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自治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省比学赶超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经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负责推广示范案例的责任单位(见附件2),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示范案例在全省推广实施、落地见效。各市县、各单位要学习借鉴示范案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标先进、比学赶超,营造“领跑者”示范带动、“跟跑者”踊跃赶超、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附件:1.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2.推广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中共海南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9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

  推进“三医联动一张网”改革

  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助力健康海南建设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海南省医疗保障局

  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定位,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的目标,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牵头共建,省大数据局统筹支撑,启动了全国首个省级“三医联动一张网”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提升海南省卫生信息化水平,助推数字健康海南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医联动大厅”。贯彻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按照“全省统一规划、业务分级提供、数据省级集中、网络全面覆盖”的建设思路,以“三医”共建共享为核心,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室”信息化建设,建立“三医联动大厅”。创新工作机制,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结合“三医”不同应用场景,从三部门抽调力量组建15个业务专班,创新工作方式,使项目建设更贴合实际。

  (二)搭建便民惠民服务平台。以“架构联动”优化流程为目标,构建“十大中心和4大场景”,涵盖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药品、影像、检验、财务、医械、公共卫生、机构管理等10种业务,推进便民、助医、辅政、促研4大场景建设,实现了三医档案、卡码互认、用血直免、三医助手、协同公卫督导、三医联合监管、医药全生命周期、耗材全生命周期等“三医”联动应用,为群众提供“有温度、广融合、多视角”的智慧卫生服务。

  (三)推动“三医”数据融合。加强数字整合治理与应用,打造“三医联动”数据中台,坚持全省“一套编码、一套目录、一套架构、一套制度”,推动数据融合与治理。目前已整合医保、药监、医疗等35个业务系统数据,涉及全省61个部门、3096家医疗卫生机构,梳理各类技术业务标准43册。以数据驱动“三医”行业治理,基于数据分析挖掘与可视化技术,建设“三医观天下、医疗一屏管、医保一屏控、医药一屏用”4大监管中心,以数据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医疗卫生科学决策。

  (四)以数字化提升标准化建设。对33家二级医院按照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四级、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三级的标准,统一建设云HIS,升级完善8家省级医院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动评级测评,以“数字医院”辅助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围绕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卫生、免疫规划、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控综合管理6大业务升级“数字疾控”平台,建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域血液管理系统、药品智慧监管应用系统、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应用,夯实“三医”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亮点与成效

  (一)数据惠民营造和谐宜居环境。通过大数据和AI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约900万份动态更新的“三医”健康档案,居民可查看个人健康档案,并通过授权与医生互动,提升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实现跨机构就医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病人负担,降低医疗费用;通过“三医联动”统一门户,集中统一办理各类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上线以来,统一门户集中管理三医服务559个,包括卡码互认、预约挂号、缴费、号源查询、诊间支付、检验检查服务等高频事项,其中卡码互认约15.1万次,号源查询约103万人次,检查检验报告查询5.1万次,基于“码上办事”医疗综合服务20类、医保服务9类,切实向公众提供了“有温度”的智慧健康服务。

  (二)数据联动助力健康海南建设。面向医院建设“高可靠”的智慧医疗新环境,目前8家省属医院信息化能力稳步提升,二级公立医院系统已全面上线;面向公卫建设“广融合”的智慧公共卫生新应用,疾控、血液、基层公共卫生业务系统基于“三医”数据与业务中台逐步应用。基于“三医”医生助手,实现事前事中提醒,健康档案动态更新、用血直免和三医业务协同,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将5G和AI技术与远程诊疗相融合,推动诊断、监护、应急救援能力“三下沉”,大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与上级医院的同质化服务能力。

  (三)数据监管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基于数据面向管理建设“多视角”的智慧“三医”决策新模式,规范医疗行为,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保费用,控制医药成本。通过“三医”监管,实现“三医”联合预警;通过医疗行为安全监管规范医疗服务,通过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强化药品安全监管,通过药械追溯系统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

  (四)数据赋能激活自贸港创新活力。截至目前,“三医”数据中台已汇聚三个部门的数据总量约26亿条,其中卫生健康数据量约20.2亿条,医保数据量约5.5亿条,药械数据量约15万条,已形成156个数据资源条目。未来还将不断丰富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和服务资源目录,进一步健全数据流动风险管控措施,扩大数据领域开放,为推动自贸港医疗装备、医药研发等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源支撑,促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和富有创新活力的自贸港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创新“一照(证)通行”改革

