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做信息化工作,切忌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用行动和效果影响人们,特别是要让人们亲身参与并体验效果。

  CNET科技资讯网3月3日北京报道(文/徐马陵)在任何一项建设中,基层单位的建设是基础也是难点,电子政务建设也不例外。相对于省、市、部委等大部门,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无疑要“小”得多,其实施困难则要大得多,其作用却同样重要。那么,目前我国基层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哪些特点,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哪几个方面,以及如何应对、解决这些问题,就此我们采访了朝阳区政协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吴元龙先生。他表示,一切从实用出发,引导实际应用者逐步接受进而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才是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之道。

  记者:您在街道和区政协都从事过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都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基层单位,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基层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状况。

  吴元龙:电子政务在我国还开展不久,整体上说各级政府在建设之初面临的状况都差不多。但从基层政府的情况来看,资金、认识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首先,钱是个大问题,基层单位本身的行政经费就有限,能用来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就更有限,因此在购买设备、建设应用系统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约束。其次,基层单位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以街道办公人员为例,他们对信息化的理解就是一台电脑加打印机,对如何用网络来协同办公、实现信息共享根本不了解,同时多年的工作习惯也让他们很难接受“信息化”这样的新鲜事务。第三点,基层单位的基础设施也是最为薄弱的,从最基本的打印机、电脑到服务器、局域网等设施配备都需要从头开始。

  记者:面对这些问题,尤其是许多建设者最为头痛的资金限制问题,基层信息化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

  吴元龙:就是因为存在这么多的束缚和困难,因此我们一直倡导要以实用为先,绝不盲目追求先进。从选用设备上说,性价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不求新、不求快,硬件设备“够用就行”。一般来说,我们会对未来两三年内业务应用的数据量进行大体的预测,根据其设定硬件的标准,然后再从成本、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在香河园街道的一次选型中,我们就从实用出发,购买了一台几千元的工控机来开发应用,而非上万元的专业服务器。实际上,由于IT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有些省钱的策略非常适用:一般一台服务器可以使用3 ~ 4 年,那么与其现在花5 万元买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倒不如先花2 万元买一台适用的服务器,在2 ~3 年之后再花2 万元买一台更高性能的机器,在成本、性能等方面都要更好一些。

  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样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些小的应用系统如果能自主开发,在成本和性能上都会有更好的保障,例如在香河园街道由我设计并委托朋友开发的一套简单的OA软件已经得到了良好应用,经费支出还不到同类软件商业开发的四分之一。在复杂的应用系统中,可以委托专业公司去开发,但绝不能允许其闭门造车,必须与实际应用需求密切相关,如果有可能,应用方应亲自进行系统设计,起码也要参与系统设计。目前,朝阳区政协正在着手做一套政协提案的提交管理系统,我们就要求开发商充分了解政协提交提案的各种情况,从而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同时我们也自行设计了一些简单明了的系统界面。从整个应用系统的建设理念上说,应该是“搭积木”的形式,急需什么就先做什么,并在系统中预留接口,保证其扩展性,然后根据需求一步步扩充,这样总成本也会得到良好控制。

  记者:资金的困扰可以采用相应的策略,那么认识水平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从部门领导到普通员工是否都有一个认识不够的问题?

  吴元龙: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问题是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大障碍。首先,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动力,如果领导没有以身作则去大力推广,那么电子政务建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信息化工作者必须做更多工作,例如可以借鉴其他部门建设的示范作用,间接表现信息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领导亲身体验到信息化的效果,比如一次网上交流或网络会议就可能让领导充分意识到信息传递的快速、及时。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进而改变其多年工作习惯更是一项挑战。在建设中必须注意引导,从最简单的一件事开始做起,让行政人员对信息化系统从无知到产生兴趣,再逐步诱导深入,最终让他们自觉应用。例如在街道工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拿着磁盘到处跑去打印文件,我就在服务器上建了一个共享文件夹,工作人员可以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并存储文件,慢慢地人们发现不用楼上楼下跑就能打印了,也就有了更多的兴趣,从而逐步接受了这种做法;接下来,内部公告栏、内部邮件等也逐渐得到了应用。在基层做信息化工作,切忌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用行动和效果影响人们,特别是要让人们亲身参与并体验效果。

  记者:电子政务建设最终是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直接面对公众的部门,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压力更大,那么如何在建设中体现这种服务性?

  吴元龙:确实如此,老百姓经常会把街道、乡镇这样的基层部门的服务效果当作整个政府的服务效果,这就“逼迫”我们在建设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形式。公共服务绝不能“拍脑门”,必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给出科学的设计。电子政务建设是配合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因此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公众,而在系统设计上就要把握好“让公众方便使用”的原则。

  从基层政府所担负的责任来看,主要是帮助群众完成各项生活事务,因此在建设中要以此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发布信息,并为公众提供最便捷的与政府沟通渠道。但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切忌“走极端”——一切都要通过网络方式实现。目前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公众与政府在网上实时交流的形式还难以实现,政府在网上发布信息,公众对其进行反馈评议仍然是当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尤其如此。因此,不能让所有纳税人的钱只为小部分人服务。我们提倡一个观念,电子政务不仅仅是网络,只要能更快捷地为群众服务,所有能实现政府与公众间便捷沟通的模式都应该被应用,例如电话、政府热线、短信等形式在当前可能比网络交流的方式更有效的多。

  吴元龙

  1982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基层行政管理工作,曾负责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香河园街道办事处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在朝阳区政协机关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