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营商办、平潭综合实验区营商办: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成效显著。为宣传推广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各地各部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省营商办收集推出今年第二批共48个典型经验做法,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对标先进、互学互鉴,及时组织改革实践,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附件:

      1.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福建高院建立与WIPO诉调对接机制 探索多元化解决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新路径

  3.福建省检察机关打出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

  4.福建税务创新推出“个人税信码” 走“新”更走“心”

  5.福建海事局“四新”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海运出口

  6.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增效

  7.福州海关以“三新”为抓手助力空港跨境电商发展

  8.厦门海关打造“关企直通车”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9.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优化技改投资融资环境

  10.福建省公安厅优化户政管理服务 主动作为惠民生

  11.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推广“带押过户” 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金融”利企便民服务水平

  12.福建省商务厅建立“清单+首席服务官”制度 全力稳住外资企业产业链

  13.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年行动 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14.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打造“一对一”精准服务 全流程对接大件运输企业需求

  15.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打造“福农优品” 全链条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16.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用好政策性金融 激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17.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地理标志运用保护 护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18.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搭平台、精施策、促对接 助推专利开放转化加速

  19.福州市数字赋能驱动跨部门“一网协同”集成服务改革

  20.福州市加快智能网办 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

  21.福州市推行企业“开门接电” 助力提升电力服务便利化水平

  22.厦门市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体系

  23.厦门市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柔性执法监管

  24.厦门市思明区加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25.厦门市湖里区打造企业合规本土化方案

  26.漳州市推行“知识产权矩阵金融惠企”新模式

  27.漳州市创新实施“企业登记+云公证”服务

  28.漳州市华安县创新“七无讼”全域全链治理新模式

  29.泉州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合同 提升标后监管数字化水平

  30.泉州市以“数智检察”提升“亲清护企”服务保障质效

  31.泉州市政企共建协同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用电

  32.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以智慧云监督促政企合同“双兑现”

  33.三明市构建加减乘除“碳金融”服务新模式

  34.三明市沙县区以“五化”举措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35.三明市泰宁县以“四个一”打造“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

  36.莆田市实施“三个聚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

  37.莆田市城厢区打造惠企资金直达平台 让企业精准快享政策红利

  38.南平市打造“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 让就业更加便利高效

  39.南平市创新推出“税收特派员”工作机制

  40.南平市政和县法院推出企业财产执行“四步走”工作机制

  41.龙岩市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惠民利企

  42.龙岩市漳平市创优“三举措”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

  43.龙岩市上杭县优化乡镇政务服务 提升便民利民质效

  44.宁德市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45.宁德市运用“三三工作法”及时化解欠薪问题

  46.宁德市福鼎市创新“服务+”监管模式 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47.宁德市柘荣县创新夜市监管模式 盘活“夜经济”、留住“烟火气”

  48.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一站式”多元诉讼服务平台 满足群众多样化司法需求

  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

  2023年12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创新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将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省重要内容,着力打造立足福建、辐射两岸、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本地特色。先后设立厦门、福州、泉州三个片区,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法律服务集聚区。厦门是首个落地城市,发挥涉外涉台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思明示范区和自贸先行区。福州构建全国首个实体法务服务中心,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突出金融司法和涉侨法务。泉州立足民营经济特色,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一是写好“海”的文章。围绕服务保障“海洋强省”战略、“海丝”核心区和“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端处理优选地。组建了国际商事争端联合解决机制专家团,设立多个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建成国际法务运营平台、域外法查明中心,引入中国海事仲裁委海上丝路仲裁中心,成功推动厦门仲裁委纳入最高法院“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开设“金砖法务特色专区”,推出“海丝国际海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系列讲座,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司法合作国际论坛、国际调解高峰论坛,有力提升涉海涉外法务保障能力。二是写好“台”的文章。设立全国首家大陆与台湾地区律所联营办公室、福建自贸试验区首家台湾地区律所驻大陆代表处。深化拓展涉台司法工作机制,率先出台司法惠台59条措施。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法学论坛”等活动,建设台商发展服务中心,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优质法律服务。

  (二)突出分级统筹。省委成立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靠前统筹指导,依托省委政法委设立办公室,成员涵盖政法单位以及省发改委、商务厅、贸促会等经济部门。厦门、福州片区均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别设立法务区秘书处、服务中心,实现专班专人推进。

  (三)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制定总体建设方案、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海丝中央法务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了发展高端法务核心产业、深化国际法务交流合作、着力集聚法治人才、建设智慧法务等建设重点。将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写入省级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把法务区建设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明确的做法,为开展常态化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推动《海丝中央法务区条例》纳入2023年立法调研项目,正积极争取纳入重点立法项目,着力强化法治保障。

  (四)积极培树品牌。一是推动海丝中央法务区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立全链条法务产业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线上线下入驻的法务和泛法务机构逾千家,传统法务、新兴法务、泛法务及相关关联产业合理布局、融合发展的法务生态圈日益完善,有效满足市场主体“一站式”“全要素”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今年已累计组织“法律服务进千企惠万企”活动超过200场次,服务企业6000余家。二是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高质量建设“知识产权CBD”和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厦门、福州、泉州均获批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庭。三是依托“数字福建”资源禀赋,大力推动新技术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连续两年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功举办数字政法论坛,促进法务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联动。推出法律服务数字产品矩阵,建成“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和“海丝法务通”小程序,涉企服务已突破20万件次。建设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覆盖刑事、民事、行政等全部案件类型,一体推进办案协同、工作协同、便民协同。发展法务科技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以数据安全、线上法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群。四是连续三年举办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累计关注量达2700万人次。召开海丝中央法务区专家论证会,邀请科研院校、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法务区的建设定位、发展思路进行深入论证。设立专家顾问团队,汇聚众智、集思广益。

  三、取得成效

  (一)提升福建涉外法务影响力。发布《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德国、匈牙利、巴西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有关人士、国际组织到访法务区,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构建多元化的商事海事法律服务机制。先后设立厦门国际商事法庭、厦门涉外海事法庭、泉州国际商事法庭,引进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等机构,已受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事海事案件1300余件、标的金额超100亿。

  (三)强化现代产业发展支撑能力。累计引入法务机构(项目)逾160个,兑现产业奖补资金1500余万元,组织15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为1.5万余家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法律服务。“金砖法务特色专区”受理涉金砖国家商事案件100余件,标的金额超25亿元。提出“警安法务科技”产业思路,联动70余家企业培育法务科技产业链,重点企业年营收超过200亿元。

  (四)搭建国际法务交流合作平台。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第七届国际调解高端论坛、全球投资促进峰会法律论坛等大型国际法务活动,在“5·18”海丝博览会RCEP经贸合作展区开展法律服务专题宣传推介,积极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展示我省法治创新成果和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附件2

福建高院建立与WIPO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多元化解决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新路径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法院受理的涉外知产纠纷数量不断上升,给审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应对上述挑战,福建高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以下简称WIPO仲调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一是支持WIPO仲调中心与福建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合作;二是借助WIPO平台,提升福建法院知产审判国际影响力,拓展知产法官国际化视野。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开展涉外知产纠纷多元化解合作

  福建高院作为全国第二家高院,与WIPO仲调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在解决涉外知产纠纷领域正式开展合作,除了主要在案件委托委派调解领域,还在人才培养、共同宣传及其他领域也积极开展合作。在传统的多元解纷途径之外,与权威国际组织合作,实现调解质量和福建法院知产审判国际影响力的双提升。

  (二)构建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制定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诉调对接的工作办法》,对调解范围、程序等作出全面规定,全过程落实与WIPO的诉调对接机制。办法确立“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六项调解原则,体现“应调尽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的诉调对接工作思路和审判理念。

  (三)细化具体对接举措

  一是明确程序的启动途径。在正式立案前,对符合条件的纠纷,征得当事人书面同意后可以启动诉前委派调解程序;对审理中符合条件的案件,征得当事人书面同意后可以启动诉中委托调解程序。二是建立司法审查衔接机制。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应审查协议并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司法确认或者出具调解书,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三是以费用杠杆促进调解。强调“调解成功才收费”,并以减免诉讼费的形式调动当事人调解的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省法院牵头,福州、厦门、泉州三地法院相继建立与WIPO的合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办法,覆盖了全省涉外知产纠纷较多的地区。截至目前,我省共委托委派调解案件16个,已调解成功6件。

附件3

福建省检察机关打出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通过行政检察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支持和监督依法行政,构建综合性服务保障体系,助推营商环境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立法赋权助力刚性监督,创新服务营商环境新模式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人大重视支持,总结实践成果推动《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省级地方性法规层面,授权检察机关开展营商环境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二是推动将行政检察监督纳入省政府“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体系”,成为独具福建特色的监测指标,促进协同共治。三是组织开展“访千企、问需求、把法脉、促法治”专题问卷调查,走访各类市场主体形成有效调查问卷1316份,实施精准服务;联合厦门大学和福建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举办“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论坛,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开拓思路。

  (二)能动履职助力综合保障,构建护航营商环境新机制

  一是深化行政诉讼监督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法治保障,办理全国首例督促行政机关执行专利行政判决监督案。二是率先探索“行刑反向衔接”,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追责后,相关“空壳公司”、违规账户未及时清理问题,开展“断卡行动”关联行政处罚专项监督,提出监督意见270余件,有力维护市场秩序。三是充分运用省人大赋权的行政违法监督手段,针对行政机关在市场监管、税收管理、产权登记等领域履职不到位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监督纠正,促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

  (三)创新机制助力诉源治理,探索纾解经营困难新路径

  一是会同省法院在全国首创检法“行政诉讼专业会议机制”,推动统一“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食品违法案件减轻处罚裁量标准,避免“小案重罚”“过罚不当”问题,为小微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在全国首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路线图”工作机制,依托“争议提出、调查核实、监督促和多元化解”的工作路径,实质性化解营商环境领域行政争议70余件。三是在行政检察监督中探索涉案企业个案合规和行业合规的“双路径”,寻求督促严格公正执法与扶助企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经营。东山县检察院办理全国首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行政合规监督”案件,形成以行政合规建设化解行政争议新模式。厦门湖里区检察院全面摸排建筑企业处罚情况,形成企业合规专题调研报告,推动健全行业合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取得成效

  检察机关开展营商环境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监督,2022年以来,全省共办理涉营商环境行政检察监督案件966件,行政检察建议有力促进营商环境领域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附件4

福建税务创新推出“个人税信码”走“新”更走“心”

  一、背景情况

  福建税务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数据精准高效共享,大力提升数据共享的实效性”,在“八闽税信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重构“个人税信码”。围绕“身份怎么证、信息怎么查、数据怎么用”,融合多部门应用场景,依托“福建税务微信公众号”为1500万申报个税的自然人实现个人信息汇聚。以“立足税务、助力政务、服务民生”的理念,为解决如“入学入托、就业创业、银行贷款需要出具的证明多,公民为了开具证明‘多趟跑’”“商务洽谈缺少直观展现个人全貌信息的渠道”等数据“哪里找”“怎么找”的难题提供了税务渠道服务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码上通行,税易办。身份易认,借助可信身份平台资源,一次认证免登录,无需下载安装、无需记忆密码;数据易得,以实名身份进入福建税务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取“我的税、我的非税、我的费”等汇总或明细数据,码上提供“基本信息”“任职受雇”“办税身份”等情况,降低群众办事自证时间成本。

  (二)码上互认,政易通。深挖“全量化”数据,着力部门破冰、数据破壁。与财政等外部门加强业务协同,通过“我的证书”模块实现个人资质证书汇聚展示。主动作为,确认政府相关部门的涉税数据需求,推出基于自然人的不同政务应用场景的“定制数据表单”,助力政务服务共享共治。

  (三)码上定制,民易悦。“个人税信码”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发挥税务大数据“全生命周期”集成优势,满足个人多角色数据需求,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勾选单项或多项信息生成共享二维码,可进行加密再分享推送,快速验证身份、定制个性化自然人“数字名片”。

  三、取得成效

  “个人税信码”是践行“数字福建”“数字中国”建设战略而推出的智慧服务举措,自在福州地区部分区县试点以来,自然人已使用“个人税信码”查询功能191075次,开具社保缴费证明15766份,占同期全省移动端开具量的34.39%。

  附件5

福建海事局“四新”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海运出口

  一、背景情况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63%,2023年有望达到100万辆。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04.3%,中国市场占有率74.39%,其中宁德时代达43.4%,位居第一。但锂电池由于危险特性易引发运输安全风险、锂电池储能产品大型化与多样化导致现有海运规则适用存在争议、传统海运滚装市场舱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出口运输需求等海上运输的难点和困局,成为制约新能源企业布局海外发展的“新瓶颈”。

  二、主要做法

  (一)先行先试,打通宁德时代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海运批量混装出口“新通道”。根据大型储能系统危险货物特性,组织开展第三方安全评估论证,协调中国船级社为产品出具批次法定符合性检验证书,编制《厦门港集装箱班轮批量出运宁德时代制造锂电池储能系统临时安全措施》,并建立“进港、堆存、装船、运输”现场责任落实清单及运输过程动态安全评估机制,推动企业及涉海各方落实落地落细责任,顺利实现宁德时代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通过厦门港集装箱干线班轮批量出运。

  (二)统筹协调,开辟我省由散货船载运新能源汽车的海运“新途径”。为解决金龙新能源客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运出口“一舱难求”的燃眉之急,第一时间成立保障工作专班,制定综合保障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指导:施行“专船专策”,协调国外船级社登轮检验,指导散货船取得9类危险品适装证书,可以合法合规运输锂电池动力新能源汽车;从“货物适运、船舶适装、码头适装”三方面提出临时安全保障措施。通过采取措施,使上亿货值新能源汽车及时海运出口,避免因中转、改港、滞港导致的额外时间和经济成本损失,同时也为国内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能源汽车出口“包装散运”新途径。

  (三)创新突破,创新燃料驱动汽车及相关产品非危处理“新方式”。根据本土汽车企业出口需求,深度研究海运规则关于由易燃液体、易燃气体驱动车辆载运限制要求,创造性提出将集装箱装运的燃料汽车由危险货物转变普通货物运输的“新方式”,指导企业在车辆装船前根据燃料及蓄电池特性采取“一排三防”措施,即“排空燃油或燃气并实行蓄电池防损坏、防短路、防意外启动”的技术处理后,实现传统燃油汽车、CNG新能源汽车合法合规“转危为安”,以普通货物标准参与海上运输。通过该创新处理方式,实现辖区燃料汽车、CNG新能源汽整车出口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

  (四)立足长远,推出福建新能源产业海运“新标准”。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联合宁德时代、金龙客车、上汽集团、中远海运和航海院校成立课题组,组织编制《福建海事局集装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安全监管指南》《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电池类产品海运安全技术指南》《动力锂电池汽车海上运输风险及监管策略》,对滚装、集装、散装等不同运输形式载运不同类别的锂电池产品分类明确其海运安全技术要求,形成“一船一品一策”,加快新能源汽车装车、查验效率,实现新能源汽车海运快速通关,助力厦门打造“产销运”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散地。

  三、取得成效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保障新能源汽车海运出口7.2万辆,较去年全年实现翻9倍增长。顺利完成21个航次共517台宁德时代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海运出口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散货船载运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出口海运,单次降低企业海运成本30%以上,在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旺盛与滚装运力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帮助企业拓宽新能源汽车海运途径。“非危处理”方式为林德叉车、厦工叉车、金龙客车等相关企业累计节约海运成本达1.44亿元人民币以上。

  附件6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增效

  一、背景情况

  为切实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参与度低、贷款门槛高、专门产品少等难点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指导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筹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信用风险防控,扎实推动辖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增量、提质、扩面。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监管推动。联合印发《福建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案(2021—2023年)》,推动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符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的授信尽职和内部考核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四专”工作机制,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规模。制发7期辖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季报,分析辖区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时传导监管要求。

  (二)鼓励金融创新。印发《福建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库,用好用足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符合知识产权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中授信,帮助企业“知产”变“资产”。