  实现“一链审批、一码服务、一照准营”

  海口市人民政府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海口市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创新推行“一照(证)通行”改革,标准化集成了业态所涉及的登记与许可事项,形成了一类业态开办“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表复用、一档流转、一链审批、一码服务、一照准营”的“七个一”服务模式,大幅缩短企业机构开办周期。

  一、主要做法

  (一)再造审批流程,推行“证照(证证)联办”改革。以“一件事一次办”为基础和导向,升级“一业一证(照)”改革措施,以简化开办企业机构及其他相关经营许可的审批流程为突破口,梳理开办经营企业(机构)涉及的办理事项,将跨部门的多个许可和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合并办理,实施“证照联办”“证证联办”改革,实现“一次申请、一表复用、一档流转、一链审批”,企业(机构)生产投资仅需“一次办”即可实现办成“一件事”。

  (二)推进共享数据,提升申报服务便利度。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系统联通和数据共享,按照业务办理需求,将多个“单项事”合理归集,优化业务流程、办理要素、申报方式、受理方式、联办机制、出件方式等内容,大幅减少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

  (三)实施一码集成,创新“审管”服务。在不改变营业执照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的证照面情况下,将企业名称、业态、信用信息、证照到期提示、必要和非必要证件列表、年报及综合年度核验、处罚信息等集中动态汇聚到企业身份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上,数据实时共享,形成“一码集成”精准“企业画像”,展示企业(机构)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同时,企业不需再按各行业管理要求,将所有许可证亮证经营,仅需“码上”展示即可实现,行业主管和执法部门将通过二维码可及时掌握企业现状,事前与事中事后信息“码上”时时更新、时时对称、服务监管无缝高效衔接,提升整体政务服务效能。

  二、亮点及成效

  (一)提高市场准入准营便利度。“一照(证)通行”改革拓展突破了国内“一业一证”试点“照后”整合许可需要申办两次的情况,形成了营业执照和许可合并申请办理模式,做到了“一次申请、一照(证)准营”。首推“企业身份证”服务机制,即企业机构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作为“身份证”即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一企一照(证)”,一照(证)通行。自2022年10月起,海口市已试行推出第一批涉及营业执照的18个行业主题服务目录以及涉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的10个行业主题服务目录。2023年7月1日起,全省推广了营业执照核发与食品经营许可、药品经营(零售)许可“证照联办”改革。通过“合证”实现“简政”,解决了在开办经营、市场准入等环节“证照分散办、群众多趟跑、证照悬挂多”问题,降低企业和机构的办事成本,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更加方便经营主体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

  (二)极大增强经营主体的体验感。“一照(证)通行”改革打破了仅能核发同一部门许可信息的局限,实现首批18个业态包含的9部门26类许可事项。对照面的二维码内展示的内容进行拓展开发,一码显示企业画像信息全涵盖。通过整合优化“一张身份证”,减少企业领取和悬挂多类纸质证照的负担,实现“一企一照(证)、一码服务”,提升办事便捷度,增强体验感与获得感。截至目前,“一照(证)通行”办件量共11721件,其中企业11643件,民办非企业单位78件。

  (三)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动经营主体从办多个证转变为办一个照(证),审批流程从过去的串联式到并联式“一次性办理”,减少企业开办时间成本。对简单业务接件即办,连同营业执照在1个工作日内发放;对复杂业务按照压缩时限50%的目标,简化办理流程和内部审批链条;对需要先行办理其他许可证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除外),原则上可实行容缺受理,允许企业在规定时限内补充提交或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自动获取。以“开办便利店”为例,通过信息共享、材料复用,企业申请材料至少精简30%;通过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办事时间压缩76%,企业办事环节均减少69%。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深化经营主体注销便利化改革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简易、便捷的经营主体注销制度是实现经营主体“畅通退出渠道”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关于建立经营主体注销便利制度的要求,省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市场主体注销条例》,推出系列有利于经营主体退出的便利化措施,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简易注销公告期全国最短。2018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选取了17个省市,试点拓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压缩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作为试点地区之一,我省于2019年1月1日施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条例》,在全国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规范了简易注销制度,将简易注销公告期从45天压缩至7天,目前是全国简易注销公告期最短的省份。

