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

  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李炳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非常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三次到贵州考察,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亲自为贵州发展擘画指引、把脉定向,多次对贵州工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6月考察时,指示贵州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2021年2月考察时,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2025年3月考察时,要求贵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赋予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的重大使命。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牢抓实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以实际行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一、因地制宜谋划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贵州过去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工业化既是前提基础,也是必由之路。“十四五”以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在实践中探索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方法路径,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形成了抓工业发展的方法体系。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研究清楚抓什么、怎么抓。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个抓手”,即:抓主导产业、抓龙头企业、抓产业链条、抓园区建设、抓要素保障、抓生态环保。“六个抓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为下一步工作深化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找准了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工业门类涵盖领域广泛。一个地方资源有限,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主导产业。贵州按照“六个抓手”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把《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六大产业基地”作为省级主抓的重点,也就是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逐一编制规划、优化布局;指导各市(州)、县(市、区)明确主导产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省、市、县主导产业明确后,我们逐一编制“一图三清单”,即: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清单、在谈项目清单、拟招商企业清单,坚持动态更新、滚动推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明确了工业发展的奋斗目标。202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立足新形势新任务,研究制定了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3533”奋斗目标,即:到2027年,形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能源3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酱香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3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为贵州加快做大工业规模、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锚定了新的方位。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贵州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0年至2024年,全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7.1%提升到36.7%,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17.9%提升到34.1%,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从36.1%提升到47.8%,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今年第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为实现“开门红”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大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2025年元旦、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全省大会,吹响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冲锋号,对加快建设贵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全面部署。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我们紧扣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战略性推进“富矿精开”,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骨干支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24年,“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2.1%。

  着力推进现代能源产业做大做强。能源既是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贵州煤、水、风、光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水火互济、多能互补的优势。我们坚持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贵州能源集团,推动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深挖新能源开发潜力,因地制宜推进光伏、风电、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协调推动“绿电入黔”布局建设,打造西南区域电力枢纽;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增储上产,牢牢掌握能源保供主动权。2024年,全省调度原煤产量1.68亿吨,为“十四五”以来最高;发电量超过260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700亿千瓦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有力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链强链、耦合发展。贵州64种矿产资源量排全国前10位。丰富的矿产资源既是贵州发展工业的最大优势,又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中之重。我们着力推进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增探获磷、锂、锰等一批战略性矿产和紧缺矿种;大力推动磷、煤、氟化工深度耦合,推动铝、锰、钛、硅产业向高端化延伸,加快形成“原料-材料-元器件-部件-系统-最终产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启动建设,永荣磷氟煤产业基地、盛义信煤焦化、裕能铜冶炼、瓮福江山新材料、美锦华宇煤焦氢等一批百亿元级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建设、投产。

  全力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贵州磷矿、锰矿保有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17.9%、40.5%,三元前驱体、湿法净化磷酸、电池级硫酸锰等原辅料产量全国领先。我们抢抓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大力建设“电动贵州”,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企业,推动贵州磷化集团战略转型、做大做强,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布局、“矿产原料+回收循环利用”双路径推进、“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系统”双延伸发展,加快实现“材料-电池-整车”全链条贯通发展。

  抢抓人工智能机遇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发展。贵州是8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我们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贵阳大数据科创城集聚企业超过1300家;抢抓人工智能机遇,依托华为云等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加快扩大数据共享、拓展场景开放,聚焦“8+4”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一批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力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升级。贵州是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我们制定实施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保护条例和产业规范发展意见,通过开展清理整治退出、兼并重组做大、就地改造提升“三个一批”,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项目化推进“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性酒庄、建设一批美酒美食街区、提升一批酒旅融合景区、创建一批五星级白酒体验酒店,丰富白酒消费场景、创新白酒消费模式。

  积极发展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贵州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航空、航天、电子等产业具备一定基础。我们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加强央地合作,推进军民融合,规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推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发展,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贵州贡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贵阳贵安、安顺等区域为重点,稳妥推进、有序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在山地旅游等特色场景应用上取得突破。

  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健康医药是贵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轻工业,是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优势,全力招引龙头企业,推动从纺织原料到成品服饰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特做优刺梨、辣椒、饮用水、酸汤、肉类加工等产业。用好道地中药材产区优势,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体系,健全中药产业标准体系,培优建强中医药制造业,着力打造“黔地灵药”品牌。

  三、凝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断健全体制机制,集聚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健全项目化抓落实工作机制。建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5+3”工作机制,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基础设施5个领域在建项目,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3类产业拟招商项目,各市(州)每个领域遴选10个项目,形成720个重大项目清单,由省级统筹协调推进,每类项目成立专班、一位分管省领导领衔,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省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州)细化分类、再抓一批,全面构建上下联动、条块协同抓项目的工作体系。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9%,“5+3”工作机制效果初步显现。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提升理工科专业及在校生人数占比;推进北京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9所学校16个学科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持续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聚焦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深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改革,建优建强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按照“10家省实验室+100家左右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重塑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省级产业类科技计划项目8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新布局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类创新平台80%以上由企业牵头组建。加大产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一人一策”支持顶尖人才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实施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水平,为全社会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打白条许空愿、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涉企执法不规范、违规干预涉企经济纠纷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组建服务民营经济实体机构,用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继续落实“‘四化’等产业基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资金占比不低于40%,民间投资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比重不低于40%”等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把开放作为重要的营商环境。加快打造遵义、黔东南“黎从榕”两个“桥头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开展产业大招商,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严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以东南亚等为主攻方向,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更好带动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四化”等产业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通”等产品,2025年新增安排财政资金专项支持产业发展。坚持资源跟着产业走,推动优质矿产资源向“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集中,精准保障各类企业需求。优先保障工业用地指标,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项目用地需求。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物流、用能、用工等成本,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