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中的冰天雪地,《八佰》里的四行仓库,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铭记在心的不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们,还有用药品筑起第二道防线的无名英雄们。

在战争题材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伤员撕心裂肺的呼喊,看到战地医生焦急地寻找药品,医药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无论是在哪个战场上,都是战时战地的重要物资。而这背后,就有一批像西南药业(太极集团前身)这样的药企,在硝烟中扛起制药报国的使命。

西南药业的前身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原中央制药厂暨麻醉药品经理处”,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家级麻醉药品生产基地。

现存重庆档案馆的《战时药品调拨单》显示,该厂产品曾用于台儿庄、常德等22次重大会战。军医总监卢致德在回忆录中记载:凡接受正规手术的伤员,每3人中就有2人使用过西南药厂的麻醉剂。1945年日军投降时,该厂库存的3.6吨吗啡原料成为接收沦陷区医院的重要战略物资。这场跨越时空的医药长征,不仅保障了战争需求,更奠定了中国现代制药工业的基础。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5-09-23/qxkYePDYZpZJ.png

这是太极集团前身西南药厂的真实经历,这段经历也成为融入太极集团的红色基因,让身为央企的太极集团肩负起社会责任更具有“国家队”担当

2020年开始一直到2023年初才结束的疫情,“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从打响抗疫第一炮,我们看到一批批医护人员前往疫情重灾区,也看到一辆辆载满太极急支糖浆等药物的卡车争分夺秒地驶向武汉、上海等地;熬过了疫情,2023年京津冀洪水,国药太极第一时间紧急调拨灾区急需的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共计32400盒,向河北涿州市、涞水县、定兴县、清苑区、易县等地区受灾群众捐赠并发放救援物资。

这是刻在太极集团基因里的红色精神,太极集团的红色基因不仅体现在社会责任、社会担当上,更体现在企业管理、科技赋能上。例如,将“战时效率”制度化、将党建与生产融合、“防空洞精神”赋能智能化车间,从点到面、事无巨细地打造现代药企。

从1937年重庆防空洞里淬炼出的第一支麻醉剂,到2023年京津冀洪灾中投送的急救药包,太极集团的红色基因已流淌88年。

这种基因不仅仅是太极集团所获得的荣誉证书,更是涪陵药厂流水线上24小时不熄的生产线、是争分夺秒的运输车队碾过的泥泞之路。如今,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新征程上,太极集团深耕中医药文化传承,打造中医药文化符号,让红色基因在智能制造时代焕发新生铸就新时代医药脊梁

责任编辑:ho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