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省比学赶超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经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第九次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三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各市县、各单位要学习借鉴示范案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负责推广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责任单位(见附件2),要研究制定推广工作方案,明确推广的范围、内容、方法、路径、要求等,进一步推动示范案例在全省推广实施、落地见效。

  附件:1.第三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2.推广第三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

  2022年12月8日

  (联系人:颜天阶;联系电话:65865156,13976696085)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第三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

  创新实施“信用承诺服务评价制”改革

  倒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改变项目建设“前松后紧”、投资靠冲刺的局面,省发展改革委将信用承诺机制嵌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和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中,创新实施“信用承诺服务评价制”,倒逼项目提速增效,着力构建政府投资项目“事前信用承诺+事中服务监管+事后评价奖惩”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事前信用承诺。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单位、代建代管单位、施工单位三方每年年初共同对项目考核指标进行事前公开承诺并签订项目信用承诺书。主要考核新建项目是否按时开工,竣工项目考核是否按时竣工并投入使用,续建项目每季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二)健全事中监管服务。一是开展“月跟踪、季通报”。依托海南省发展改革委投资项目服务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及时收集汇总项目建设进展和各单位履约践诺情况,定期通报相关市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二是建立“提醒、通报、报告”的“三函”机制。项目单个季度未能按时开、竣工或未完成投资计划的,发“提醒函”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并要求明确解决方案和时限;连续两个季度推迟开、竣工时间或未完成投资计划的,发“通报函”给相关市县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责成项目立即整改,必要时约谈相关负责人;连续三个季度推迟开、竣工时间或未完成投资计划的,发“报告函”呈报省政府相关分管领导,进一步压实责任和传导压力。三是衔接“三服务”制度。对于受客观因素影响,经项目方自身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将启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工作机制,明确解决层级、解决单位、解决措施、解决时限,通过实地调研、问题转办、跟踪问效等方式,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

  (三)加强事后评价奖惩。一是设立“贡献榜”“加油榜”。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前三名列入贡献榜并予以表彰,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列入加油榜,同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给市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二是启动奖优罚劣机制。将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业主单位视情况移出下年度重点项目名单,在承诺履行之前限制其继续申报或恢复重点项目。对列入贡献榜的项目业主单位,优先支持建设、审批项目、安排资金,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时给予倾斜。三是强化信用约束激励。将未履约项目单位的信用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在信用网站和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公示,并推送至海南自由贸易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有关部门对守信单位提升信用等次、减少监管频次;对未履约单位降低信用等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出虚假承诺的单位,在信用修复前不适用行政审批、证明事项等承诺制。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利于破解投资靠冲刺的被动局面。“信用承诺服务评价制”改变原项目建设投资“前松后紧、前慢后快、最后靠冲刺”的局面,推动项目建设从一季度就开始发力,促进各季度投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省发展改革委遴选的24个续建项目,继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开门稳”目标后,截至三季度末,18个续建项目完成承诺投资计划、完成率75%,完成总额58.91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投资增幅高达71.82%;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83.93%,超过承诺进度8.93个百分点,推动资金拨付和项目进度形成联动效应和良性互促。

  (二)有利于构建项目管理齐抓共管新格局。“信用承诺服务评价制”既抓业主,又抓管理、抓施工,有效压实项目业主、代管代建单位、施工单位三方主体责任。通过建立“三函”机制、衔接“三服务”制度和联动信用约束激励,有效促进发展改革部门与其他单位之间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共建高效、规范的协同监管体系。比如省发展改革委联动省卫生健康委、海口市加大力度,协同推进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6个省级三级医院重点项目继一季度均达到承诺目标后,三季度又顺利完成投资过75%的序时进度。

