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2025年海淀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7月8日

  2025年海淀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工作方案

  为服务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满足“海淀企业”需求,着力提升企业感受,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数智融合赋能、大家商量着办”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提升生存韧性、创新活力与全球竞争力,结合海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降低政企对接成本

  1.企业重大事项快速解决。构建营商环境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横向建立各类工作专班资源交换中枢,形成统一调度、并行推进、集中会商、跨组交流的常态工作机制,提升政府部门间协同效率;搭建营商环境大模型,强化企业信息、市场趋势、政策信息、经济指标等信息资源的智能联动分析,快速推进企业引进、企业培育、企业迁转等跨阶段重大问题解决。

  2.惠企政策便捷获取。探索在试点街镇建立三级营商环境工作站(区政务服务大厅-街镇工作站-楼宇/园区工作站),梳理形成政策资金支持清单、街镇定期更新并共享对企服务清单。企业可通过营商环境工作站获得政策咨询、政策解读、专业服务资源对接服务。依托营商环境数智大模型,为企业主动、精准推送各类资源信息,探索惠企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可行路径,让企业便利、快捷、精准享受海淀资源赋能。

  3.企业诉求及时响应。建立“问题发现-快速响应-持续改进”的企业诉求解决协同工作机制。财源专班深挖企业对行业、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做好问题有效性识别、分类汇总、分析建议工作;依托“经济大脑”搭建企业诉求服务模块,整合分析企业走访、12345热线等渠道收集企业高频共性诉求。通过工作联席会会商解决、专项督办,全面提高企业诉求响应能力和问题解决水平。常态化开展企业需求调查,跟踪企业诉求解决情况,持续推进“政府-市场”协同进化。

  4.企业创新需求协商解决。针对新业态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诉求,依托营商环境建设联席会议机制试行“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协商研究解决路径。

  5.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化人工智能辅助申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需求侧,为企业提供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智慧化服务。探索试点“AI数智员工”帮办服务体系,覆盖线上线下渠道,试点提供咨询、辅助办理等帮办服务,通过人工跟踪检验试点帮办效果,切实将政务服务效率转化为企业成本控制实效。

  二、降低人才获取成本

  6.企业用才需求有效对接。用好北京国际AI人才创新联盟,探索建立国际AI青年人才驿站和国际人才工作站,促进青年人才与科研项目、企业有效对接,助力重点行业企业缓解用人需求。

  7.做好青年就业保障工作。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且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招用1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8.做好人才安居保障工作。用好北京市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开辟重点产业、紧缺领域人才落户“绿色通道”。以支持国家战略工程为导向,强化海淀科技工作者子女异地就学保障,提供异地开展教学、异地接受教育、回京参加考试的闭环服务。

  9.优化外籍人才生活服务。加强景区、商圈等重点场所外语标识规范化建设,提升多语种接待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化社区,构建“15分钟国际化生活圈”。

  三、提高社会力量协同效率

  10.携手商协会强化对企服务支撑。探索在试点街镇盘点可利用空间资源,定期更新推送,免费支持商协会开展惠企活动。依托商协会强化线上线下企业间交流协作,引导企业合规经营,促进各类企业资源互通、经验共享、发展协同。

  11.企业社会资源需求精准匹配。依托“经济大脑”,搭建社会资源聚合模块,遴选形成法律、税务、风投、商协会、新型科研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专业服务优质合作伙伴名单,主动为企业推送。设置政务大厅实体会客空间,提供互动式增值服务。企业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精准获得各类社会资源信息推送。

  12.凝聚街(镇)园区发展合力。打造一街(镇)“一园区”,坚持“指导+服务+自治”的理念,在试点街镇,建立街(镇)与园区(楼宇)间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内总体规划、项目招引、项目建设、园区运营、基金投入、孵化培育等工作,促进各类园区整体资源资产盘活开发和运营管理。

  13.盘活园区间发展资源。促进企业在联盟园区间发展,推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共享园区发展红利。

  四、提高融资对接效率

  14.丰富资金获取渠道。建立适合海淀创新生态的投资策略与投资组合,加强与国家、市级大基金以及大企业的联动,形成“母基金+成长期直投基金+政策性投资配套”的投资矩阵,丰富企业获取融资方式。