  (二)实现注销“一网服务”。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商务、社保、海关等部门的注销业务资源及功能,实现经营主体注销“一窗申请、一网通办”。经营主体通过“海南e登记”注销网上服务专区,一次不用跑即可完成简易注销或一般注销等登记业务,办事过程中还一网获知业务办理进度,极大地提高了经营主体注销便利化水平。实行“注销预核”,完善与税务等部门数据对接,经营主体提交申请后即完成注销预核,减少注销公告期间及公告结束后有关部门异议驳回情况。推行“证照并销”,市场监管领域许可事项与经营主体注销登记合并办理,实现证照注销“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性注销”。

  (三)清出失联经营主体。建立除名制度,对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两年的经营主体,作出除名决定,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替经营主体名称。被除名期间经营主体存续。除名制度有利于倒逼处于隐蔽活动状态但不愿意注销的经营主体尽快消除失联状态恢复正常活动,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同时推动实际无经营且处于事实上“死亡”状态的经营主体纳入市场退出程序。

  (四)强制退出未履行注销义务的经营主体。在全国率先推出依职权注销制度,符合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满六个月未申请注销登记,经营期限届满六个月未延期或者未申请注销登记,依法歇业期限届满未恢复营业或者未申请注销登记,依法被除名满六个月未申请注销登记等情形的,登记机关可以依职权作出注销决定,同时畅通权利救济途径。

  二、亮点及成效

  (一)简易注销实现减材料、减时间。我省成为全国简易注销公告期最短的省份,大幅降低了经营主体退出市场的时间成本。简易注销材料大幅压减,经营主体仅需提供“一表一书”(申请表、承诺书),对经全体投资人签字确认商事主体清算工作已全面完结的,豁免提交清算报告,节约经营主体退出成本。2018年至2022年,我省办理简易注销分别占年度注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2%、28.7%、32.7%、59.86%、47.74%,注销便利化措施成效明显。

  (二)经营主体退出渠道拓宽。实行依职权注销制度前,经营主体注销只能由经营主体申请,行政机关无主动权。由于部分经营主体未及时申请注销,无法及时出清,成为长期无任何生产经营活动但又未进行清算的死亡企业或僵尸企业。依职权注销制度赋予了行政机关主动权,推动应退出而未及时办理注销的经营主体有序、迅速退出市场。目前,已有1561家企业被依职权注销。

  (三)注销办理流程持续压减。实施“注销预核”以来,大幅提升了经营主体简易注销成功率,已办理注销预核52131笔。实施“证照并销”后,注销流程大幅压减,经营主体注销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由以往的跑多个单位、提交多套表格,转变为仅需“登录一个平台、提交一套材料”。同时,“证照并销”有效破解了许可证“前证不注销、后证难办理”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便利化手段引导经营主体注销营业执照的同时,一并注销许可证,充分释放经营场所资源。“证照并销”业务已惠及经营主体15732户。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以共商共享共建融合服务新机制

  打造住房公积金贷款不见面审批新模式

  海南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局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局以及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共享合作理念,打通人行、资规、住建、公积金等30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共建不动产抵押联办服务机制,以住房公积金贷款链上网签系统的建设为抓手,打造贷款不见面审批“极简、极便、极速”的政务融合服务新场景,切实解决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和不动产抵押联办业务耗时长、环节多、跑动多问题,协同实现了住房公积金贷款联合不动产抵押登记由线下办理向全流程网办的转型。

  一、主要做法

  (一)推进资源共享,构建数据支撑体系。按照“零跑腿、零材料、智能审”理念,推进数据资源全面共享。一是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局首批试点与人行通过“总对总”方式进行征信系统对接,实现征信报告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智能应用。二是依托省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和电子证照互认平台,集中了身份证、结婚证、购房合同备案表等6类电子证照、68条共享数据,实现12项贷款申请材料的自动获取和业务申请表单的智能回填。三是依托完善的数据支撑体系,按照“平台之外无系统”理念,将贷款“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事项集成汇入省政务服务网和海易办统一办事平台,提供7x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服务。职工一次登录即可办理电子证照数据回填、合同一键落印等服务事项,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二)推行联办机制,创建业务协同框架。会同贷款业务委办银行,在保障实体身份、业务过程、电子材料“三项可信”的基础上,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网上签约和抵押联办智能秒批两大服务机制。一是推动银行组合运用视频面签、电子签章认证、合同电子化以及司法区块链存取证等数字技术,保障贷款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关键资料留证可查,打造多样化的合同文书签约应用场景。二是建立公积金管理局和不动产登记机构之间的抵押联办机制,通过不动产登记系统与公积金系统对接,实现电子证照结果自动推送,形成贷款审批和不动产登记的自动衔接;三是在部门间的政务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以不动产、公积金、委办银行的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实现电子材料互认,以公证文书确认业务流程的合法有效性,实现了抵押业务结构化电子数据、电子证照等业务材料跨系统无纸化流转,推动不动产抵押业务由线下流转向跨系统联网协同办理的数字化转型,大幅度提升了整体业务效率。