  (三)有利于拓展丰富信用监管应用场景。“信用承诺服务评价制”以诚信履约作为要求项目各单位规范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索实现“信用管项目、信用推项目”新机制,是“信用承诺”的进一步拓展应用,促进项目单位守信履约和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创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海南金椰分推出多项“信用+”便民服务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结合国家和海南自贸港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要求,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大数据管理局建成海南省金椰分应用平台(简称金椰分平台),通过统筹构建科学的海南居民个人诚信积分模型打造全省统一的个人诚信积分评价体系,推动“信易批”“信易游”“信易住”等多项“信用+”便民服务应用场景上线应用,有效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全省统一的个人诚信积分指标体系。编制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个人诚信积分管理办法(试行)》,遵循“用户授权、统一管理、全面服务、正向激励、动态管理”原则,结合个人基本信用、公共信用、市场信用、金融信用、社会信用等多维度多层级信用指标,科学构建全省统一的个人诚信积分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年满18周岁的海南居民个人诚信综合结果,推进全省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二)健全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按照“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要求,制定印发《海南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海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工作指南(试行)》《海南省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等涉及政务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领域共6个标准规范,确定了全省数据共享需求对接流程和实施路径。

  (三)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按照“应归尽归”原则,基本建成人口、法人、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五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其中,人口库已汇集21家单位2138项数据项的人口数据,覆盖1000万海南常住人口;法人库已汇集27家单位1070项数据项的法人数据,覆盖190余万法人单位;信用库已汇集187家单位160286项数据项,覆盖127万市场主体和1000多万自然人等各类信息数据,为金椰分平台的信用指标模型设计及个人诚信积分计算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四)建设全省统一的金椰分平台。结合海南省地方特色建成海南省金椰分应用平台,适用于海南省内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常住居民,包括本省户籍人员、已办理居住证满1年的非户籍人员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缴纳社保个税等满1年的非户籍人员等。海南居民通过“海易办”APP、“海南金椰分”微信小程序、新海南APP等服务端授权认证登录后可进行个人金椰分分值查询、场景使用。

  (五)打造金椰分“信用+”应用场景。截至目前,金椰分平台已上线的主要有“信易服”“信易批”“信用+出行”“信易游”“信易住”“信用+贷款”“信用+通信”“信用+医疗”等30个“信用+”场景,覆盖行政审批、办税服务、交通出行、旅游、住宿、个人贷款、医疗等12个领域,涉及168个服务机构合计378个福利产品,已有10万多用户完成认证授权登录进行金椰分查询,累计27000多人次申领各项信用便民福利。

  二、亮点及成效

  (一)实现信用数据共享利用。金椰分平台已设计有36个信用指标,根据信用指标模型量化要求,省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已为金椰分平台共享了全省常驻居民1.8亿条信用信息数据。其中,“信用+审批”服务累计调用海南个人诚信积分“金椰分”、社会法人诚实守信红名单、省社会法人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省法人基础库-企业失信记录等信用信息287 多万条数据。

  (二)建立信用等级审批体系。根据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按照“红、橙、黑”三档分类,实行红档加速审批、橙档容缺承诺、黑档限制审批模式,让办事群众直观感受到“信用好,办事易”。“信用+审批”便捷服务已覆盖海口市龙华区全区、镇、村三级500多个事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加速审批”“容缺后补”“告知承诺”等便捷服务共23000多人次,其中,红档占比35%,橙档占比64%,黑档占比1%。目前,万宁、琼海、琼中、文昌、澄迈等9个市县正在结合金椰分推行“信用+审批”办事服务试点应用。

  (三)加速了政府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全省数据共享工作机制,结合海南金椰分,推动“网上可办”向“网上快办”和“网上好办”转变,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打造惠企政策兑现新模式

