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联动’这个词是我们‘造’出来的。”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居府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中国首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创造了多个“第一”。

    多个“第一”构建“南宁模式”

  施居府告诉记者,由于在国内“前无古人”,2000年南宁市向当时的国家计委申请筹建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立项时,“计委下属的6个司,最初不知由哪个司负责项目审批。经过有关部门协调后,社会发展司接收了南宁市的上报材料,其后,又因为系统是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能力,项目又转移到计委高科技司。”
    2001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南宁市政府签署对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实施智力援助的协议,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第一个应急联动智力援助项目。
    该系统还为南宁市荣获全国第一批(16个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宁市作为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城市,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该项目以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为基础平台,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和试点。
    2002年4月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规定(试行)》,这是中国第一个多部门、多警种应急联动法规。
    系统的地理信息子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图层信息量最大,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水、电、气等56类应急救助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构建而成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覆盖了1。0029万平方公里的辖区。
    目前,南宁市已经成为全国惟一具备使用一个统一报警特服号码条件的城市。

    在“移植”中创新

    1998年,国务院提出要在全国部署社会服务联合行动工作,希望通过各部门的联合行动,最终建立起一套社会化的公共救助体系。
    经过多方调研,南宁市发现美国911应急联动的模式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1999年10月,南宁市市长林国强一行到美国芝加哥摩托罗拉公司总部和911中心进行了考察。之后,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心以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作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应急救助服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切入点。
    2000年3月,南宁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林国强市长为组长、全部副市长为副组长,市计委等18个部委办局成员组成的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2000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项目立项,2001年5月又批复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系统由摩托罗拉公司负责系统设计和技术总集成,国防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开发研制相关系列软件。
    2001年11月11日,系统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2002年5月1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施居府告诉记者,应急联动系统借鉴了美国911系统的经验,更重要的则是南宁市在建设系统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工作,并取得了诸多突破。
    首先是机构的创新。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是直属市政府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中心负责调度相关资源直接处置紧急事件,并具有越级指挥权、联合行动指挥权和临时指定管辖权。施居府将此戏称为市政府赋予的“尚方宝剑”。
    作为应急联动系统能够真正行之有效地运转起来,全国第一部应急联动的地方法规——《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规定(试行)》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施居府说,《规定》的出台实现了应急联动系统的制度创新,其中许多规定在我国都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目前,南宁市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城市应急联动的立法调研,希望能够列入地方立法计划。

    期待六个突破

    展望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发展前景,施居府说,将在一、二期工程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以重大灾害(难)联动为主要内容的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将借鉴美国“联邦反应计划”的内容,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重大灾害、灾难性事故进行处置。
    “重大疫情、洪涝灾害、大面积生化污染等重大灾害性事件的特点是波及面广、损失巨大,多事件共生,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事件的处理需要广泛调度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这是处理日常紧急和非紧急救助联动系统难以实现的。”
    回顾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三年来的实践,施居府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首先,希望能够进行统一特服号码的试点。他说,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南宁市市长林国强等18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一项建议:确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应急联动特别服务电话号码,取代目前使用的众多社会应急特别服务号码。
    第二,建议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或研究建设应急中心,处于“八仙过海”的状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问题,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走上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路子。
    第三,尽快完善法律保障环境。目前,应急联动系统的运行缺乏法律保障,对应急事件、重大灾害的救援行为不规范。所以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灾害应急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地方立法工作。
    第四,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建设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建设、运行费用以及日后的升级改造费用都是比较大的。建议借鉴美国911系统的经费筹措方式,通过开征随电话费收入的税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和发动社会团体和民间捐助等方式,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启动统一的应急救助公共教育。我国紧急事件和灾害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各个城市的应急救助系统在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错拨、误拨、恶意干扰等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个人如何成为地方政府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减灾方法正确求救,政府可以提供的救助措施等方面的教育,并逐步加强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建设。
    第六,重视建立规范化、电子化的政府应急预案。目前,政府应急预案普遍存在可操作性差、更新难度大、已有文本预案不适宜转换为电子化预案的问题。建议加强规范化、电子化政府应急预案的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