动 出口货物加速通关

  2023年,天津海关以政策叠加优化为抓手,研究创新“海外仓”+综保区“集货仓”两仓联动出口通关模式(以下简称“两仓联动通关模式”),促进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11月17日,新的出口通关模式试点成功,天津关区首票采取“两仓联动通关模式”申报出口货物顺利通关。

  一是主动优化服务。围绕海外仓企业退税和经营需求,天津海关结合海外仓快速发展的特点,在深入分析海外仓监管政策,广泛调研、走访海外仓企业和商务、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在综保区设立集货仓,串联区内区外、境内境外,在严密监管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通关模式,推动海外仓健康发展。

  二是政策叠加创新。设立综保区集货仓,方便企业集散为整、集拼出口,企业可入区退税降低通关成本,可把控交易节奏,压缩贸易风险;货物可入区退税,可保税退运入境,或保税加工、保税维修,还可切换优势目标市场。企业在保有海外仓遍布广、提前备货和急速送达的市场优势下,可以同时享受综合保税区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海外仓市场潜能。

  三是打造通关优势。海外仓企业先以0110(全称“一般贸易”)将货物出口至综保区集货仓,综保区所在地海关对批量出口入区的商品实行账册管理;再以1210(全称“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方式出口至海外仓,商品完成交易后再从海外仓送达境外客户。货物以0110出口入区即可退税,解决了9810(全称“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退税周期不确定问题;以1210出口海外仓,货物可自由退回保税区进行重新清理、维修、包装后再销售,全流程通关政策叠加更好支持放大海外仓的贸易功能。“两仓联动通关模式”实现传统贸易和新兴贸易的有机融合、区内区外政策的优势叠加和境内境外货物的保税流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开拓市场,支持打造区域性海外仓联盟,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天津海关供稿)

  案例19:推行业务集成化办理 打造电力“一件事一次办”服务

  为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推行集成化办理,将多个业务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居民视角的“一件事”,打造供电服务升级版,更好满足企业和居民用电服务需求。

  一是政企协同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业务集约办理。成立“一件事一次办”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争取市级政府部门支持,将相关措施纳入《天津市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并促请多个区政府相关部门印发支持政策。建立市区两级政企联席会议机制,进行多轮专题研究,推动规则完善、流程优化、收资精简、系统贯通、数据共享等相关事项。

  二是多方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件事一次办”。试点在东丽区政务大厅建立公用事业协同服务“共享空间”,联合提供服务。2023年10月,在滨海新区、宁河区、宝坻区等供电营业厅打造共享营业厅和共享窗口,在和平智慧供电营业厅依托“电e柜”上线“电、燃、水、暖”联合缴费。加强与物业公司合作,组织供电服务中心与居民小区物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批量获取物业允许施工证明和车位证明两项申请要件,实现自用桩接电“一次办”。推动供电与房屋买卖联动,超前获取新建小区房产销售信息,优化二手房“不动产+供电”业务,累计为2.3万余户居民提供联动过户服务。

  三是跨省互通,助力办电业务京津冀一体化。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按照“简化易办、就近好办”原则,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电力业务“跨省办”。针对电气化铁路、燃气管道等国家重大项目,建立“跨省通办”工作机制,实现重大项目“跨省办”。聚焦企业、居民异地办电需求,依托网上国网APP,打破地域壁垒,解决“办电多地奔波”痛点难点,使办电渠道便捷、机制健全、流程优化、业务办理更高效,实现高频业务“异地办”。

  四是数字赋能,实现多场景线上应用。推动业务数据系统贯通,2023年12月,实现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2.0系统和天津网上办事大厅、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工商登记管理平台的数据贯通。在网上国网APP打造“一件事一次办”专区,为客户提供主题式、套餐式服务。打造“e起办”服务品牌,上线“企业开办与用电申请联办”和“工商变更和更名”联办业务,在网上国网APP集成电、水、气实际报装字段信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供稿)

  案例20:砥砺笃行办实事 优化供水营商环境谱新篇

  2023年12月,《天津水务集团供水营商环境全面提升2023-2025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聚焦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供水服务,从“报装服务质效、公共服务监管和保障、信息透明度及管理质效”三个维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进“天津供水”服务升级,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十项行动”,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水务力量。

  一是进一步提升用水报装服务质量和实施效率。天津水务集团大力推动报装“线上办”“承诺办”“协同办”“专员办”等服务举措,对自来水接入实行办事渠道丰富、过程一头对接、进度查询明确、专员全程跟进的“一站式”服务,年累计办结企业报装项目400余件。依托“天津市工程协同服务平台”,按要求发起或受理供水设施查询及联合勘验需求,所涉公安交管、道路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线单位收到推送后回复意见,必要时到现场联合勘验,促进市政工程协同服务效率提升。

  二是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质量监管和保障能力。提升供水可靠性管理水平,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最新趋势及行业标准,通过客服系统提升优化、供水管理数据规范、监管逻辑建立及应用,开展区域内供水可靠性自检评估,评估综合结果符合国内“5A”级先进水平。推动杨柳青水厂正式通水运行,将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源,通过智慧水厂管理平台和优化后的高速气浮工艺进行处理,有效改善西青区供水低压问题,并夯实红桥区、北辰区等区域供水保障,受益人口达46万。

  三是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管理质效。线上业务由原先单一的水费业务拓展至户号查询、注册绑定、自助抄表、水量查询、换表申请、用水报装、故障报修等10余项,在线业务年累计办结超过670万件。自2023年10月起,客户关注“天津水务集团”微信公众号,可连线工作人员获得视频解答服务,用户可以直观地传递准确信息,工作人员更加高效地指导用户解决用水问题,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探索“水电气”联合服务新模式,供水业务进驻河东区金茂府供热营业厅、河西区三城里供热营业厅,滨海新区塘沽上海道国网电力营业厅,实现“水气热”或“水电”共享营业厅。在和平区自来水营业厅试行“水电气热”业务“一机通办”,将水费业务植入燃气、供热自助设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利。(天津水务集团供稿)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