  实现政策红利便捷高效直通企业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惠企政策兑现服务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按照“省级建平台、市县管应用”的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融合政策“梳理发布、精准推送、解读解答、申报兑现、评价跟踪”为一体的一站式全省惠企政策兑现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海易兑”),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集中管理全省惠企政策,打造自贸港“政策超市”。梳理汇总全省惠企政策,以“海易兑”为统一入口进行发布管理。截至2022年11月底,共发布国家级、省本级、市县级惠企政策1332个,通过对可申报兑现政策深度处理,梳理形成可应用于兑现的惠企事项420余个。企业可通过“海易兑”智能搜索、政策推荐等功能便捷查找政策及在线申报政策事项,大幅压缩查询申报政策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提高了企业申报兑现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全方位构建企业画像库,助力企业便捷申报。截至11月底,通过数据中台累计对接市场监管、信用、税务等25个部门3700余类涉企信息构建企业画像库,为政策匹配、申报、审核、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减少企业申报材料,提高主管部门审核效率。对企业画像库、政策信息库进行标签处理,精准匹配合适的政策并推送给企业,实现“政策找企业”。

  (三)高标准建设服务系统,推动政策“一网通办”。对接“海易办”“海政通”平台、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政务服务数据中台等业务系统,建设政策发布、推送、申报、评审、兑现、评价、监督等全流程功能以及政策直播、语音播报等服务功能,确保全流程服务闭环,政策服务“一网通办”。

  (四)设立惠企综合服务窗口,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方便企业群众咨询“海易兑”系统服务以及政策咨询工作,除系统本身的智能客服在线服务功能外,在省、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平台咨询窗口”,引导企业线上申报惠企事项。系统根据惠企政策事项,梳理出知识库共1100余条,开设12345服务热线专线客服,构建了“线上受理、线下咨询” 的全方位惠企服务体系。

  (五)协调对接全省市县系统,推动全省标准化覆盖。在全省统一的业务、技术、监管体系等标准规范下,海口市、三亚市在原有系统建设基础上与省级平台对接,并实现个性化建设。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均已按照统一的标准,梳理本地本部门惠企政策、事项并上线“海易兑”。

  二、主要成效

  (一)“一门一网”,实现惠企政策服务集中管理。一是从企业角度,只需登录“海易兑”一个系统即可全面查询惠企政策并申报相关资金,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解决以往政策发布渠道分散、申报入口不统一问题,节省办事时间,提高企业获得感。二是从政府角度看,建设全省统一系统,可避免各部门各市县同类系统的重复建设,落实省政府“平台之外无系统”的有关要求,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

  (二)主动推送,实现政府惠企政策找企业。一是“海易兑”通过访问留痕、偏好记忆、智能匹配以及订阅等功能,实现政策和事项信息主动推送给企业。二是通过企业信息数据与政策标签进行匹配,将企业需要的政策精准推送并通知企业,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三是应用海易办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送“助企纾困”“稳经济大盘”等热门政策、申报事项,实现惠企政策事项实时推送。让企业及时获知政策、及早申报项目、随时跟踪审批进度。

  (三)全网通办,实现申报审批兑现全网上办。一是“海易兑”充分依托我省政务信息化共性基础能力,精简事项申报材料,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共用,自动生成填报内容,减少企业填写。二是有效利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政务服务,优化申报场景,减少企业纸质材料提交。三是“海易兑”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与省财政厅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接,打通了财政支付“最后一公里”。通过业务网上办理、数据网络传输,让企业“足不出户”“不见人即可办成事”。

  (四)分析有据,实现惠企政策阳光又精准。一是惠企政策事项资金兑现结果数据回流,申报审核流程形成闭环,办理过程全留痕、可追溯、可查询,政策落地过程公开透明。截至目前“海易兑”已在线完成近2.5亿元资金兑现,涉及“海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券兑付资金”“海口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万宁市企业“小升规”奖励、三亚市“人才汇聚若干措施专项资金”、澄迈县“科普场馆建设经费补贴”等。二是惠企政策精准扶持。梳理上线“旅游企业纾困扶持资金”“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支持”等助企纾困政策,以及“优质企业奖励资金”“先进装备制造首台套奖励资金”等各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政策,缓解企业发展压力。三是将全省各地各部门的惠企数据进行归集,实现政策数据、事项数据、兑现企业数据、兑现金额数据等多方数据融合,为全省惠企政策兑现情况分析研判及整体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海南省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关于金融信息化的要求,依据《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规划,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的海南省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智金平台”)是促进银企融资对接的金融信息化平台,承担了我省“信易贷”工作的线上落地应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

