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经信科技部,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工作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切实发挥工业企业在全市经济运行中的“压舱石”作用,完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制,切实解决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工业企业发展活力,在前期服务重点工业企业联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工业企业纾困助企专项工作机制,将各项惠企政策及时传达企业,畅通企业问题诉求受理报送渠道,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可感可及的困难问题,实现“能办快办、应办尽办、难办讲清、择机再办”工作目标,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质效。
联 系 人:刘霞、许建国
联系电话:2687320
邮 箱:fgzx@dz.shandong.cn
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11月6日
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纾困助企及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工作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切实发挥工业企业在全市经济运行中的“压舱石”作用,完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制,切实解决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工业企业发展活力,维护和保障企业家权益。结合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工作思路
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不动摇,将“规下样本企业-小升规培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6类样本内工业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工业企业名单采取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在前期服务重点工业企业联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工业企业纾困助企专项工作机制,将各项惠企政策及时传达企业,畅通企业问题诉求受理报送渠道,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可感可及的困难问题,实现“能办快办、应办尽办、难办讲清、择机再办”工作目标,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纾困助企工作任务
(一)畅通政策传达渠道。建立惠企政策“权威解读、精准推送、快速直达”机制,利用首席政府服务官(CGO)、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常态化向企业推送有效期内“涉企政策包”。跟进政策分析和详实解读,服务企业理解应用政策。
1.权威解读。一是由市工信局研究室牵头,组织各有关科室对新出台的国家、省、市政策进行解读,制作政策明白纸,并及时将惠企政策放到网站和公众号,做到政策随时可查询、有问题随时可咨询。二是由市工信局纾困助企专班牵头,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到有需求的企业进行政策解读。
2.精准推送。各服务队首席政府服务官加强政策宣传,一是要将惠企政策解读明白纸等及时传送企业,做到政策直达不过夜;二是要对惠企政策加强学习,了解掌握,并与企业需求进行匹配,将与企业有关的政策及时推送企业;三是要根据企业政策需求,积极对接各科室,帮助企业申报政策、争取政策。
3.政策培训。定期组织召开首席政府服务官培训会。一是邀请相关科室为首席政府服务官讲解惠企政策内容,加强对政策的解读能力;二是邀请其他市直部门与工业经济相关的业务人员为首席政府服务官进行培训,讲解业务和政策;三是选取优秀首席政府服务官分享为企业争取政策案例,提高首席政府服务官为企争取政策能力。
(二)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按照“诉求收集—梳理分类—专题研究—联席会议—政策建议—结果反馈”流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建立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
1.企业诉求收集。制定《市工信局纾困助企征集问题建议表》模板,统一企业诉求申报模式。分三种来源:一是首席政府服务官收集的企业诉求;二是调研过程中收集的企业诉求;三是企业自主通过邮箱反馈的诉求。
2.分类分级、程序化闭环解决问题。企业填写《德州市纾困助企征集问题建议表》;由各服务队市、县两级联络员对本服务队企业诉求进行梳理分类,分为属地解决问题和其他问题。
对于属地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县市区服务队认领并解决,市级服务队负责统计督导办理情况;对于其他问题,分三类解决。一是对依据现有政策能解决办理的(A类问题),由各服务队协调有关业务科室或相关部门办理,实现“能办快办”;二是需要联合其他部门或报送市政府解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B类问题),各服务队报局纾困助企专班后,以召开专题会议形式或提请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方式办理,实现“应办尽办”;对依据现有政策一时确难办理的(C类问题),由各服务队负责向企业解释清楚;涉及共性问题的,由局纾困助企专班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或改进政策,必要时可邀请相关行业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解释或调研环节,实现“难办讲清、择机再办”。
3.专题会议研究。对于B类涉及其他部门问题,由局纾困助企专班牵头组织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由企业、有关首席政府服务官和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以及具体科室负责人参加,共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若经讨论研究后,可立即办理,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时限内办理;若需长期办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办理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办理。
4.召开联席会议。对于B类较复杂问题,各服务队报局纾困助企专班,局纾困助企专班形成专题报告报送分管市领导,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商讨解决方案。若经讨论研究后,可立即办理,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时限内办理;若需长期办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办理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办理。
