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局、教育局、科技局、经济信息委、司法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重庆市“渝企出海”知识产权护航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司法局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重庆市委员会
2025年9月9日
重庆市“渝企出海”知识产权护航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全力维护出海企业合法权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紧扣服务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重点,以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处理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体系优化、防控结合、能力提升、服务高效”四位一体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覆盖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保护维权机制,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600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累计申请量达到700件。到2027年,基本形成“事前能预警、事中能化解、事后能防范”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处理闭环,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800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累计申请量达到800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指导机构达到30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创新与支持中心增至6家。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优化制度设计
1.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梳理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的专利规则,推动我市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收集和发布涉及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信息,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跟踪了解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变化信息,及时发布典型案例、风险信息和预警提示。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有关规定。(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贸促会、市人大有关专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精准导航布局。优化国内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提前预判全球布局获权前景,指导市场主体用好“专利审查高速路”、PCT国际专利申请、外观设计国际注册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产品国际认证等渠道,助力“重庆制造”走向海外。把全球专利重点方向纳入全市科技创新图谱。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导航,编制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指南,重点强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工作。开展“渝标惠企”专项服务行动,出具商标品牌建议书,为重庆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商标注册指导服务。制定《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合规管理指南》,编制《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设立市级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积极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互助基金,降低维权成本。鼓励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发海外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损失险和境外展会知识产权纠纷法律费用险等业务,丰富保险品种,简化参保手续,提高理赔金额。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质押融资新业务新模式。(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重庆金融监管局、重庆证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建设和运营细分产业领域专利池。支持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维权工作。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和运营产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或者联合体。(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海外服务网络
5.构建服务网络体系。高标准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重庆分中心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建设。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兄弟省市共享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点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一批海外知识产权公益服务机构。鼓励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联合经营等方式在海外设立执业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海外知识产权相关服务。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搭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开通服务热线,提供咨询、培训等公益服务。(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贸促会、两江新区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合作,举办知识产权国际性论坛。建立与外国驻渝总领馆、外国商会、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常态化沟通机制,指导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构建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支持我市行业协会与国际性知识产权协会加强交流合作。加大对国内外一流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和调解、仲裁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支持商事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参与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为出海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解决途径。(市知识产权局、市政府外办、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纠纷处理机制
7.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纠纷快速响应机制,联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关协会或者组织,为参展企业提供侵权纠纷应急处置服务。重点聚焦出海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保护需求,绘制高风险企业、高风险商品、高风险目的地三张风险图谱,加快查缉侵权速度,提升拼箱货物发运效率。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重庆海外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与知识产权仲裁院等机构开展海外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工作。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法务区、中国(重庆)—东盟法律服务中心、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规划建设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站(点),加强“渝企出海”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海关、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构建风险预警体系。针对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出海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适时推出海外维权需求企业库、主要目标国和地区法律法规库、海外纠纷解决案例库、海外服务机构合作库,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指南与维权援助指引,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提醒函,定期向企业和服务机构推送,帮助出口企业规避海外风险。着力深化外贸转内销知识产权风险警示工作。(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市检察院、重庆海关、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强化重点领域监测。发挥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点作用,普惠性提供纠纷案件公益性指导服务。针对跨境电商诉讼、商标恶意抢注等高发风险,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红色预警案件启动专项处理,对黄色预警案件提供“一案一策”指导,对蓝色预警案件发布风险提示。围绕337调查、展会维权等重点领域的共性纠纷,支持涉诉企业成立企业纠纷处理联盟开展联合应诉。引导企业增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主动了解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管局、重庆海关、市工商联、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10.建立保护维权专家库。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专家库,遴选一批具有跨国法律理论和实务经验的专家入库,按国别和产业领域分类组建化解指导专家小组,及时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教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实施人才培育计划。联合有关高校、市律师协会,围绕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与风险防范策略、重点国家和地区实务指引、跨境电商和展会纠纷处理以及海外纠纷信息监测、政策运用等主题编写培训教材,为系统开展海外纠纷处理培训提供智力支撑。依托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和服务机构加强海外知识产权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引进和使用。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海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市知识产权局、市教委、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开展对外宣讲培训。聚焦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保护维权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面向企业开展宣讲培训,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依法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经验和做法。围绕重点产业组建海外知识产权法治宣讲团,精准对接企业技术引进、跨境投资、国际参展、产品出海等场景需求,重点解读《“一带一路”十国知识产权法译丛》等书目,开展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预警专项辅导,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市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研究解决“渝企出海”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定期调度、综合评估、信息共享机制。
(二)强化资源整合。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中国贸促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等机构,引入国际专业资源和先进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企业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合作。整合贸易、物流、产业、科技、金融等各方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三)加大资金保障。将“渝企出海”知识产权护航行动纳入市知识产权重点专项予以保障,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知识产权护航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