  一、主要做法

  (一)以政务数据为支撑,提升企业画像精准度。依托省大数据管理局共享交换平台,智金平台已申请到全省120项政务数据,涉及30多家厅局单位,数据丰富度走在同类平台前列,其中包括社保、公积金、司法、税务、公安、不动产等多项能够为企业经营情况作出精准画像的高价值数据。同时,平台持续加大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力度,做到应归尽归,为中小微企业增信赋能,提高信贷可获得性。

  (二)建章立制,提升平台规范化服务水平。制定《入驻协议》《隐私政策》《信息采集及使用授权》等5项协议文件,《信息安全总体策略方针》《内部人员管理规定》《人员安全管理控制程序》等25项平台管理制度文件,厘清了平台与用户间的权责关系。金融机构需签订入驻协议后方可为平台用户提供金融产品及相关咨询服务,平台用户须签署相关协议后方可享受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内部运营管理人员需遵循平台管理制度合法依规开展工作,为平台做好大范围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及管理服务。

  (三)开展宣传推介,提升平台知晓度。各部门协同联动,开展20余场平台宣传推介活动,吸引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有效提升了智金平台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结合企业用户实际需求,开设抗疫、担保等产品专区,打通海易办、微信前端注册登录入口,提升平台使用便捷性,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精准投放。

  二、亮点及成效

  (一)打通政银企信息壁垒。智金平台归集了全省120项政务数据及各类贴息惠企政策,上架的250款金融产品中纯信用类产品占比达30%以上。开设的18个市县分站,形成全省一张网的运营布局,进一步贴近市场,深度挖掘企业融资需求,提供融资智能匹配、融资需求发布等,有效促进银企融资撮合达成。

  (二)信息共享顺畅安全。坚持金融服务创新与加强监管并重,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整合共享了多个政府部门信息数据,构建起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新生态。

  (三)企业申请融资便捷高效。平台初步建成金融产品超市,打通银行金融产品和市场主体需求通道,建立供需机制,解决市场主体对银行信贷产品不了解、申请渠道不畅通等难题,且通过多家银行机构同类产品的比较,让市场主体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提升性价比,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2年12月1日,智金平台已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332家,上架金融产品250款,注册企业数量27.9万家,中小微企业在平台上提出融资申请金额112亿元,实现放款超14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5

  创新职称评审制度

  优化境外人才来琼发展环境

  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

  为解决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境外人才职称取得难、晋升难,特别是一些新业态人才无法取得职称等问题,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会同先行区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特别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特别办法》),为先行区“量身订制”职称体系,营造良好境外人才来琼发展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自主评审机制。根据职称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省委人才发展局将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权下放先行区,指导先行区管理局成立职称评审机构,专门负责先行区内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切实规范政策调整、通知印发、材料初审、评委会组建、结果公示等全流程、各环节,并配套出台评审认定办法,在软硬件建设上形成了完整的自主评审工作机制。

  (二)拓宽职称评审范围。聚焦先行区境外人才需要,将在先行区工作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和已经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与国内人才一体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同时,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人员执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将获得省卫生健康委技能认定后的境外职业资格持有人纳入认定范围,并开设 “直通车”,允许符合《特别办法》有关标准的境外人才直接认定相应层级职称,为无基础职称的境外人才获得高级职称提供路径。

  (三)创设职称评价标准。结合行业特点和需求,大胆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方式,创新设立特许药械从业人员评价标准,允许“真实世界研究项目”作为科研成果,允许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或国外已上市国内未注册的药品、器械、设备作为业绩成果。同时,结合园区入驻企业经营特征,对医务人员规培和下基层服务不作硬性要求,允许从事特许药械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破格申报、破格评审,淡化论文要求,增加病例数质量、特许药械引进落地等赋分指标。