  (三)加强协同联动。组织召开“政银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座谈会,配合省知识产权局做好“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产品发布会,协同宣导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具体政策。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的通知》,指导银行代办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采取“企业委托+银行代报+政府复核”申报模式,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联合上报《福建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专利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全流程无纸化试点工作方案》,组织辖区2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申报试点工作,探索进一步优化专利质押登记工作流程,推动专利质押登记提速提能,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零跑腿。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来,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户数183户,同比增长13.8%,累计发放贷款金额27.5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期末贷款余额48.53亿元,同比增长7.2%。福建海峡银行、南安农商银行先后落地全省首笔集成电路布局设计专有权质押贷款、首笔地理标志质押贷款、全省首笔“数据资产贷款”。

  附件7

福州海关以“三新”为抓手助力空港跨境电商发展

  一、背景情况

  福州长乐机场原有跨境电商监管场所面积较小,仅1500平方米左右,遇“双11”大促等货物量大时,经常出现“爆仓”,影响了货物出港时效。企业一方面需满足电商平台物流时效的硬指标,另一方面受运力不足的制约,揽货空间及拓展经营受限。福州海关积极以“新航线、新场所、新举措”为抓手,助力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空港跨境电商新业态迅猛增长。

  二、主要做法

  (一)增开新航线,提升空港跨境电商运力。福州海关深入走访了解各航空企业新增、恢复航班需求及通关各环节存在的痛点、堵点,多次通过福州空港口岸例会及业务协调会加强“一对一”指导帮扶,全力支持航线复航增航。同时,支持各航空企业增加全货机数量,通过空港物流助力“跨境电商+福品闽货”出海。7月5日,满载着服装、玩具等87吨出口货物的KD6262全货机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起飞,飞往美国安克雷奇,标志着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全货机洲际航线正式复航。复航以来,该航线从一周1班增加到一周2班稳定运行,运力大幅增长,缓解了企业“出货难”问题。

  (二)助建新场所,拓展空港跨境电商容量。福州机场跨境直邮监管中心及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新场所于9月4日投入使用,面积达3200平米,海关提前介入建设,指导仓储区、作业区和放行区等功能布局得到优化,日均可处理100吨跨境电商货物,满足了企业揽货需求。为更好发挥跨境电商新监管场所作用,海关科学规划物流动线,依托X光机等非侵入式查验设备开展智慧监管,持续提升通关效率。

  (三)推出新举措,优化跨境电商通关环境。认真落实海关总署《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及时推出《福州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9条措施》,积极促进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实施“一般贸易+跨境电商”拼单作业模式,实现两种业态商品“同时申报、同时查验、同时登机”,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针对全货机洲际航班作业时间与正常工作时间具有较大“时差”的问题,福州海关所属长乐机场海关在开航前逐一与机场货站、航空公司、货代企业沟通协商,组织包机货物查验专班,保障出口货物随到随检、快速通关。

  三、取得成效

  跨境电商业务量在“三新”措施帮扶下增长迅速。8—10月,福州海关监管空港跨境电商出口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97.3%、103.9%和62.2%,实现“三连涨”,月均货运量较上半年增长约7倍、月均货值增长约6倍,跨境电商空港集散点初具规模。

  附件8

厦门海关打造“关企直通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厦门海关建立“关企直通车”制度,多渠道收集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完善“企业问题清零”工作机制,实现企业问题“收集、处理、督办、反馈、评价”一个平台闭环管理,全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畅通关企沟通渠道

  一是开展现场“关企直通车”。在关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设立6个企业问题直报点,在18个现场设置保稳提质一站式服务专窗。综合运用新媒体、短信、电话等方式宣讲海关政策,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和期盼。二是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坚持走出办公室、到生产经营一线找问题,党委班子成员每人牵头一个课题领题调研,带头深入一线开展调研33次。建立“关长工作专班”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三级诊疗”机制

  一是一线快诊。企业问题原则上属地问题由属地海关牵头解决,口岸问题由口岸海关牵头解决。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即时解决,涉及跨现场科室的,隶属海关应明确牵头科室,协调解决跨科室问题。二是专科门诊。隶属海关不能解决,需要直属海关职能部门协调指导的问题,根据问题属性提交相应职能部门专门研究,相关问题原则上5个工作日予以反馈。三是联合会诊。组建全业务领域专家研判团,涉及多部门的问题,由厦门海关“关企直通车”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专家研判团会诊。

  (三)完善企业问题清零机制

  建立厦门海关“三应”问题处置平台,形成“问题直报-线上研判-快速反馈”的运行模式。企业问题由现场海关首问首答,职责范围内3个工作日解决并反馈企业。涉及多领域问题通过平台发布,平台向对应领域业务专家发出处置短信提醒,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答复意见面向全体关员公开展示,既便利业务现场开展实际应用,又推动职能部门提高反馈质量。

  三、取得成效

  厦门海关在厦门自贸区、龙岩革命老区、海沧港综保区、泉州晋江民营经济集聚区、漳州台商投资企业园区等召开5场“关企直通车”。同期,举办隶属海关“直通车”40余场次。坚持“企业问题清零”,推动解决各类企业问题162个。

  附件9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优化技改投资融资环境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省工信厅把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省设立福建省技术改造项目融资支持专项政策(以下简称“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省重点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给予最长3年、年化2%的贴息支持,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实现专项政策线上快捷申报、贴息资金“免申即享”。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技改项目审核机制,实现项目申报“快速便捷”

  政府部门项目入库审核机制和银行机构贴息贷款审核机制相结合,提高了财政奖补资金的使用效率。省工信厅建立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实施项目申报常态化受理、定期发布机制,方便有技改融资需求的企业快速入库和快速对接。通过银行机构信贷审核把关体系,确保真正优质的企业和优质的项目及时获得信贷支持和政策支持。为了促进技改政策更多惠及中小企业,我省进一步扩大技改政策支持范围,鼓励更多优质企业技改升级,获得专项政策支持的民营中小企业占比达80%以上。

  (二)创新技改政策鼓励模式,实现惠企政策“灵活多选”

  完善了我省技改政策综合体系,专项政策与省技改项目设备投资补助、完工投产奖励等技改相关政策互为补充,让技改企业能够结合项目实际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等更多政策选择,技改项目贷款贴息与设备投资奖补政策按“就高不叠加”原则执行,企业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惠的支持政策。市级政策与省级专项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省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加快建设。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企业可以快速发布技改融资需求,合作银行可以根据实际快速对接企业,金额较大的融资需求还可以组成银团共同开展对接,形成了金融机构有序合作和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财政贴息兑现模式,实现贴息资金“免申即享”

  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周期性调整机制,设定专项政策执行利率不高于当期五年期以上LPR加50个基点并给予年化2%贴息支持,在确保合作银行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保障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实现专项政策线上快捷申报,并将财政贴息兑现模式从以往企业先全额支付贷款利息、再向政府申请贴息的“报账式”转变为企业仅支付优惠后的利息、贴息部分由政府与合作银行结算的“直享式”,最大化便利企业,提升企业获得感,缩短了惠企政策资金获得的时间成本。

  三、取得成效

  (一)有效激发企业技改积极性

  在专项政策的有力带动下,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意愿提升明显,2022年全省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442项,较2021年(971项)增长近50%。尤其是2023年以来,技改项目建设提速、用款需求增加明显,截至10月底,已累计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565项,超2022年总数123项,总投资4284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8625亿元。专项政策支持撬动429个省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达1750亿元。

  (二)快速形成信贷市场技改热

  通过贴息利好,调动了省内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促进“贷方市场”向“借方市场”转变。截至目前,全省专项政策合作银行已从试点的5家扩大至23家,涵盖省内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等。因为技改贷具有投资稳定、项目真实,企业发展相对良好和实力雄厚等特点,加上贴息的鼓励支持,技改贷已经成了省内金融机构公认的优质贷款品种。今年来仅兴业银行就已支持全省技改项目46个,投放金额27.86亿元。

  (三)有效降低企业技改融资成本

  截至10月31日,全省专项政策累计签约429项、总金额520.54亿元(其中可享受贴息344.51亿元),已投放250.44亿元,投放金额较2022年末新增124.78亿元,已超2022年全年增量30.87亿元,可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750亿元。获得贴息支持的企业实际执行利率较现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低45%以上,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附件10

福建省公安厅优化户政管理服务主动作为惠民生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公安户政管理服务改革,有效落实“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惠民便民服务举措,省公安厅针对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户政业务,在充分征求吸收各地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谋划,针对性提出具有我省特色的户政便民服务举措,有效解决群众办理户政业务“急难愁盼”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以优化程序“降趟”。实现全域范围内全类别户口迁移事项全国“跨省通办”。省外迁入我省居民在迁入地即可一站式办结,办理时限从最长70天压减到14个工作日内。

  (二)以简化手续“提效”。在厦门、莆田、平潭等地先行先试全类户政业务跨地市通办试点工作,进一步方便群众户籍业务“就地办”,免去我省群众省内来回奔波。积极推动福州、泉州、厦门等大型用工单位集中的地市,紧密结合服务需求导向,协调推进自助服务终端进企业进厂工作。

  (三)以扩展范围“增益”。在已签订《福州都市圈试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警务协作框架协议》基础上,落地实施福州都市圈居住证互通互认工作,并拓展到福州、莆田、南平、宁德、平潭五地全域,进一步扩大了流动人口凭证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三、取得成效

  (一)持续促进外省群众“融进来”。全类户口迁移“跨省通办”的全面实施,免去了外省居民跨省往返奔波的烦恼问题,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及交通费用。全国“跨省通办”启动以来,全省已受理跨省户口迁移业务32845笔。

  (二)持续方便省内群众“在家办”。全类户政业务省内跨地市通办,有力服务了省内居民流动和生产生活,解决了不同地市间业务办理阻隔问题。今年,省内三地通办全类户政业务6780笔,在企业内布置安放居民身份证、居住证自助服务终端135台。

  (三)持续优化流动人口权益“就地享”。福州都市圈居住证互通互认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流动人口凭居住证享受无差别市民化待遇的便利便捷程度,惠及200万余人。

  附件12

福建省商务厅建立“清单+首席服务官”制度全力稳住外资企业产业链

  一、背景情况

  省商务厅建立了“清单+首席服务官”制度,全省各级商务部门紧密配合,上下联动,积极应对脱钩断链等风险和挑战,加强外资企业跟踪服务,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实现稳定发展。2023年1—10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750家,实际使用外资39.9亿美元,其中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均居全国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制早介入。按照“抓大抓关键”原则,全省筛选500家已投产重点外资企业,由各地专门选派熟悉企业情况、有外资管理经验、责任心强的同志,逐家为企业确定“首席服务官”,健全完善日常联络、定期走访工作制度,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同时,在省外贸外资协调机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下,建立了百大重点外资企业挂钩联系机制、外资“双百项目”(百个重点促到资项目、百个重点在谈项目)挂钩服务机制等,省市县联动,建立“一对一”联系责任清单、企业项目困难问题台账,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现状和项目进展情况。  

  (二)用好平台早研判。发挥数字福建优势,加快推进数字商务建设,利用福建省经济社会运行监测等平台,强化外资指标运行调度和监测分析。发挥商务部外资企业直报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及时收集了解137家重点外资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加强日常跟踪,对外资企业营收、利润、用工、订单、对市场前景态度等相关指标开展定期分析,为研判外资企业转移撤离风险提供数据支撑。针对清单内用电量、订单、营收等指标下降较明显的企业,省市县组成工作组,逐一开展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动向和经营情况,动态跟踪摸排情况,聚焦部分企业反馈的困难问题,分类制定帮扶方案,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三)部门协作早预警。加强与统计、外汇、税务、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的横向协作,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外资企业投资、经营、纳税等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今年来,根据省外汇局提供的线索,分三个小组赴九市一区开展外资减撤资专题调研,深入摸排160多家外资企业资金汇出原因,并与部分重点外资企业座谈交流,认真分析研判下一步动向和趋势,精准施策,优化服务,让更多外资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同时,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商协会、港澳台地区商协会交流与对接,密切跟踪外资企业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倾听企业的“真心话”,当好企业的“娘家人”。

  (四)发现问题早处置。组织发改、自然资源、电力、金融等要素部门,按月召开工作协调会,现场解决各地市重点外资企业、重大外资项目困难问题。针对外资企业反映较多的订单减少、招工难、融资难等困难问题,把握“黄金时间”,积极采用协助拓展市场、组织招工引工活动、开展银企对接等多种方式精准纾困,今年来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80多项。

  (五)优化环境早服务。树牢“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理念,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外资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依法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全力将福建打造成为国内外投资客商“近者悦、远者来”的新热土。我省加快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统筹,成立了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两位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各级各部门立足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围绕外资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粘性。同时,组织商务、外汇、税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全省九市一区开展惠企政策巡回宣讲,推动外资企业继续扩大在闽生产经营,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留企留人。

  三、取得成效

  一是通过上下贯通联动、多机制互动作用,不断织密风险监测网络,做到发现问题随时报送,解决情况及时反馈。二是多渠道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营造了重商安商稳商的良好氛围。据对300多家重点外资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7%的外资企业表示将继续在闽经营发展。三是不断提升助企服务水平,有效增强我省引资“向心力”。1—10月,全省新增合同外资139.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附件13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年行动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省文旅厅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目标,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年行动,着力优化消费政策、丰富消费场景、做热消费市场,助推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二、主要做法

  (一)上下联动出台促消费政策方案和多项优惠措施

  省文旅厅印发《“清新福建 精彩四季”2023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年行动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优质旅游产品丰富市场有效供给等13项主要任务和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四项保障措施,统筹安排省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1020万元支持各地举办文旅促游消费、主题音乐节等活动。会同省商务厅等部门先后推出《2023年促进消费提质升级若干措施》《福建省2023年扩消费八大行动》等多项措施,提出16条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措施,以“全闽乐购·畅享福品”为主题,政银企联合实施扩消费八大行动等。出台《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提出“激励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从资金奖补、境内外市场拓展、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针对旅游季节特点出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文旅消费措施。

  (二)创新消费场景,支持文旅促消费活动举办

  根据文旅消费发展新态势和新需求,联合省商务厅支持各地举办“清新福建 美好生活”“全闽乐购消费季”“非遗文化旅游节”“闽菜地标美食城市”等活动,联合福建银联开展“百城百区”促消费行动,减免小微文旅企业交易手续费。在首届福品博览会、第五届福建文创市集以及福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厦门旅博会与休博会等活动期间,设立专区展示美食文化与文创美食消费新场景。

  (三)加强数字文旅建设,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加快推进数字文旅系统融合与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文旅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化提升“畅游八闽”APP服务功能。制定《福建省公共文化场馆智能导览建设导则》,修订《智慧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以7家公共文化场馆为试点,推进全省重点景区和文化场馆智能导览建设。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文旅经济中广泛运用,打造新型数字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健全旅游购物网络系统,建设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深入实施“放心游福建”服务承诺,通过更加优质的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拓宽文旅消费新渠道。

  三、主要成效

  今年,全省共推出300多项文旅促消费活动,出台惠民措施超200条,陆续发放文旅消费券超2000万元,拉动消费超1亿元,持续做热做旺文旅消费市场,省外入闽游客大幅增长,过夜游市场快速回暖,入境旅游市场加速反弹。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4.44亿人次、增长35.8%,实现旅游总收入5332.77亿元、增长50.1%。国内旅游人数、收入较2019年同期的恢复水平分别比全国平均高48个和25个百分点。

  附件14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打造“一对一”精准服务全流程对接大件运输企业需求

  一、背景情况

  我省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89.3%,公路桥隧占比67.02%,与全国兄弟省份横向比较,大件运输车辆通行条件基础明显较为薄弱。面对困境,省交通运输厅针对当前大件运输企业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主动靠前服务,通过运用“机制+服务”手段,积极探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一对一”联络机制,以“软服务”补齐“硬基础”,持续优化大件运输服务水平,为“大国重器”的生产制造、“超级工程”的建设贡献交通保障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以机制为载体,架起政企之间沟通桥梁

  一是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对大件运输企业申报历史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建立重点大件运输企业名单,由厅政务服务中心选派干部担任大件运输企业政务服务联络员,通过主动对接,靠前服务,提前掌握大件运输企业申报计划,为大件运输企业在线申报、适配车型选用、通行线路规划等提供“一对一”、“一站式”服务指导,减少企业后续申报过程中因系统操作流程不熟练、通行线路规划错误反复调整等影响审批效率的因素,有效提升大件运输整体审批效率,实现线上审批有速度、线下服务有温度。

