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从市政府办公厅获悉,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更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市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发布上半年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共有8个案例入选。具体包括:市教育局招生入学“一网通办”20余万家长“零跑腿”;市财政局扎实推进直达资金管理工作;市人社局实现领取资格大数据认证体系“无感知零打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率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零材料”办理;我市率先实现电费可由数字人民币支付;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标准;市北区打造 RCEP 企业服务中心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城阳区聚势赋能全力打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市政府办公厅会同各有关单位,以抓好高效青岛建设攻势为抓手,全力打造让企业家舒心、安心、倾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市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第11位,较上年提升8位。18个指标中政府采购等15个指标进入全国前20位, 相关改革经验和典型做法供全国借鉴或复制推广。上半年全市企业家政务服务环境满意总指数98。43分,较去年下半年提升0。74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催生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实有市场主体188。3万户。

  市教育局招生入学 “一网通办” 20余万家长 “零跑腿”

  长期以来,各地在义务教育招生中普遍采取集中现场报名、提交纸质材料、人工审核信息的方式,带来了证明材料繁杂、家长多次往返排队、学校审核费时费力等问题,同时存在入学材料造假不易甄别的风险。2021 年,市教育局大力推动数据赋能招生流程再造,打破部门数据共享瓶颈,实现了全市义务教育招生报名(包括小升初、幼升小)“一网通办”,家长报名“零跑腿”,学生入学“零证明”。截至目前,全市已有 6 个区市完成义务教育年度招生,99。4%的学生通过“一网通办”完成报名。预计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季全市约有 21。5 万学生受益。

  一是建平台、统一办。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招生入学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流程和功能,统一建设招生入学服务门户,实现了市级平台对全市招生入学统一入口、进度监控、数据汇集,为规范各区市招生行为提供了基础支撑。各区市教育部门依据各自招生细则和流程安排,建立区市平台,对本区域招生工作实施业务管理,实现了市区两级平台“大统筹、小自主”的合理划分。

  二是数据通、掌上办。市教育局把破解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作为推进“一网通办”的攻坚工程,会同市大数据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共享的堵点和难点。在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支持下,实现户籍、常住人口等 14 项数据 20 个接口接入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适龄儿童家长在“爱山东”APP、“爱山东青e办”APP完成身份认证并选定学校后,平台自动调取部门数据,比对核验后自动填入户口、房产等相关信息,家长无需上传任何证明材料,几分钟就可完成报名,依托省市政务云平台进行实名及实人认证,并采用数据查询接口作为共享接口,从技术层面避免了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风险。

  三是无干预、公平办。依托全市统一的招生平台,招生工作实行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了信息采集、初审、复审、终审、录取、分班、建籍全程无人工干预。家长完成网上报名操作后,系统后台依据招生政策, 直接调用相关部门系统数据并进行交叉比对,一切以现行政策和数据交叉比对结果为准,有效避免了信息误填、误报等问题,同时从源头上杜绝了入学材料造假的可能,更好保障了招生入学工作的公平、公正。

  市财政局扎实推进直达资金管理工作

  去年以来,国务院建立了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大幅减少了中间环节,做到直接管用、精准高效,从根上“浇水施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创新实施宏观政策中运用“放管服”改革思路和办法,紧扣市场主体急需,帮助市场主体度过难关。截至目前,共收到财政部下达的直达资金 48。46 亿元,形成支出 29。95 亿元,支出进度 61。8%,先后分九批次将 27 亿元中央调拨资金及时调拨各区(市)。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中央政策严格落实到位。成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监控工作专班, 统筹协调直达资金管理监控工作,审议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督导区市做好直达资金管理工作,确保直达资金下得去、接得住、管得好。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 确保直达机制快速执行到位。与财政部、省财政厅保持密切对接,提前谋划、倒排工期,高效有序、压茬推进各项工作。接到财政部《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和《抗疫特别国债管理办法》后,在2个工作日内,即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印发相应资金管理办法。收到财政部下达的直达资金分配额度后,立即进入战备状态,有关责任人员保持24小时随时待命,在全国率先实现直达资金100%下达基层的目标。

  三是强化流程控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管理到位。将直达资金管理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2021年进一步完善直达资金常态化机制,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等28项资金列入直达资金范围。

  市人社局实现领取资格大数据认证体系“无感知零打扰”

