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集约化

  和各条战线一样,电子政务也面对科学发展的主题,肩负转型升级的使命。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体现在电子政务领域,就是贯穿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努力提高投入建设的性价比、应用的覆盖面和资源的共享性。

  与浙江“低、小、散”的经济结构软肋类似,浙江省电子政务也存在低水平扩张、“小作坊”管理的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钱从局部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站在整体角度就值得斟酌。比如网络方面,虽然建了统一的电子政务网,可各部门普遍拉专线、建专网,人人有自己的“山头”、“码头”,存在许多难以贯通的“断头路”。机房方面,绝大多数部门都建有独立机房,每个机房都要占用场地,配置运维力量,还需专门的电源、空调等一整套基础设备,规模不经济,管理不专业。硬件方面,从去年开展电子政务项目方案预审情况看,各部门普遍存在脱离实际业务量和数据量的需求,片面追求硬件高规格、高配置,而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却十分低下,计算资源平均利用率约10-15%。应用方面,办公系统、公文交换、审批平台、政府网站,都是大家各搞一套,而且标准不一,数据无法共享,造成资源闲置。

  粗放式的分散建设模式必然带来许多弊病。首先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加上设备隔几年又得更新,电子政务往往成了“烧钱”的买卖。其次,导致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第三,导致网上政务服务碎片化,既不方便企业、公众办事,又不利于行政监察与社会监督。这些使财政费钱、机关费力、群众费心的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若听之任之随其累积,将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也会败坏电子政务的声誉,必须着力解决。

  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的着力点在于“集”和“约”

  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就是在统盘规划、统筹管理的基础上,有序建设、合理配置技术、设施和资源,使之更好地满足各项应用需求,努力用最小花费实现最大绩效。

 

  技术保障层面,要做到两个“集”。

  资源集聚。经济学讲资源配置,电子政务也要讲资源配置。现在是“数据爆炸”的时代,能否收集好、管理好、分析好数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府的行政能力。西方国家现在越来越注重“数据驱动决策法”,即基于实证的数据作出决定就颇可借鉴。而事实上,数据却遍布在政府的每个部门乃至各个角落,有效集聚因此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的题中之义。一方面,着力解决网络互通难的问题。数据资源集聚,需要“路网”四通八达,多建“加油站”,少设“收费站”。要按照分级分域的要求,全面开展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并在准确划分涉密等级的基础上,推动各部门的纵向专网逐步并入电子政务内网或电子政务外网,真正实现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按需互联、共享。另一方面,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难的问题。现在各部门都有海量的数据,但画地为牢的“海”,终究是内海,只有打通河渠,才能汇成汪洋大海。公共数据的效用,不在垄断,而在共享。惟有在互通有无的大集聚中,数据资源才能充分被利用,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集中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信用浙江、文化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数据交换平台。

  平台集成。集约化体现在平台建设上,就是少铺摊子,尤其是不乱铺摊子,但又不能以牺牲功能、阻碍应用为代价。对此云计算便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让各单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无需花钱买一大堆网络设备、服务器,无需费力编程序、做集成、搞运维,而只需租用统一平台上的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以省级机关为例,在云计算模式下建设数据中心,能够节约机房面积60%,节省基建、UPS、空调、消防等配套设施投资50%,降低运维成本和能源消耗30%以上。云计算平台,相当于多个小平台的集成,好比经济领域的重点产业集聚区。有了它,招商、办企等项目亦可切实落地,从而有效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因此,要结合试点,统筹建设区域性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借助云计算的弹性计算、海量存储和大规模计算能力,广泛开展机房、计算、网络、灾备、安全等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服务和集约化管理。当然,云计算平台也切忌“一阵风”,变成云平台的重复建设。衡量该不该建的依据,即是否有利于大幅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是否有利于减轻技术运维与安全保障压力,是否有利于切实提高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基础性应用的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各部门业务应用的共性需求,推动分级建设统一的协同办公、决策分析、应急指挥、政府网站、行政审批服务等平台,实现软件共享服务。总之,要通过平台集成,更好地实现政府IT投资的效益和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