  二是建立省级协调员机制。大件运输许可涉及省内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有效推动并联许可工作,厅政务服务中心设置4名省级协调员,负责与申请人就审批进度管理和线路调整进行沟通协调,同时帮助申请人就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与省内和省外的审批机构进行沟通协调,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改变以往运输企业申请大件运输需要奔走沿线各地,沟通省内外不同层级不同单位的不同部门的情况。

  (二)以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

  一是优化便民服务举措。在大件运输许可实现全程网办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跨省大件运输许可“掌上办”,将许可申请、进度查询、变更管理3项功能,由电脑端向移动端延伸,并新增历史路线智能推荐等功能,实现了跨省大件运输由“网上办”转为“掌上办”的重要升级,更好的满足大件运输企业许可申请“随时办、随地办”的需求。

  二是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开展常态化走访和宣传月活动,深入大件运输企业,积极开展送法上门、送服务上门活动等活动,现场为企业宣讲我省改革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办事流程,听取企业对优化大件运输审批的意见和建议,并现场为企业进行答疑解惑,让企业足不出门,就能体验到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积极帮助运输企业积极协调沿途省份审批机构,为运输企业提供通行线路规划等前置服务指导,确保我省设备顺利出口,帮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今年1—10月,省交通运输厅共办理跨省大件运输28135件,大件运输一类、二类和三类平均办结时间比法定最长时间分别节约80%、79%、70.5%,好评率100%。

  附件15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打造“福农优品”全链条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我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了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天宝香蕉、建宁莲子、长汀河田鸡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为进一步加快福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省农业农村厅谋划打造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福农优品”,持续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助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福农优品”品牌培育

  着力品牌塑造。组织力量对“福农优品”品牌进行整体设计,明确了品牌文字、图像等系列标识,并通过省版权局审核登记。注重品牌衔接。将福建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各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纳入“福农优品”范畴统一管理,首批涵盖农产品超过3000个。严格质量管控。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200个以上,推动“福农优品”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推动上市农产品赋码出证、凭证销售,促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福农优品”安全供给能力。

  (二)加大“福农优品”宣传推介

  突出媒体推介。在东南卫视黄金时段播放“福农优品”品牌宣传片,在省内主要高速路段投放路牌广告近400面,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品牌信息发布和资讯软文宣推。强化现场展示。打造安溪槐植、宁德林厝、闽侯洋里等高速公路服务区“福农优品”示范店。联合中石油福建公司在闽侯福源加油站设立“福农优品一号店”,在全省100座中石油加油站设立福农优品·乡村振兴商品专柜,支持永辉超市在大儒世家、奥体中心、福新路等门店设立“福农优品”专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营造乐购氛围。会同省高速公路集团、供销社联合举办“福农优品 乐购高速‘供’享美好”购物节。依托节庆假日,持续打造“福农优品”消费季,支持各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农产品促销活动、电商文化购物节等主题活动,努力刺激消费。

  (三)强化“福农优品”建设保障

  抓好顶层设计。印发《福建“福农优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动方案》,全力打造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福农优品”品牌体系。加强工作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建立福建农业品牌专家库,编制“福农优品”品牌目录。指导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组织50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参与“福农优品”品牌宣传推介。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梳理,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乡村振兴“百镇千村”试点示范、乡村振兴贷等政策资源,集中支持“福农优品”品牌打造。

  三、取得成效

  目前,“福农优品”已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中石油加油站、永辉超市等开设销售专区270多个,覆盖全省60多个县(市、区)230多个农业企业的1200余款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

  附件16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用好政策性金融激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一、背景描述

  省农业农村厅按照“整镇(县)推进、整合融资、整体落地”的思路,探索出政策性金融支持整镇整体立项的“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融资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立项、整体推进实施,解决单个项目小、散、无法融资的难题;将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进行整合,突破无收益项目融资难问题;以整体项目融资,实现一次融资同时满足多个子项目资金需求。进一步用好投融资政策工具,提升融资效率,创造更有利于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机制和条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的热情。

  二、具体做法

  (一)政银密切协同,凝聚工作合力。省、市及试点所在县农业农村部门与农发行机构均联合成立本级工作专班,统筹做好辖区内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试点组织实施工作,及时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共享项目和融资信息,在政策制定、项目融资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工作推动合力。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农发行县级支行加强对试点乡镇、承贷运营主体的指导,密切协调配合,构建无障碍沟通机制,农发行相关分支机构做好金融顾问服务,深度参与、提前介入试点乡镇(县域)经济发展谋划和重点项目规划,共同做好试点工作。

  (二)坚持市场运作,强化统筹推进。积极培育和壮大乡村振兴投融资主体,探索和完善整镇(县)推进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提高乡村振兴投融资保障能力。按照“政府引导、银行介入、市场化运作”要求,对试点乡镇(县域)相关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对可确权、可经营、可收益、可变现、可抵押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点摸排,通过货币资金注入、资产划转、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投融资主体实体化转型,打造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投融资一体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培育和壮大合格承贷主体和担保资源。按照融资项目“自平衡”要求,对规模较小、单独立项的同质同类项目整合打捆,将公益性较强、自身现金流不足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经济效益好、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关联盈利性项目统筹谋划,提高整体项目持续盈利能力。

  (三)完善项目储备,注重跟踪落实。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农发行按照“成熟一批、确定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常态化推动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农发行分支机构积极组织谋划储备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项目,建立健全各级项目库,形成“实施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提升项目成熟度,促进项目压茬建设、滚动接续。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按月开展分析会商,对项目建设进度、行政审批手续办理情况、融资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农发行各设区市分行每月末向省农发行报送项目进展,省农业农村厅、省农发行定期调度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三、取得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省农发行印发《关于做好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整镇推进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试点工作。经各地申报、会商评审,共有25个乡镇(县域)列入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项目储备库,总投资246.77亿元、融资需求191.32亿元,并根据项目成熟度确定了乡村振兴整镇(县)推进第一批试点10个和继续跟踪培育类项目15个。目前,已审批项目3个,授信金额21.4亿元。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乡村振兴整镇推进项目总投资约13.59亿元,获得农发行授信额度11亿元,沿着崇山片区滨海路4.5公里沿线打造一条集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线路,促进渔业旅游资源与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有效融合,以产业项目的收益反哺农业及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已形成试点示范效应。

  附件17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地理标志运用保护护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省市场监管局从深化地理标志领域改革、建设区域地理标志保护高地、金融赋能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全省地理标志运用保护水平,为优化营商环境蓄势增效。全省现有地理标志商标647件,居全国第二位,地理标志产品74件,地理标志产品已覆盖全部县域行政区、500余个乡镇,受益人口超千万。

  二、主要做法

  (一)打好“服务牌”,深化地理标志监管改革

  聚焦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的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探索,提升核审效率、精心探索地理标志智慧监管服务新模式,实现从专用标志申请到核准全过程信息化无纸化流转,全面优化核准流程、压缩核准周期、让经营主体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二)精耕“试验田”,建设区域地理标志保护高地

  指导获批筹建的武夷山、福鼎、安溪、云霄围绕健全质量基础体系、信用体系、协同监管体系、执法维权体系、宣传推介体系,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打造区域地理标志保护样板。通过发挥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综合效益。各地通过制定地理标志系列标准,提高检测能力,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参与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地理标志高水平保护、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激活“一池水”,金融赋能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以商标权为基础的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今年5月,省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省文旅厅联合下发《关于金融赋能地理标志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知》,围绕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从建立健全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地理标志信贷、保险等专属金融产品、打造“地理标志+金融+文旅”特色模式、结合商标品牌指导站创设地理标志金融服务机构等服务举措,强化金融支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力度。如,云霄县设立“云霄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辖内467户脱贫户种植的863.39亩枇杷提供了260万元保险保障,为种植户服下“定心丸”。又如,推动政和县中国白茶城与国有大型银行合作,开展“政和白茶”仓单质押业务,有效破解茶企存茶增值和资金周转的难题。

  三、工作成效

  通过不断优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审核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激发市场主体申请使用专用标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受理经营主体提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申请到获得核准的周期压缩至30天。试点改革以来,全省共新核准21批次909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核准数居试点省份首位;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2979件,居全国第一位。今年5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福建武夷山)顺利完成专家组筹建验收,该示范区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验收的第一家综合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已获批筹建的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云霄)围绕筹建任务,建设19个商标品牌指导站,打通服务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最后一公里”。设立地理标志国家标准17项,地方标准7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4项,共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信誉。地理标志产业融资渠道有效拓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理标志产业开发,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完善,截至9月末,全省(不含厦门)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人提供贷款59.68亿元,比年初增长18.96%。

  附件18

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搭平台、精施策、促对接助推专利开放转化加速

  一、背景情况

  我省大力推动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专利转化。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密切协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充分调动高校院所、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让企业得技术,科研有收益,在双赢中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是搭好平台,多点发力。发挥“知创福建”平台优势,加强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强化政策和资金引导,设立专利开放许可专区,提供交易撮合、竞价拍卖、交易鉴证、资金结算等服务,鼓励各类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试点。支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成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成功举办科技成果(专利)竞拍活动。

  二是精准施策,保障给力。印发工作方案,发布实务指引,明确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声明受理、审查、发布、供需对接、合同备案等关键环节的审核标准和实务要点。结合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完善项目奖补扶持政策,及时核拨相关经费。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评价报告的审查标准和要求,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涉及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检索分析报告的申请受理和出具机制,为专利开放许可工作中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的稳定性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促进对接,服务助力。结合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等,深入企业、科技园区和高校院所开展专利开放许可推介,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知产评估、定价指导、许可撮合、备案登记等配套服务。探索技术合同认定专利许可备案衔接机制,统一合同规范。

  厦门市知识产权局与厦门大学签订合作共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框架协议,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为支撑,结合厦门经济特区自由港特征和海丝中央法务区政策支持,建设“知识产权CBD”,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厦门代办处等各类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基地等,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要素供给侧保障综合体,共同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实施;漳州市知识产权局将创新主体、政府部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有机联结,促成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的“对甲苯均三唑噻二嗪苯甲酮及合成方法与应用、单晶培养”专利与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中小微企业签订专利许可合同,实现了专利“一对多”的快速许可。

  三、取得成效

  试点以来,共77家高校院所及大型国有企业参与,累计征集开放许可专利信息612件,并通过平台匹配推送给中小微企业3410家(次),达成许可意向389件(次),实现专利开放许可交易335件(次),涉及专利148件。

  附件19

福州市数字赋能驱动跨部门“一网协同”集成服务改革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在线交互,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模式,着力在咨询、受理、审核、现场踏勘多个环节打通多部门协同联办渠道,推动行政审批服务并联审批。在涉及需要多部门参与的业务场景时,协调多个职能审批部门快速、高效地在事前咨询、业务申报、事中审核、现场踏勘等环节为申请人提供“多点协同”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一次咨询,多部门云端会商。依托“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事大厅”(以下简称“市工改网办”)开发了线上咨询和诉求回复服务功能。申请人通过市工改网办发起网上咨询服务。若咨询内容涉及多个审批部门(窗口),将咨询业务分发给涉及相关的多个审批部门(窗口)。需要多部门研讨的复杂项目审批,申请人可在系统中选择具体的会商时间和需要参与会商的部门发起远程视频会商咨询,系统将向各部门发起视频会商邀请。

  (二)一口申报,多业务合并受理。通过再造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和受理模式,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口受理”的综合受理模式。线下大厅分类设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综合主题联办窗口,在一个窗口实现跨部门综合收件。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分阶段审批所需的申请材料,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统一受理并流转分发。

  (三)一网协同,多事项协同联办。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加强部门协作,实施行政协助、容缺受理、同步审批。业务受理后系统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自动分解为若干并联运行的独立子业务,分转至各职能审批部门并联审批。部门间相互独立,同时可在系统中发起意见征询和协同会商,形成一家牵头、多方协同的审批监管服务机制,形成优化流程、强化监管、提升服务的合力。

  (四)一端统管,多部门联合踏勘。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远程视频踏勘管理系统”,在工程建设领域创新推行“零接触式”远程视频踏勘,以部分现场勘察事项为试点,实行以远程视频为主、现场为辅的勘察方式逐步向远程视频踏勘方式转换。通过踏勘的远程视频化应用服务,实现踏勘服务的全过程在线管理和应用,相关踏勘专家和现场执法人员及项目业主全程在线踏勘、在线问题反馈、在线问题分析、在线踏勘意见出具和签名。

  三、工作成效

  一是线上联动优体验。通过打造“自主选择、在线协商、在线反馈”新型咨询模式,把审批部门零散的咨询服务有效整合起来,让申请人享受到“有问必答、多人解答、即时反馈”的咨询体验,打通了项目类审批业务申请人与审批部门业务专家的“联合问诊”交互通道,疏解审批服务过程的疑难问题。服务实施以来,累计为15366名申请人处理诉求,发起多部门联合会商答疑10712次。

  二是多点协同提效能。通过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推行“多点协同”服务模式,实现了从“跑部门、跑窗口”变为“部门跑、数据跑”,从“多次填表、多次提交”变为“一次提交、重复利用”。与常规办理模式相比,通过“多点协同”服务模式办理的业务,跑动次数下降62.4%,申请材料减少78.8%,办理环节减少64.4%,办理时长下降了80.5%,大幅提高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效率。

  三是踏勘联动降成本。通过远程视频踏勘代替传统现场踏勘,有效解决了现场踏勘工作存在的踏勘人员不足、踏勘现场往返路途长、车辆调度安排困难、人员误餐补贴手续繁琐等问题,缩减了原有踏勘办公开支。同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解决了反复踏勘、申请人和踏勘人员时间安排冲突等问题,提高了现场的踏勘效率。

  附件20

福州市加快智能网办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互联网+”改革和数字赋能,持续改革创新,以不动产登记“即时办结、一趟不用跑”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网办,不断提升企业群众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实现登记财产服务更加高效,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二、主要做法

  (一)以技术创新促便捷,搭建平台“智慧办”

  一是升级网上申请平台,提升“一窗办理”。在推出不动产登记网上申请平台,实现不动产信息查询、交易管理、计缴税费、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上线下“一窗服务”基础上,拓展网上办事的内容,应用闽政通实名认证体系、强化信息交互、电子签章、智能化比对、数据感知共享、网上支付等,实现企业群众1次申请,共享数据智能填充、电子证照智能关联,全程零材料、零跑腿、零见面,网办操作更为智能便捷。

  二是搭建抵押直连平台,推行“不见面网办”。通过强化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业务协同,申请人贷款时,即可同步办理抵押,企业、群众、金融机构全程零跑腿、零纸质、零见面,全天随时随地可办理。目前,全市抵押“全程不见面网办”模式已覆盖90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

  三是建设智能审核平台,实现“秒批秒办”。在抵押直连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审核规则库,通过数据自动匹配、规则校验、二次确认、密钥加密、事后质检等,推动不动产登记智能化辅助审核。

  (二)以整合流程提效能,推进业务“一窗办”

  一是部门联办,二手房转移“一件事一次办”。打破部门壁垒,把二手房转移涉及不同部门的办事项目融合成“一件事”,通过数据互联互通,触发部门的联合审核,全线办结,推行“多头跑”变“一窗办”的“二手房登记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将网签、开具家庭住房登记信息、计缴税费、水、电、气、广电过户、公积金提取等13个事项,融成组合链条,依托福州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税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联办.

