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的网络名人榜,“杨同学”有希望入选了。

  这个叫杨平的47岁株洲纪委书记,虽然并非中国第一个上网和网友互动的官员,但由于他从5月起实名在“株洲论坛”上发帖290多篇,被网友爱称为“杨同学”,从而一不小心成了“第一位实名上网收集反腐举报信息的官员”,甚至有评价认为,杨平现象对中国基层官员的网络执政,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不少人就说,杨平此举只是为了作秀,并讽之为“芙蓉姐姐”。杨平实名上网是否为作秀,个人动机不好妄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近两个月来,杨平从网上的短信通道收到30多封投诉信,其间还‘双规’了一名被网友举报涉嫌贪污受贿的局长。”如果媒体报道属实,“杨同学”实名上网反腐的尝试,可谓成效已经初显。

  这种高效率产生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互联网是一个便捷而自由的公共空间,发言者既可以亮明身份,也可以躲在暗处。这种特性,一方面带来了网上信息的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却恰恰“保护”了信息发布者的隐私和安全。这在举报腐败的战场上尤显契合。也许,杨平个案的意义就在于,以一种极为直白的方式,第一次将网络民意的巨大价值和战斗力从“口头书面”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单凭这一点,其他地方的反腐部门就不妨借鉴其经验,其具体形式不妨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在互联网已成一个重要的民意表达通道的今天,传统的信访举报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更主动、更积极地嵌入互联网这一模块,显得迫在眉睫。

  其实,这种启示意义并非只针对反腐信访举报领域,如今任何一项有必要倾听民意的政府工作,都完全应该在“网络执政”、“网络行政”的新领域内树立守土有责的责任感,迅速完成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升级”。遗憾的是,尽管早在上世纪末,从中央到地方就开始强调“电子政务”和“虚拟政府”建设,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多数政府网站仍停留于“旧闻公报”的原始功能,“被动”的网上投诉通道尚且不畅,遑论“主动”去网上寻找民意苗头了。

  某种意义上看,这些年来大部分官员的“网络生活”显得沉闷,原因之一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引用一位官员的话:做官就要“低调”,你在网上开博客、发帖子,搞得那么风光,同事和上司看得惯吗?由此可见,在儒家中庸哲学占主流的系统内,生长出一个杨平是何等的不易和可贵!当然,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空间,不难发现,其实今天更多“杨平”生长的土壤已经具备——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聊天,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在网络上与公众直接沟通;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称自己“两会”期间一直在上网听取网民的意见和批评;今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26名网友面对面,并指出“对于网络民主这个新生事物,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介入”……

  从这个意义上说,株洲“杨同学”的出现,又是一种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而对广大网友而言,如何以理性的姿态保护这些吃螃蟹者,以鼓励更多“杨同学”的出现,也将是一次难得的“网络公民”角色的考验和历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