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营商办,平潭综合实验区营商办: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主动作为,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打通营商环境建设的堵点难点痛点,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让市场主体在闽投资兴业更便捷、更易成功。省营商办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2年第三批共20个典型经验做法,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互相学习借鉴,对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及时组织复制推广,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附件:1.福建省财政厅“3+3”工作法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

  2.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打造“人策匹配机器人”

  3.福建省公安厅优化改进城市配送货车通行管理

  4.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推出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5.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海关全力保障冷链水产品进口企稳回升

  6.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化政银企合作 助力文旅企业融资

  7.福建省司法厅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 “全要素”“一站式”法律服务

  8.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创新推出“智能导税”

  9.福州市打造数“智”办电体系

  10.厦门市推出“申请即办结”不动产智慧登记新模式

  11.漳州市创新三“0”二“1”服务实现用水报装“一键接入”

  12.泉州市三种模式探索“泉用工”灵活就业机制

  13.三明市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14.莆田市活用加减乘除 精耕信用修复

  15.南平市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助企

  16.龙岩市司法协同赋能普惠金融改革

  17.宁德市打响“宁德服务”品牌 助力主导产业发展

  18.平潭综合实验区升级“四个一”服务惠及台胞台企

  19.翔安区完善“审批服务E站” 助力“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20.柘荣县打造“三专”帮扶团队 精准赋能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

  2022年11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省财政厅“3+3”工作法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

  一、背景情况

  2022年,国家陆续出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既涵盖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也包括缓税缓费措施;既有普遍适用的减负政策,也有针对制造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专项帮扶措施。省财政厅贯彻落实中央统一制定的政策,因地制宜实施我省地方措施,创新运用“3+3”工作法,帮助市场主体用足用好政策。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政策效应叠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做好“三个保障”。一是制度保障。依托省级退税减税降费工作机制,对外建立财政、税务、人行等部门的会商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对内在原有减税降费领导小组基础上,增设省财政厅留抵退税工作专班,各司其职,合力推动政策实施。二是宣传保障。创新宣传模式,第一时间通过新闻通气会、政策发布会等方式宣传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编印《2022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指引》并录制政策宣讲视频,由社会各界扫描二维码下载,实现足不出户知晓政策;组织福建财政博士服务队挂职队员就地深入基层和企业,“一对一”辅导促进,有效助力企业减负。三是监管保障。聚焦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执行“最后一公里”,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组织各级各部门对照减税降费政策清单开展自查,不折不扣落实政策。会同市场监管、发改等部门赴各地开展涉企乱收费等专项整治,确保不弱化政策“红利”。

  (二)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节点。在抓好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同时,第一时间针对全省不断变化的形势,用好用足地方权限,有针对性出台五项地方举措:1月,帮扶困难主体纾困,明确经营困难纳税人可依法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月,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和退役士兵等群体创业就业,顶格减免小微企业“六税两费”,顶格执行支持退役士兵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4月,支持国家商品储备企业发展,细化享受商品储备税收优惠政策;6月,做好稳经济保就业工作,对我省工业、物流等六大行业免征2022年度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二是把握重点。围绕财政重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留抵退税资金保障的通知》,建立退税库款保障机制和补助资金预拨机制,保障基层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退税资金。今年以来,全省共分四批次累计下达各市、县(区)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资金346.24亿元,有力保障基层平稳运转。针对漳州古雷石化留抵退税资金压力较大等情况,省财政综合采取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延缓调回省级代垫退税资金,以及加大库款保障等多项措施,确保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兑付企业。三是把握堵点。调查研究下基层,对基层和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研究,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取得成效

  至10月底,今年全省办理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千亿元。其中,为全省纳税人兑付留抵退税资金673亿元,约为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倍。