  二是业务合并,同一标的“同步办”。全面梳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类型,对同一标的,涉及不同申请人,但关联密切的不同业务,按照“一件事”的标准,全面实行并办。如:二手房转移登记可与抵押、解押、抵押变更、土地划拨转出让、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等多项并办。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可与抵押预告转本登记、强制转移等合并办理。通过并办,最大限度地精简环节,减少材料和跑腿次数。

  三是并联审核,常态化“交地即发证”。依托容缺受理、提前介入、并联审核、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国有出让地在交地时即办结首次登记手续。在土地拍卖后即主动对接,提供拍地至办证全流程办事指引,将权籍调查和首次登记合并办理,实现常态化实行交地即发证,年均办理449万平方米。

  (三)以便民利企为导向,优化服务“方便办”

  一是推动“多测合一”落地实施。出台《福州市房产与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技术规程》,统一测量标准,从而解决因《房产测量规范》和《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范》不一致导致的规划和产权登记面积不一致的问题,1次测绘,1个面积,实现规划和房产的房产楼盘预测面积、房产实测面积、规划证图纸测算面积、规划核实竣工测量面积四个面积结果的统一。落实“多测合一”,不仅有效节约建设单位审批时间,加快办证速度,而且引导绿色、宜居建筑设计,避免邻里纠纷。

  二是创新“地籍图查询”查房看地服务。在官网上线地籍图公开查询系统,公众登录官网“地籍图查询”,足不出户,通过线上地图点一点、随意勾绘区域即可查看地块和在售楼盘等,可看可查可打印,快速便捷,权威可靠。将预售楼盘实时信息、登记宗地、可办证楼盘信息叠加整合在地籍图上向公众开放,实现地籍图上查房看地,进一步提高依规可公开的信息透明度。

  三是推行“带押过户”新模式。开展涉及银行抵押贷款的二手房“带押过户”新模式。申请人办理按揭贷款的二手房买卖时,买卖双方无需先筹措资金解押,即可在“带押”情况下完成二手房转移登记、买方新的抵押放款等多个办理环节,“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次办理”,全程无缝衔接、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带押房屋的流通性,助推形成安全活跃的交易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套餐集成。以“智慧登记”为支撑,持续改革创新,优化集成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平台,共办理网上申请近280万件。今年上半年,推出“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实现只需1个窗口,24小时内办结。

  二是实现流程精简。以“即时办结、一趟不用跑”为目标,深化与银行信贷系统数据共享和流程整合,推行抵押登记“全程不见面网办”,办事时限从直连前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24小时内。目前全市近520家营业网点,超过87%的抵押业务已畅行该模式,年均开展抵押登记7.5万次、服务企业融资超过2500亿元。

  三是实现审批智能。全自动“网上秒批”为目标,防范审核人员人工比、肉眼看可能带来的登记风险,在不动产登记受理审核的各环节,应用智能辅助审核。目前已实现4项业务全流程无人工干预、全自动“网上秒批”,其中解押仅需10余秒,抵押2分钟左右即可自动办结。此外,智能审核应用在房源核验、是否可售、网签、申请人家庭住房套数认定等各环节中,辅助人工审核,提高工作效率。

  附件21

福州市推行企业“开门接电”助力提升电力服务便利化水平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加强政企协同和数智赋能,以“规划对接、一体联动、产业引进”为目标,聚力“提速度、强运维、精效益”,推出“开门接电”智慧云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办电“零成本”,推进电力接入工程“早规划、早建设、早见效”,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做法

  (一)从“发展等电”到“开门接电”,招商举措更有力

  一是实时掌握土地出让信息。加强政企业务协同,定期共享土地出让、划拨信息至供电企业,将潜在客户需求导入供电企业营销系统,辅助供电企业规划人员根据项目宗地、申请信息提前启动电网侧改造。

  二是动态开展建设成本估算。获取土储项目地块标准坐标定位,在供电能力可视化平台上展示土储项目地块的信息,结合电源点智能推选和外线造价智能预估,快速准确生成土地开发成本电力外线价格,辅助延伸投资智慧预估。

  (二)从“移交运维”到“落地维保”,供电质量更可靠

  一是推行设计图纸“云上审查”。通过图纸数字化、审图线上化,结合RPA技术,获取营销2.0系统项目信息,创建设计需求,完成设计、评审相关流程,并将设计成果、评审结论等信息反馈营销2.0系统,审图环节生成资产移交清册,提速资产快速建档。

  二是推行企业“送电即维保”。推动由政府延伸投资的项目“验收即移交”、企业“送电即维保”。为各类企业提供从资产建设到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三免”(“免建设、免投资、免运维”)贴心服务,推进用户办电体验再提升、供电服务贴心周到再提升、用电投入降本节支再提升。

  (三)从“零散布点”到“统筹布局”,城市建设更智慧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业务联办。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全程网办”改革,“水电气网”市政公共服务单位与路权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实行“联合勘察、联合验收”,构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一站式”服务。

  二是推动方案编制“区域化”。共享潜在用户信息、管线资源、网改规划等资源,根据已申请及潜在办电客户信息,智能生成延伸投资电网规划布局,电力接入工程从“零散布局”到“统筹规划”,一次投资服务多个客户,实现空间资源科学整合,减少反复破路施工给城市打上的“破路补丁”。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累计实现98块储备土地信息可视化展示,生成21项“延伸布点”方案,推动企业电力外线工程建设由原先满足单一客户的“点状”投资向满足区域负荷需求的“网状”铺开,实现“一次布局、多点受益、共享共赢”,福州地区户均外线建设距离减少200米。实现“刷脸办、一键办、无感办”等服务,“开门接电”平均接电时长同比减少31%,累计服务1.1万客户“水电气讯”联办。累计开展37个住宅小区项目线上图审,图审平均时限压缩至2.55个工作日,图审缺陷整改时限压缩35%,实现审图全过程“标准、可视、透明”。客户项目投产后,供电企业免费为客户提供外线运维服务,实现电力连线“免运维”,新投产企业2年内“零故障”。

  附件22

厦门市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体系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智慧、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厦门市政务服务平台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立体互联的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以数字赋能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着力建设全市统一平台,构建标准统一、服务同质的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全市统一的预约管理系统、排队叫号系统、综合受理系统、通用审批系统,对接“闽政通”全省统一办公APP,建立预约、排队、受理、审批等全流程部门协同、业务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有力支撑综合窗口改革工作,促进建设集约化、管理规范化、体验一致化、服务便利化。厦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全对接,一窗受理、审管衔接等业务模式全融合,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打造系统通、业务通、数据通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二)着力挖掘数据价值潜能,建立业务协同、管理高效的政务服务体制

  依托全市统一的事项清单管理系统、数据中枢、评价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政务数据分析系统,全量同步厦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库并实施统一管理,全面建立审批数据汇聚、对账、上报机制,全方位监测各部门办理过程和办事成效并及时督查督办,致力提升群众满意的办事服务体验。同时深入挖掘全市政务服务数据并实现看板展示,实现了全市政务服务数据的全方面汇聚、全维度监察、全统一报送,高效辅助审批管理决策。

  (三)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成效,打造创新引领、智能驱动的政务服务应用

  基于事项和地理信息维度,清晰展示全市办理网点和事项信息,解决“跑哪办”“办什么”“怎么办”“就近办”问题,打造智能“政务地图”。建立事项主题分类,强化办事过程引导,智能化定位事项和展示办事指南,实现“智能指南”。以证照为核心,提供百科式服务信息展示,引导用户办理相关事项,实现“证照百科”。综合用户数据项信息和历史申报记录,提供“引导填”“减填写”“免填写”便捷服务,实现“智能填表”。身份核验、材料表单预检、审批要点研判、办理结果出件等全过程智能化审批,实现“秒批秒办”。通过一“码”智能关联证照群众免交材料办理政务事项,打造“码上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秒办”,实现“政务地图”“证照百科”“智能指南”“智能填表”等特色创新应用并全面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厦门旗舰店。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四个统一”,数据汇聚全面准确

  统筹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系统,实现“统一预约、统一受理、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全市的预约、排队叫号、受理、审批、办结、评价及差评整改等全过程数据全面汇聚到一体化平台。现已对接全市26个自建政务服务系统及市协同共享平台58个数据资源及接口;统一预约和现场取号累计140多万个;通用审批系统累计办件3万余件;综合受理系统累计收件5万余件。

  (二)实现政务事项数据的精细化应用,服务效能深化提升

  实现对政务服务事项的数字化、精细化分析,和对受理、审批、办结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统一各级各部门审批过程标准,强化政务服务业务协同效应,促进市区联动、审批协同,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的平均材料数从4.42份减少至2.66份,承诺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9%以内,100%实现“最多跑一趟”,零跑动占比87%,即办件占比80%;“秒批秒办”事项162项,“免证办”事项911项,“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个人和企业生命周期的83个服务场景,年办件量超80万。

  (三)实现政务服务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审批管理科学高效

  对汇聚到一体化平台的政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看板展示,直观呈现政务服务指标现况、及其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实现政务服务管理数据实时监测,大幅提高审批管理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进“一网好办”。全市“全程网办”事项占比约84%,实际办理率超过70%,近800项高频事项部署至“闽政通”实现“掌上办”,25部门292项高频服务进驻“e政务”实现自助办。自助服务“跨省通办”范围扩大至12省62城市1700项服务。

  (四)实现政务服务效能“看得见、说得清、管得住”,群众办事称心满意

  依托一体化平台电子监察系统和评价监察系统,实现对全市审批办件全过程的实时效能监测、跟踪督办,超时件、差评件等及时整改。全市办件评价数据上报及时率97.68%,数据合格入库率99.54%;全市平均办件时限1.04个工作日,好评率保持在99.99%以上,差评回访整改率、差评整改满意率均达到100%。

  附件23

厦门市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柔性执法监管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规范合法运营,提升环境综合监管水平,厦门市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为执法单位提供明确的执法工作指引。通过督促企业改进环境行为、引导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监督等,使企业更加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二、主要做法

  (一)分类监管,无事不扰

  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活动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完善随机抽查保密制度,根据企业信用评价、守法情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2023年前三季度共抽取3批次740家次。持续强化部门联合抽查,将机动车等3个生态环境领域的检查事项纳入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有效避免多头执法。制定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计划,严控计划外检查,要求“一次执法、全面检查”。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182个守法企业纳入正面清单,除信访举报核实等情形外,对清单内的企业实行实时视频连线、调阅在线监控数据等非现场执法检查,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二)细化裁量,教育引导

  出台《<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六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进一步细化执法裁量。制定生态环境领域包容审慎执法“四张清单”(不予行政清单、从轻处罚清单、减轻处罚清单和免予行政强制清单),明确了不予处罚事项15类、从轻处罚事项3类、减轻处罚事项3类和免予行政强制事项3类,明确适用范围、办理程序和执法规范,将柔性执法理念具体化、标准化。对违法企业强化警示教育,适时开展回头看执法检查,要求企业完成整改并严守承诺。探索将行政处罚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无缝链接,审慎且灵活督促涉事企业主动履行生态损害赔偿义务。

  (三)三送三促,精准帮扶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精心打造“三送三促”特色化优化帮扶措施,2023年1—10月实地走访企业520家次,解决企业需求94项。执法中切实落实“以案释法”、政策宣传等涉企赋能服务活动,释放柔性执法善意。在对企业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进行“双告知”(即:信用修复告知、按期披露环境信息告知),告知被列入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实施信用修复和信息披露途径,截至目前,指导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28家次,最大程度减轻行政处罚给企业在信用、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三、取得成效

  厦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穿于执法全过程,坚持“事前预防违法+审慎包容执法+打击严重违法”执法理念,综合考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主观过错程度、管理提升瓶颈等因素,以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让环境执法既有力度尺度更有温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等数量全面下降,人民群众对执法满意度显著提升。

  附件24

厦门市思明区加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刑民行交叉的特点,企业知识产权面临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难题,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亟需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强化执法协作,优化案件查办流程。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工作要求,聚焦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痛点难点堵点,与公安机关、行政机关同频共振,推进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全流程业务双向协助,持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全力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行刑衔接,强化“全链条”保护。更新履职理念,强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多种检察职能综合履行,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如在某跨境电商售假案件行政调查阶段,思明区检察院就网络售假已售事实的认定难点进行预判,就物证提取、电子证据固定等方面的取证方式、程序提出具体意见,助力行政机关一举查处涉案公司开设售假网店40家以上、销售金额巨大的事实,为后续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奠定坚实基础。探索知识产权严重失信者名单管理衔接机制,实现检察意见反向移送,依法惩处作为“犯罪工具”的空壳公司,促进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引导权利人实质性参与案件,探索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全力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二)完善司法协作,深化“全流程”协同。思明区检察院立足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和法律监督职能定位,锚定知识产权保护上下游环节,依托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全面加强跨部门协作,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与厦门市全域6个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厦门市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等7家单位,会签《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破解双向线索移送、合规成果互认、共享数据和专家库等实践难点问题,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聘任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9名专业人员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形成专案合署、专班办公,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全流程业务双向协助。

  (三)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理论建设,优化“全方位”服务。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通过推进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实现案件数据和办案信息网上流转,开展恶意诉讼专项工作,筛选恶意注册囤积商标、版权恶意登记等,推动知识产权溯源治理。联合知名高校举办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定期开展案件联席研讨会,就跨境电商商标侵权、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领域案件行刑衔接问题联席讨论16场,剖析典型案件,把握类案办理规律。

  三、取得成效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自今年4月26日成立以来,通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审查追踪权利人举报或走访摸排发现线索上百条,开展知识产权同堂培训、案例研讨等学习培训近百人次,分析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审判案例1000余件,提出证据收集、固定、法律适用等意见建议112条,有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附件25

厦门市湖里区打造企业合规本土化方案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牵头20个涉及企业监管和服务的党委、政府、司法部门积极探索,建设企业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规指导“三位一体”企业合规治理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牢基础,帮助企业预防法律风险。

  二、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布局,搭建一体履职大格局

  推动成立区企业合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助力企业合规建设 亲清护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构建区域性企业合规治理体系。牵头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建立企业合规协同工作机制,成立检警合规指导组,推进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聚焦产业集群特点,推动物流、建筑行业协会设立企业合规经营指导中心,实现重点行业管理常态化。全方位打造“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大合规工作格局。

  (二)“高标准”推进,营造服务发展优环境

  联合高校、行业协会调研辖区354家建筑企业涉行政、刑事处罚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服务清单”“协作清单”共31项,形成合规管理体系构建指引等8份研究成果,指导企业排查531个行政、刑事风险点,为150余家企业提供合规指导,明确司法服务保障举措。汇编市29家行政执法单位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事项共计1180项,让企业知悉政策,明确权益,促进行政机关“阳光执法”。举办“法律服务进千企惠万企”活动,进机关、党校、企业开展法治宣讲56场次。

  (三)“高质效”治理,深化协同履职新维度

  聚焦涉企案件刑事合规改革,落实平等保护,以“个案合规+类案分析+行业治理”为路径,以检察建议为抓手,帮助企业健全内部监管机制,推动行业治理。聚焦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针对行政执法“重罚轻纠”影响建筑行业发展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聚焦行政检察监督,梳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不规范问题33份,督促行政主管部门整改,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提前介入涉企案件50余件,推动2家企业合规整改并依法不起诉,追回税款987万余元。结合“一案一治理”,制发涉企检察建议75份,促成43家企业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推动对169家企业开展专项整治,与建筑、旅游、生态等多领域行业治理相融合,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附件26

漳州市推行“知识产权矩阵金融惠企”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时常难以获得银行机构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着“评估难”“处置难”的困境。漳州市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矩阵联席会议机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优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加快形成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有效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和惠益面,多角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扩大质押范围。漳州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经营中常用知识产权类型,进一步扩宽知识产权质押物范围,将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等符合押品条件的知识产权权利纳入押品目录,鼓励企业在融资中将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打包组合质押,以此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稳定性,提高综合评估价值,增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获得性。

  (二)健全优化评估方式。漳州市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通过建立外部评估机构库、健全完善内部评估机制等方式,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便利度。相关银行利用大数据、云技术建立在线价值评估平台,将知识产权附着产品的订单、产值、未来收款权等作为参考数据纳入银行评估体系,准确分析知识产权价值产出情况,提升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作用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的融资额度。

  (三)大幅减免融资成本。涉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企业动产及企业信用等采取“组合贷”形式的质押融资,鼓励各银行机构全面实行银行内部评估机制,免收知识产权评估费用。用好用足低成本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带动整体利率水平下行。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惠企政策宣传,积极落实兑现贴息补助,扩大政策覆盖面。

  (四)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银行机构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业务协同,建立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快速处置质物渠道。健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纳入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补偿范畴,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发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担保产品,指导保险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

  三、取得成效

  自2022年11月以来,“知识产权矩阵金融惠企”创新服务有效激发企业融资热情,累计有72家企业与10家银行机构达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意向,涉及授信金额13.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落实贴息补助122.3万元,预计可转化高价值发明专利56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促进发明专利价值转化。

  附件27

漳州市创新实施“企业登记+云公证”服务

  一、背景情况

  企业在办理登记注册事项中,有时会遇到股东、高管等身在外地无法签字、股权继承(转让)或股东事务权利行使需要委托、申请材料需要声明确认、身份实名核验无法通过等情况,需本人持身份证明原件到登记窗口或自行联系办理公证,存在环节多、来回跑、时间长等堵点难点。漳州市今年在企业登记领域探索引入“云公证”服务,申请人可依托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线上视频公证,实现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办结和领照。

