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论坛》杂志日前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官员“恐惧”网络,近九成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网络恐惧”现象是一种“社会进步”。《人民论坛》杂志的该项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并配合以发放书面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总计参与人数6243人。(5月10日人民网)

  二十一世纪注定是互联网的时代,不说其他,就在2008年的新年伊始,《人民日报》1月4日发表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认为“这一年发出声音的一亿多网民,终将被载入史册”。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个论断在近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应验:从公务员税收黑洞到湖南耒阳市高考舞弊,从大学本科教育评估遭质疑到公务员出国考察行程和费用清单被曝光,从深圳海事局领导猥亵女童到南京“天价香烟”,网络效应四面开花。而这些事件的发展,让公众、专家乃至各级政府对相关制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对责任官员进行了严肃查处。因此,一些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传播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舆论平台。网络独有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民意不仅有精英阶层的言论,还有来自其他阶层的声音。纵观网络民意,不论是反腐倡廉、寻求社会公正,还是渴求社会和谐,绝大多数网民所表达的恰恰是代表了底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但也要看到,虽然网络在反映民意上确实有着迅捷、简便的功能,发挥着其他渠道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人员复杂,信息真假难辨,网络媒体的有些信息是不完全真实的,虚假的乃至有害的。一些“网络暴民”以民意宣泄为借口,有意无意地混淆视听,达到自己的无良目的也是网络上常有的事。此次《人民论坛》杂志的网络调查中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声音不够理性,缺乏真实性,容易受表面信息鼓动”,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网络问政让一些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的同时,更要让我们反省常态监督的缺失。网络问政,固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反映民意、推进机制改革和建设更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问政值得我们期待,但决不能单纯依赖和等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