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陇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

  《陇南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陇南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市场综合监管效能,以更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0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2〕13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技术、标准、信用、行政等多种手段,围绕“三新一高”总体要求,推动“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在“四强行动”“五量文章”中找准市场监管工作着力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脚踏实地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三城五地”建设目标,提供更加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20万户以上;市场运行更加规范,线上线下市场得到有效治理,竞争规制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力争进入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列,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达90%以上,药品上市合格率达到100%,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以上、省级地方标准10项以上,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73%以上;创新活力全面激发,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0.35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2万件;消费安全保障有力,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不低于98%,发展“放心消费”和“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000家以上;监管效能全面提高,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手段广泛运用,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现代化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1.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动照后减证和优化审批改革,对按照“证照分离”改革要求精简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面落实到位。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对清单内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逐项确定改革举措,调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修订完善事项操作规程,确保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加强经营范围登记与经营许可衔接,依托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系统和甘肃省部门协同监管平台,推进市场监管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加强涉企经营信息归集共享和公示,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各涉企信息归集部门做好事项认领、信息接收、办理结果反馈等工作,更好发挥“四扇门”改革措施,使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更便捷、高效。(市政府办公室、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加快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深入实施《甘肃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和促进创业创新。持续深化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等改革力度,不断优化前置审批和企业登记办理流程,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度。加大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力度,同一场所可登记多个市场主体,进一步释放场地资源,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依托全省市场主体档案管理平台,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档案数据存储、归集、交换渠道,实现全市市场主体信息档案电子化管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司法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服务。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落实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国家标准,逐步实现企业开办跨区域无差别办理。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公安、人社、税务、银行等部门常态化数据查询共享机制,扩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等应用领域,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互通互认互用。着力优化窗口服务环境,持续实施“企业帮办”“政银便民通”“证照免费寄达”等便企举措,推行食品经营许可等事项“告知承诺”和“证照联办”一体化服务,让企业从开办到开业跑出加速度。(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人行陇南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优化普通注销登记制度,通过优化企业清算公告发布渠道、减少公告等待时间、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豁免提交清算报告等方式,进一步简化普通注销登记程序。将简易注销适用范围扩大至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市场主体(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除外),公示时间压缩至20天。完善简易注销登记容错机制,允许市场主体纠错补正后再次申请简易注销,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推动简易注销程序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强制退出制度,对因经营异常、违法失信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强制退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人行陇南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测和分析,建立市场主体发展实时监测机制,提升支持政策精准性。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拓宽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融资渠道,探索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和信托、保险等机构及其管理团队,推动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专利保险、专利权作价出资入股。用好用足税收、信贷、社保等政策,更好服务新设市场主体发展阶段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税务局、人行陇南中心支行、陇南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深度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持续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陇南市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陇南市关于贯彻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的若干措施》。建设陇南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法律、人才等服务,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综合竞争力。落实“不来即享”惠企政策,实施以自然人转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转企业、一般企业转规上(限上)企业、规上(限上)企业转股份企业、股份企业转上市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主体“五转”工程,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覆盖面。(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费降负。加大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力度,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落实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开展违规涉企收费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利用行政权力乱收费、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机构借助行政影响力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以及教育、医疗、交通运输、金融、水电气暖等公共事业收费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平台企业价格收费监管,引导平台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推动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纵深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贯彻落实《陇南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1—2035年)》,完善商标、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保护政策,推动各项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立完善跨区域、全链条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有效遏制恶意侵权、重复侵权和群体侵权行为。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和公证机构,快速化解各类知识产权纠纷。积极申请创建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能。围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专利密集型企业开展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陇南受理窗口作用,持续为推动我市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加快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方位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实施专利转化行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对接,促进专利奖获奖项目、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等与投融资机构对接,加快转化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新经济监管工具创新供给,引导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规范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力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机制,以全省统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为依据,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和根据问题线索开展靶向性监管外,原则上所有日常涉企行政检查一律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进行,全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抽查范围、抽查行业、抽查比例、抽查频次和被抽查概率,真正做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向社会公开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实现监管“无事不扰”而又“无处不在”,杜绝随意检查、任性执法,提升公正监管、综合监管水平。探索实施“沉浸式执法”,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你点我查”“现场直播”等栏目,督促监管方式由“行政靶向”转向“民生靶向”,善用新媒体手段有效普及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有力震慑违法分子,通过“民生小切口”推动实现“四大安全”的“社会大共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市政府有关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1.严格规范市场监管执法行为。适时更新市场监管部门权责清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促进公平公正执法。认真落实行政执法监督相关规定,综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执法案卷评查等方式,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加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建立常态化的普法教育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现代化市场秩序治理,打造公平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12.统筹提升反不正当竞争监管能力。