  二、主要做法

  (一)靠前辅导,办事有预期。一是梳理公布名单。对全市公证机构地址、联系方式、公众号二维码等进行梳理汇总,并在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对外公布,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使用。二是主动介入指导。企业登记部门在接受业务咨询或受理申请时,主动提醒有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公证,进一步完善文书等材料,确保相关登记事项顺利办结。三是尊重企业意愿。对企业自愿选择线上公证服务的,企业登记窗口即时联系公证机构发起业务协同办理,并指导企业通过关注公证处公众号、“公证云”APP等方式掌上提交订单。对企业自愿选择线下公证服务的,参照上述协同办理方式进行。

  (二)线上服务,过程零接触。一是即时联系预约。公证机构在接收到企业登记窗口协同办理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申请人取得联系,预约视频办理时间。二是创建线上任务。公证人员进行卷宗新建、录入信息和生成文书材料,发起“零接触”线上业务。三是完成在线申办。申请人根据公证人员发送的二维码进入“零接触”公证平台开启实人核验,在确认申办意愿和申办信息后,按步骤进行文书签署、视频录制或视频连线公证,完成线上委托等公证业务办理。

  (三)限时流转,结果可坐等(送达)。一是规定制证时限。对即时办结的事项,公证机构在受理后1小时内完成公证文书制作,对承诺办结的事项(1个工作日以上,不含),申请当天制作公证文书。二是多种方式传递。公证机构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线上传递方式,先行将电子版文书发送至企业登记窗口,或直接将纸质文书送至企业登记窗口。对申请人有需求的,也可通过快递邮寄至其指定地点。三是及时办结送达。企业登记部门在收到公证文书且申请材料完整后,当场或在承诺时限内办结业务,将营业执照等办理结果寄递送达企业经办人。

  (四)跟踪反馈,监督全链条。一是明确部门职责。企业登记部门负责制定方案,牵头工作总体推进;公证机构根据业务规程,提供规范高效服务;司法部门对公证业务进行指导和督促;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做好场地、技术、宣传等要素保障。二是强化问题沟通。建立部门联络机制,指定专人跟踪涉公证企业登记事项,及时协调解决业务办理及资料流转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实行过程监督。对企业群众反映的办理时限超时、服务态度质量差等问题或投诉,由相关效能督查部门及时调查反馈。

  三、取得成效

  (一)“数字智办”代替“人工跑办”,办事更加便捷。“企业登记+云公证”运用实人核验、电子签名、远程视频等互联网技术,申请人可以随时随地咨询和提交公证材料,并且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进行在线认证,提高了办事便利度,降低了时间、交通等成本。

  (二)“部门协同”代替“逐项办理”,服务更显高效。原先企业如有需要先办理公证,待5个工作日后拿到公证书再办理登记手续,申请人至少要跑两个部门、两趟窗口。推行“企业登记+云公证”后,申请人全程无需前往公证处,相关事项由企业登记部门和公证机构以协同办理方式办结,业务经办环节由2个精简为1个,平均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以上压缩至1个工作日。

  (三)“过程管控”代替“事后审查”,安全更有保障。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和风险防范。建立公证失信人员黑名单制度,对纳入其中的人员不适用该种模式办理企业登记业务。公证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对全流程视频等进行留痕管理,确保公证程序可回溯、可检验。企业登记部门通过实时传输、点对点接收等方式获取公证书,保证了公证书真实性,减少了中间环节被篡改,出现虚假公证书和违法登记行为的风险。

        附件28

  漳州市华安县创新“七无讼”全域全链治理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漳州市华安县法院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呈现出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创建“七无讼”全域全链治理新模式(无讼园区、无讼村居、无讼景区、无讼茶区、无讼农场、无讼台胞聚居区、无讼少数民族聚居区),将无讼理念融入法院工作全链条各环节。

  二、主要做法

  (一)理为先,“德治教化”劝民止讼

  深化“无讼团队”创建。成立“金法徽”司法服企团队,深入走访企业239人次,排查防范经营风险198个,促成涉企案件执行和解、自动履行150件。设立“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聘请台胞调解员,组织联席座谈15场,征求意见建议7条。

  加强府院良性互动。健全府院联动化解行政争议机制,推进完善涉财政评审建工合同规范运行,发出司法建议9份,1份司法建议获得省级表彰。深入土楼和旅游公司走访座谈14场,提供法律咨询75次,审查合同2份。

  授牌成立无讼示范点。坚持党建引领,选定首批“无讼”示范点18个,探索“党建+N”模式,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指导修订村规民约、经营合规、景区管理等规范。

  (二)和为贵,“定分止争”促民息讼

  铺设“一镇一站”。在9个乡镇设立“法官服务站”,资深法官定期驻点对接四级联调,积极开展调解引导、帮扶帮教、心理疏导等工作,化解纠纷5436件,简案快审1440件。

  拓展生态司法动能。积极筹建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为一批古文物及5株古树木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开展“法治有机讲堂”5场,审结涉茶涉农案件39件,办理滥伐林木、非法狩猎、污染环境等案件17件23人。   

  (三)法为绳,“释法明理”为民化讼

  法智赋能云调解。依托科技赋能,实现纠纷化解“零接触”,特邀24名调解员、30个调解组织入驻人民调解平台,在线调解纠纷2743件。通过“移动微法院”平台在线办案865件,线上保全30件。

  法护民安保稳定。开展普法活动75场,开展法治讲座14场,推送普法文章1464篇,组织法院开放日活动12场,上线裁判文书1735份,庭审直播324场,累计在线观看人数2.71万人次。

  三、取得成效

  2022年至今,华安县法院受理案件3819件,民事案件调解率38.82%、调撤率60.44%,万人成讼率174.4?,同比下降11.11%。

       附件29

泉州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合同提升标后监管数字化水平

  一、背景情况

  合同签订与监管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纸质合同存在签约效率低、签约成本高、合同监管难等不足。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互联网+监管”全流程电子化,打通全流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泉州市印发《泉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合同管理规定(试行)》,推动建设在线电子合同平台,引入电子签名、区块链、电子见证、电子司法存证等手段,实现招标人、中标人在线签署工程项目合同,提高签署效率,减少签署成本,进一步加强标后监管数字化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是交易项目推送与在线签署合同。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完成交易的项目数据推送至在线电子合同平台,招标人可在合同平台内发起合同签署请求,对应的中标人便可按照招标文件与招标人的要求在线完成合同的签署动作,合同的增补、改动、废除均可以在在线电子合同平台内实现。在线电子合同平台的推广,大大减轻交易各方在合同签署方面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节省大量纸质资源助推低碳建设。

  二是区块链见证与电子司法存证。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见证,电子合同平台引入电子见证、电子司法存证等手段,具备有第三方见证或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功能,使合同签订过程及电子合同本身具有司法效力。电子签章的应用,杜绝了假章假签名的老大难问题,使合同签署服务实现全链监管、透明监督。

  三是自动传至监督平台强化在线监管。签订完毕的合同与相关数据将自动流转至行政监督部门的账号内,行政监督部门可在该平台内远程进行监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电子合同订立信息推送到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应用技术:

  1.系统采用统一安全认证PKI中间件,适配各家CA指定介质SKF动态库。

  2.系统采用印章同步技术,实现电子印章签署的互签互验。

  3.通过注册本地服务,结合多CA互认、签章同步技术,实现区域多CA多签章互联互通,支持跨浏览器。

  4.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5.引入个人云证,安全托管,支持介质与云证共存的电子签名场景。

  6.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实现了识别每个人脸身份的效果。

  7.数据上链加密与签名,对上链的数据提前进行加密并签名,保障数据在上链前的真实性与机密性。

  三、取得成效

  截至10月31日,泉州市通过电子合同平台签订项目528个,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效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使用电子合同进行司法见证和金融服务,拓展合同运用范围,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行政监督部门实现合同监管在线化,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标后监管数字化水平。

      附件30

泉州市以“数智检察”提升“亲清护企”服务保障质效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检察机关整合数字检察功能平台,以更好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数智检察中心”打造“亲清护企”大数据服务中心,集合四大数字平台,对内辅助司法办案,对外服务民企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是以合规查询助企防范风险。建立“企业及企业从业人员合规(刑事)数据库”,在履行查询审查程序、确保查询结果精准、规范安全使用前提下,帮助市场主体从事交易、企业从业人员任职审查提供查询、验证等数据支持,附加“企业法律风险自检系统”,涵盖企业常见合规风险,企业可自助通过线上体检排查合规风险点。

  二是以信用画像助推包容审慎。打造“司法+征信”辅助办案平台,打通政务数据和国家信用数据输入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的通道,为企业金融信用和公共信用“精准画像”,作为对涉案企业社会调查材料的补充,扩展民事涉诉、行政处罚、经营异常、不良贷款等对刑事司法政策适用有重要影响的外部数据,加强精准司法的客观判断维度,以实现对涉企案件、事项的分类、分层处理,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惠企刑事政策。

  三是以数据解析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质效。对外协同市场监管局将“泉州商标品牌网络保护系统”升级为“泉州市知识产权网络监测系统”,开展网络打假维权的前期监测、电子存证、落地核查、本地查处、异地协查等,帮助泉州品牌解决跨域(异地)和跨网(电商平台)打假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可供企业自助开展线上网络保护监测使用;对内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监督系统”,以打击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本市涉知识产权诉讼案件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完成从发现线索、解析数据、智能预警到开展监督的闭环,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四大检察监督全覆盖,推动诉源治理。

  四是以征信查询服务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建设。借力两岸征信大数据互联互通服务机构的独特技术优势,帮助解决台胞台企在大陆申办银行卡难、贷款难等金融痛点,助推台胞台企信用大数据在大陆的金融与司法应用,促进金融政策和刑事政策惠及台胞台企。

  三、取得成效

  一是有力惠企护企促发展。今年全市检察机关运用“司法+征信”平台共查询610份涉案企业信用报告,累计对犯罪情节轻微的21家民营企业、46名经营者依法不起诉或建议适用缓刑。协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区域网络打假维权200多例,案值超2亿元,挽回损失5000多万元。

  二是数据挖潜强化类案监督。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监督系统”基于多源数据集成分析,筛查出恶意诉讼可能性较高的案件105件,涉案企业2家,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份。洛江区检察院针对泉州某贸易有限公司恶意注册商标并提起诉讼,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区11家商标代理机构的检查全覆盖,组织全区17家龙头企业召开专项宣讲会,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三是深挖个案实现治理延伸。结合司法办案,梳理整合涉企犯罪常见问题,主动为20余家企业提供“合规体检”,制发检察建议16份,堵塞经营管理漏洞50余条。丰泽区检察院在办理某知名物流快递企业泉州分公司3名员工私自为客户添加高额保价从而骗取业绩提成方式侵占公司财产87万元的案件过程中,针对物流快递企业特点梳理出寄件企业、收件企业、计酬方式为“保价”、员工信息和员工提成五个数据要素,通过大数据筛选碰撞帮助该公司排查出类似情形人员8人,挽回经济损失160万元。

      附件31

泉州市政企共建协同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用电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设立电力营商环境改革专班,市发改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与政府部门强化“资源、人员、平台、数据”方面融合共建,锚定企业用电“快、简、好、省”全过程服务,在供电可靠性、办电便捷性做加法,在办电时长、成本费用上做减法,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用电需求,打造“让电来等企业用,不让企业等电用”的“海丝之光·泉电e家”主题服务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快”,政企联动报装更高效

  一是推行水电气网联合通办。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数字办、水气网多家单位联创,全面推行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等事项“一次办”服务,供电公司跨行业服务提供“导办、帮办”。

  二是推行占掘路线上审批。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协同推进,实现电力工程破掘路办理“一窗受理、一网审批、全程线上”,且400伏及以下业扩项目破掘路推行免审报备制。

  三是打造“办电一刻钟便民圈”。推行片区网格街巷长(村小组长)与供电网格长“双长”互聘,打造2516支双长融合队伍,实现供电服务、社区公共服务集中处置;创新电力服务以“嵌入式”入驻全市437台一体化终端,客户打印电费电子发票和查询信息等“就近办、顺路办”。

  四是推行开展“企业开办即办电”。加强与政府工程审批业务协同,在规划评审阶段即可主动对接,加大资金投入提前规划配电网建设,实施一项目一专属经理“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二)“简”,指尖办电操作更简捷

  一是推行电子证照共享,与政府共享电子证照库信息,企业通过“网上国网”APP可直接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照,即可“刷脸办、一证办、容缺办”。

  二是推行“共享用电”,为租户用电、地摊经济、农业灌溉等“季节性、流动性、共用性”较明显的用电需求,集中安装共享电表,便捷“扫码用电”。

  (三)“好”,企业生产用电更可靠

  一是推行政企齐抓共管。与工信部门联动,出台供电可靠性奖惩管制协议,建立完善用电侧安全隐患排查联查机制,免费为企业开展用户侧安全检查,强化用户安全隐患整治。

  二是推行带电作业,全市不停电作业化率达95%,打造城区25分钟抢修服务圈,建设零计划停电示范区,供电可靠率达99.95%以上。

  (四)“省”,惠企利民政策更贴心

  一是全面实施低压“三零”、高压“三省”服务,小微企业低压接入提升至160千瓦,实现办电“零投资”。

  二是共建外线工程,延伸投资客户红线政策实现市县全覆盖,供电企业出资建设实现应投尽投。

  三是推行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用电管理体系,改“专变配电室”为“开关站+公用配电室+专变配电室”,园区统建配电设施由“自主出资建设运维”转为“移交供电公司免费运维”,免去聘请电工的人工成本,初期投资相较传统一次性投资可降低70%左右,整体供电周期相较传统模式时间上缩短40%。

  四是提供多元金融服务产品,深化政、企、银三方联动,推广用电设备租赁的“泉电e享”服务,贷款缴纳电费的“电e金服”服务,在晋江试点设备改造的“电气设备贷”,可依据供电公司出具的高压供电方案获得农商行快速放贷,且享受低于市场利息40%的金融贷款优惠。

  三、取得成效

  在全市营商环境大会上发布“海丝之光·泉电e家 ”服务品牌,向社会各界郑重承诺各项服务举措,今年以来企业报装容量同比增长35%以上,办电时长再提速20%以上,供电可靠性达到99.95%以上,助力泉州“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加快建设。

附件32

  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以智慧云监督促政企合同“双兑现”

  一、背景情况

  泉州台商投资区聚焦惠企政策兑现,招商合同执行、发展诉求响应等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三大营商环境问题,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打通政企互动直达通道,构建“三位一体”的智慧云监督体系,推动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政策必兑、承诺必践、诉求必应”,着力打造“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办事不求人”的亲清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惠企奖补“政策必兑”。创新推行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云兑模式,实现政策兑现“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一是机制上实现“阳光化、颗粒化、精准化”。将政策内容、申报条件、审核标准具体化,统一在“亲清家园”平台阳光发布、在线“晾晒”、实时更新,实现政策依需订阅、实时推送、精准计算。二是效率上实现“24小时响应、5天审核、秒到账”。推行线上提交、线上承诺,24小时响应、跨部门协同在线审核,优化财政拨付环节,让奖补资金“秒达”企业账户。三是目标上实现“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审核审批人员分级分权固化,全程留痕留迹,智能分级预警,企业线上即可申报兑现,85项政策“免申即享”,变“政策找企业”。

  (二)招商合同“承诺必践”。创新研发“合同双兑”监督系统,对涉及履约时限的合同条款进行智能化闭环跟踪管理,促进政企合同“双向兑现”。一是承诺事项颗粒化。将政府与企业之间签订投资协议条款逐条颗粒化分解为若干承诺事项,配置标准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时间轴协同串联,承诺内容、兑现时间、完成进度等信息录入平台进行智能跟踪。截至今年11月15日,共录入承诺事项712个。二是监督责任分级化。建立合同履约函告提醒、到期催兑及异常预警机制,设置承诺事项提醒、警示、催告的异常监督阀,政府方兑现承诺纳入效能部门监督,投资方兑现承诺纳入招商部门催办、督办,纪检部门对政企双方兑现情况进行再监督。今年以来共发出异常数据提醒98条、发起监督84次。三是结果运用导向化。将部门承诺兑现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干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相挂钩;将企业承诺履约情况与招商优惠政策兑现直接挂钩,以承诺兑现结果运用倒逼政企双方诚信履约。

