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大同市,目前将“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放入2013年政府规划目标。

  目前大同市已经建成了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管平台,由指挥中心、多层管理平台、移动指挥系统、GPS前端产品等组成。100多处设施井、200余处照明电缆、20余部施工车已经安装了智能微型监控芯片,通过终端反馈、平台总控、GPS定位报警等手段,可实现对重点地段电缆、井盖、路灯、施工车辆等设施的定位监管,给这些长期以来容易受到不法分子毁盗的设施,安上了可以随时监控追踪的“天眼”。

  “除了防盗功能,该系统还具有一系列智能管控功能。”说起这套系统,张志坚显得颇为自豪。比如安装在路灯上的终端设施,可对路灯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分路控制、GPS校时;安装在地下排水管道上的终端设施,可通过流量感应器接收排水流量,对日常溢水、堵塞和汛期防洪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排除险情;若从某工地出来的渣土车沿途超速并造成扬尘,正在执勤的城管流动指挥车可迅速按照自动信息反馈,一面通过GPS定位系统进行动态监控,一面启动车载控速装置切断该车辆的油路和电路,就近派执法人员截获违章车辆。

  主打能源牌

  大同市在摸索和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3个主要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分散建设所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技术力量薄弱,资源缺乏,信息技术发展落后,物质载体不健全的技术支持问题以及智慧城市的投资和产业融合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同市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智慧城市培训力度,扩大对智慧城市的宣传,使智慧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形成合力。

  其次,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大同市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各部门工作,避免了过去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的现象。

  尽管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但通过走访和了解,大同市采用了和其他省市兼容的主流方案,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分级分类提供给各个政府机构和部门,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可根据需求进行交换和共享。最大可能地兼容未来的标准,减少重复投资。

  最后,针对智慧城市技术资源薄弱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技术力量雄厚的智慧企业投资,给予高层次的智慧型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智慧人才来大同就业、创业,同时带出来一批本土的智慧型人才。

  张志坚认为:“从大同市目前取得的成就来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城市能源供应。”一个没有可再生的、清洁的、不间断电源作为保障通信畅通、交通畅行、应急畅达基础的城市是不能称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体,必须有用于城市通信和交通的可持续的能源供给。

  太阳能是智慧城市抗震救灾的可靠的不间断电源。现代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突袭中,通信和交通的阻断必然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如果把太阳能、风能或地热能用于智慧城市的不间断电源来保证通信“点”和交通“线”的畅通,无论应急或日常应用都必将会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永不熄灭的光亮,对于抢救生命财产、减少灾害损失有着重大意义。

  过去的情形是,每每地震过后,往往都得率先抢修通信和交通,耽误了灾情报告和生命抢救的最宝贵时间。而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却能在捍卫和保障通信和交通的畅通中充当“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它们也都绝对“能”行。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这种自然的、环保的、廉价的和无畏的、不间断“电源”保证着现代城市“脑”不歇,“心”不歇,“智慧”不歇。

  “围绕这一智慧建设思路,太原市已经形成多晶硅、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路及风电、煤制天然气清洁能源等新型产业群体,产值将历史性地超过煤炭及火电产业。”张志坚介绍,在大同市智慧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大同市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资源,把再生能源作为新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太阳能在绿色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大同市的新能源智慧城市构想已经完善,但离真正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大同市市长李俊明在4月10日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座谈时提到,大同市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大家参与到大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同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希望能尽快完成智慧大同的规划,加快大同资源型智慧城市的发展。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了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的申报工作,大同市已经将现有建设成果和设计理念进行了申报,如果能够获得审批,相信规划中的绿色大同将不再那么遥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