贯彻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则,落实《甘肃省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加强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合理收费、指定交易、搭售商品、不公平格式合同条款等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建设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加大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执法力度,及时制止侵犯商业秘密违法犯罪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全面加强平台经济监管效能。加强网络交易合规管理,组织开展“电商点亮”行动,督促平台企业落实对平台内经营者资质、商品质量等的审核把关和监督责任。加强网络交易监测,提高线上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强化线上市场监管部门协作,推动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坚持执法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引导全市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和合规经营,严厉查处“二选一”、低价倾销、强制搭售、歧视性待遇、大数据杀熟、屏蔽封锁、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优化线上线下市场竞争生态。健全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落实线上线下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法定职责。加强食品药品、保健用品、防疫用品等民生商品的线上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线上营销秩序。加大互联网广告整治力度,落实平台企业审核责任,严厉查处线上线下市场虚假违法广告发布行为。加强合同监管,严厉打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大网络传销的防范和打击力度,规范线上市场价格行为。密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争态势,有效防范虚假宣传、侵权假冒、误导消费等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现代化统一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市场循环充分畅通

  15.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规则。深入落实《中共陇南市委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陇南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陇发〔2022〕26号)精神。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推进地区和行业涉企政策、标准、规则协调统一。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行政策制定机关内部统一审查,推行重大政策措施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情况督查和效果评价分析,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举报处理回应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将第三方评估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化第三方评估结果的运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禁止违法违规出台歧视性政策措施,及时纠正指定交易、限制商品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阻碍异地经营等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保障市场主体自主登记权,不得对市场主体跨区域迁移设置障碍。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立本市数据要素流通相关制度规范,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依法打击数据交易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推动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放开竞争性业务准入,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增强协同创新共同体意识,加强与周边市县监管联动,协同试行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省内通办、联合执法等措施,促进不同地区实现协调统一监管。加快推进准入、信用、知识产权保护、认证认可、品牌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则的有效衔接。(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现代化质量政策和技术服务保障,全面服务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17.加强质量宏观管理。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甘肃省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建设,逐步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加强质量统计监测,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强化质量激励作用,组织企业积极申报中国质量奖和甘肃省政府质量奖,开展陇南市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各行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企业质量人才培养。加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培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月”“品牌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完善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甘肃省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围绕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新建、提升改造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项。深入推进“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计量测试基地一体化建设,打造计量科技创新基地,促进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19.推动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甘肃省标准化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开展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标准化服务提升行动,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建立体现陇南特色产业的标准体系。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高水平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鼓励支持市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快质量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质量认证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认证品牌。加强认证机构监管,健全质量认证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进各类认证制度实施,打造质量认证升级版。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质量管理诊断和精准帮扶等服务,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质量管理难点及瓶颈,提升其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推行企业承诺制,在市场采购、行业管理、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认证结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21.深入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科学界定检验检测机构功能定位,积极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强检验检测服务品牌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积极争取和实施陇南市检验检测民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国家级、省级橄榄油和白酒产品质检中心。加大认可和检验检测改革创新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加快专业化、特色化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强认可管理,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认可服务,促进质量提升,服务高品质城市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22.发挥质量基础设施集成优势。加强民生计量工作,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气)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的计量专项检查,加强对商品定量包装、过度包装的计量监督。加强对重点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围绕将陇南建设成为“绿色发展高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电商物流、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健康养老、节能节水、中药材、有机产品等自愿性认证和高端品质认证,提高产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认同度,推动“绿色红利”加快转化为“民生福利”。加强检验检测事中事后监管,将日常监督检查与长效监管相结合,严厉打击和查处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篡改检验检测数据等严重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23.推动产品质量提质升级。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4%左右。以重点产品质量提升为牵引,分行业分层次采取质量提升措施,开展质量技术服务进企业活动。深入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产品商标品牌,文旅产业商标品牌,让油橄榄、花椒、苹果、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等一大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等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享誉国内外,持续擦亮中国橄榄之城、花椒之乡、核桃之乡和天然药库等金字招牌。支持企业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生产,加大“专精特新”产品研发生产力度。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申报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提质升级。(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品质,提升服务业标准化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持续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教育、住建、医疗、旅游、文化、交通、养老、家政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强化“商品+服务”终端供应者主体责任,推行重点行业经营者合同格式条款公示和质量自我声明公开,扩大合同示范文本使用范围,使经营者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分析和通报工作,实施广告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和公益广告振兴行动,促进全市广告业健康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严守现代化市场监管安全底线,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有力有效

  25.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全面落实“食安甘肃”建设十大攻坚行动,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促进相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深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药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把粮食收储和出库质量,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四安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管理,进一步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食品安全管理网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推进县区、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规范化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全面推广“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的运用,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管理制度,全面实现风险分级动态管理。面向医院、学校、托育机构等重点场所,科学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提升风险监测覆盖面和问题发现率。加强监督抽检、风险监测与评价性抽检,积极推进“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在确保4批次/千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强化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升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能力。