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政府没有更多地吸纳公众的反响。”北大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近期的观点指出。

  从我国各类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及各地电子政务实际发展情况看,如今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区县级政府,其对电子政务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的电子政务现阶段讲求的是“信息共享,系统的整合,打破分割”。

  “而这其中,很少涉及的一个观点是电子政务建设一直是以政府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为本位,走电子政务能力增强的道路,即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的能力,获取管理社会信息成本越来越快捷、方便的渠道。”杨凤春直言不讳的说。

  他具体解释道,“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原本我国的政府能力相对于社会,相对于公众而言已经是强政府,弱社会的状况,在信息化的协助下政府的管控进一步强大。在客观上,无形中拉大了政府与社会间的能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随着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集中,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这样就会产生出问题来:如果社会公众不能对政府形成监督,控制,影响,也许会导致政府能力超强……”。

  “从发展阶段上讲,当前电子政务发展应当扭转这些现状,应当加大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提升公众‘影响’政府的能力,形成政府能力、社会能力和公众能力间的平衡”。杨凤春意味深长地说。

  平衡的阶段

  “如果社会和公众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做相应的提升,尤其在对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形成公众力量的提升,政府和公众间的不平衡就会得到改善。”杨凤春强调。

  “目前到了一个需要平衡的阶段”。

  我们知道,现在电子政务讲求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为民服务,关注民生,“而实现这些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必然牵涉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的管理方式,机构模式的影响。当前我看到,尤其是在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很好的载体形式就是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公众服务中心、大厅等,从操作层面实现为公众服务、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

  电子政务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投资规模较大,但统一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杨凤春说,到现阶段,应该更大规模地,更大力度地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尤其是区县级政府,不要继续只单纯地关注纵向的应用系统,他具体解释到,“区县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应该是低成本、标准化、统一化模式的建设,这种模式绝不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用户或者厂商能独立解决的,这种建设需要体制的规范,其中包括政府的力量,相关部门的力量,用户的力量,社会研究咨询机构的力量,厂商的力量。建立一个统一化的、低成本的、政府可以很快应用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模式”。

  “我们应当很认真的考虑,很充分的提出,电子政务需要建设和应用的外包模式。以前电子政务建设都是政府自己建,自己用,自己管。然而发展至今,尤其是在区县级政府——和公众直接关联的层面,在这些部门接口上,我认为应当从观念、体制和管理上来解决电子政务由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为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和管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机制。”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政府电子政务的投入成本,使得应用效益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信息通信服务方面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区县级政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领域,可放心大胆的从管理上提供更大空间的社会化服务”。

  谈到这里,杨凤春特别做了引申,“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很大,软、硬件和服务的市场都很大,在这个大市场空间中,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很少,政府应该提供给民族企业一个做大做强的体制机会,电子政务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领域,我认为应该把市场机会多提供给他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