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百姓事马上办”热线始建于2004年6月,具体做法是,由县新闻中心受理群众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所反映的问题,通过新闻监督和效能监察,传递给相关部门处理,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释疑解惑,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并非宁海的发明,但许多地方往往新鲜劲儿一过,热线变成“冷线”,“马上办”之后便“马上完”,不了了之。宁海将这项惠民善举坚持下来,一干就是四年。究其原因是得益于“五力”。 

  领导的动力。热线是根据县委领导指示有关部门建立起来的,其初衷和主旨是,开辟民情民意“直通车”,把热线作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重视民情、关注民生的一个新窗口,作为党委政府“察民情、解民困、帮民富、联民心”的新载体,把百姓的要求、愿望当成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热线建立起来后,县委主要领导密切关注运作情况,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当热线受阻时,授予“尚方宝剑”,及时加油鼓劲,使热线始终“热度”不减。

  制度的约束力。为使热线制度化、常态化,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文件,对受理范围、办理要求、职责分工、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在受理范围上,规定主要受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群众对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不作为、乱作为的投诉,以及群众对行政管理、发展社会事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建议和意见等;在办理时限上,规定一般在5个工作日办结并反馈办理结果;将“百姓事马上办”办理情况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这样做,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避免雷声大,雨点小,成为形式主义,官样文章。

  部门的合力。作为许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许多问题需要通过部门努力才能最终解决。总的说,各部门目标是一致的,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之间,又各有利益、苦衷,往往“胳膊往里拐”,甚至相互掣肘,相互抵消,形成顶牛,成为“零和”游戏,不仅旧的问题难以解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宁海县在要求部门各司其职的同时,促使各部门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力求找到部门之间的结合点,良性互动,形成共赢,从而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主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

  内在的压力。县新闻中心是热线的主办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承办《今日宁海》,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而且新闻监督要得罪人,往往“费力不讨好”,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工作,安排专人受理百姓来信、来访、传真和投诉,承受着“第一冲击波”;不断探索同群众互动的新形式,比如,网上对话、跟帖解答、组织百姓向记者开展咨询、约请部门负责人与百姓对话等等。用他们的话说,之所以甘愿承揽“分外事”、麻烦事,其实是有“想法”的,那就是希望借此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知名度,进而提高领导和群众的满意度。其实,这种“想法”比那种通过登艳照、揭隐私之类吸引读者眼球来得高尚,而且同群众的利益相吻合,值得提倡。

  群众的推力。热线要想长盛不衰,最终必须得到群众认可。4年来,热线共接听投诉电话5764件,接待来访群众869人次,在《今日宁海》上刊登“百姓事”419期688篇,点击宁海新闻网“百姓热线专栏”的人数难以计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247件。热线使群众的意愿、诉求有了畅通的表达渠道,受理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解决了百姓在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大量急事、愁事、难事,机关真心办事,群众真心拥护,称赞热线反应快、效果好,“我们有事情首先就想到找它”。群众的支持、肯定、好评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使热线增添了强大动力,因此经久不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