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这几年变化很大,农村信息化在政府和运营商等多方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和很多其他方面的新农村建设一样,基础设施很容易实现,但实际应用到位真正发挥作用却比较难。这里面的原因很多,除了农民收入不高、消费能力不足、文化程度偏低、信息应用存在门槛之外,农村信息化的内容相对缺乏,没有充分的满足农民需要的内容,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正常发展。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再好的信息化政策,再多的信息化投入,没有内容的支撑都会变成空谈和形象工程。因此,关于农村信息化的内容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米少(沧海一粟)

  当前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农业信息资源缺乏,使用不便。因为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农民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农产品买卖信息、价格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等。但在实际生活中,适合农村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经常出现信息不灵和不对称从而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难。比如,我们常说的“多收了三五斗”就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对农民的伤害,而最近被热炒的“养猪”行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希望网络“养猪”后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米太少,想熬出粘稠的粥怎么可能?

  成功经验: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联网体系、开发建设了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预报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商品基础数据库,全市2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计算机信息联网,并建立起了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的通道,为指导郊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第二、米糙(良莠不齐)

  从现实看,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发布能力还较低,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尚未建成采集、加工、发布、反馈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运行机制还不活,一些涉农网站对农民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够全面,缺乏从上到下了解农村的信息人员,尤其是最基层负责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推广应用的人员,从而导致信息不实用,更新也不够及时。这样糙的米,中间还可能混有沙子,吃不好还会把牙碰掉。

  成功经验:在信息服务的机制上,北京市科委联合市农科院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港,打造为农科技信息服务的实体机构和服务平台。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通过市场延伸和利益杠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