  15.强化小微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丰富财金协同平台的金融产品,让更多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16.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挂牌运营一批科技金融服务驿站,打造区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扩容升级”,便利企业获取金融服务。

  17.助力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上市培训、融资对接等服务,推动更多科技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五、提高创业创新效率

  18.高校创新创业全方位服务。摸排区内高校院所孵化器设立情况,帮促大学生、科研团队就地转化为创业企业,提供从企业设立、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保护、标准创新等全方位服务。

  19.做好人才创业保障工作。为青年科技创业人才配备创业管家,根据创业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咨询、专业机构对接、业务办理、投融资、应用场景、国际合作等服务。为符合条件的青年科技创业人才配置“中关村AI北纬社区”等10万平方米的免费空间资源。布局百亿元科技成长基金,加大对科技企业和青年人才优质项目的基金支持力度。

  20.多举措支持大企业创新。建立大企业与高校院所、教授团队的对接机制,开展精准产学研对接,创新产学研协同模式。用活“揭榜挂帅”机制,发挥国央企带头作用,鼓励大企业加大设榜发榜频率,实现大中小企业创新融通。鼓励大企业向中小科创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加速产业链创新发展。

  21.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向平台化和综合性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全球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落地布局,在海淀建设研发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科技服务业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22.完善成果转化布局。加快建设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标杆性平台,积极引进XbotPark北京基地等国内优质成果转化机构,打造一批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涵盖概念验证、展示交易、孵化加速、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能力的成果转化生态。

  23.丰富AI要素供给。充分用好北京国际AI人才创新联盟、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资源,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央地联合引育平台。对接奇迹创业营种子选手,以“中关村AI北纬社区”建设为试点,打造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社区。打造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提供数据标注平台、工具与服务,支撑高端数据开发利用;设立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开展政策宣传、技术交流等一站式服务。

  六、提高市场开拓效率

  24.支持企业完善国内市场布局。探索在兄弟城市设立海淀商协会分支机构,助力企业布局新业务板块、开拓国内市场,强化咨询对接等服务,为有意愿入驻海淀的企业做好前期咨询对接,帮助企业形成“研发在海淀、生产在外地”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25.助力企业推进国际发展战略。搭建企业“出海”公共服务平台,梳理区内具有相关涉外资质的法律、税务等优质专业服务资源,编制“优质服务伙伴名单”;吸纳海外商会、行业协会入驻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协助其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26.赋能企业筑牢海外发展根基。推动加速器项目多点落地、全球布局,搭建一站式国际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落地海外提供企业落地、市场拓展、资本对接、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出海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七、提高权益保障效能

  27.提供人工智能产业合规指导。编制《海淀区人工智能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针对企业行政处罚“高频”违法行为,明确常见违法行为表现、依据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等信息,帮助企业提前掌握监管要求。

  28.营造“无事不扰”经营环境。制定《海淀区行政执法公示工作指引》,建立各领域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公布行政检查标准及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实施行政检查的年度频次上限。结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结果,合理确定检查比例和频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统筹考虑经营主体“风险+信用”状况,通过主体自主申报等渠道,持续扩大“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范围,争取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范围的企业达到全区企业总量的20%以上。

  29.丰富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增加“海淀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工作站”布局,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产权纠纷,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符合市场规律和价值的典型裁判,有效遏制侵权行为。

  30.完善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立足辖区商事纠纷特点,完善“法院+企业+商会”三方定期会商工作模式,将“以保促调”模式与“商事纠纷商会解”机制有效融合,不断降低商事案件解纷成本。

  八、提高城市品质赋能效率

  31.丰富综合商业服务供给。在试点街镇依托重点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体开展特色经营活动,打造活力消费空间。

  32.完善便民服务功能。加强便利店、“海淀食堂”等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强化文体设施、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布局。

  33.提升区域路网联通能力。以中关村科学城南区和北区的联系交通廊道为重点,新增京密引水渠北侧路道路建设,进一步缓解西北五环的交通压力。在南北大通道动脉基础上,持续完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