  (三)升级智能应用,提高数字化服务效能。在贷款申请环节,以数据回填、证照互认的方式,帮助职工极简申办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节约时间成本。在贷款审核环节,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便利化的智能审批代替人工审批,完善风险管控。在不动产抵押登记办理环节,利用不动产楼盘数据,根据登记簿结果自动生成电子证照,建立住建、资规、公积金整体联动服务机制,其中,海口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不动产公积金贷款抵押登记“智能秒批”服务。

  二、亮点及成效

  (一)贷款申请环节实现申办“极简”。通过对购房合同备案表、征信报告等12项贷款申请材料的自动联网获取,职工不再需要临柜申办住房公积金贷款,只需通过海易办统一办事平台,即可随时随地在10分钟内快速完成贷款申请,实现“申办极简”的办事场景。

  (二)业务流转程序实现过程“极便”。通过跨部门协同办理、网上签约的贷款业务一体化办理模式,在提交贷款申请经审核通过后,职工不再需要二次临柜进行面签,只需主动预约发起视频面签,即可线上一键落章完成贷款合同签署,实现“办理极便”的办事体验。

  (三)抵押放款流转实现全程“极速”。通过贷款抵押业务的联网自动协同办理机制,在贷款合同完成线上签署后,不再采取线下流转方式办理贷款抵押手续,转由住房公积金与不动产登记系统联网协同,智能联办。抵押流程最快30分钟自动办妥并自动生成电子证照推送,银行根据电子证照完成接续放款,大大减少资金回流的时间成本,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实现“极速放款”的服务目标。

  (四)联网协同机制实现服务“增效”。以“三项可信”为基础,通过数据共享、系统间标准化对接和智能审核转型,全流程无纸化审批,实现业务高效办结、贷款资金快速发放。尤其是抵押业务办理环节实现联网协同智能秒批服务机制后,贷款业务办理时间由原平均2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以内,大幅减少了业务流转时间,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住房公积金贷款链上网签系统2022年10月29日建成上线以来,已实现贷款不见面审批业务模式在全省范围的推广使用,截至2023年7月底,已通过该系统受理贷款业务7628笔、线上签约电子协议6.87万份,审批贷款资金45.26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5

  全力打造充换电“一张网”

  助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全域禁售燃油车,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海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跃居全国省级排名第二、保有量增速达全国第一,2023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3.7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12.36%。为解决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对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30多种APP平台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的顾虑,海南电网公司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全力打造充换电“一张网”,有力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全岛“一张网”运营模式。海南电网公司牵头打造全岛“一张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推动各类公共充电桩应接尽接到“一张网”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运营商服务评价体系,构建“僵尸桩”、故障桩退出机制。在全国首创构建全省充换电“一张网”统一支付结算平台,建立全省充换电和运营商评价服务机制,实现省级“一张网一个APP、一个充电账户、一个充电钱包”统一扫码支付,为车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充换电出行服务。

  (二)全力支持“绿色智慧出行新海南”。全力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办电体验,持续降低充换电基础设施接电成本。三年来,海南电网公司累计投入4.02亿元,建设充电端口4423个。同时,在网上营业厅上线充电基础设施专用办电窗口,发布《海南省充电设施用电报装指南》,申请用电资料由5项精简为2项,对充电设施建设实施投资界面延伸到红线。

  (三)大力推进充电桩进小区。对已抄表到户的住宅小区,实现停车位自用充电桩直供电。对变压器容量不足的小区,主动承担费用为其完成配电设施增容。对未抄表到户的住宅小区,按照各级住建部门提供的全省小区清单,动态梳理和掌握小区配电设施实际最大用电负荷占总体可接入负荷的比值情况,在“一张网”平台等渠道上线公开,助力“充电桩进小区”有效落地。