  (三)益企发展“诉求必应”。一是线上政企直通。搭建“益企帮帮”政企在线直达通道,企业诉求可随时线上提交、系统即时流转、部门限时办理,确保涉企诉求精准直达、政府高效处置。二是线下定期会诊。推行涉企审批“1+N”会诊日机制,针对政策模糊、边界不清的审批难题,固定每月15日召集相关部门与企业面对面现场“会诊”,协调解决涉企审批障碍。三是全程接受监督。企业发展诉求处置全过程纳入“智慧云监督”体系,形成涉企诉求“登记-会商-处理-回访-研判”的解决闭环,确保政企良性互动、监督无处不在。

  三、取得成效

  (一)惠企政策兑现高效直达。通过推行惠企政策全链条数字化兑现,从“可计算”到“掌上兑”再到“免申享”,实现政策兑现“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累计受理企业申报3077家次,兑现惠企资金超3.8亿元,220家企业及2305人次通过“免申即享”享受奖补3321.85万元。

  (二)招商项目落地速度加快。37个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合同兑现节奏明显加快,如睿步机器人、凹凸机械分别在交地后实现1个月、1.5个月动工建设,比约定时间提早4—5个月。

  (三)诉求响应反馈及时高效。以有解思维为企业发展扫除障碍,今年以来累计接到企业在线诉求信息1106条,均在24小时内响应,全部及时反馈处理到位,其中116家企业涉及用地审批、政策执行、厂房报建等140余个疑难问题,通过审批“会诊”得到有效解决。

附件33

  三明市构建加减乘除“碳金融”服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辖区5个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是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以“碳”为切入点,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探索低碳行为为贷款“加分”、绿标认证为融资“减负”、碳金融产品创新让碳价值“乘倍”、绿色保险帮信贷“除险”,积极推动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碳行为”增信,为低碳者信用“加分”。一是创新“低碳贷”。三明农商行创新推出“低碳贷”,将市民参与步行、骑行、公交出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节材等低碳行动纳入授信评级系统,形成授信“低碳积分”,积分越高额度越高、利率越低。二是发行“格绿班”。三明招商银行成功发行“格绿班”(Green Bank)绿色金融银行卡,建立垃圾分类“绿色积分账户”,对于主动准确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银行卡绿色积分兑换礼品或在合作商户享受折扣消费等优惠,让每位居民体验到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红利。三是建设“绿盈村”。鼓励农业银行积极探索“十碳”体系绿盈乡村建设,依托惠农通服务点和绿盈驿站,积极探索碳减排、碳收益等碳元素的金融运用,在产品创新、授信额度以及贷款利率方面鼓励降碳减污。截至10月末,碳游贷余额4.19亿元、碳水贷余额5.02亿元、碳林贷余额14.36亿元,并投放全省农行首笔碳路贷1.5亿元。

  (二)推行“碳评价”标准,助绿色企业“减负”。一是多维度认证授信。制定地方性绿色企业认定标准,从低碳经营、低碳基础设施、低碳能源结构、低碳资源利用、低碳技术研发等多维度对企业开展绿标认证,对深绿、中绿、浅绿分别按照1%、0.8%、0.5%给予首年贷款贴息,银行对不同“绿级”的企业同步开展20、15、10个BP的利率优惠差异化授信。二是全流程线上管理。依托不动产登记平台设计开发林权在线调查抵押管理系统,探索“动态碳票库”管理模式,对纳入碳票的林权宗地进行标识和“固碳积分”测算,并应用于融资增信、利率优惠等环节,实现林业相关贷款从贷前调查至贷后检查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截至10月末,累放林票类贷款504笔、5356.7万元。

  (三)创新“碳权益”质押产品,促碳价值“乘倍”。一是发行碳信托。向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全省首单1000万元“碳排放权绿色信托计划”,帮助企业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二是落地碳汇贷。帮助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盘活4252公顷林业碳汇项目,发放“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100万元。三是变现碳价值。支持华电公司以20万吨碳排放配额质押,落地全省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1000万元;向福建通海镍业有限公司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碳票质押贷款”51万元,促推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四)开展“碳保险”试验,帮绿色信贷“除险”。一方面,推行林票质押保险。创新“林业碳票质押+保险”模式贷款,成功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碳票质押贷款,并由人保财险对林业碳汇价格提供保险。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优势,参与全国首创的“林票”改革,拟参股规范发行林票的公司,初步承诺购买发行林票总额的15%并长期持有,优先收购不良贷款中的质押林票碳票。另一方面,推行水质指数保险。推出“水质指数保险”,以水质恶化导致水质指数、水质类别下降作为触发保险责任机制,搭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检测机构”三方联动水质管理平台,已承保辖区11个县城,覆盖水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提供风险保障2.55亿元。

  三、取得成效

  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首创举措成果“多”。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碳金融”相关绿色金融产品9款,其中全国首创4个、全省首创2个。推动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将乐县常口村制发,建宁县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150亩,并实现抵押贷款;二是绿色信贷发展速度“快”。在碳金融创新推动下,三明绿色信贷快速发展,2023年9月末辖区银行业机构绿色融资余额同比增长53.7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2.09个百分点。

附件34

  三明市沙县区以“五化”举措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沙县区以“产业化、连锁化、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县域集成试点改革赋能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推动沙县小吃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目前全国有门店近9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草根经济”做成“富民产业”。将小吃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40余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拓展沙县小吃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坚持“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工作思路,融合发展原材料种养到食品加工、销售物流、文旅康养等产业,培育多领域、全链条的沙县小吃特色产业体系。深化“一城一乡一组织”工作机制,发挥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外联络处作用在会员服务、品牌维权、加盟连锁等方面作用,服务小吃产业转型升级。

  (二)应用连锁化经营模式,突破“单打独斗”实现“握指成拳”。创新门店运营模式,组建小吃文旅集团,发布“千店加盟赋能提升计划”;建设全国沙县小吃中央厨房,成立沙县小吃供应链网络科技公司,研发沙县小吃供应配送系统,建设沙县小吃配菜网,打造新型供销平台;建设沙县小吃产品展示、产品研发、产品检测、技能培训、大数据归集五大中心和文化研究院,搭建“一站式”连锁化服务高地。

  (三)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告别“简陋门店”打造“品质空间”。加强沙县小吃核心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沙县小吃检验检疫国家、省、市、区四级联检机制,开展“福建小微企业治理提升行动”;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设立沙县小吃服务标准库;注册“沙县小吃及图形”商标,制定沙县小吃公用品牌管理规范,加强商标的使用审批与监管,编制沙县小吃集团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规范手册。

  (四)建设数字化运营平台,摆脱“粗放经营”升级“智慧大脑”。创新数字化新零售模式,在主流电商平台建立小吃旗舰店,建立沙县小吃外卖平台,推动形成餐饮外卖、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化银企合作,自主开发沙县小吃数智化系统,完善沙县小吃产业资金监管机制;建设沙县小吃大数据中台,归集大数据,分析经营信息,指导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精准定位、智能运营。

  (五)探索国际化发展思路,推动“国民小吃”迈向“全球快餐”。扩大“沙县小吃”加盟连锁店发展空间,对接国侨办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在葡萄牙、韩国、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沙县小吃推介活动,为澳大利亚、希腊、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华侨提供沙县小吃培训;推动国际商标注册,加快推进“沙县小吃”国际商标注册工作,扩大沙县小吃国际商标总量。

  三、取得成效

  三明市沙县区先后推动沙县小吃写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企业、沙县小吃富民产业管理和服务成为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沙县小吃产业作为全国唯一食品产业列入首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名单,实现了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已成立沙县小吃子公司23家,形成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的公司运作模式,累计发展加盟店4136家,“沙县小吃”国际商标在79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在6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174家,沙县小吃产业园已有24家企业生产沙县小吃相关产品,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

      附件35

三明市泰宁县以“四个一”打造“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 

  一、背景情况

  为有效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效率,破解工程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的问题,三明市泰宁县以工业园区为试点,积极推行“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改革,通过“用地清单制+部门会审制+帮办代办制+交地即交证+告知承诺并联办理”等一系列举措,合理简化办理程序,把服务链条延伸至前段,为企业开辟一条“高速通道”。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一清单”供地。在土地出让前,工业园区已完成出让地块农用地转用征收审批和“三通一平”工作,将给水外线、排水沟渠、园区道路、电力设施延伸至用地红线外侧,同时完成整体区域评估和现状普查,形成产权明晰、配套完善、条件优越的“熟地”清单,实现“取地可实施、可开工”。

  (二)推行“一体化”会审。在土地出让挂牌前,组织县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工信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等要素部门协同召开准入会审会,就项目合规性进行一体化审查,并告知开工条件,通过“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进行项目策划生成。

  (三)推行“一对一”帮办。在土地出让中,通过搭建“一对一”预审桥梁,同步开展规划方案预审,指定专人对项目实行全程指导、全程协助、全程跟踪、全程督办,提前疏通建设手续“难点”,有效实现审批程序“并联跑”、项目落地“加速跑”。

  (四)推行“一站式”服务。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成交后,组织土地交付、用地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环节高效联动,提前开展测绘数据预落宗、推进流程并联和信息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将有关环节提到“交地前”,实现了交地、用地规划许可和不动产登记的“一站式”服务。签订交地确认书后第二个工作日,通过“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模式,部门协同高效服务,同步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三、取得成效

  推行“标准地”改革,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和配套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交地确认与不动产证零时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图审环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定工作前置到土地挂牌这一“空档期”,极大缩减了审批时间。如,朱口镇龙湖德微科技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交地确认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权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办理,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4—6个月压缩至2个工作日。

附件36

莆田市实施“三个聚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

  一、背景情况

  莆田市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无纸化试点工作任务为契机,以“链式思维、集成服务”为导向,创新“三大应用”、构建“三个模式”、加强“三项管理”,提升一链办理水平,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生命周期“无纸化”,有效释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红利”,推动项目更快落地、开工、投产。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技术掣肘,创新“三大应用”

  创新应用“电子档案签章”技术和“离线电子签章”技术,解决CAD等特殊格式的工程规划等图纸文件和大型专家评审文本有效性问题,确保电子文档有效性;创新应用“加密封装归档”技术,通过项目基本信息、申请材料、审批结论、审批流转日志统一打包封装并加密,以在线移交或离线移交的方式进行解密和传输,确保数据来源可靠性;创新应用“颗粒分片传输”技术,通过分片式上传、断点续传等技术,实现超容量的大型文件按照数据块颗粒上传,有效提高带宽利用效率,断崖式缩减传输时间,确保文件上传稳定性。

  (二)聚焦流程梗阻,构建“三个模式”

  构建智能申报指引模式,自动生成工程建设项目全类型69个审批服务事项的项目专属流程图,辅助企业线上便捷申报;构建“一键式”申报模式,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协同核查平台,将个人身份证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数据字段作为关联要素,对申请表填写、材料提交等环节进行大数据匹配和智能回填,减少操作;构建“一项一码”订阅模式,为每个项目自动生成二维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行项目二维码实时推送提醒,方便不同阶段报建人员及时掌握项目节点进度,实现从用户主动查询到部门主动提醒的转变。

  (三)聚焦审批时限,加强“三项管理”

  加强时限管理,健全全过程的时限监管体系,将审批事项、中介服务、专家评审、现场核验等特殊环节纳入审批办件系统计时管理;加强流程管理,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批效能督查功能,设置全流程监察节点。充分利用系统监测分析功能,在相关节点设置自动监察规则和企业申诉反馈功能,有效监管体外循环和隐形审批现象;加强预警管理,实时收集反馈业主的申诉问题,并通过体外循环在线监管功能进行预警、排查整改,部门履职用权得到有效规范。

  三、取得成效

  (一)审批决策更高效。项目审批事项由95项精简至69项,其中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精简为10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平均审批用时从原来的7天压缩到5天,平均审批用时仅1天。施工许可阶段共压缩申请材料70%,压缩审批时限83%,实现即来即办。竣工验收到完成首登办证时长由原先的平均2—3个月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

  (二)部门用权更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无纸化审批有效推动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技术审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已为1047个项目分类建立电子档案库,规范管理的同时降低文件传递和存储的成本。今年以来共发起预警提醒260余次,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规范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流程管理。

  (三)企业办事更便捷。改革试点以来,工程项目业主线下窗口咨询量显著下降,现场取号量占总办件量从33%降低到5%。今年以来,线上智能引导项目392个项目自主申报,共受理1645个项目的3642件审批事项,无纸化受理率达99.37%,全市1645个项目仅纸质材料节约费用约1300万元,降低了企业经济成本。

  附件37

  莆田市城厢区打造惠企资金直达平台让企业精准快享政策红利

  一、背景情况

  针对企业反映惠企政策存在“政策标准边界模糊、申报流程繁琐、兑现全程偏慢”等问题,莆田市城厢区提出了创新推行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电子大数据服务模式的改革构想,搭建“惠企资金直达平台”,解决惠企政策兑现堵点、难点、痛点,实现申报方式更便捷、审批流程更简单、政策兑现更高效、资金拨付更安全。

  二、主要做法

  (一)便捷申报,一键直达。平台上线后,推出颗粒化政策展示模块,对政策源文件进行再梳理再分类,企业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或电脑查询各级各类惠企政策,以全面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在线提交申报材料,诉求直达惠企政策部门;积极推进“免申即享”新模式,实现惠企资金一键直达兑现,让企业应享尽享。同时,平台通过联动公安、法院、应急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数据资源,前置智能联审企业信息。

  (二)精简审批,快速办结。从申请材料、法定依据、办结时限等方面逐一优化更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要求能通过部门内部查询核实和获取的材料一律不得要求企业重复提供,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材料,降低企业申报负担。创新性分层分类设置“红黄灯”预警,在各环节设置办理时限和预警天数,剩余时限小于预警天数时发出黄灯预警,未按时办结则进行红灯警告,督促相关部门在时限内及时办结。

  (三)即申即办,高效兑现。从原来的“企业集中申报、部门分批兑现”方式转变为“单户即时申报、按时审批兑现”,最大程度缩短企业获得补助资金时间。精简审批节点为主管部门和财政2个审批节点,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经统计平均缩短时限30天,实现兑现更加高效。

  (四)数字赋能,可查可控。平台嵌入预算一体化系统模块,并运用福建CA数字安全证书、电子证照和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惠企资金从财政国库直接拨付,真正直达企业指定银行账户,确保惠企资金支付接受全流程、可追溯监控,安全快捷直达企业。

  三、取得成效

  莆田市城厢区“惠企资金直达平台”依托大数据匹配技术,助推“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全区惠企政策资金“一站式、无障碍”直通企业,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兑现“更便捷”。平台成功运行以来,访问数量达53234人次,上线政策条款191项,注册企业数2091家,通过平台成功兑现惠企资金14626万元。

  附件38

  南平市打造“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让就业更加便利高效

  一、背景情况

  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企业阶段性、季节性用工需求,南平市从企业侧和就业群体侧需求入手,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用工主体与零工求职者的对接桥梁,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是“网格化”就业服务模式,推动闲人闲时调剂。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搭建1个市级线上平台、10个县级规范化零工市场、370个乡镇、社区零工就业服务点,配备零工就业专员400余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城区零工市场+‘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点”覆盖全域的零工就业服务网络。通过“网格化”就业服务,动态摸排辖区闲散劳动力情况,收集登记就业意向、培训工种、薪资待遇等信息数据,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求职劳动力储备库,依托南平人社大数据系统对人岗实现精准画像,企业和零工提供岗位智能匹配、用工灵活调剂,有效降低企业招工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参与率。

  二是“家门口”即时快招模式,打破供需双向壁垒。依托信息数据、网络直播、线下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三大平台”,提供“线上有平台、线下有专员”的“家门口”即时快招服务。线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乡镇劳动保障所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设立零工就业服务点,设置零工就业岗位发布专栏,组织开展夜市招聘、圩市招聘等灵活多样的“家门口”零工专场招聘,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定期组织开展电工维修、电商直播、茶叶加工、家政保洁等急需工种技能培训,帮助零工提技增收。线上,开通省内首个零工市场政务微信视频号、“580零工我帮您”零工专属服务热线,开发可视化实时“零工市场电子地图”,以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为核心技术,面向用工主体精准推送符合岗位需要的闲置劳动力,面向零工就近匹配符合的用工岗位信息,为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双方提供岗位“一网通办”“一键匹配”、全天候不间断免费服务,有效提升用工供需匹配效率。

