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把“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将有效完善数字时代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一、常态化机制的战略定位:从服务创新到治理体系重构

  “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政务服务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机制绝非简单优化办事流程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体系系统性重构的关键支点。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分散的行政资源整合为有机整体,通过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的路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文件首次明确将企业全周期、个人全生命周期的需求作为政务服务设计的原点,通过总体清单、年度清单、特色清单三级清单体系,实现需求精准锚定与动态响应。这种以需求侧改革倒逼供给侧优化的思路,正是治理现代化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二、制度创新的三维突破:流程再造、系统整合与标准统一

  文件在制度设计上呈现出三重突破性特征。

  在业务流程层面,它要求彻底打破部门藩篱,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的集成服务模式,通过部门协同与互通互认实现材料精简,通过时限压缩实现效率跃升。这种革命性再造的本质,这种改变的本质在于将原本割裂的行政流程重构为以用户需求为主线的服务链条。

  在系统支撑层面,文件强调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枢纽作用,明确“省级统筹为主、地市自建为辅”的建设原则,从源头上破解系统孤岛难题。

  在标准规范层面,强化“一件事”的标准统一,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模式、政务服务大厅和平台集约化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使“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成为可能。这三维突破共同构成了政府治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的制度基石。

  三、数字时代的核心驱动:数据共享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手段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文件中将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数据共享机制上,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强化政务数据共享供需对接,持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破解“要数难、数不准”的顽疾。特别是建立垂管系统属地返还机制,大力支持基层服务创新,这种“数据回流”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技术融合应用上,文件前瞻性部署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明确面向企业和公众、面向工作人员的不同应用场景,推动服务模式从“能办”向“智办”跃迁。

  在安全与发展平衡上,文件要求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全流程安全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系统统筹建设、互联互通和政务数据共享,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

  四、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理念转型、能力重构与生态培育

  “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升级。这种升级首先体现为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型——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核心标尺。其次推动组织架构的重构,推动跨部门协同从临时机制变为常态配置。更深层次的是公务员能力模型的重塑,要求从单一专业能力向数据素养、系统思维、协同意识等复合能力转变。

  文件还特别关注数字生态培育,通过鼓励地方探索特色场景形成“一地创新、全国复用”的机制,通过保留线下服务渠道防范数字鸿沟。这种多元共治的生态构建,正是治理现代化从政府单边推进向社会协同演进的重要标志。

  五、未来挑战与战略展望:在深化改革中构建新治理范式

  常态化推进机制的实施仍面临打破传统藩篱、深化数字应用、释放数据价值、平衡地区行业差异等多重挑战。面向未来,应当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支点撬动三大变革:在服务层面发展无感申报、智能预审等新型形态,实现从“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的跨越;在治理层面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闭环机制,推动政策制定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施策转变;在发展层面探索“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协同模式,通过开放场景培育创新生态。唯有将常态化机制内化为政府运行的底层逻辑,才能真正建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治理支撑。

  【作者孟庆国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