5.形成政策建议。对于C类受当前体制机制约束,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局纾困助企专班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议逐级上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研究,利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等渠道向上反映,寻求从制度上根本性解决。
6.形成结果反馈。对于各类企业诉求,首席政府服务官都要全程跟踪、一跟到底,及时掌握办理情况并反馈企业,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席政府官要给企业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7.试点借助链群促进组织力量。选择面向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试点推进链群促进组织建设,借助链群促进组织力量更好地密切了解企业行业发展情况、借鉴全国先进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提升助企发展工作水平。
8.及时评估、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及时总结评估纾困助企业工作开展情况,逐步完善助企措施、逐年迭代助企机制,实现助企工作常态化、CGO水平专业化、政企互动机制化。
三、高质量发展重点措施
(一)减轻企业发展负担。聚焦重点产业链,启动“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链上中小企业开展精准对接,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试行市县联动检查、执法,能够合并的合并,减少检查、执法频次,避免重复检查、执法,为企业家留出更多精力专心经营。
(二)扩大规上企业规模。加强对规下重点企业和小升规培育企业的指导力度,针对两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开设专门班次培训交流、考察观摩活动。对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的企业,注重引导企业优化升级技术工艺、适当延链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对低空经济、机器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重点帮助衔接市场,推广应用场景,在根本上缩短“市场验证-产品优化”的循环周期,更好适应市场。利用3年的时间力争,规下重点企业、小升规培育企业突破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
(三)稳定供应开拓市场。认真落实全省“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三年行动,积极承办一批省级融链固链专项对接活动、举办产业发展峰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叫响环保装备、体育装备、应急装备、暖通中央空调、功能性纱线、土工材料等国内知名产业,以集群形成或区域名片形式组团开拓。复制“遍访总部”工作经验,由链长、县市区一把手带队,积极为企业站台,组团对接制造业央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开展上门对接,精准拓展市场份额。
(四)推进企业持续技改。着力发挥国家、省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揽子激励政策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市场研判、技改诊断、服务商路演、导向目录、外出考察、项目观摩等形式,引导全市工业企业厘清发展思路,前瞻布局优质项目。加强省市重点技改项目的保障服务,强化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化项目建设涉及相关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有针对性解决项目在“谋划储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等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提速项目建设进度,以更多优质项目夯实全市工业发展基本盘。力争利用3年时间,全市年度纳统技改项目突破700个,年度完成投资突破400亿元。
(五)助力优质企业升级。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库,对有意愿申报工信系统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等称号的企业进行常态化培育,依托“申报管家”等资源,每半年按照政策解读宣贯→关键指标任务分解→模拟申报评测→意见问题反馈→一对一个性问题解决的工作流程,推进企业更快进入优质企业序列。力争利用3年的时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等优质企业总数达到全省平均值,晨星工厂、DCMM贯标企业等保持全省前列。
(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经济发展智库、知名高校的对接合作,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工业发展咨询”,以产业链为单位,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创新成果供给,提速全产业吐故纳新和优胜劣汰效率,从产业内部激发发展活力。利用企业家培训等外出对接交流机会,柔性搭建知名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与工业企业市场应用桥梁,组织好技术创新路演和对接交流会,推进企业获取急需的创新成果。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统筹落实。市工信局纾困助企专班负责统筹推进纾困助企及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实施,各服务队按照要求服务对接服务企业,各科室按照任务清单做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责任分工。各服务队要发挥市县一体化作用,共同服务好本辖区企业;各服务队队长要切实做好牵头作用,对企业诉求要把好分类关,按照分类标准认真研究,切实带领首席政府服务官为企业解决困难;市工信局纾困助企专班要做好疑难问题、共性问题的研究与协调解决工作;各有关业务科室做好纾困助企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
(三)强化宣传推广。纾困助企专班要及时总结纾困助企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加强对典型经验做法的宣传,充分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为企服务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