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已启动政府上网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公自动化逐步推广,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网站总数将近3000多个,其中80%以上的省部级政府和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均已实现上网,并已成为政府和公众直接沟通和部分事项互动的平台。

  年初,计世资讯“2002~2003年中国城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站评估研究报告”显示:城市政务网站评估的平均分依旧不及格。经研究发现,不及格的原因系多数地区把功夫下在网站的内容服务方面——或改版、或丰富信息,却忽略了权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服务方面。大量网站的网上审批、采购、政府信箱形同虚设以及功能应用的缺失是平均分不及格的重要原因。

  这段报道用辩证的观点透过不及格的表象分析了其实质,说明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依托先进的信息产品和技术平台,实现“三转变二提高”(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上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与政务公开的目标和公众的期望值差距不小。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涛声依旧、视而不见、我行我素。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改进政务网站提高内在质量的问题应该列入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了。

  改进之前,应先对自己的“政务网站”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评估的标准如何界定,本人现以承办和公众两者的视角与心态对政务网站的评估标准和如何改进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一、如何评估

  评估一个政务网站的水平,可以从形式(技术指标)和内容(功能、性能指标)两方面来考察。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要服务、服从于内容;而内容则决定形式。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握两个“度”,一是公众的满意度;二是主办机关领导的满意度。下面我们借鉴国外和国内的一些规则,理出几条比较直观的评估标准。

  (一)发达国家的做法。美国一家著名的专业杂志《经济学家》曾做过对电子政务评估参数的介绍,它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解打分并作为网站水平评估依据的:IT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性占25%(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连通性);宏观经济环境占20%(地域的宏观经济是否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阶段);公众认知度占20%(民众和企业对于能够从电子政务的建设方面得到收益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法律和政策环境占15%(国家和地方政策中,对于互联网经济体制和电子政务方面包容度和倾向性的支持程度);人文环境基础占15%(当地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对于新经济方面、互联网方面的熟知和熟练操作程度);服务支持体系占5%(对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保障制度)。

  (二)国内的习惯做法。依据目前国内不同评估机构曾采用过的指标体系,化繁为简、化术为俗,归纳如下:网站的整体设计是否突出了政务、主办机关、承办地域的个性;栏目的设置是否科学、规范、实用;互动性及网上办公的广度、深度;网站的国际化水平,是否有英文版或多语种版(日、朝、俄……),中文繁、简体转换功能;信息量及其实时更新的情况;网站浏览器的兼容性(在苹果和PC环境下的显示效果以及在netscape、microsoft和三种屏幕尺寸下的显示效果);网站的访问响应和下载速度;链接的有效率;站内搜索引擎效率;页面布局和色调设计美学效果;文字及字母拼写的差错率;该网站的认知度(点击率、被其他网站的链接率和被搜索引擎的推荐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务网站的发展很快,被计世资讯评为及格以上的就有14家之多,以得分的高低排序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青岛、哈尔滨、大连、厦门、成都、重庆、宁波、海口。但不容勿视的是网民日趋成熟,需求在深化,供需之间存在的缺口不小,公众、企业期望公开社会信息、公开政务、网上办公,公仆公民网上互动的呼声很高,可现有政务网站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还远不解渴,分析一下得分较低政务网站的现状,所存问题综述如下:

  (一)网站建设不规范:站名、域名不一,栏目、内容的基本要素不齐,承办主体各异;

  (二)政务个性不突出:信息类别“庞杂如超市”,“政务专卖品”比例单薄,主页风格与政府形象、地域特征不吻合;

  (三)可读信息少,更新滞后:宣传信息大于实用信息,转抄信息大于自产信息,静态信息大于动态信息;

  (四)互动性差:网上办公项目少,可办事项中,外围浅表的多,内部深层的少,能实现一办到底的更少;

  (五)投入产出比不理想:点击率低,链接率低,束之高阁,受体窄小;

  (六)国际化水平较低:外文版普及率低,不利于向境外宣传自己和与世界接轨;

  (七)网站平台技术指标偏低:上网访问响应不及时,下载数据速度慢,时有通而不畅之感;

  (八)重表轻里:频频改版者多,扩充内容者少。[page]