  二、亮点及成效

  (一)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行全岛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一个APP畅行全省”,接入充电设施运营商141家、充电站2813座、充电桩(枪)3.45万个和换电设施运营企业12家、换电站66座,并与58家运营商签订“扫码充电”协议,打破充电桩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配套客户端APP、微信小程序,累计下载注册用户量23万人,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充换电出行服务。

  (二)降低桩企用电成本。针对租用场地中低压用电的桩企安装独立电表计费,提供单独发票,桩企的平均用电成本下降约0.3-0.5元/千瓦时,解决桩企长期无法享受峰谷电价和政府补贴的问题。同时主动为充电设施建设外线至红线,累计为充电桩客户节约电力设施建设成本1.03亿元。推动高速服务区全部覆盖充电基础设施,促进海南省“田字型”环岛高速充电网络快速建成。

  (三)为小区提供便利服务。对于已抄表到户的住宅小区停车位实现自用充电桩直供电,截至2023年8月,共为3375个小区的个人桩提供直供电服务。未抄表到户的住宅小区客户通过“一张网”平台等渠道实时掌握小区配电设施负荷裕度,为“充电桩进小区”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海南电网公司已为2.36万户新增充电桩客户提供接电服务,同比增长28.26%。海南省纯电动汽车与充电桩总体比例达2.06: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车桩相伴、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力推进海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率持续增长。

  (四)推动行业创新融合联动发展。政企协作成立“一张网”公司,通过搭建覆盖车企、桩企以及消费者的“一张网”服务平台,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公众服务和监管水平,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充换电出行服务。同时,“一张网”还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共享、市场合作和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换电市场,有效推动海南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6

  建立“一镇一法治服务中心”

  护航自贸港法治营商环境

  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乐东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通过转理念、创机制、搭平台,积极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进“一镇一法治服务中心”建设,逐渐形成了以法治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助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努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一镇一法治服务中心”。乡镇矛盾纠纷调处力量分散,又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复杂纠纷时,时而出现“谁都管”变成“无人管”的现象。为此,乐东法院依托派出人民法庭,设立乡村法治服务中心,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任主任牵头抓总,有效整合镇综治办、人民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妇联等基层力量,实现司法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民情民意等情况互通共享,调处工作联动共治。2020年12月,乐东黎族自治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一镇一法治服务中心”全覆盖。

  (二)建立“一镇一包点法官”新机制。创新建立“一镇法治服务中心一法官”包点机制,派出一名法官在辖区的镇法治服务中心担任中心副主任,定期开展现场接访调解、法治宣传和调解技能培训。同时探索分类分级委派案件机制,法院设立受理窗口和乡村法治服务中心设立调解联络员,无差别受理群众各类诉求,实行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流转办理,形成矛盾收集、按需调处、诉讼服务全链条机制,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三)推行“一站式受理、精准分流、一揽子调处”模式。明确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对案件统一受理、精准分流、分类调解、调解指导、统一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一站式受理方面,在乡村法治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当事人只要向法治服务中心提出调解申请,中心将有序统筹安排人员处理,部门不得以该纠纷不属于本部门或本系统处理为由拒绝,无须当事人来回奔波。精准分流方面,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和难易程度,安排相关职能部门或专业调解员对接调解,对于一些由当地处理更容易化解的纠纷,分流至各村法治服务站,依托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将琐碎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一揽子调处方面,对于重大矛盾纠纷,集中多方力量在法治服务中心化解,通过整合资源,做到精准施策、通力协作,一次性从源头上解决纠纷,充分发挥法治服务中心“集中力量解纠纷”的优势。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乡村法治服务中心前沿阵地作用,形成基层政府与基层社会主体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而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22年11月,乐东黎族自治县“创设乡村法治服务中心 探索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经验做法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23年1月,乐东法院《首创一镇一法治服务中心 打造法治乡村治理新高地》经验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设优秀改革创新成果。