  附件2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打造“人策匹配机器人”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人社部门为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出台一系列惠企惠民政策。但政策条款多、频次高、专业性强、知晓率低,企业群众应接不暇,存在“不知道、听不懂、不会办”现象,政策落地兑现难。省人社厅提出“1+3+N”的政策宣传新模式,建设人策匹配智能平台,通过采取智能机器人设备终端,刷身份证或单位代码验证方式,自动生成“预享”政策清单,让群众足不出户、快捷便利在线匹配办理人社政策补贴,打通政策衔接最先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搭好省级统一的“人策匹配机器人”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就业、培训、人才等政策导入平台,市、县(区)因地制宜上传本地化政策,省市县三级联动,依托“福建人社”公众号“人策匹配机器人”,迅速对政策申报者进行精准画像,即时匹配“预享”政策清单,为企业群众提供就业创业、人才发展、宜居宜业等营商环境的政策评估比对,用政策“全景图”引导人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二)定制“预享”“需求”“好差评”三张政策清单。量身定做“预享”政策清单,企业群众自主勾选政策享受地、身份信息、政策词条,系统自动匹配、自动生成政策预享清单,详细列出政策补贴项目明细和总数金额,让企业群众看得懂、算得清。定时储备“需求”政策清单,问需于民,既匹配政策又同步收集企业群众政策需求,动态更新政策“需求”清单,为政策制定做好储备。精准评估“好差评”政策清单,通过企业群众勾选的数据,形成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政策目录,人社部门从后端掌握企业群众政策满意度,为政策升级完善提供支撑。

  (三)铺设“N”个本地化“人策匹配机器人”。依托省级“人策匹配机器人”智能平台,延伸拓展各地本地化专属“人策匹配机器人”,因地制宜为辖区内企业群众提供定制化政策服务,企业群众通过勾选所需地域“人策匹配机器人”,“一网通办”轻松获取全省各地政策补贴。同时,可以通过本地化服务平台获取政策热点、需求意向,适时完善政策。

  三、取得成效

  目前,全省九市一区已开通97个“人策匹配机器人”,入驻各地经办执行的助企抒困、就业培训、人才服务等惠企惠民政策共1625项。“人策匹配机器人”可即时实现“一企多策”“一人多策”的政策打包推送,简化申请流程,缩减申请材料,加速线上办理。打通人策匹配数据链条,补齐政策宣传覆盖不足、掌握不足、申领不足短板,弥补了传统政策服务广度精度不够、企业群众获得感不强的问题,提升了政策便利度、适配度、有感度,让惠民助企政策走深走实。试点至今,政策匹配服务约20余万人次,累计总发放补贴金额4500多万元,惠及1000多家企业、2万多人。

  附件3

  福建省公安厅优化改进城市配送货车通行管理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国务院大力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以国办或部门联合发文形式多次作出部署,要求完善城市配送货车通行管理政策。但个别地方采取“一刀切”禁止货车通行措施,仍存在“客载货”等违规现象。全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统筹保障货车通行和市民日常出行,推动解决城市配送货车通行难、办证难、停车难等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保障货畅其流,切实解决城市配送“通行难”。一是加强部门协助。与交通运输、商务等部门协作,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货车通行管理共治格局。建立禁限行政策定期评估机制,确保货车禁限行范围设定合理、规范。二是治理货车通行过度管控。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公安部有关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要求,全覆盖排查、全方位整改各地24小时禁止货车通行问题。三是全力做保障疫情防控交通畅通。启动24小时核酸检测样本外送交通应急保畅工作机制,组织各地交警部门做好交通保畅任务发布、情况汇总工作,部署警车引导检测样本运输车队,相邻地市及时做好任务接力。协助交通运输部门开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关键原辅料、重要生产生活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

  (二)放宽货车禁限,切实解决城市配送“办证难”。一是推行新能源货车不限行。允许新能源货车在城市道路免于办证通行,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通行、停车收费、装卸作业等支持措施,鼓励大型商超连锁实施新能源车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组织模式,引导城市物流配送和货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二是分类施策精细配置路权。优化完善城市货车通行政策,实施城市配送车辆分类、分时、错时通行措施。放宽城市货车通行吨位限制,简化轻型及以下货车通行管理政策,不再细分限行吨位。完善提示、警示、禁令等配套交通标志标线,在货车通行集中的大型路口,设置大货车右转警示区,积极推行大货车右转礼让措施,保障货车城市通行安全。三是全面推广货车电子通行码。依托“交管12123”APP公开货车通行码管理制度,全面推广网上申领通行码,便利货车驾驶人或管理员快速查询城市货车禁限行和通行码申领规定,在线申领货车电子通行码。