  三是“项目制”即时投保模式,降低企业用工风险。结合企业短期、临时的用工特点,创新采用项目制按日定额参保方式,联合人寿保险公司设计推出“零工保”,突破常规意外伤害保险对职业风险和年龄的限制,实现1—6类低中高风险职业全保障、年龄最高覆盖到70周岁零工人员。每位零工人员求职一经平台成功签单,即可同步免费获赠赔付最高10万元的意外伤害险,有效保障大龄零工人员灵活就业。引入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专业工作力量定期入驻零工市场,设立争议调解机制,常态化开展纠纷调解、法律宣传援助等志愿维权服务,提前化解权益损害风险,实现零纠纷。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南平市零工市场已吸引近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个人雇主等1.08万个用工主体注册入驻,累计发布零工岗位8.64万余个,征集零工人员求职信息3.3万余人,组织开展零工专场招聘会54场次,举办家政、茶艺师、混凝土工等各类工种培训38场次,成功匹配灵活用工3.76万人次。

  附件39

  南平市创新推出“税收特派员”工作机制

  一、背景情况

  南平市以精准问需解难为落脚点,以“税特派+”服务为发力点,以265名“税特派”组成的服务团队、17个驻点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的“税特派”工作站为支撑,为企业提供“四专”服务,着力满足纳税人、缴费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更好地为市场主体减负担、添便利、增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做到“2”个专业,打造服务中枢。一是打造专业团队,把税特派建立在协同作战上。以优秀青年党员干部为主体,选派具有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律师执业资格人员等税收业务骨干,组建“税特派”工作团队。二是打造专业平台,把税特派建立在产业链条上。在特色产业集中区设立“税特派”工作站,搭建市、县两级“税特派”工作交流平台,建立跨区域“税特派”协作配合机制,开展“一站式”面对面服务。

  (二)畅通“2”条路径,开展精准问需。一是畅通线下服务路径,把税特派建立在企业需求上。“税特派”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日常服务,及时收集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为企业分析业务风险点和涉税注意事项。二是畅通线上分析路径,把税特派建立在纾困解难上。依托征纳互动等智慧税务服务模式,持续畅通税企线上沟通渠道,全时段收集服务对象涉税需求,运用税收大数据精准分析判别,有效解难释惑。

  (三)突出“4”项特色,提供“四专”服务。一是开展“数据赋能”专项服务。充分挖掘税收大数据资源,研发临界提醒平台和“闽惠享”税费优惠政策疑点提示平台。临界提醒平台聚焦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需求,对“未报送财务报表”等15个涉税事项进行临期监测,从事后告知、被动应对变为事前提醒、靶向处置,帮助解决涉税疑难,消除日常涉税业务风险。“闽惠享”平台动态展示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精准、实时提示纳税人“应享未享”等84个疑点指标,疑点数据按户扎口推送,推动“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二是开展“一业一策”专享服务。积极对接服务全市203个重点项目,按照“一产业一政策”思路,提供全程跟进专享服务;编制南平市“3+4+5”重点产业集群税费优惠政策汇编,推动税费红利直达快享。三是开展“争议调解”专家服务。打造“云上服务团队”,推动税特派服务团队与税务专家、外部门专家等人才队伍实现资源共享。针对涉税疑难通过各类线下线上渠道,由专家面诊分类解难;针对税费争议,与法院、司法等部门开展矛盾纠纷治理合作,向争议双方析法明理。四是开展“乡村振兴”专属服务。针对南平农业产业特色,聚焦链条服务,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针对乡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特殊需求,创新打造“税收特派员+农信金融助理+乡镇网格员”的驿站信息共享及问题反应服务模式,促进人才下沉、服务下村。

  三、取得成效

  (一)涉税风险防范“准”。累计对2.44万余户次临界纳税人开展精准提示提醒,引导242户纳税人核实报表数据实现纳税信用级别提升至A级,实现网上申报率达99.71%。

  (二)助企发展效应“实”。2022年以来,南平市“三农”产业纳税人享受税费减免24.63亿元,助力4454户次企业获得信用贷款42.72亿元,税收大数据为企业供需搭桥促成购销成交金额729.17万元。

  (三)纠纷疑难解决“快”。集合系统内外专家资源,累计帮助企业解决上市政策辅导、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纳税信用、资产重组等各类疑难事项719件,其中现场答复处理680件。

  (四)特殊群体服务“暖”。创新打造“税收特派员+农信金融助理+乡镇网格员”的驿站信息共享及问题反应服务模式,累计为乡镇特殊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4750次。

  附件40

  南平市政和县法院推出企业财产执行“四步走”工作机制

  一、背景情况

  南平市政和县法院积极联动政府部门,探索创新涉企财产执行新模式,联同政府部门做好“专班、调处、清债”三个联动,运用“清理、拍卖、分产、兜购”企业财产执行分类解题机制,精准破解“僵尸企业”执行难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府院联动,创新涉企执行合作机制。一是搭建联动平台。法院成立工作协调小组,与经济开发区、园区经营管理公司、国资管理部门等建立联动机制,为依法处理涉执企业财产搭建处置平台。二是联动调处落实。牵头组织23次协调会,协调解决25个难题,县政府召开7次常务会议商处涉企执行事项,做到“一案一策一预案”,最终敲定财产处置最优方案,联动推进涉企案件执源治理。三是形成常态机制。针对企业涉众欠薪欠款问题,政府邀请法院第一时间介入,核实欠薪、欠工程款等优先受偿数额与普通债务清理同步,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二)分类解题,精准善意处置“僵尸企业”。一是债务清理,对症下药。组织园区、债权人、企业主召开协调会,依法依规,制定方案,分类处置,对6家企业采取债转股、停息还本、按比清偿等方式,清理债务1.13亿元并腾退离场。二是网络拍卖,盘活资产。召开多轮听证会促成网拍意向,确定处置、分配、交接方案,27家企业成交后及时清场过户。三是产权分立,良性流转。协调政府与经济开发区对规模较大涉执企业先产权分立、后联合竞拍,5家较大涉执企业采取土地重组、房产分立、联合竞拍等模式分割为10家拍卖,成交额7010万元,促企业资产良性流转。四是托底收购,保障处置。稳妥化解涉执企业财产流拍变现难题,协调园区经营管理公司收购4家流拍企业,重新招商、重组或出租,盘活资产2732万元,帮助农民工再就业,实现“腾笼换鸟”盘活资产。

  (三)多方共赢,破立统一实现良性发展。一是出清准、盘活妥,化解金融风险。采取以物抵债、托管收租、资产质押等方式,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贷款1.5亿元,有效维护当地金融安全稳定。园区经营管理公司重新引进企业8家、出租厂房5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治欠薪、稳就业,实现民生托底。组织法律特派员上门服务,资产处置后“一揽子”优先清偿,执结农民工工资249件,标的额484.71万元,执结民生案件283件,标的额2126.86万元。

  三、取得成效

  通过府院联动、分类解题、多方共赢等方式处置执行企业财产,助企纾困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成功处置34家“僵尸企业”财产,标的额4.76亿元,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贷款1.5亿元,处置救活企业31家,盘活土地1010亩,处置变现产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引导安置再就业2000多人。

  附件41

  龙岩市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惠民利企

  一、背景情况

  龙岩地区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偏远地区群众到线下网点办理金融业务要承担大量的交通、时间成本。龙岩市农信系统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创新推出“龙岩e贷”产品以及搭建“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线上福农驿站”一站式、多功能、融合性金融服务应用平台,让普惠金融惠及千家万户。

  二、主要做法

  (一)平台合作,拓宽线上获客渠道。e龙岩政务平台用户超过150万个,用户登录均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通过个人身份认证和绑定银行卡成为高级别用户才能办理个人、企业等事项。龙岩市地方金融局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与政务数据汇聚平台直联互通,在申请人主动授权的前提下,所有数据通过政务数据汇聚平台申请,由数据源单位审批,提供给银行用于评估,有效拓宽农信系统获客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农信系统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进驻福农驿站小程序,避免以往只能通过下载手机银行APP、完成注册认证才能进行业务办理的不便,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

  (二)新兴技术助力金融科技下乡。“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通过实时音视频云、底层会话视频通道,以安全加密、多平台支持、音频3A处理、对抗弱网等技术为支撑,运用成熟的音视频链路加速技术、AI识别、电子签章等新兴技术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时空限制,远程解决贷款合同、征信授权、委托授权等各类金融业务的线上面签需求,加速了龙岩农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同时,采用最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在网络风险、应急管理、信息保护等方面满足了银行业务对音视频传输的安全要求。

  (三)数据应用,提高客户管理能力。受众面实现e龙岩150万客户全覆盖,通过对城镇农村客户的基础画像,实现贷款额度千人千面。根据农户贷款还款情况,进行信用村镇评定,整体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依托整村建档、整村授信、信用村镇建设,有效控制客户远程办理业务的风险,统筹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截至今年10月末,已建档农户65.92万户,授信农户31.62万户,创建信用村1219个,创建全省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县(上杭县)。

  (四)线下辅助,增强经营控险灵动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福建农信点多面广,具有人缘地缘的优势,提升基层行社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有机集合,进一步增强行社控险灵动性和差异化经营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线上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通过“机器评估”或需要更高信用额度的客户信息,直接推送到线下农信营业网点,农信社客户经理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向其推荐“量身定制”的产品,使得线上金融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让普惠金融服务更加具有“温度”。

  三、取得成效

  龙岩农信已在185个营业网点布设了188个“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服务席位,实现网点100%全覆盖,为远至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老挝、英国、新加坡等国内外客户线上办理多种业务,多人担保贷款办理时间从3—5天缩短至15—30分钟,人均办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满足不便线下办理业务的各类客户的多元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真互联远程音视频服务体系”已办理业务11516笔,服务12771人次,涉及金额达25.56亿元,平均通话时长约7分钟。截至2023年10月末,龙岩e贷业务申请笔数42003笔,授信通过户数21473户,授信金额18.89亿元,其中龙岩e贷线上通过授信户数13728户,授信金额12.37亿元。

  附件42

  龙岩市漳平市创优“三举措”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

  一、背景情况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成立于2006年,是目前国内台农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国家级台创园,龙岩市漳平市优化服务,助力打造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政策服务更加贴心、交流交往更加融洽的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示范样板。

  二、主要做法

  (一)落细政策,彰显两岸融合“一家亲”。健全惠台政策,坚持非禁即享、落细落实、积小为大,全力做好送政策、送服务、送平台和助力台企开拓市场、助力台企转型升级的“三送”“两助”服务,吸引台商台企落户漳平。在医保、就学等方面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切实解决台胞后顾之忧。累计办理台胞居民居住证130张、驾驶证300多本,认证颁发“台商台企金融信用证书”43本,8名台湾籍学生在漳平就读,32名台胞办理城乡医疗保险、19名台胞台属新办社会医疗保障卡。

  (二)联动协同,架起为台服务“连心桥”。创新“网上大厅+实体大厅+流动大厅”三厅一体化服务模式,实行部门上门协同“作战”,建立首席服务制、管家服务制,优化“一企一策”“前置服务”“我来办”等举措,“零距离”服务台商台企,及时回应解决台商“急难愁盼”问题,为台企提供精准高效的全过程帮办代办服务。

  (三)先行先试,助推台商致富“直通车”。创新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方式,实行青创基地台农林权改革制度,试点解决经营林下空间权利的法律凭证问题,有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化政银融合,支持台农发展壮大。

  三、工作成效

  龙岩市漳平市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台商台农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截至目前,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入驻台企82家,汇聚台农600多人。2023年10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全国台企联农业委员会在漳平市成功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

  附件43

  龙岩市上杭县优化乡镇政务服务提升便民利民质效

  一、背景情况

  龙岩市上杭县聚焦制约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方面存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标准不一、可办事项不多、服务能力不足等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从群众办事需求侧发力,大力推进便民服务供给端改革,不断提升乡镇便民服务质效,让群众办事实现“家门口办好”。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乡镇便民服务“新模式”,实现规范化

  由于乡镇办事机构分布较散、办事人员非专职政务服务人员等原因,群众办事不知道找谁、办事效率低等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杭县推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将原先乡镇事权中分属于村建、民政、计生、社保、国土、残联、卫健、扶贫、市场监管、派出所、三农保险、供电、自来水等乡镇直办单位(公用企业)的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在一个综合窗口办理,全面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服务模式。同时,整合了原先乡镇内部各部门多枚印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到底”,有效解决了印章过多让群众办事多头跑的问题。

  (二)搭建乡镇便民服务“新体系”,实现标准化

  积极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进一步规范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2020年1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获批国家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该项目以“小切口”破解乡镇审批服务改革关键点,搭建了一套乡镇通用的便民集成服务标准体系,该体系包含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管理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四项体系,十六个子体系和282个标准项,2021年8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体系》顺利通过省、市有关专家验收,2022年10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考核评估。2022年,编制了一套适合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的《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培训大纲》,做到业务培训标准化。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培训、跟班学习与蹲点指导等方式,实行每月一训。每年举办政务服务“五比”竞赛和“五一”技能比武活动,打造了一支岗位稳定、标准统一、业务规范、服务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队伍。

  (三)实施乡镇便民服务“微改革”,实现便利化

  上杭县以标准体系为引领,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向更宽领域突破,推行“家门口办照”改革,将个体工商户注册、变更、注销登记、营业执照换发、遗失补领、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卫生许可证等下沉到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并实现21个乡镇通办。为方便群众就近办事,上杭县还先后在乡镇实施了公安派出所“一站式”服务、涉税事项联办服务、智慧残联全流程网办服务、医保经办服务等“微改革”。服务触角延伸至村级,31项便民事项纳入了村便民服务站的代办服务范畴。截至目前,共有146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沉到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三、取得成效

  2023年5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合格。今年1—10月,上杭县21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共受理办件27848件,按时办结率100%,群众评价满意率100%。

  一是设施更加健全。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抓实抓细标准化建设内容,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方便群众办事,构建了“制度一体化、服务一站化、办事一条龙”便民服务体系。

  二是标准更加规范。认真开展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宣贯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使标准体系得以改进和优化,适应新时代乡镇工作特点及便民服务需求。

  三是服务更加便捷。拓展了综合窗口服务内容,提高了全科受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办事体验感和便捷度,使乡村群众少跑腿少花钱,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城市般的服务。

  四是群众更加满意。为群众提供评价器评价、扫码评价、短信评价等多种“好差评”评价渠道,设置群众意见箱,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提供办不成事反馈渠道,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越来越高。

  附件44

  宁德市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以建设“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选派金融系统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立足山海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产业模式,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流向特色产业,形成具有闽东特色的金融服务产业模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干部挂职,助力乡村产业融资。市委组织部、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选派金融干部四批668人到398个乡镇(街道)挂职,金融特派员发挥“金融系统员工”和“挂职乡镇干部”双重身份优势,强化村干部金融知识培训,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贷”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业绩信息采集、工作季报、半年走访、任期目标考核等方式加强对挂职干部日常考核,推动金融更好服务产业。

  (二)推动“非标”转“标”,挖掘产业要素潜力。依托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在全域范围内创新开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要素信息登记,推动“非标准化”生产要素转成“标准化”要素,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形成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信息登记、价值评估、流转融资、风险处置等“一体化”线上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开展海上渔排养殖权抵押备案工作的意见》,开发以水域滩涂养殖证、海域使用租赁权、渔排养殖设施抵押备案为增信措施的“渔排养殖贷”。

  (三)立足“山海”资源,拓展产业延伸活力。如,霞浦县紧扣“海、陆、滩、湾”不同特色旅游资源,制定实施《金融助力霞浦县渔旅双兴工作指导意见》,创新开发“渔旅融合贷”“景区授信贷”等特色“民宿贷”产品,支持海上养殖主体开发“产游结合”经营模式,构建“住宿+餐饮+娱乐+电商+文创”民宿生态链金融支持路径,提升“产业+金融”循环发展的聚集效应;又如,屏南县立足“文创”氛围好优势,加大金融支持文创发展,推动龙潭村从“空心村”变成文创“网红村”,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屏南龙潭”样本。

