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建设与评价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投资促进与学术研究机构已开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实践。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部署自2018年起已连续3年对全国主要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评价工作有序推进、评价指标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日趋成熟,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成效显现,推动各地出台了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针对性改革举措,有效发挥了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使中国持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但综合实践来看,我国营商环境评价聚焦供给侧(政府)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对政策的预期以及对需求侧(企业为主)的感受触及不多,这对营商环境的真实反映及持续性优化带来阻碍。实际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的测度,既要基于各国的特殊国情,又要兼顾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尤其是要把企业的经营状况、真实感受及主观评价纳入进去。本文试图从营商环境需求侧(企业为主)角度,以企业数据为核心,以企业经营结果为导向,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为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一、我国营商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基于世界银行的评价指标而打造,同时充分考虑我国整体国情,结合城市投资吸引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体现监管与服务三个维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地营商环境情况。但结合实践来看,在评价机制、评价指标、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机制方面

  我国在开展多批次营商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评价机制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建立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部门与地方深度参与、第三方评价团队具体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评价活动中,政府部门为应对评估,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准备相关的资料,而市场主体也会因为评价活动被动接受调查、问卷填写、电话访问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在进行评价活动时也没有一套标准规范,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专业性也需要一定的成长周期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二)评价指标方面

  以世界银行的评价内容为参照,我国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要从衡量企业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体现监管与服务3个维度进行构建,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从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融资信贷、生产营运、退出市场5个阶段入手,包含18个一级指标和87个二级指标。从实践来看,我国现行的评价指标比较宏观、涉及内容庞杂,评价内容侧重供给侧(政府)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对需求侧(企业为主)的经营成效、真实感受涉及较少。

  (三)评价对象方面

  我国在进行营商环境评价时,从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等差异因素多方考虑,自2018年来发改委组织开展的多批次营商环境评价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2020年还将18个国家级新区纳入评价范围,但总体来看评价对象相对较少(如2020年参评城市仅80个城市),评价对象覆盖不足难以体现我国营商环境的真实水平,对于未参评城市的引领性不强。

  (四)评价方式方面

  我国营商环境评价在沿用世界银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更强调实际案例支撑。通过部门深度参评与企业满意度测评相结合及问卷填报与实地调研、数据抽查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数据收集采信机制。由参评城市地方政府从事“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人员填报部门问卷;第三方评价团队从政府上报企业名单中随机抽取部分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企业视角的问卷数据;然后通过部门填报问卷与企业填报问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客观反应环节、时间、成本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问卷所涉内容庞杂,需要组织专门团队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所需材料、案例、数据、照片的整理和总结,同时,由于部门间系统不通畅、数据共享不足,部分数据获取难度大;对于企业而言,问卷调查主要以对政府服务满意度为主,调查主观性强,从不同调查对象所获取的调查结果存在不同,且存在同一企业被多次调查情况,很难反映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精准性也造成一定影响。

  (五)评价结果问题

  在评价结果方面,以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公开出版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为例,该报告对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和路线图、参评城市的首创经验和典型做法、标杆城市/国家级新区的实践探索和务实举措进行了详细剖析和展示,对各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做了很好的宣传推介和总结提炼,对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改善提升,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在评价结果公开及运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从被评城市角度来看,虽有发布具体评价结果,但被评城市依然对评价标准、打分细则不了解,对具体失分点、不足之处不明晰,对下一步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开展的指导性不强。

  二、完善我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提出的几点浅见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程,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深入发展。而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检验营商环境优劣的最终标尺还得看企业是否盈利,是否持续经营,是否持续投资……本节从企业主体视角,以企业经营数据为核心,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出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企业投资回报率

  企业投资回报率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它与企业的获利目标、利润以及投入经营所必备的财产相关,是衡量企业投资可以得到的收益水平。营商环境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的关系决定其具备的环境承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企业投资回报率可作为评价营商环境优劣的核心指标,因为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盈利的营商环境评价再高也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所在城市的营商环境现状,对比实现高投资回报率路径中具有相近营商环境生态的路径,在不同的驱动逻辑等方向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共栖或共生关系,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使企业实现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越长也反映了营商环境的优良,企业生命周期也可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时,必须做好准入、监管、退出“三个服务”,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才能为市场主体“自由出生”、规范健康成长、有序退出营造便捷、规范、可预期的环境。

  (三)企业其他关键经营数据

  除了上述提到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生命周期指标外,企业迁入迁出数据、企业的追加投资数据以及企业用工数量规模也应是评价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此类指标无疑是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数据,也最直接体现了营商环境的优劣,因为,企业投资活跃地区往往也是营商环境优良地区,各国、各地区莫能例外。在企业迁入、企业投资追加以及企业用工规模增加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地惠企政策的落实、办事服务的便利、市场环境的公平与开放、政府监管的到位……得益于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并同步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持续优化软、硬营商环境。

  结语: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加快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通过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来提振企业信心,进而实现我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在营商环境评价方面,还需“数据说话、结果说话”,以营商环境需求侧(企业为主)的经营数据作为评价核心和重点,在“营商”中“迎商”再“赢商”。

   凡注明“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来源:国脉原道”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脉原道(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如需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标明出处,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