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北京市延庆县的重要果树品种仁用杏发生病害,出现了大面积的枝叶枯死现象,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当地果树协会的管理人员首先想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刚刚在当地开通的“智农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打开设在果树协会的系统终端设备,管理员与远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的鲁韧强和李明远两位坐席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两位专家听了管理员对病害的描述,仔细分析了通过系统传过来的病树照片,初步诊断当地杏树感染了轮纹病并伴有缺硼症状。管理员根据专家开出的“药方”迅速组织相关农户对染病树进行处理,及时有效的控制了病害。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延庆县果农一样受益于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闪现着一支始终战斗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推广第一线的科技团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实施区县共享工程

  面对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状况,信息所以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协调发展、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于2003年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经过近4年的建设,资源中心已发展成为包含12大类数据库群,近200个数据库,数据总量达10T,相当于5500万册图书、100个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在北京地区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源头。

  为更好发挥“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基层农村的辐射作用,2005年信息所积极与北京市科委、农委等相关部门和各郊区县政府合作,组织实施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郊区共享工程”,搭建起覆盖京郊各区县、乡镇,并延伸到村落的远程科技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以此来实现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京郊的广泛传播与利用。目前共享工程已覆盖京郊13个区县100%乡镇的数千个应用示范点,并在密云县、大兴区和通州区建立了区县一级的信息资源分中心,以网络版、单机版、光盘版三种形式为共享单位和示范基地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信息的进村入户,实现了城区科技资源与京郊农村的无缝对接。

  依托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开办“现代农业大讲堂”

  “通过传播推广科学技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京郊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是信息所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目标,为此,“十五”以来,信息所科研人员结合京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际,积极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1年启动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开创了“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农村远程教育新局面。

  2007年,信息所与北京市农委、市科协合作共同利用北京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开办了“现代农业大讲堂”,综合利用远程教育、面授指导、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面向京郊基层农村干部、农民普及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政策举措和先进适用技术,为培养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村管理者和农业生产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仅2007年,“现代农业大讲堂”就邀请80位各领域专家做讲座近300次,制作课件1244项,总时长达43540分钟。这些课件已通过遍布京郊的436个远程站点陆续向农民播放,累计培训农民15万人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