  (三)便利装卸停放,切实解决城市配送“停车难”。一是引导商圈专业配送货车路外装卸。指导物流配送园区、停车场、大型商超的停车规划设计,坚持路外停车为主、路内停车为辅,便利车辆停放装卸。二是允许普通货车临停便利装卸。改善城市配送货车停车装卸条件,对停车设施不足的区域,允许货运汽车在不影响其他车辆、行人安全通行前提下,在路边临时停车装卸货物。

  三、取得成效

  截至今年11月,除政府明文规定禁止货车通行的城市核心区、古城保护区等特殊区域外,全省各地已全面取消24小时禁止货车通行限制、取消皮卡车进城通行限制。逐步落实对新能源配送货车不限行、城区货车不少于7小时通行时间的要求,放宽中型厢式、封闭式货车通行限制。全面推行网上申领通行码,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发,全省通过“交管12123”APP共核发货车电子通行码10266余辆次。城市配送货车通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附件4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推出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一、背景情况

  出租车驾驶员直接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事关行车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体人,2021年新修订的《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对申请参加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的条件作出规定,需要提供“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相关证明材料,上述材料需由公安部门出具。出租车驾驶员申请从业资格许可,需要先从公安部门申请“背景核查”并获取相关证明后,方可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请参加考试,需时15到30个工作日不等,两头跑带来诸多不便。省交通运输厅推出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方便从业人员考试就业。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一套机制,密切协作聚合力。省交通运输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印发《福建省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报名考试环节,实现交通窗口“一窗受理”,交通、公安数据互通,进一步压缩审核时限,减轻从业人员负担。

  (二)选取两地试点,先试先行优服务。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厦门、南平两地开展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试点,推动数据实时交互、审核流程整合,将“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事一流程”,变“不同窗口办几件事”为“一个窗口全链条办一件事”,通过行政服务中心交通窗口、自助机、网络政务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同步实现“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三)围绕三个重点,极简快办推全省。在厦门、南平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围绕再造业务流程、打破数据壁垒,梳理办事指南三项重点,加速全省推广。召开专题现场会,组织相关业务骨干现场观摩南平行政服务中心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办理流程演示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典型经验做法供其他地市参考学习,并指导各地市与当地公安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省经济信息中心做好协调沟通,推进全省实现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三、取得成效

  目前,全省各地市均实现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自助办理。全省各地市将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报名考试集中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服务窗口一窗受理,从业人员只需要在交通窗口提出申请,不需要再到公安部门开具证明,一趟办结。福州、厦门、莆田、龙岩、南平等地积极沟通当地公安部门,通过当地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从业人员可通过当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自助机或者互联网等多途径办理相关业务。截至2022年11月中旬,全省累计办理超7万余件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许可“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事项,将原先的全省平均需要20个工作日的“背景核查”环节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跑出便民“加速度”。

  附件5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海关全力保障冷链水产品进口企稳回升

  一、背景情况

  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及海关总署逐步规范对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对口岸作业场所、人员封闭管理、个人安全防护等不断提出更加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要求,受马尾、江阴港区直航航线少的影响,部分进口水产品需从宁波、厦门等港口清关后通过陆运转到福州,企业成本加大,福州口岸水产品进口量出现一定程度下滑。福州海关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冷链水产品进口企稳回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通关运行监测。福州海关构建数据模型动态跟踪港口货物通关监管情况,保持对在港水产品集装箱“动态监测+动态清零”,实时监测在港水产品集装箱数量,每周通报水产品进口申报、采样检测、疏港提离情况,坚持做到“日采日清”。鼓励企业采用“一票多柜”等方式申报并使用散货船替代集装箱运输,缓解集装箱运输费用高、“一柜难求”的经营压力。

  (二)优化采样检测模式。积极探索“1+X”灵活组合的采样检测作业模式,由“串行”改为“并行”,加班完成采样前准备、单证填制、录证归档等工作,提高整体采样效率。福州海关全关总动员保证全年无休开展采样作业,通过抽调福州海关机关、内陆海关人员支援沿海海关现场检查作业、延长作业时间等措施,提升口岸采样检测能力,推动各环节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