落实《陇南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对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严厉处罚,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委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提升药品安全治理能力。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广形成全市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持续开展常态化药品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风险等级评定,完善互联网销售监测机制。加强疫苗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全省疫苗全链条监管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市、县药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职责,强化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在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协同。全面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及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完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风险分级机制。持续加强特殊化妆品、儿童化妆品等高风险品种的重点监管和风险监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建设,探索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模式。持续完善药品监管信息化平台,提升本市药品监管数字化水平。推进全市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建立市级检查员库,持续开展检查员培训提升,落实许可验收事项检查员现场核查责任机制,加快实现质量、数量双提升。实施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力争政府项目支持,催生更多中药材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鼓励中药材加工车间建设,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加工车间+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市场秩序。(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严格落实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建立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确保安全规范使用特种设备。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市场化,鼓励电梯、气瓶等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投保相关保险,发挥保险的他律和风险分担作用。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改革,突出市场监管部门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公益性保障属性,做优做强检验技术机构,有序引入社会检验检测力量作为补充,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和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优化应急机制,不断提升特种设备风险预警、事故预防、应急处置、调查处理能力。(市市场监管局、陇南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新生产用工业品监管制度,采取认证检测等方式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大消费品安全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严格落实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加强产品伤害监测及干预,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强制报告、调查处理制度和人身伤害赔偿标准。提升产品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大产品监督抽查经费保障,提升重点监管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加强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目录内产品监管,严厉查处质量低劣、违反强制性标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坚决防范和遏制质量安全事故。(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开展消费教育,普及消费知识,向消费者传递科学、理性、绿色、环保的消费知识和理念,提高消费者自我预防风险、依法维权能力。加强消费投诉信息分析,及时发布消费风险报告、预警提示、典型案例。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消除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鼓励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快速处理。探索开展消费纠纷“云调解”,降低群众维权成本。加大消费维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支持消费者协会行使公益性诉讼权利,充分发挥协会消费维权作用。拓宽维权渠道,促进纠纷和解,深入开展放心消费、七日无理由退货、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从线上向线下延伸”。(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法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健全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市场综合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30.完善市场监管基础制度。持续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强商事登记、信用监管、消费维权、执法办案、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配套地方性立法工作,运用法规制度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健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机制,持续清理市场监管领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进市场监管规则统一。注重以案普法,加大以案释法力度,落实典型案例发布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改革监管方式,加强市场监管治理,以良法善治保障市场秩序公平公正。落实市场监管基础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合理划分市县市场监管事权,厘清监管职责,配优监管资源,动态调整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明确案件管辖、调查、处置以及处罚方面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推动基层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对下放的监管权限接得住、管得好。提升跨部门综合监管效能,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责边界,推动跨行业、跨区域执法协作,促进行业发展和统一市场监管。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执法办案机制。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执法人才。(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32.创新丰富市场监管工具。完善阶梯式监管工具,针对不同的违法情节情形,选用不同的监管工具,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实现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执法成本、形成执法震慑的综合效果。建立完善针对市场违法苗头性问题的提醒告诫制度,对主观恶意较大、屡罚不改等以及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调动消费者组织、专业化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实现市场、政府、社会协同治理,构建多元共治监管格局。加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舆情监测,把预防与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健全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依法公示,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市场监管领域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及信用约束工作,依法实施信用约束和限制,依法实行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失信市场主体主动纠错、重塑信用,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建立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依托甘肃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专业领域风险防控等有机结合,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类信用评价结果,强化信用监管,提升信用监管科学化水平。(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市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加快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全面推进市场监管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市场监管领域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市场监管平台。积极配合省级部门健全完善登记注册、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质量基础设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政许可等各类业务系统,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陇上食安”综合管理平台、特种设备综合监管系统等推广应用,增强市场监管领域智慧监管能力,切实为基层工作开展赋能提效。积极争取省级资源倾斜,鼓励市场监管领域科研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综合监管、安全监管等重点领域的转化实施,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科技支撑能力。(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35.增强市场监管基础能力。统筹各方资源,推动人力、物力、技术资源、服务资源向基层集聚,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落实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经费财政保障要求,改善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检验检测和执法装备等监管条件,提升基层监管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支持技术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分类评价和定向激励。实施形象提升工程,全面规范市场监管人员执法行为和日常行为,增进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增强做好市场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市场监管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健全定期研判机制,全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排除工作阻碍,推动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和财力可能统筹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基础能力,促进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为市场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

  (二)强化任务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职责分工,根据本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研究制定配套措施,进一步强化协同配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本方案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实施。各县区要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工作部署,加快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务实举措抓好本领域市场监管重点任务落实,通过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争先进位中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三)强化监测评估。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组织开展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各县区要将本方案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结果运用,确保落地见效。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县区、各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深入解读本方案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广大消费者和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监管工作,争取各方对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的支持。积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以适当方式及时公开本方案各项任务落实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规划政策措施深入人心、深入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