  三、如何改进

  政务网站的改进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切入点,纲举目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以为,一个政务网站办得好坏是由三个支点决定的,一是平台建设;二是信息维护;三是互动办公。三个支点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三个支点是政务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因此我们在建政府网站的时候要:

  (一)适度投入,打造平台。政务网站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之上的一个集政务信息收发、互动办公、数据交换的窗口。形象地讲,是政务公开的载体和舞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称职的网站,必须具备与主办机关的地位、职能相匹配的硬软件和网络平台,才能得以自如应对供求双方的需要。一定要有建设资金、运行经费、技术维护的保障,但投入要适度,因为投入不足会使平台窄小,形如小马拉大车,不堪负重,吞吐不畅,日久天长会丢失用户,辛辛苦苦落个劳而无功;超前投入好似大马拉小车,浪费财力,国情不容。

  当前,我国政务网站的建设基本有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办公厅自行设计、自行管理,如吉林省、天津市政府的网站;二是采取外包托管,如上海市、新疆自治区政府的网站;三是请政府下属职能部门(信息化办、信息中心)承建,如北京市、青岛市政府的网站。以上几种做法各有所长,都有成功的范例,无论采取哪种网站建设模式关键要把握住一条,就是要适合本省(区、市)的情况,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现有资源,做好嫁接与整合,量力而行。

  (二)注重信息质量。大凡公众、企业上网,浏览政务网站,目的十分明确,重要的一项是索取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如政策法规、公文公告、政务动态、社会活动、经济走势、改革动向、办事程序、政府组成、职能分工、省市区情况等等。他们对获取的信息有一个突出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实时性,因此我们要在信息的“鲜”、“活”上下功夫。反思一下,公众对政务网站的意见归根结底大都集中在“鲜”、“活”两字上,同时各类评估的权重也向其倾斜,不言而喻,一个政务网站的生命就在于此。怎样才能保持网站的鲜活和生机永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1.组织保障。我国政府系统目前的组成是个条块结合的架构,纵向是层级制,每一下级层次对上一级层次负责,除高层外,每一层次按地域划分为诸多板块,层次越低块数越多,形成一个金字塔状。这就不难看出政务信息的收集是一个树状的渠道,需要确定一个部门担负起组织、调度、督察的任务,同时还要确定每个信息源单位的具体承办处室及签发责任人,做到这一步,才会使政务网的信息来源有组织上的保证,成为有源之水。

  2.选好栏目。主页上的栏目,好比一本书的目录,是画龙点睛之笔,是网站功能、性能的集中体现与导航,是内涵的外显。栏目的设置应突出个性,但切记要紧紧围绕政府的职能。

  3.实施更新。政务信息有静态、动态之分。静态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供人查询,如法律、地方性法规、规定、条例、公文、公告等;动态信息具有可变性而且供需量大,涉及面广,如政务活动、领导变更、办事指南、审批事项、统计报表、招商引资等,如果更新不及时或与发展变化不同步,轻则误导,重则误事。

  4.加强督查。政务网站的信息建设是个长期的不可间断的任务,光靠自发不行,必须靠自觉,形成制度化、职能化。所以对信息源单位自产信息的维护情况,要在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前提下,由网站的主办单位对承办的好坏进行定期的检查、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督办,典型开路、奖惩分明,注入激励机制。

  5.以法开路。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80%的公众信息,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信息长期的部门所有化,不能及时公布于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强制性的法律环境。立法滞后的问题业内早有共识,并已有行动,如广州市人民政府2003年2月24日颁布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2002年6月26日颁布的第153号令《海南政务信息管理办法》就开了国内的先河,使该公开的公众信息不公开成了相关政府部门“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广州市和海南省的做法大大地促进了政务公开的步伐,很值得各地借鉴。

  (三)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与办公。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公众、企业希望能在网上咨询答疑、对话、申报审批、办事办公、纳税起照、参政议政,而网站的响应不太理想。纠其原因有二:一是技术问题,网上互动对数据格式、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库的安全、用户的身份认证等有一定难度;二是政务部门职能转变和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密切相关。政务网站只是政务公开的一个载体,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监管型、服务型转换是其源动力,公务员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是催化剂,但实践证明这个转变不亚于一场革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整体推进。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贴近需求扎实工作,不因善小而不为,从简单的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急于求全,能办一点是一点,能干一段是一段,在量变中促发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