  (三)分级分类进行处置。在地方联防联控机制支持下,综合考虑产品来源、生产工艺、预期用途、消毒流程、核酸检测结果等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在全省推行检出核酸阳性货物分级分类处置机制。紧盯关键监管环节细化货物途中监管、预防性全面消毒、消毒效果确认等各环节措施,保持与地方疫情防控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内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的中低风险冷链货物正常进入生产经营和消费环节,中低风险情形不再退运或销毁,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三、取得成效

  目前,福州关区日采样检测能力达40个集装箱,关区各港口均无冷链水产品集装箱滞港。2022年1—10月福州关区进口水产品平均通关时长4.45天,同比2021年缩短25.67%。1—10月进口水产品超46万吨,尤其 4月份以来每月进口量逐月增长且趋势明显,7—10月每月进口量均在6万吨以上,超过疫情前平均水平。

  附件6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化政银企合作助力文旅企业融资

  一、背景情况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冲击,省文旅厅深入行业一线,了解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诉求,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纾困政策。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快推进全省文旅产业复苏和有序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省文旅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出台《关于支持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的纾困帮扶措施》,对重点领域文旅企业开展纾困扶持;联合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以及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研究出台《福建省文旅专项贷实施暂行办法》,帮扶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增产增效,缓解文旅企业贷款难问题;联合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农业农村厅出台《福建省支付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加快乡村旅游移动支付环境建设;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为受疫情较大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文旅企业“白名单”制度。按照“是文旅、在经营、信用好、有需要”原则,突出中小微企业,涵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全要素、全链条,持续向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等金融机构和“金服云”平台推送文旅企业“白名单”,支持文旅企业信贷融资和增产增效。

  (三)推进企业(商户)支付便利化改造。实施“百城百区”助企惠民行动,联合福建银联推动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商户)纳入中国银联“红火计划”,减免企业手续费。推进景区、街区参与银联支付便利化改造,主要消费类型涵盖景区门票,景区及周边二次消费、文创商店等。

  (四)开展“全闽乐购·全福游”文旅惠民促消费活动。省文旅厅联合省商务厅印发《福建省商旅促消费活动工作方案》,省市县联动,发放“全闽乐购·全福游”文化和旅游消费券,主要用于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温泉康养、文化演出等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掀起文旅消费热潮。

  三、取得成效

  2022年全省新申报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专项债73个项目,合计41.79亿元,涵盖文化场馆、文化街区、文化园区、乡村振兴、业态培育、红色旅游以及基础设施等7类项目。推送230家“白名单”文旅企业,其中146家文旅企业通过“金服云”平台成功申请纾困专项贷,合计授信4.46亿元,放款3.80亿元。截至10月上旬,全省已发放文旅消费券近1.2亿元,累计带动消费超过100多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游客3.2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3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4.5%和74.3%。

  附件7

  福建省司法厅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 “全要素”“一站式”法律服务

  一、背景情况

  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助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按照“提供高质效公共法律服务、集聚高能级法律服务资源、建设高层次法治人才基地”的目标定位,全力推进中心建设,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法律服务生态圈,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福建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2022年9月7日,由福建省司法厅、厦门市司法局和思明区司法局三级联建的中心在厦门揭牌启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全要素”“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诉前法律服务需求协同联动办理。平台实行“统一受理、统一派单”“线上线下一体办”,能满足群众所需要的各种诉前法律服务需求。以思明区在中心设置的多元调解窗口为例,对属于思明区管辖范围的,可直接分流指派给本区各调解机构办理;超出管辖范围的,通过“12348厦门法网”录入工单,流转指派给全市调解机构,或流转指派给进驻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的各类调解组织办理。

