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传递新路径

  《市民》主笔 詹敏

  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能够充当古代“互联网论坛”角色的,是一个叫“诽谤木”的东西。

  那时,官员们在“政府”门外和交通要道处安置了无数这样的“诽谤木”,鼓励天下人在木牌上刻写对君王的批评意见,议论是非,指责过失,让人“诽谤”。

  如今,“诽谤木”当初的清纯模样我们再也无法见到,只能依稀从汉白玉的华表身上想象它当年的身影。

  距离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已经过去了22年。“新传媒科技的出现,使官员和老百姓的关系有所转型。”一位长期进行舆论研究的专家这样解释科技对政治文明的影响。

  早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借助广播这种传播形式,让1933年陷入经济危机绝望中的美国人听到了希望,最终走出了困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76年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仍然在加剧。温家宝总理不断通过媒体,传递出坚持“过冬”的信心,并在“两会”前,借网络问政于民。

  危机中的人们,往往更强烈地寻求改变。他们不仅仅只是希望听到别人的声音,更多则是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倾诉之后,再一起寻找解决途径。

  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厦门“PX(对二甲苯)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再加上“陕西周老虎事件”,皆是通过网络平台,让私权质疑公权,有了一个舆情宣泄的渠道。

  一个开放的、文明的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可以说话的社会。民意诉求的通畅表达和官民沟通的顺利实现,其首要前提是公民话语权,这对于文明社会的公民至关重要。

  因此,从古代的“官方布告”、各朝官员的“微服私访”、现代中国的信访制度、政府上网工程和打造电子政务,再到当前的互联网政治——中国官民沟通的模式一直处于特殊的变化之中。

  在“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之后,各级政府官员也以不同的方式纷纷“触网”,上网直接倾听民意,与网民交流。网络时代这种超越传统地域时空限制的官民沟通方式,已经彻底颠覆了四千年前的“诽谤木”。

  “湖南的官员喜欢上论坛,海南的官员喜欢上博客,四川省的厅局长乐于和网民沟通。”有媒体曾这样报道中国官员们集体亮相网络的不同方式。

  自2007年起,中国民间也不断向胡锦涛主席发出上网聊聊的邀请,而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对话强国论坛——中国最高领导人同网民在线交流变成了现实。

  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亲密接触。高层领导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搭建起一个新的官民沟通的渠道。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直播节目开始在北京电台播出。这个节目已经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与市民沟通、了解民意、收集建议的重要平台。

  要平安渡过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必须也只能及时加快畅通各种利益的表达诉求渠道,建造一条中国式的民意传递路径,从而掀开中国互联网政治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