  二、亮点及成效

  (一)填补了行业评价体系的空白,为科学合理评价人才提供了实践路径。先行区是我国唯一批准可以使用特许医疗药械的特定区域,目前的入住医疗机构均以康养为主业,不同于传统全流程诊疗,相关专业没有现成的评价标准。《特别办法》填补了行业评价体系的空白,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企业负责人的充分认可和先行区人才的一致好评。

  (二)消除了用人单位使用人才的顾虑,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抓手。此前,由于评价体系缺失,医疗机构难以准确掌握聘用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尤其是对新引进人才能否胜任关键岗位心存顾虑,对以现行通用标准评价新兴行业人才认可度不高。《特别办法》充分尊重用人主体的话语权,切实做到一线问题一线解决,企业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找到了抓手,人才在先行区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制度优势。

  (三)畅通了境外人才来琼工作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干事创业坚定了信心。比如:美籍医生叶某,上世纪80年代就获得了国内教授、副主任医师职称,在美国行医20多年,培养过不少国内访问学者,这些学者回国内都取得了主任医师职称,有的还成为了知名专家,但他本人被引进到先行区后,按现行标准却难以晋升主任医师职称,尤其是无我国基础职称的境外医师更难以获得高级职称。《特别办法》针对这类人才,开通了特别通道,让更多有能力、干实事的境外人才获得了晋升机会,进一步展示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6

  数字化赋能“一建一码”改革

  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

  为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与监管数字化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三亚中央商务区以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强化流程再造,注重数字赋能,创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一建一码”(即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赋予一个二维码)数字化改革,破除数据“烟囱”、打破数据“孤岛”,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以“一建一码”审批模式数字化,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转型。依托政务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入推进“特别极简审批”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推出“审批官+审查师+商代表”审批服务模式,实行一般事项由审批官一级办结,重要事项由审批官和首席审批官两级办结。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主题式”场景审批服务,试行“1+6+N”审批模式(“1”即1个实施方案,“6”即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勘验、一次审核、一口出证,“N”即N个审批事项)。

  (二)以“一建一码”审批要素数字化,提高审批服务便利化水平。将项目建设相匹配的“场景式”审批事项办理流程、事项清单、申报表格等内容精细化梳理、整合生成二维码,及时推送入驻园区企业,实现扫码领取,精准服务告知。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受理”,“零跑动”可办事项率达到90%,切实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和办事效率。

  (三)以“一建一码”监管清单数字化,推动项目监管精准化。根据项目工程性质、规模、技术难度及参建方的信用状况等客观因素形成分级分类监管清单、监管依据,确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次。监管、执法部门通过扫码获取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公共信用信息,高效率把控全流程建筑质量和安全。

  (四)以“一建一码”信息共享数字化,推动项目审管衔接一体化。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梳理园区与主管部门职责边界,编制部门职责边界清单。依托大数据管理“海政通”“海易办”平台,形成“数据供给-场景应用-动态整合”闭环机制,实现以码调用审批要素、以码确认企业信用、以码验证审批结果、以码实现动态监管,推动许可信息、监管数据和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充分保障项目审批监管无缝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五)以“一建一码”信用管理数字化,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通过将信用信息赋码,可以让监管部门更精准、更及时掌握企业建设项目信用状况,建立完善项目风险、诚信双矩阵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联动机制。

  二、亮点及成效

  (一)数字赋能审批服务提质增效。以往项目在申报不同审批事项时,需要重复提供申请材料、多个审批环节、跑动多个部门,通过对建设项目“场景式”审批赋码,优化政务服务报批要素等改革后,申报材料缩减90%以上,审批环节缩减80%以上,审批时间缩减90%以上,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二)重构“多证合一”流程。从建设单位“一件事”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工程建设领域审批事权,整合中间审批环节,重构审批流程,推出“我要办施工板房”“我要涉路施工”“我要施工排水”等“我要+”高频、低风险主题式场景,为入园企业提供精准“套餐式”服务,利用数字赋能,重构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涵盖多项行政许可。目前,园区单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08个工作日缩减至28个工作日以内,平均办件时限缩减至1—3个工作日,为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扫码亮证实现审管无缝衔接。改革前,项目审批、监管、执法部门现场检查工作时,需企业提供相关许可证件后进行核对,给企业无形中增加负担;改革后,可通过具体项目二维码随时扫、随时查、随时管,实现无事不扰企,有事扫码知,有效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共享与工程建设项目深度融合。