  (二)涉外法律服务一站式办理。省司法厅支持设立的福建省台湾公证文书比对验核中心、福建省国际商事海事法律咨询平台、福建省域外法查明中心和福建省法治人才实训基地等四个项目同时进驻在中心。其中,福建省台湾公证文书比对验核中心对申请人提交的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文书,能通过软件系统直接进行比对验核,并当场出具报告,做到“马上办”“当场办”。福建省域外法查明中心依托厦门市金谷域外法查明中心设立,旨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填补了福建在域外法查明法律服务的空白,可免费提供覆盖80多个国家、180多个地区的基础域外法查明以及法律咨询服务,为企业和个人防范法律风险、为裁判机关妥当解决法律纠纷等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三)高端法律服务项目同步跟进。中心内的高端法律服务项目区具有“孵化器”功能。法务机构落户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如果项目发展成熟,会推介引导至国际法务运营平台或其他功能区域落户。这是法务项目创新创业的空间,通过推动高能级法务资源集聚,在中心平台上共同发展壮大,不断完善全方位全链条法务生态圈。目前,已入驻的有国际破产协会中国区会员中心、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秘书处、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等,已达成进驻意向的有印尼雷米律师事务所驻厦代表处、菲律宾甘南律师事务所驻厦代表处等。

  (四)“实体、热线、网络”三位一体推动。“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法律服务,努力打造金融证券、知识产权、破产、涉台法律事务四大应用场景,在线提供咨询、调解、仲裁、诉讼等全链条解纷服务,已引进2254家法律服务和泛法律服务机构、法律科技企业入驻云平台,对接10个法律数字资源平台,为企业、政府机关、公民提供智能咨询、智能法律文书、智能合规审查、智能存证等30余项常用法律服务应用。目前,已组织厦门市律师协会运用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律师法律服务信息进行梳理,遴选出87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云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

  三、取得成效

  厦门“12348”法律服务热线进驻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目前共有近400名的值班律师参与轮值,为群众提供7×24全天候的法律咨询服务。2022年前10个月,“12348”热线咨询总量已达10.25万件,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揭牌启用以来,中心已接待各地、各部门来访调研30批次,共举办较有影响的会议16场,其他业务培训3场,总计参加人数已达836人次。

  附件8

  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创新推出“智能导税”

  一、背景情况

  省税务局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便利度就是满意度,体验感就是获得感”为服务理念,以“数据多走网路,纳税人少跑马路”为工作目标,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依托电子税务局、福建税务APP开发“智能导税”服务功能,为纳税人、导税人员提供“涉税事项智能定位、办税渠道智能推荐、办税场所智能引导、事项表单智能导填”的一体化智能化导税服务,让办税缴费更高效,更便捷。

  二、主要做法

  (一)涉税事项智能定位。纳税人缴费人无需了解规范的涉税事项名称,输入关键字,即可通过模糊搜索,实现事项的智能定位,直观展现该事项的适用范围、政策依据、办理时限、附报资料和办理渠道等详情。

  (二)办税渠道智能推荐。纳税人可根据事项概述,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办税渠道。凡事项可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的,均作为首选推荐,积极引导纳税人网上办理。同时,实现登录即可直达事项办理,有效提升办税效率。

  (三)办税场所智能引导。纳税人如选择线下办理,则可根据位置信息,显示最近距离的2-3个办税服务厅地址、电话和当前排队人数,引导纳税人选择适宜的办税服务厅预约办理。纳税人抵达预约厅无需现场取号,点击到达,排队号直接发送至手机,实现了线上线下办税的无缝对接。

  (四)事项表单智能导填。如纳税人选择线下办理的事项需要填写表单,系统将提醒并引导在线填写、提交。办税服务厅窗口人员通过预约码或证件号码可直接调取该表单,减少办理时长。

  同时,针对纳税人缴费人的常办事项,推出新办纳税人、代开发票、企业注销等10项“一件事”综合导航,有效避免企业多次办、来回跑。

  三、取得成效

  目前,智能导税已试点上线,涉及办税缴费事项5000余项,让企业快速准确了解办理业务信息,实现24小时自主预约,提高办税效率,大大提升企业办税便利度。

  附件9

  福州市打造数“智”办电体系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办电水平,汇聚政企合力,实现“政企信息互联”“电子证照调用”“房产联动过户”“居民刷脸办电”等4项功能,推进“低压用电报装‘一键通’”试点任务落地。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政企联动,前置服务关口。在供电企业营销服务系统中建立“潜在客户需求储备库”,贯通供电企业管理系统与政府工程审批平台数据接口,将用电需求对接提前至“土地出让”“开办企业”节点,可超前启动电网配套工程方案。改变了原先客户申请后才开展用电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实现“企业等电用”向“等企业用电”转变。