  市人社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了以大数据比对分析为主导、递延认证为基础、生物识别为辅助、社会化服务兜底的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认证服务体系, 改变了以往待遇领取人员每年集中到窗口排队认证的局面。截至目前,大数据认证通过率达94。3%,全市208万待遇领取人员实现“无感知零打扰”认证。

  一、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静默无感认证

  跨部门集成整合民政、公安等海量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关键行为、关联行动、健康评估三种模型,全方位分析待遇领取人员的行为轨迹,平台自动判断其领取资格。

  二、采用递延认证法,实现持续自动认证

  一是根据待遇领取类型, 为每名待遇领取人员设臵个性化认证服务期,最低6个月、最长24个月。二是在6至24个月个性化认证服务期内,待遇领取人员至少需要更新认证信息一次,也可多次更新。三是若在每个认证服务期内,大数据平台均能获取待遇领取人员信息的,则终生不需认证。同时,平台获取丧失待遇领取资格人员信息后,将自动停发待遇,有效防范社保基金被多领、冒领风险。

  三、多渠道辅助认证,实现待遇资格“应认尽认”

  少数大数据平台无法确定其待遇领取资格的人员,每月由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其进行补充认证。一是通过“人脸识别”在“青岛人社”手机APP或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自助设备进行认证。二是结合全民参保计划实施,由街道和社区通过组织健康体检、社区活动、走访慰问等形式进行逐一核实。三是对年老、重症、行动不变人员,建立服务台账,提供上门认证服务。经大数据平台分析,目前全市162个街道登门认证服务量每月不足100人,社区登门认证服务量月均10人左右,最大程度为老年人群提供便利,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

  市行政审批局率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零材料”办理

  我市创新施工许可“零材料”办理模式,为中车四方智汇港一期项目发放全国首张通过“零材料”模式办理的施工许可证,助力重点项目快开工、快落地,获企业好评。

  市行政审批局通过数据赋能,采用“告知承诺+数据共享+区块链”的方式,运用“全程电子化云表单”技术,实施表单在线填写、数据自动填充、材料共享调取,企业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时,需填写信息减少一半以上,提交材料由8个减至0个,全过程数字化“零材料”办理。

  4月30日,市行政审批局为中车科技园(青岛)有限公司的中车四方智汇港-城市客厅项目发放全国首张通过“零材料”模式办理的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石经理反映,以前办理施工许可需要准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标通知书等好几样材料,现在只要网上发起申请,系统能自动填写大部分信息,省去了准备材料的时间,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7月1日,又为中央商务区管理中心连云港路道路拓宽工程通过“零材料”办理核发施工许可。该模式的推行,进一步深化了信息共享复用,精简企业群众申请材料,减轻办事人员负担,提高了审批效率。下一步计划在各区(市)全面推行。

  我市率先实现电费可由数字人民币支付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以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创新年”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强政电战略合作,在优化客户办电流程、降低客户用电成本、提供个性化品质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简化“获得电力”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创新数字人民币“电力+金融”服务。作为全国第二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率先在国网系统实现自有渠道“线上+线下”数字人民币支付双轨运行,全面落地应用“网上国网”数字人民币电费交费业务。国内首家实现“电 e 票”一票多充服务,全面推广“电e 贷”,解决客户个性化交费需求。

  本次双轨运行中,线下模式是利用“电 e 宝”POS 构建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缴纳电费场景,用户可在开通个人数字钱包的前提下,在线下营业厅办理交电费业务时,出示数字人民币付款码,营业人员通过“电e宝”智能终端扫码,即可完成电费收取;线上模式则是在“网上国网”APP 中配臵数字人民币结清电费渠道,通过在“网上国网”APP“去交费”模块下增加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 拥有中国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的用户即可通过手机验证码的方式完成支付。

  数字人民币交电费在“网上国网”APP 和“电 e 宝”智能终端的拓展应用,为持有数字人民币且支持线上交费的客户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品质。

  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标准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了《青岛市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第一部分)(Q/QDAMR0002-2020)》,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标准体系。目前,国家、省及地市层面均未出台“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工作标准,各地在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中均依据国家、省出台的文件实施,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我市出台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和引领性。

