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首都中小企业蓬勃健康发展,我局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6日
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首都中小企业蓬勃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首善服务,助企发展”为主题,紧贴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网络,夯实服务基础,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切实推动中小企业服务提质扩面增效。
(一)坚持统筹联动、集成汇聚。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纵横贯通、整体推进的思路,实现资源汇聚、开放共享,逐步完善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区域协同、责任明晰的统筹工作机制。
(二)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多元化服务供给,形成多方联动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三)坚持创新引领、点面兼顾。加强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普惠服务解决中小企业普遍需求,针对重点群体精准匹配优质服务和资源要素。
到2027年,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体系全面升级,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资源高效聚合,服务能力大幅增强,服务生态持续优化,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打造1千家左右各级服务载体,培育和服务1万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以及3万家左右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服务200万家次左右中小企业,基本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政策直享、服务直达”的服务格局,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
二、重点任务
建立健全“一套工作统筹和评价机制”,构建“普惠帮扶”+“重点培优”的“二级阶梯服务模式”,打造“三大服务品牌”,创建“五级服务载体”,实施“八项重点工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质效,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一套工作统筹和评价机制
健全全市中小企业工作统筹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建立各级服务载体之间的资源互通、人员互动的联动机制,实现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一盘棋”。对各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和成效,从机构人员配置、资金基金投入、服务载体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跟踪评价。针对各级服务载体,制定对应服务规范,开展服务绩效评价。发布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动态把握本市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二)构建“普惠帮扶”+“重点培优”二级阶梯服务模式
1.面向中小企业普遍需求,做好“搭台铺路”式的普惠服务输出,扩大企业服务覆盖面。一是优化“1+17+N+X”立体式服务网络,做强做实1个市级枢纽平台和17个区级服务窗口,链接不少于1千个服务载体,辐射带动更多市场化服务机构,实现一网链接。二是开展“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用好中小企业数据库、各级服务载体与新媒体矩阵,实现各类惠企政策精准触达、应知尽知。三是开展走访调研、座谈交流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诉求。四是加强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线索核实办理,加快欠款清偿化解,完善长效机制,深化源头治理,加大纠纷调解、法律维权等方面援助力度,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2.针对重点群体发展需要,加强“精准定制”式的资源要素匹配,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强梯度培育,通过目标指引和市区协同,挖掘潜力企业,推动其升规纳统,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推动挂牌上市,发布全国首个面向“专精特新”专板入板企业股权融资奖励政策,通过“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查白名单”机制,发挥优质上市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挂牌上市。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训暨供需对接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四是加强人才引育,结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向市人才局推荐重点产业领域“小巨人”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保障清单,并推动将“小巨人”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纳入计划单列范围。
(三)打造解决企业发展难点问题的三大服务品牌
1.聚焦解决“获得融资难”问题,打造“千亿畅融”品牌。一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融资方式相联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发挥各级各类融资平台作用,提供贷款贴息、担保补偿、股权投资等综合金融惠企服务,全面扩大融资覆盖面。二是组织各类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常态化融资对接,拓展首贷、做好续贷、增加信用贷,全力提高融资对接精准度和满足度。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化基金作用,开展融资路演活动,建立优质项目向引导基金推介渠道,联合证券交易所常态化开展上市培育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2.聚焦解决“开拓市场难”问题,打造“一月一链”品牌。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生物药、医疗机器人等高精尖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发挥协作配套作用。二是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联合央企、本市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开展产业链“共链行动”和“一月一链”融通对接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三是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参加“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活动,围绕大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清单,开展技术攻关,更好发挥固链、强链、延链、补链作用。
3.聚焦解决“享受服务难”问题,打造“益企京彩”品牌。一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用好“12345”企业服务热线,及时响应企业诉求。二是打造“指尖上的一站式企服平台”,优化“政策计算器”功能,实现从“企业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企业”,推动政策精准触达和高效兑现。三是实现惠企服务下沉扩面,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打造家喻户晓、便利可及的中小企业服务品牌。
(四)培育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
1.小微企业之家。定位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基础性、广泛性的服务载体,特点是数量多、覆盖广,旨在充分发挥各区的属地资源优势,重点开展惠企政策宣贯触达、服务信息发布传播、企业诉求收集反馈等基础服务。到2027年,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银行网点等,打造1000个左右“小微企业之家”,通过服务资源下沉,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实现服务资源触手可及、企业诉求全时响应、企业服务网络全市覆盖。
2.专精特新服务站。定位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重点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精准服务的服务载体,特点是“全国首创、专业精准”,围绕构建专精特新梯度培育根基,优政策、优服务,助融资、助上市、助宣传,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到2027年,建设100家左右专精特新服务站,串珠成链、织链成网,构建能够提供专业化、深层次服务的枢纽节点,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五公里服务圈”。