  (四)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通过为具体工程建设项目赋二维码,全面实行即时审批、即时互联、即时监督的共管共治模式,真正实现不跑腿“云报建”、不见面“云审批”和无感式“云监管”,以“码上办事”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7

  推行智慧水网建设

  打造三网协同六水共治新格局

  海南省水务厅

  海南省“水网”是全省“五网”基础设施之一,在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承担重要使命。集“工程网、管理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海南省智慧水网信息平台作为智慧海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实时感知水信息、智能管控水资源、立体防治水灾害、全面保护水生态、全民共享水服务”的全省一体化水网数字化平台,全面推动海南省水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一、主要做法

  (一)水物理工程数字化。根据“数字孪生海南”建设要求,采用数字孪生、BIM、3D等数字化技术,将松涛水库等已成建水网工程和迈湾、天角潭等在建水网工程进行数字化,打造海南省“立体数字水网一张图”,精准掌握工程运行安全、工程管护状态、工程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全面推动工程管理由人工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二)水资源配置数字化。通过将物理河流数字化到电脑中,建设海南省水务大数据中心,全面汇聚河库、水库、城市用水、防洪调度等方面的数据,对1平方公里网格范围内降水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建模和算法平台,能够预测江河水库水量的演进过程,江河水库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在系统上给出智能化的调度选择。

  (三)水安全工作数字化。建设“防台一张图”,可清晰地了解台风过境时降雨、灾害、内涝、风险点。目前,我省大中型水库以及大部分小型水库已安装监测设备,监测信息及时传送至智慧水网信息平台中的“水库云管家”,通过AI技术识别后进行自动预警,可有效预警水利灾害“黑天鹅”和主动防范水利灾害“灰犀牛”,更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水生态保护数字化。通过在全省水库、河道等关键位置布置感知设备,采用遥感卫星对水质进行监测,打造水生态监管和保护的“千里眼”,通过“千里眼”将采集的信息传给“水务大脑”,对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渔业养殖污水、河道采砂、水生态破坏进行快速分析和研判,研判结果通过“海南智慧水网”APP快速分发到执法人员手中,为执法提供相关证据。

  (五)水服务宣传信息化。采用APP、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水资源、防灾减灾等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等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全民共享水信息,提升公众感水知水能力,提升政府水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二、亮点及成效

  (一)水务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突破。海南水网工程全面数字化,实现“一图观所有、一图管所有、一图做到底”的服务能力。目前,3000多名基层人员采用“海南智慧水网”APP进行工作,采用水库管家巡查超8万次,巡查里程超4.6万公里,累计上报巡查异常超1100个,提供防汛防旱查询服务6000余万次,全面提升了海南水务在线处理能力。

  (二)有效提前预警极端天气水灾害。在降雨防范方面,全省未来12小时的降雨情况掌握情况可达到80%,并可精确到1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联动风险点、内涝点,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在台风防范方面,通过加载网格化降雨预报、台风路径、风险点等多元数据,可有效掌控台风过境地方的受灾情况;在辅助决策方面,打通业务流、数据流和水流,利用数字孪生、数据模型、移动APP在“监、管、用”上取得了显著的可量化实际效果,为防范极端天气和预警灾害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三)提高水利监管和科学调度能力。通过大数据、算法及业务分析,提高对水利自然和社会综合规律的认识,提升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对水问题的分析、预测、预警能力,提升水利监管能力,提高水利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发挥工程措施的长期经济效益。

  (四)增强为公众提供水务服务能力。基于政务网站现状,通过推出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实现动动手指,便可了解相关水事,开展水利咨询及业务办理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民众知水治水节水的积极性。

