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庆阳市委办公室
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2日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深化拓展营商环境工作举措,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机关形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庆阳营商环境品牌,制定如下措施: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一)持续深化“两型”机关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落实“五要五不要”作为深化“两型”机关创建的重要举措,强化督促落实,加大明察暗访,及时发现纠正突出问题,对部署不力、行动不快的单位以及形象不佳、工作状态低迷、言行不一的干部,作为反面典型公开通报曝光,督促各级干部着装得体、举止文明、爱岗敬业,树立担当尽责、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牵头单位:市“两型”办;责任单位: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纵深推进“一把手”走流程体验行动。督促各级窗口单位真走、实坐、持续推进,力戒走过场、走形式,大力整治一批办事程序多、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突出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成效检验创建工作的质效。特别是针对窗口部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的高耗时环节,开展督导问效,提高服务水平。要固化制度安排,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常态化有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牵头单位:市“两型”办;责任单位: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三)全面开展窗口服务提升年活动。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窗口开展窗口服务提升年活动,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提高企业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对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业务技能培训,每半年开展一次最优政务服务窗口、最美政务服务人员评选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服务之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二、营造亲商爱商的社会环境
(四)完善项目落地服务机制。组建庆阳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办公室,安排已退出领导岗位、工作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的干部为项目落地专员,实行项目落地闭环管理服务制度。市直相关部门履行本部门落地手续办理的首接责任、协办责任、督办责任,项目落地专员全程帮办、领办、代办项目前期手续,最大限度优化再造手续办理流程,解决项目落地瓶颈制约,切实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工业园区<集中区>)
(五)深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持续深化“千名干部帮千企”行动,全面落实干部“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梳理对口服务企业名单,通过网络互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政企沟通渠道,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政策宣讲、项目推介、市场分析、答疑解惑等为主题的政企联系沟通活动,及时倾听意见建议,了解市场主体诉求,积极协调解决问题。(牵头单位:市营商办、市“帮企”办;责任单位: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
(六)加大涉企问题解决力度。聚焦用地用房、融资贷款、道路出行、矛盾纠纷等影响和制约项目落地的重难点问题,实行专班推进(即一个企业、一名包抓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套保障措施),健全会商研判、分流转办、提级呈办等问题化解机制。对于涉及领域多、推进难度大的问题,包抓干部和工作专班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多方联动解决;对确需省市县(区)多级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逐级汇报提级解决。认真落实“月汇总、季调度、半年报告、年度总结”工作制度,常态跟进帮办化解问题进展,建立督办台账、限期整改销号,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着落。(牵头单位:市“帮企”办、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工业园区<集中区>)
(七)开展办事企业“回访”服务活动。全面梳理年度办事企业全量名单,组织深入辖区办事企业开展营商环境“回访”服务,全面了解企业对工作人员服务质效评价和意见建议,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进一步优化企业群众办事体验,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牵头单位:市营商办,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
(八)健全惠企政策发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惠企政策落实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通过庆阳市“政商直通车(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在庆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各行业部门内部网站设立“惠企政策专栏”等方式,每月定期梳理发布惠企政策。按照“谁发布谁解读”的原则,做好相关惠企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有效解决好“发展政策找不到、看不懂”“惠企政策不知道、享不到”等问题。(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联,责任单位:市委各相关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
三、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九)全面推进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坚持非必要不立案、非必要不处罚,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积极探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企业参考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的企业给予一定时间的“观察期”,实行触发式监管。(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
(十)深入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双审”模式。积极推行“部门自我审查+市场监管部门会审”双审模式,对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的、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以市政府名义对外签署的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文件、议题、合同或协议,在承办部门公平竞争自我审查的基础上,由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会审,确保公平竞争政策的实施,坚决防范利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
(十一)不断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依托城市信用网站、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信访等渠道,建立违约失信投诉机制,受理、归集全市涉政府部门(含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违约失信投诉。经认定的违约失信信息实时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失信记录纳入营商环境评价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中级法院;责任单位: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
四、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十二)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建立清偿和防止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落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信息披露制度,对涉党政机关执行案件,集中攻坚,定期通报。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全面摸排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建立清欠明细台账。对有还款能力的,及时全额清偿;对确有还款困难的,双方协商,制定详细还款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化解债务风险。(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中级法院;责任单位:市委各相关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十三)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以“守底线促战果夯基础强服务”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强买强卖、暴力讨债等破坏生产经营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信用卡诈骗、非法集资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重拳打击电信诈骗等网络经济犯罪。加大对企业合法财产权益保护力度,依法惩治侵犯民营经济投资者、管理者、从业人员人身财产权犯罪,切实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五、强化组织保障
(十四)加大激励奖惩力度。进一步强化正面激励,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工作,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大张旗鼓宣传优化营商环境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红黑榜”作用,及时通报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形成有力震慑,推动形成“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主动参与营商环境、自觉为营商环境做贡献”的浓厚氛围。(牵头单位:市营商办、市“两型”办、市“帮企”办;责任单位:市委各相关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十五)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机制。组建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队伍,社会监督员对全市招商引资、公平竞争、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司法保障、政商关系等涉及营商环境建设事项进行监督,全面掌握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市营商办安排,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调研、明察暗访等工作。(牵头单位:市营商办,责任单位:市委各相关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十六)建立工作任务台账管理机制。全面梳理各类营商环境反馈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按照营商环境“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的目标定位,对标全国一流省市,制定指标创优清单,采取有力举措减环节、压时限、破壁垒、消盲区。加强清单管理,实行月调度机制,切实提高营商环境指标整体水平。(牵头单位:市营商办,责任单位:市委各相关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相关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
(十七)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每月调度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红黑榜”发布工作,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县(区)、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严格落实末位问责机制,对排名末位的县(区)、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机关形象。(牵头单位:市营商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