3.示范平台(基地)。定位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中枢型服务载体,特点是“配套齐全、服务周到”,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创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到2027年,培育300家左右示范平台(基地),不断完善创业创新基础设施环境,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和创新发展力,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定位为汇聚优势服务资源,提升特色服务能力,以培育和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服务功能的特色服务载体,特点是通过打造产业集聚、聚链融通、数智加速、资本助力、生态赋能、人才引领等发展方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融资、产业链融通、数字化转型等特色精准服务,培育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助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到2027年,建设2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发挥专精特新集聚发展示范效应,引导优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5.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定位为区级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载体,特点是产业方向集中、产业生态完善,旨在通过生态营造、资源整合和高效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到2027年,累计培育2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突出、创新协同高效、开放治理机制完善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生态。
(五)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八项工程
1.围绕服务资源集聚化,实施“平台聚合”工程。切实增强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枢纽带动作用,加强与各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做实17个区级服务窗口平台,设立专业服务子平台,推动各级服务载体整体接入,鼓励优质服务机构开设线上旗舰店,聚合服务查询、供需对接、线上咨询等企业服务功能,打造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政策集成、资源汇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信息通查、咨询通达、服务通办。
2.围绕服务供给多元化,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围绕提供公益性“纾困解难”服务,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清偿化解力度,组织法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准入歧视、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法律援助。围绕企业普遍性需求,在工商财税、人力资源、商标专利、空间场所等方面加大普惠性服务供给;围绕企业个性化需求,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战略咨询、融资上市等领域加大专业化服务供给,优选一批服务商和服务产品,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3.围绕服务对接精准化,实施“数据筑基”工程。加强数据治理和场景应用,为惠企政策的智能匹配、精准触达和高效兑现提供有效支撑。整合服务机构、服务产品、服务专家和服务人员信息等多维立体的服务资源,综合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服务资源的高效投放、开放共享、快速查找和精准对接,有效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4.围绕服务能力专业化,实施“岗位提升”工程。加大一线服务人员供给,指导各级服务载体设置中小企业服务专岗。推动服务人员和资源共享共用,面向各级服务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建立不同领域服务人员对口交叉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市级枢纽平台和区级窗口平台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招募志愿专家加入服务体系,并为各级服务载体和中小企业提供志愿服务。
5.围绕服务方式智慧化,实施“技术赋能”工程。鼓励各级服务载体和各类服务机构加强大模型、“数字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搭建“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集成化服务,并与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引导各类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资源,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6.围绕服务过程规范化,实施“标准领航”工程。面向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标准体系的宣传普及和贯标工作。制定各级服务载体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服务团体标
准,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指导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化培训,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化管理能力。
7.围绕服务活动矩阵化,实施“要素融通”工程。举办多种类型的政策服务活动,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培训和专题辅导,帮助企业享受政策、规范经营。举办“创客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赛事,强化配套服务资源,提升融资对接和落地转化成效。组织龙头企业、优质服务商进基地、进园区、进集群,帮助中小企业对接资源、开拓市场。
8.围绕服务范围国际化,实施“扬帆出海”工程。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和相关国际性论坛、培训,帮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培育一批“出海”服务专业化机构,提供外贸政策解读、市场调研、资源对接、商事调解及法律咨询等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指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更多跨境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发展外贸供应链金融,优化跨境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建立“政府资金+社会资源”协调配合、有机联动的资金支持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在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载体认定、服务绩效奖励、服务补贴投放等方面保持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区政府预留资金支持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好中小企业服务券政策工具,调动更多社会化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资源要素投入,营造良好服务生态。
(二)加强考核评价。用好各级服务载体服务评价机制,
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考评,对服务成效突出的予以重点支持和奖励。强化区级考核管理,将各区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专项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实践、服务成效等指标纳入各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内容。引导各级载体建立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做好示范宣传。发挥新闻报道、公益广告、信息推送、公众号和短视频等全媒体传播效应,打好宣传“组合拳”。聚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成效,围绕优秀服务载体、优秀服务机构、优秀服务产品、优秀服务案例、优秀服务人员,采用“综合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等形式,宣传推介典型性、创新性服务成效。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对各类公共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可度,通过立标杆、树典型、强示范,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