  (五)与业务融合广泛运用取得成效。海南智慧水网是在2015年建设的互联网+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升级而来,将标准化管理与业务信息化高度融合,已在全省各市县水务系统、涉水企业开展广泛运用,涵盖水旱灾防御和水库、灌区、河湖、供排水等主要水务对象的标准化、信息化运行管理。海南智慧水网还获得2022年度中国区及亚太地区IDC奖,得到广泛认可。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8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创新推出“一体集成”实现“一果多用”

  东方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为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水平,东方市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推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一体集成”,实现“一果多用”。“一体集成”,即把同一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评审、预算审核、行业审查、施工图编制进行“横向到边”的合并,只出一份评审报告,仅编制一个报告、组织一次审核、实行一次性审批;“一果多用”,即一个报告实现多个功能、一个评审成果多个主管单位共享使用。“一体集成”“一果多用”审批模式,提升了项目的审批效能,降低了项目实施风险,促进了政府投资项目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四合一”,实现前期审批工作集成化。直击工程类项目审批的“堵点”“痛点”,以初步设计及概算为基础,将编制的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就达到预算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再另行编制预算和施工图,实现一份报告涵盖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行业审查、施工图的“一体集成”。出具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报告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招投标阶段,大幅提升项目推进效率。

  (二)“集成评审+结果共享”,推进审批环节互相耦合无缝衔接。将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的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预算审核、行业审查,合并为一个环节,由一家第三方评审机构统一进行评审,出具一份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报告供各有关主管部门共享,不再进行单独委托预算评审和行业审查评审,进而有效化解由于不同阶段的评审工作,涉及不同的职能部门和工程咨询单位,因认识上的偏差、流程衔接不畅,导致的结论不一致、互相打架等问题。比如,东方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设施配套、陀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两个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及概算的评审报告后,行业主管部门不再另外单独组织评审,直接采用该评审报告,出具行业审查意见。

  (三)“一站式+帮办代办”,从企业“少跑腿”到政府“代跑腿”。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整合涉及的第三方评审机构,择优遴选实力强的评估机构,“打包”统一做好项目的相关评审工作。开展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配备项目“一对一”帮办代办人员,提前与项目建设单位对接,让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从“少跑腿”到“不跑腿”再到代办员“主动替其跑”,实现“服务走在审批前”。

  二、亮点及成效

  (一)“一体集成”赋能审批服务提速增效。通过审批流程再造,项目由“单一审”变为“集成审”,由单独受理、分散办理变为一次受理、12个审批环节压缩为4个环节,精简率达66.7%,审批效率大幅提升。以东方市感恩河、北黎河口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例,如采用传统模式,从初步设计概算到项目招投标需要70个工作日;采取新模式后,仅20个工作日就完成项目审批,进入招投标阶段,压缩时限达71%。

  (二)“一果多用”助力投资项目提质控险。编制单位、评审机构从初步设计及概算阶段,就对预算和施工环节工作进行深度介入、整体把握,将前期工作由“单个考虑”“串联”逐项推进,变为“整体研究”“并联”一体化推进,从根本上杜绝了概算评审和预算审核不一致、预算超概算等问题。同时,将不同阶段、不同工程咨询单位之间沟通协调的“体外循环”,转化为一家单位整体把控的“内部循环”,减少了项目实施风险。

  (三)“联审联批”实现投资项目提效降本。“打包”一次统一做好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评审工作,将多次遴选、多个报告、多次评审工作合并成一次遴选、一份报告、一次评审,由多个单位、多个环节的“单项收费”变为一个单位、一个环节“打包收费”。经测算,可为企业节约前期工作经费达20%以上。

  (四)“帮办代办”体现政府服务企业温度。项目进入前期工作阶段后,帮办员主动进行辅导,跟踪项目办理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助力各个审批环节无缝衔接,压缩项目申办时间,倒逼政府服务水平和审批效率的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9