  (二)有效提升了基层解纷能力和力量。乡村法治服务中心通过整合资源,集中镇党委领导、法庭法官、司法所所长、专职调解员等多方面力量,提高一次性从源头上解决纠纷成功率。自2020年8月份以来,各乡村法治服务中心共登记接访当事人2000余人次,受理案件数量1260件,化解761件,成功率达60.4%;其中2022年全年登记接访当事人713人次,受理案件415件,化解359件,化解率86.5%,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三)有效提升了基层人民群众法律水平和守法意识。包点法官通过乡村法治服务中心平台,加强对村“两委”干部、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组长等“法治带头人”培训,提升依法办事水平和调解技能。同时在法院本部和派出法庭设立“乡村法治服务中心线上诉调对接室”,开展线上调解,在广大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乐东黎族自治县2022年民转刑案件同比减少37件,下降26.6%。

  (四)有效提升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依托乡村法治服务中心,推出“定制式”法援服务、“订单式”法治宣传、“自选式”矛盾调解等板块,提供法律和政策解读,帮助辖区内小微企业提高依法经营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同时,与乐东黎族自治县营商环境专班建立疑难问题会商、问题处置、信息通报等机制,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自成立乡村法治服务中心以来,成功帮助企业调解案件93宗,有效提升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7

  推行“税保银互动”合作新模式

  构建“以费促信、以信换贷、以贷利民”新格局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

  海南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为提高我省城乡居民参保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提升缴费人满意度、获得感,省税务局、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海南农信率先探索推出“税保银互动”战略合作新模式,将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与个人贷款额度相匹配,以诚信激励缴费人参保缴费积极性,为个人融资困难送“解药”,为优化营商环境“添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部门共建。省税务局、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海南农信以“税惠千万家 共建现代化”为方向,按照“以费促信、以信换贷、以贷利民”的目标,三方协同发力开展全方位税费银合作模式,以社保参保数据拓宽“现金流”,激发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增收潜力。同时,三部门持续创新缴费人征管服务举措。人员上,三方互派互驻,破除业务条块分割;管理上,三方互通有无,减少部门局限影响;服务上,三方互助互惠,提高缴费办理效率;维权上,三方互联跟踪,提升缴费人满意度获得感。

  (二)信息共享。“税保银互动”充分依托大数据,开放业务接入通道,在依法合规和缴费人授权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获取缴费人参保数据,在确定缴费人符合相关条件后授信。为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税保银互动”严格遵守数据使用相关规定,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方法、规则,以及信息保密义务进行明确和规范,注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相关涉费信息不沉淀、不外泄,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秘密,保障缴费人合法权益。

  (三)结果共用。“税保银互动”战略合作首个项目“税保e贷”,充分发挥省税务局、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海南农信三家社保缴费数据作用,将缴费信息与信贷融资挂钩、与个人诚信匹配,切实把“银税保互动”作为提高缴费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措施,将“缴费信用”转化为“贷款信用”,让缴费人得到“真金白银”的融资扶持。为方便缴费人申请,“税保e贷”项目只需扫描二维码申请即可实现全程线上自助办理。一张身份证、0材料、0跑腿、0抵押,2分钟内即可完成申请、审批、授信、放贷全业务流程,真正实现无纸化、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有效降低参保人贷款成本,提升资金扶持效率。

  二、亮点及成效

  (一)多边共赢助发展。“税保银互动”战略合作推出首个资金扶持项目“税保e贷”线上信贷产品,聚焦农户、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经缴费人授权,税务部门向银行推送缴费人缴费费额、连续缴纳时长等缴费信息,在征信记录良好的前提下,缴费人连续参保的时间越长,获得的贷款额度就越高,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将缴费记录变成个人信用,助力缴费人恢复元气、轻装前行,让普惠金融惠及更多百姓。

  (二)数据联动添活力。“税保银互动”通过三部门实时联动,对缴费人全方位加强数据监管、全链条提升服务质效、全过程跟踪参保缴费诉求,实现税、银、缴费人多边共赢,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巩固形成就业稳、消费升、内需增的良性生态循环,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税保e贷”从今年4月份推行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授信6602户、金额3.82亿元,用信3105户、金额1.37亿元。

  (三)资源整合增动能。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用更有温度的举措助力经济稳定发展,税务部门将海南省“税保银互动”作为个人信用激励的重要举措,提升缴费人缴费遵从度;金融机构通过海南省“税保银互动”及时获取优质客户信息,精准匹配授信额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受惠面;个人通过海南省“税保银互动”便捷获取低息贷款,有效缓解在保收入、保生产发展、保提能扩产等方面的困难,增添发展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8

