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肤、大眼睛、猫鼻子的潘多拉星球土著居民纳威人,骁勇、威猛的地球雇佣军武装直升机,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奥斯卡获奖电影《阿凡达》中的原型形象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从9年前的《指环王》开始,电影编剧、导演们幻想出来的人物、武器、交通工具等,绝大多数是由中国人将设计蓝图变成1∶1等比,或者微缩的模型。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明博士看来,这正是好莱坞模式的“离岸外包”:将电影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不同的地方,在美国写剧本、在中国造模型、在新西兰录音、在法国配乐……最后它叫做“好莱坞电影”。

  可惜的是,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正像这部《阿凡达》的电影一样,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离“创意和技术为王”的核心还很远。

  而这正是该行业未来最重要的方向:中国服务外包不该重蹈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形象的覆辙,而应该通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端到端服务等方式,向服务外包价值链的两端进军。

  不仅仅是卖技术

  如果有人问IBM是家什么公司,人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一家电脑公司。

  而实际上,IBM已经从单纯的卖机器到卖服务和卖解决方案了。对IBM来说,正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让这个蓝色巨人焕发生机。对于专业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从单纯提供技术、维护,到像IBM这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正是服务外包附加值增长的发展方向。

  一份最新来自中国服务外包国际论坛的资料显示,维护支持处于外包服务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咨询、软件开发、系统解决方案和实施等处于较高附加值的两端。

  朱晓明担心的是,当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来料加工,没有创新,至今仍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赚取微薄的利润的局面,会在中国服务外包行业重现。

  如果中国的服务企业像上述“阿凡达”原型的制造者一样,只是照着别人的图纸来制作,将来服务业还将重蹈制造业覆辙,在全球分工中,还会被挤到产业链低端。

  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细分市场中,就总合同执行金额来看,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占到62.5%,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 占26.6%,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等占到10.9%。

  “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必须要强调自主创新。”朱晓明说,这方面,印度靠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三条经验:新技术、新的业务程序、新的解决方案。印度从低成本离岸起家,向美国的IT企业提供常规的外包服务,后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现在印度外包企业已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张。

  在管理咨询行业有近30年经验的郭昕对此也深有感触,作为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曾参与实施过的咨询项目多达200余项,他发现现在客户选择外包接包方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接包方可以照单做,还要求必须提供KPO。“过去发包企业希望我们是成本中心,现在在新的盈利模式下,发包商要求我们成为他们的利润中心。”

  从效率模式到效益模式

  作为一家IT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接包方,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在琢磨发包方客户对IT外包服务的要求是什么。

  软通动力的业务,50%来自海外,50%来自本土。但是其高级副总裁彭强发现,公司一直以来都在走着简单适应客户需求的发展道路。比如,客户首先是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基于此,离岸外包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供应链拉长,公司发展至海外。

  “这样的模式追求的,首先是要便宜,然后要快,最后才是好。”彭强认为,按照这样的要求结构,会形成特定的服务模式,就是整个服务面向的对象从CTO、CIO、CFO不同的部门,他们会提出不同的服务要求。针对这些要求,供应商也形成了不同类别的服务。这一类服务的特点,就是各项服务间基本没有交流,都是基于节省成本的外包模式。

  “虽然我们现在还在这条轨迹上走,但我们知道这条路不是一个长久发展的路。这个转变一定要开始,而且现在就要为这个转变作准备。”

  软通动力的标杆是埃森哲,这个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一年的收入是230多亿美元,但员工只有18万多。按照埃森哲的收入比例、公司的人数、人均贡献,中国的公司要有多少人才能做到埃森哲的230多亿美元?

  彭强计算出来的数据是,由于人均效率低,中国要有100多万人的公司才可以做到埃森哲这个规模。印度公司也差不多,要有约50万人的公司才可以做到埃森哲现在的收入水平。

  “靠成本优势或者是靠劳动力堆积的那种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埃森哲中国外包业务总监王晓艳表示。

  彭强希望的转变,也就是像埃森哲这样,从提高效率的模式,转变到提高效益的模式。他认为,这表现在关注点上,就是首先要好,然后要快,最后才是便宜。追求效率的时候,企业关注的是单位成本、人均成本和面积的成本,外包企业要尽量优化。追求效益,企业还得关注生产率多高、有没有集合的效率等。“因此我们要创新、要实现集成,给客户提供新的类型的服务。”

  凯捷(中国)加速交付中心总经理王晓良已经意识到这个趋势,他注意到过去凯捷只是接包生产流程的某个阶段,专门做软件开发的环节或者做测试的某个环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方位的服务业更为重要。

  “客户往往希望可以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从最初的需求、开发及日后的管理,包括可能对某个技术领域、某个产品或者某个系统,希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不是阶段性的服务。”

  这也让凯捷意识到,与客户的交往方式也应有所改变。凯捷创造了一种协同工作方法,不是甲方和乙方的概念,更多是同一团队概念,和客户合作,降低相互间的敌意或者降低相互间的依赖性,共同创造一些价值。

  抓住新技术的外包机遇

  外包的增长,不仅在于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也在于是否能在新的技术浪潮下抓住新的商业机遇。

  《纽约时报》有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多年来它的大量有价值的文件和数据都是用TIF格式存储的,这种格式既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又不能上网。所以他们就尝试,让亚马逊云服务为他们解决问题,把TIF格式转换成PDF格式。

  令《纽约时报》没有想到的是,困扰多年的问题,亚马逊云服务用了几十台计算机几天就完成了。更不可想象的是,《纽约时报》为此仅付出了3000美元的代价。

  “这种云服务,其实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成本很低的服务外包。”朱晓明认为,目前出现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会给外包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

  在朱晓明看来,云计算就像100多年前的农场主或者企业,逐渐关掉了自己的发电机,转而去购买发电厂的电力,实现了即插即用。这在现在来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时却是一个重大转折。现在的云计算也是一样,随着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的不断扩展,企业摆脱传统的IT服务的诱惑日益加剧。

  而另一热门技术领域,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又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产业。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的消息称,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而在中国,“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中国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朱晓明发现,物联网产业衍生出十几个产业环节,如产业通信芯片商、通信模块商、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物联网服务提供商、测试认证提供商、管理咨询提供商等等。“而这些万亿元级的产业,会产生千亿元级的ITO、BPO、KPO等服务外包,”朱晓明说,“中国企业家怎么能不动心、不动容、无所作为呢?”

  “抓住这些新的机遇,中国将重塑全球离岸外包版图。”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副总裁和全球合伙人张天兵相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