  高标准推进医保数字化转型

  助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医疗保障局

  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全业务、全流程、全省上线应用,实现了医保业务编码标准统一、医保数据规范统一和医保经办服务统一,破解了医保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系统分割、难以共享、区域封闭等障碍,为参保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医保服务。医保信息平台上线17个月,在国家医保局医保信息化标准化绩效考核中, 其中7个月位列全国第一。

  一、主要做法

  (一)高标准推进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全流程落地应用。严格按照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规则,高标准推进十五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在医保、医疗、医药的全流程应用,为三医业务联通、数据交换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研发编码映射校验小程序,可自动比对评估各定点医疗机构贯标完成情况,按时保质做好编码信息的采集、上报、审核等工作,确保编码全量完整维护、及时入库、动态调整、同步更新,并得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二是展开地毯式贯标督查工作。成立省级标准化和信息化检查小组,对全省定点医疗机构贯标工作完成情况逐一评估验收。三是建立常态化机制,深化编码标准应用。推动定点医药机构做好编码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实现带码入库、带码使用、带码结算,打通了三医数据“堵点”,推动形成全省层面的医保大数据库。

  (二)拓宽医保信息平台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强化服务支撑功能,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均等可及。以“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推动传统医保经办服务不断向“无感无扰”“免申即享”转变,实现医保服务数字化,让群众、医院、企业多方受益。二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保服务需求。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个人就医购药领域深化应用,加快医保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流转、医疗电子票据、医保服务终端上线应用,探索第三方药品配送上门服务新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购药体验。

  (三)最大程度发挥医保数据应用治理效能。一是坚持数据标准先行。严格落实医保行业数据归集技术标准规范,以本地实际业务场景为依据,建立本地数据质量检测流程及标准,完善两定平台数据规则校验和报错信息反馈功能,拦截非标数据的上传,确保从数据产生源头控制数据质量。二是应归尽归,应享尽享。医保全量数据已归集至省共享交换平台,占全省数据量的1/10,在2022年上半年海南省政务数据共享专项工作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不断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有力支撑人社、卫健、乡村振兴、医药、政务服务中心等10多个部门业务开展,最大程度发挥医保数据应用效能。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效破解了看病就医堵点难点。海南智慧医保一张图,通过获取民政、乡村振兴、卫健等多部门数据,整合医保参保、结算、经办、监管等245小类数据,形成近81亿条、40T的数据体量,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及应用点,全天候展示各市县、各维度的医保运行情况,为防范基金风险、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例如,对日均门诊、住院结算量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群众就医时间分布,制定科学应急运维方案,适时调整服务供给配置,缓解就医高峰压力,缩短病患等候时间,提升服务满意度。

  (二)有效守护好老百姓的救命钱。根据支付方式特性完善监控规则、细化监控标准,健全医保监管知识库、规则库,加强药品、医用耗材进销存实时管理,实现带码入库、带码使用、带码结算,动态监控医疗机构处方、费用明细等数据,形成“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审核”的医保智能监管体系,多维度、多角度增强基金监管的精准度。通过全场景、全环节、全时段监控的震慑作用,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内部管理,遏制大量潜在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和医保基金安全,平台上线17个月,有效遏制基金不合理使用3.16亿元。

  (三)有效补齐了医保服务短板。我省异地就医呈现双向高速增长态势。通过平台数据可以清楚掌握异地就医的规律,比如结算人次和结算费用呈双向高速增长态势,入岛比出岛结算增长快,就医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等,为全面提升医疗就医环境和技术水平,持续完善医疗环境软实力提供数据支撑。

  (四)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首创医药招采和价格监测机制,通过“全网比价+预警推送+积分考核+信用评价+成果运用”五套组合拳,对所有挂网药品实时外省价格进行动态比对,价格异常问题及时预警,结合采购价格水平定期打分,引导企业主动降价,医疗机构采购价格更加合理的药品。截至11月底,企业主动降价16355条,平均降幅25.43% ,最高降幅98.33%,节约采购资金4亿元,有效降低了参保群众的用药负担,约束医疗机构采购高价药行为,缓解基层用药保供稳供难题,优化了医药企业营商环境。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