  (四)推进“多方”联动,建立闭环风控机制。建立商业性保险、政府性担保机构、银行和财政补贴等多方风险分担方式,形成“政、银、保、担”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实现要素流转交易和融资信贷风险管控“全闭环”。推广“二八分担”“见贷即保”银担合作模式,建设“担保云”线上运行担保服务平台,实现担保机构“审批流程、风控措施、保后管理标准化”和担保信息共享,使担保审批流程压缩至3—5个工作日。制定《宁德市地标农产品农业保险发展工作方案》,创新推出低温指数、台风风灾指数保险等险种。出台《宁德市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保险实施方案》,持续扩大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创设水产品仓单质押业务、海上塑胶养殖设施财产保险和农业碳汇保险等,助力宁德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与普惠金融有效衔接、融合发展。

  三、取得成效

  (一)形成特色明显产业信贷产品。截至今年10月末,辖区金融机构已创新推出“渔排养殖贷”“白茶贷”“菇棚贷”“茶园贷”“古屋贷”“民宿贷”等信贷产品,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在架信贷产品283种,通过生产要素累计融资14.89万笔,累计融资金额172.9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729.96亿元,同比增长17.6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24.35亿元,同比增速31.3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8%。

  (二)形成可持续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宁德市、县两级均成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乡村成立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依托普惠金融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金融纠纷多元调解中心、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金融干部挂职乡(镇)和普惠金融助理派驻行政村六项配套普惠金融服务,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县域“六个全覆盖”,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精准直达。

  (三)形成多级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围绕“普惠”“信用”“三农”三大主题,先后打造“担保云”“宁易融”“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健全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与财税政策扶持体系,加强风险防范。目前,三大平台功能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附件45

  宁德市运用“三三工作法”及时化解欠薪问题

  一、背景情况

  2022年宁德欠薪线索达2885件,同比增长112%,欠薪问题呈现反弹趋势。宁德市运用“三三工作法”,即在欠薪预防、排查、处置三个环节,强化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责任落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投诉和上访前。

  二、主要做法

  (一)抓预防,筑牢制度“防线”。一是创新岗前再教育。在狠抓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的同时,针对农民工法治意识淡薄等情况,创新建立农民工岗前维权教育制度,强化农民工对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目前,岗前维权教育制度覆盖全市162个在建工程建设项目。二是强化政策再培训。发放《宁德市在建施工项目根治欠薪实用手册》等指导资料,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政策宣传,借助腾讯会议等新媒体平台对全市在建项目劳资专管员进行培训,以“线上+线下”方式不断提升企业落实各项制度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今年已开展培训4场、1567人次,在建项目参训率达 100%。开展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实现合同履约评价全覆盖。三是传导压力再落实。加大“无欠薪标杆项目”激励力度,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对未按规定落实制度的企业予以扣分,采取罚款、责令停工、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措施,通过联合惩戒促使企业落实制度和建筑市场规定。

  (二)抓排查,找准隐患“症结”。一是创新排查方式。建立欠薪风险电话排查机制,由施工企业每1个月、业主企业每2个月、行政部门每3个月电话联系农民工本人,一对一了解是否欠薪,实现从被动接收投诉向主动排查风险的有效转变。5月以来,全市通过电话排查3605次,共发现欠薪线索219条。二是聚焦排查重点。完善行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重点领域的欠薪排查工作。由住建、交通、水利、发改(铁办)、通管、供电等行业主管部门及施工企业、建设单位,针对本行业工程建设规律和不同施工阶段的特点,紧盯最容易欠薪环节,主动了解掌握农民工人员名单和工资发放情况。目前,共排查政府投资项目和国企项目147个,排查发现欠薪的项目44个。三是压实排查责任。市政府通过治欠领导小组会议、专题会议定期听取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欠薪风险排查情况,对排查工作中的方法不对、对象不准、环节不精及主观问题进行点题指导。把欠薪隐患主动排查机制落实情况纳入市对县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的重点内容,赴各个县(市、区)听取汇报和现场核查。今年已经开展市对县调研督导2次、发现50多个项目存在排查不到位问题。

  (三)抓处置,根治欠薪“病灶”。一是优化协调手段处置。探索建立“管行业就管欠薪”工作机制,改变以往欠薪线索均由人社部门协调处置的“单打独斗”局面,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作用,构建起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协调处置、人社部门协同配合、建设单位和施工总承包单位3个工作日内处置到位的治欠格局。二是强化行政手段处置。对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无果或未能完全支付到位的欠薪问题,由人社部门予以行政立案查处,并视情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机制,以及工资保证金兜底、应急周转金兜底、国企项目上级集团兜底、政府工程项目财政兜底等方式处置。对涉及拖欠工程款的线索,由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处置,必要时提请属地政府协调。三是突出法律手段处置。完善农民工欠薪处置联动机制,对通过沟通协调、行政处理仍无法解决的,由人社部门向法院申请对施工总承包单位强制执行等方式解决;对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线索,由排查或受理投诉部门向公安部门报警,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按照分工依法处置;涉及欠薪纠纷的线索,引导农民工通过仲裁、诉讼渠道解决。

  三、取得成效

  宁德市农民工工资专户、工资保证金制度落实比例达 100%。1—10月“12345”平台欠薪投诉同比下降15.17%,部省平台欠薪投诉涉及人数和金额同比下降50.04%、54.05%,全市欠薪行政案件按时办结率达100%,欠薪线索实时办结率保持94%以上,实现制度预防、主动排查、快速处置闭环管理。

  附件46

  宁德市福鼎市创新“服务+”监管模式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福鼎白茶、黄栀子、坛紫菜、鲈鱼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品质良莠不齐、品牌效益不够凸显等问题,市场监管不集中、服务跟不上,企业疲于应对且工作效能不显,一定程度制约产业做大做强。宁德市福鼎市创新“服务+”监管工作模式,将“服务”融入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商标注册、信用监管等市场监管全要素,形成“承诺”“践诺”良性循环,提升市场活力和企业竞争力,护航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标准+服务”市场监管环境,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福鼎市“标准领跑”战略,优化标准体系建设服务营商环境,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用标准化引领特色产业发展。针对福鼎白茶特色产业,助推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落户福鼎,建立和完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目前,共制定福鼎茶产业相关标准13项,扶持建立12个省级以上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3万亩茶园按标生产,建立4个省级现代茶业智慧园。针对黄栀子特色产业,制定了《栀子花白茶》《福鼎栀子栽培与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福鼎栀子花纯露》《福鼎栀子花细胞液》《栀子花精油》等团体标准,推广中药材“三无一全”标准和GAP示范建设,逐步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建有“三无一全”可追溯基地1片3000亩、GAP标准化示范基地2片6000亩,康源等10家企业建设可追溯示范基地10片2000亩,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农户规范种植管理,主动参与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二)打造“质量+服务”市场监管环境,规范稳定市场秩序。围绕质量监管与服务两个维度,成立工作专班,在促进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方面想办法、出实招,严格开展福鼎特色产业检验检测,加大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力度,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质量服务提升专家库,分设食品、药品、知识产权、质量监督、计量、认证等10个专业小组,上门对企业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式的现场“把脉”,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围绕5G、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逐步推动引入AI茶园质量检测系统、病虫害防治“福鼎白茶卫士”等功能应用,以科学技术促质量提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方案,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截至目前,福鼎225家企业和组织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涉及34个行业;56家企业和组织获得环境体系认证,涉及26个行业。

  (三)打造“品牌+服务”市场监管环境,创建知识产权强市。坚持创牌与护牌两手抓服务地标品牌,成立商标品牌指导站,发挥商标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为企业注册商标、依法维护企业商标合法权益、指导商标运用等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帮助企业“商品未出,商标先行”,培育特色产业知名品牌。制定出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意见,规范证明商标管理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目前,福鼎白茶、福鼎槟榔芋、福鼎黄栀子、“桐江鲈鱼”等六大类别1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地标数名列全国县级市前茅。

  (四)打造“信用+服务”市场监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审管联动,推动建立了衔接事前信用承诺、信用核查,事中审管衔接和分类检查,事后结果运用和联合奖惩的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形成“践诺先行”监管服务机制。突出守信企业商标品牌支持,对于质量过关、信用评价高的特色产业企业,在项目申报、品牌推选、产品认证、展会参展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做到“守信企业,商标先注”“践诺企业,商标先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65家茶叶生产企业取得福鼎白茶SC许可,其中455家获得福鼎白茶证明商标使用授权,约占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的70%,地理标志授权数居福建省前列。突出守信企业融资支持,依托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完善“平台+数据+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探索“专利权质押贷款”“茶企厂房托管贷”“栀子领雁贷”等系列融资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截至今年10月底,福鼎市农产品融资总笔数为5849笔,总授信8.66亿元。

  三、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特色产业做大,福鼎现有特色产业中小微企业超2800家,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27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2家。2023年福鼎白茶、槟榔芋、四季柚、坛紫菜、鲈鱼等特色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40亿元。二是促进特色产业做强,福鼎市特色产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福建省名牌产品8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2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其中:2023年福鼎白茶以60.7亿元品牌价值,荣登“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连续14年跻身“十强榜”。三是促进特色产业做优,福鼎市使用“福鼎槟榔芋”“福鼎黄栀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标保护产品“两标合一”新标志企业420家,是全省使用新地标标志最多的县市之一。2023年前三季度,福鼎特色产业新增授权专利398件,同比增长71%。

  附件47

  宁德市柘荣县创新夜市监管模式 盘活“夜经济”、留住“烟火气”

  一、背景情况

  随着消费复苏的步伐加快,县城区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涌现。宁德市柘荣县结合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治理,将屿东路打造成美食特色步行街,沿街共设置48个统一风格的摊规点,按照“县级部署,属地为主,疏堵结合,增加就业”的原则,全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提前谋划,建章立制,当好“指挥员”。一是制定夜市运营管理机制。特色美食步行街改造项目进场施工前,县市场监管局会同城市管理局和双城镇(属地乡镇)提前介入,联合制定《屿东路特色步行街(夜市经济)运营管理机制》,明确入驻商户的资格初审、复核、公示等审核机制,并将“摊规点”纳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由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抽查、专项检查。二是明确商户退出淘汰规则。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城市管理局制定处罚标准,并与食品小摊贩签订《食品销售安全承诺书》,告诫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有序经营,对因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门前三包”、坑宰消费者等问题被投诉查实的,首次将予以罚款,第二次将取消摊位经营资格。三是组建食品快检服务队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快速监测人员职责、操作规范,以及食品快检车管理办法和快检车检验人员操作规程,新增酸价、毒死蜱、克百威、多菌灵、百菌清和有机氯类农药等检测项目,进一步扩大食品快检覆盖面。

  (二)主动介入,规范指导,当好“服务员”。一是落实从业准入登记。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城市管理局上门指导食品小摊贩办理《食品摊点公示卡》,现场一次性告知办理公示卡需要提交的材料、办理地点、限期办理时限等事宜,及时办结发放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二是推行从业信息公示。要求经营者将《食品摊点公示卡》悬挂在醒目位置,告知消费者摊位编号、摊主姓名、经营范围、经营项目、有效期限、举报投诉电话等内容,时刻接受消费者的监督,不断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三是严格从业健康管理。为了方便经营者办证,县市场监管局提前摸清摊贩经营类别和从业人员数量,对接县卫健局为美食街从业人员免费办理健康证,实现户户均有身份信息和证照资质。

  (三)联合监管,柔性执法,当好“监督员”。一是坚持常态巡检。坚持突击性专项整治和经常性常态管理有机结合,定期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美食街,对摊点的食材索票索证情况及清洗、加工流程、环境卫生等情况逐一开展检查,不定期对食材进行农兽药残留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当场反馈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公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整改措施,及时提醒告知、教育纠正。二是促进公众参与。充分利用食品快检车高效、便捷、灵活的特点,每周一至两次到特色美食步行街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安排专业快检人员为群众免费提供现场“零距离”快检服务。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现场讲解《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经营标准等内容,引导经营者和消费者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9场次,快检1089批次,督促整改问题13个,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规范食品摊贩管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监督作用,让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的参与者、见证者和监督者,食品摊贩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让“烟火气”更有“文明味”。

  附件48

  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一站式”多元诉讼服务平台 满足群众多样化司法需求

  一、背景情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由126个岛屿组成,居住在离岛的群众参加诉讼需要乘船渡海多有不便。近年来,平潭国际旅游岛知名度近年来越打越响,而外地旅客停留时间短,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者维权变得困难。平潭法院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全覆盖、全环节、全领域的一站式司法服务网络,着力破解老百姓打官司耗时费力问题,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可及。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高效便捷司法服务网络

  在线下,平潭法院地处城中央,根据四大片区布局四个人民法庭,加自贸法庭共计五个法庭,辐射全区,当事人可以就近体验“一站式”诉讼服务。按照“源头治理+诉前调解+速裁快审+释法明理”高效解纷模式,全区建立起12家“和系列”法官工作室和覆盖片区、离岛、乡村的7家联合调处中心,将司法温暖送到百姓家门口。远在离岛的邻里纠纷,无需群众来来回回跑到法院解决诉求,法官把诉讼服务送上小岛,现场调解、现场形成笔录,“一站式”服务实现案结事了。

  在线上,自主研发“平易讼”综合性服务平台。平台包含诉源案件管理、多渠道送达、数据大屏等6大模块及文书管理、庭审排期、电子卷宗等36个子模块,实现智能辅助司法工作及司法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核心技术包括使用三网手机实名制认证技术、送达文书智能生成技术、邮政物流信息同步技术、人脸识别核验身份技术、区块链电子存证技术及电子签名等。聚焦诉前调解,调解员由原先手写到系统记录现场调解情况,避免了材料遗失等问题,支持自动生成调解笔录,还可完成明确诉求、证据交换、争点归纳、无争议事实固定等诉前调查报告、调解协议等。对立案并完成诉讼费缴交的案件进行智能排期,根据案件定级情况、法官开庭情况、庭室使用情况等多重要素选择案件最佳庭审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当事人微信推送文书识别码,当事人通过微信接收并识别文书码后,即可下载电子文书,平台实时记录及反馈文书下载动态。同时,与邮政协同创新“司法云邮”送达模式,通过面部识别,跨越千里的司法邮件用手机就能签收成功,可满足受送达人个性化签收需求。

  (二)推出“先行垫付、代位追偿”消费维权调处机制

  为推动平潭国际旅游岛软环境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推出旅游消费投诉“先行垫付、代位追偿”机制:涉及旅游投诉调解未果的,根据投诉承办单位作出的调解意见,由区消协征得投诉人同意取得代位权,先行支付投诉人垫付款。区消协垫付后,免费负责开展代位追偿,对追偿未果的,行使民事诉讼权进行追偿,政法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支持,法院启动快审机制。在正常行政调解无果时,消费者可通过“畅游平潭”微信小程序,线上签订先行垫付协议,及时获得垫付款,并授权区消协“代位追偿”,无需再费心费力费财去维权索赔。区市场监管局负责甄别涉旅投诉、先行调解、调解未果提出垫付金额意见;区消协负责先行垫付、提起追偿诉讼、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负责在诉讼阶段提供司法确认、旅游纠纷小额诉讼快审、终审等方面支持;政法工作部负责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支持,以此形成由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法主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模式。同时,为提供更及时高效的司法服务,平潭法院在重点景区成立旅游解纷联动中心和法官工作室,就地化解矛盾,对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就地立案开庭。

  (三)充分发挥司法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作用

  平潭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台胞服务专区”,专门设有台胞诉前咨询、台胞立案、释法答疑三个窗口。开辟涉台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允许台胞使用台湾居民居住证参与诉讼活动,平等保障台湾同胞在居住地参与民事诉讼,满足台湾同胞线上立案、线上调解、线上开庭的多元司法需求。支持设立台胞薛清德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台胞调解员独特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优势,增强台胞对调解的满意度、认同感。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平潭法院构建“海、商、家、文、旅”特色法庭以及专业性调解平台,主动对接特邀调解组织等诉非联动单位,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通过集约、高效、联动解纷,2022年7月4日,平潭法院万人成讼率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底同比下降7.25%。今年1—9月,万人成讼率仍保持同比下降,新收首执案件同比下降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