  《青岛市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共14个部分,规定了我市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适用范围、 主要术语、 机构职责、 基本原则、 实施主体、“一单两库”建设、抽查计划制定、抽查实施、后续处理、检查证据、监督管理及分则等。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补齐工作短板。比如,对标准动态调整、抽查全覆盖、抽查后续处理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二是实施标准引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采用地方标准形式出台,编入我市地方标准体系,将其作为全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基本准则,统一工作标准,规范抽查行为,开创全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建设先河。三是构建长效机制。确立总分式整体架构,推进工作规范“三步走”:第一步,出台工作规范总则,对双随机抽查工作作出一般性、框架性、制度性规定;第二步,全局各业务条线依据总则规定,制定本领域抽查分则,将市场监管系统所有抽查事项全部纳入规范体系;第三步,在市场监管系统建立起完整工作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将市场监管领域32个部门逐步充实到规范体系中,最终实现工作规范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

  市北区打造 RCEP 企业服务中心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市北区围绕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为契机,以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为起点,成功举办RCEP青岛企业服务中心启动仪式,打造公共服务、增值服务和配套服务平台,为RCEP落地生效提供实证案例和先行先试的样板。

  一是打造公共的服务平台。联合青岛海关、税务等部门设立政务服务原产地审签、出口退税10个中心18个窗口, 将RCEP相关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的审签中心、 出口退税24小时内的到账等服务合并到一个地方办理,结合我市地区跨境贸易对其他RCEP国家贸易的关联影响,打造RCEP青岛贸易的活力指数。

  二是打造增值服务平台。联合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国际贸易涉外知识产权、海事仲裁等商事法律服务,为企业提供及时精准的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让国内企业更好地了解RCEP协定,更高效地利用好协定的相关优惠条款。

  三是打造配套服务平台。利用RCEP经贸合作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加强面向RCEP成员国的海外拓展,提供金融保险、商务咨询等商务配套服务,率先打造与RCEP经贸合作相适应的企业合作新平台,推动跨境电商服务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城阳区聚势赋能全力打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

  城阳区聚焦构建“系统、智慧、规范、活力”营商环境总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阳光城阳”一流服务品牌,让企业家切实感受到来自城阳区的“阳光温度”,为“双招双引”项目快速落地实施、顺利投产营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完善“阳光引才聚才”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扶持

  一是构建阳光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人才硬核六条”举措、十二条人才支持措施等人才政策,大幅提升引进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人才最高奖励500万元,人才团队项目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创新制定育才基金管理办法,设立3000万元资金池,引进高端人才试点采用“预拨付”扶持资金,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二是搭建“才飞扬”招才引智平台体系。开展招才引智“云推介”、“才飞扬”直播带岗等对接活动,推介岗位4000余个,超8000名青年人才参与线上互动问答。截至目前,全区已引进集聚各类人才突破25万人。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召开“城阳人才大会”,表彰激励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集体,发放激励资金1400万元。聚焦人才关注的“落户难”“入学难”“医疗保健难”等问题,出台人才服务全程代办帮办实施办法,设立人才专线和专窗,为人才免费提供便捷、 优质的服务,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代办帮办2500人次。

  二、打造“极简审批”,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

  一是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行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备案等业务“零见面”审批。上半年城阳区新设市场主体17567户,同比增长11。6%。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开办“掌上办”,上半年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 20956件,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电子化率近80%。二是上线“政策平台”,为企业提供涉企政策“无感兑现”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全面解决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生产资料等方面需求,实现政府、企业双向互动, 为项目快落地、快开工提供便捷服务,上半年平台累计兑现各类政策奖励资金1亿余元,涵盖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小升规等政策20余项,惠及企业200多家。

  三、强化对企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一是常态化开展金企对接,多角度探索融资渠道。组织14家承担金融辅导队任务的驻区银行机构建立金企对接工作机制,及时向驻区银行机构推送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并对项目融资需求情况建立了动态追踪机制,为驻区银行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项目架设沟通桥梁。截至目前,累计向驻区银行机构推送52个项目、总需求257。09亿元融资信息。其次,召开全区基建项目融资座谈会,通报城阳区2021至2025年重点基建项目,共涉及7大板块、55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673亿元,并邀请银行、保险、证券等11家机构对基建项目融资问题提出专业化建议。二是创新政策引导创投风投机构投资实体经济。城阳区通过更新创投风投政策,创新基金项目投资奖补政策,致力促进创投风投集聚发展,鼓励创投风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优质投融资生态。上半年全区中基协备案基金总数累计达87只,备案总规模达439。12亿元,累计实缴到位资金200。64亿元。同时,引进总投资5亿元由郑树森、李兰娟院士设立的树兰医院、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盈康生命、 总投资200亿元的每日优鲜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上半年全区落户基金已投资区内项目28个,投资额达32亿元。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zhou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