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山东新泰选拔23岁副局长、南京“徐宝宝”……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事件几乎都发端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发酵升级,并最终解决。而“信访不如信网”也成为当下许多利益受损群众信奉的法则。在观察这些网络事件时,人们不难发现,不少事件最初都出现在地方网络论坛上,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才逐步向全国性论坛转移,最终升级为公共事件。(5月9日《现代快报》)

  通读报道笔者认为,“论坛成公共事件酝酿场”的说法,带有某种乐观基调。检视之下不难发现,网络舆情变成公共事件,都是历经了几多的幸运、曲折与反复。无处不在的删帖公司进行公关、职能部门是否要求删帖暂且不谈,网络舆情在论坛能否引起关注、地方职能部门是否足够重视、问题解决是蜻蜓点水还是皆大欢喜,都是未知。最为关键的是,如果常态的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依然不畅,如果注重网络舆情不能形成面积大、程度深的良性互动,“信访不如信网”终究只不过是茶杯里的狂欢。

  个别的幸运背后,其实隐藏着太多的悲哀。可以这样说,被公众和媒体津津乐道的网络舆情事件的“成功”,其实是遮蔽了那些沉积在网络论坛里,左冲右突仍找不到出口的汹汹民意。一方面,对不少地方来说,缺乏稳固而强大的地方论坛作为支撑,民众“信访不如信网”的诉求,往往没有可以依托的根基。而且,那些引起网友和媒体关注的帖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也带有偶然性。

  另一方面,对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而言,是否足够重视网络舆情,多取决于当政官员的兴趣或者说是爱好。究其原因,很多官员不是没有认识到网络疏导民意成本小、速度快,节省社会资源,也不是没有认识到强制删帖很可能会导致事态扩大,遭至可能超出事件本身的质疑和批评,而是因为在惯性的“捂盖子”思维之外,不少官员在内心深处就不重视网络舆情,这恐怕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多少地方官员还在为动用权力删掉论坛的帖子、网站的新闻而暗自窃喜呢?有多少地方官员还在侥幸认为,网络反腐的成功是当事人“倒霉”呢?有多少官员在解决了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后,便开始大肆标榜、沾沾自喜呢?有多少官员能够警醒意识到,网络上的汹汹民意是常态表达和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呢?有多少官员能够在兼顾网上、网下舆情两方面,都做到了“功德圆满”呢?更进一步说,有多少官员将回应社会监督、接纳意见建议、受理个人投诉,排遣民怨、疏导民愤、解决民忧,当成是执政工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呢?

  暂且不去追问这些官员的数量与比例,从一些已经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并取得不俗成绩的地方看,重视网络舆情、及时回应诉求、形成良性互动,并不是件难事。可以说,对绝大多数地方而言,这不是“能还是不能”的问题,而是“为还是不为”的问题。作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够充分重视网络舆情的地方,在重视网下的民意表达和诉求方面,也往往相对成熟、让人满意。下一步的问题是,不管前期的成绩如何,既然“信访不如信网”已经成为官员和民间的共识,那么,在重视地方论坛建设和管理之外,相关方面是否应该考虑尽快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实质性地将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提上日程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