  打造机场口岸“一站式”通关的跨境电商“9610”出口新模式  促进贸易自由便利化

  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

  海口海关

  为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便利化,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联合海口海关充分发挥美兰国际机场空港区位优势,推动美兰国际机场通过空港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中心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一般出口(9610)业务,填补了海南机场货站处理跨境电商及国际快件业务的空白。同时,实行机场口岸“一站式”通关模式,极大简化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将美兰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备跨境电商直邮监管场所资质的空港口岸。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场口岸“一站式”通关流程+“集成式”服务新模式。协调推动美兰国际机场国际货站T2获批跨境电商直邮监管场所资质,解决原先美兰国际机场空港口岸无法开展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业务等问题。根据海关规定明确机场口岸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业务流程,规范跨境电商商品在美兰国际机场的分拣、申报、查验、组板、离境等操作要求,将机场口岸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业务流程固化。推动国际货运代理、商检、法检、检验检测等主管部门及第三方机构入驻美兰国际机场,配齐配备X光机、CT机等查验设备,打造机场口岸通关“集成式”服务环境,实现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业务在机场“一站式”通关办结。

  (二)打造“报关监管一体化”的通关“一张网”。针对原先线下报关手续繁琐且报关数据与监管信息不流通的问题,推动美兰国际机场建设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通关“一张网”。建设机场跨境电商9610监管场所运抵申报系统,与海关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跨境电商、仓储物流、支付等相关系统集成式对接,电商务企业或其代理人、物流企业、支付企业可实时传输订单、运单、支付单等信息。海口海关通过审核出口商品清单、优化通关手续,实现365天、“7×24小时”即时查验,即时放行,实现进口包裹“零等待”通关。此外,拓宽数据通道,建立机场货站与海口海关技术分中心到海关总署数据中心报文系统通道,在报文环节将原有的app模式优化web service网页,实现运抵报文推送速率由1000条/分钟提高至5000条/分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9610通关“一张网”,打破企业申报、货站管理、海关监管间的数据屏障,提升通关便利度。

  (三)实行“清单核放+汇总统计”通关模式。海口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可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方式办理报关手续。针对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的小包直邮货物,电商企业通过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方式办理报关手续,提交出口《申报清单》进行批量申报,海关对《申报清单》进行审核并办理实货放行手续,保证通关效率,解决了跨境零售出口订单小批量、批次多的问题。清单结关后,通过“清单核放”办理报关手续的申报清单自动纳入海关贸易统计,企业可定期对清单汇总申报,解决逐个包裹报关成本高的问题。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效提升通关效率至全国领先水平,促进贸易自由便利。此前美兰国际机场需要将货物通过监管车运输至海口综保区,经马村港海关申报后再转至美兰国际机场出航,期间包括拆包装包、货物运输、清关及海关非工作时间等环节及因素,整个通关流程至少需要72小时。而今在美兰国际机场“一站式”通关,省去反复拆装包、货物来回运输的时间,加之机场提供通关24小时服务,整个通关流程仅需1.04个小时,通关效率提升98%以上,通关时限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所需物流成本、沟通成本大幅降低,极大促进贸易自由便利。

  (二)推动口岸通关提质增效,促进航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美兰国际机场是全省航空物流枢纽,在此实现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一站式通关,有助于吸引报关、国际货代、物流仓储、案件、加工制造、跨境贸易等企业集聚,促进航空物流产业“建链、补链、强链”。自2022年8月开展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业务以来,已经申报、查验、放行14.2万单,有效提升货运吞吐量增长,极大增强了法国邮政、菜鸟供应链、海程邦达、嘉里大通等国内、国际经营主体在美兰国际机场展业的信心。

  (三)打通跨境电商全模式,为全岛封关运作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夯实基础。继美兰国际机场跨境电商一般出口(9610)首单走通后,海口海关充分利用“自贸港+空港+跨境电商”叠加优势,积极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快速落地。目前美兰机场可开展跨境电商一般进出口(9610)、B2B直接出口(9710)、B2B出口海外仓(9810)等多项业务类型,跨境电商业务已成为美兰国际机场货运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结合第五航权货运航线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独有的政策制度、功能区域等优势,美兰国际机场可进一步提升空港口岸枢纽能级,促进外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岛封关运作后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奠定产业基础。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