  (二)电子证照共享,全省互通互认。升级电力营销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主体资格证明”“用地权属证明”“政府批文”3类48项证照共享复用,拓展政府主管部门与市政公共服务行业线上共享应用领域,进一步打破政务服务区域壁垒,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三)房产+水电气,过户“一次搞定”。供电公司联合不动产中心、自来水、燃气等企业,推动专业公司系统与市不动产中心登记平台贯通。市民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时,可授权同步办理水电气联动过户,不动产登记中心统一保存客户过户电子、纸质档案资料,专业公司可依据需要调用,减少纸质档案存档,提升社会综合效益,“多件事一次办”有效减少群众登记办证的跑腿次数。

  (四)居民“刷脸”零证无感智慧办电。创新推出适用于供电服务的“CTID人证一体机RX设备”,在市县25个供电营业厅部署“刷脸验证”终端,“刷脸”调用大陆居民、港澳台同胞证照,使每位客户均能享受“刷脸办电”的便利。将“刷脸办电”功能迁移至“网上国网”APP手机端,客户办理业务时,可直接通过人脸识别核验身份信息,全程无需携带任何纸质资料,通过人脸识别核验身份信息,即可办理19项供电业务,开创零证无感办电新模式。

  (五)推行低压办电“一键通”服务新模式。基于“i国网”APP移动工作平台和供电能力可视化平台,以智能电表一表一码与电表箱、变压器之间的隶属关系对应数字建模,推出低压办电“一键通”服务新模式,包括“刷脸办电一键下单、缺件资料拍照上传、精准定位、电源方案一键生成、无工程项目现场办结、有工程项目快速接电”等六项功能,实现“零提资、零见面、零纸质”新“三零”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政企合力,办电服务向“前”延伸。在政府拍地、招商引资等环节提前介入,实现“等企业用电”;渠道融合,业务办理向“简”迈进,推动业务办理“去中心化”,建立共享营业厅等多元渠道,实现全业务线上可办;营业执照、产权证明等办电业务涉及的电子证照的共享应用,经客户授权可直接调用,实现“一链通办”“就近能办”“刷脸即办”“零证可办”。二是数据搭台,用电体验向“好”提升。通过推行低压用电报装“一键通”服务新模式,低压业扩报装平均每单提速1.1天,现场一次办结率提升至61%。其中无工程项目全流程办电时长缩短到0.6天,有工程全流程时长办电时长缩短到4.6天,助力电力营商环境向更高质量发展。

  附件10

  厦门市推出“申请即办结”不动产智慧登记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在不动产登记业务全程网办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电子政务应用成果,推行零人工、零耗时、零跑动“三个零”的无感登记。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实现了抵押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等高频业务的“申请即办结”,切实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设定智能审核标准,全程“零人工”。深入调研业务需求,根据不动产登记审核规范要求,制定各项业务的智能审核标准,通过设定申请人身份证明、电子印章、申请书及询问记录的计算机核验标准,确认申请人申请事项、申请材料与电子登记簿记载内容一致,实现全程无人工的技术比对。对于可通过共享取得申请材料,采取“能享尽享”、“应调尽调”原则,最大程度简化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智能集成不同业务办理所需共享应用成果,做到申请材料“无纸化”,办理“无人工”。

  (二)智能审核案件信息,办理“零耗时”。在制定智能审核标准上,将审核标准逐一转化为计算机数字逻辑,在全材料电子化的基础上,用计算机算法对业务办件涉及的申报信息、共享数据进行必要性、规范性、准确性审查,符合审核标准的在当事人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登簿,达到“申请即办结”“审核零时差”。

  (三)智能推送办事结果,领证“零跑动”。业务办理全量生成和推送电子权证。一方面,业务办理完成后系统自动推送短信告知办事结果,引导群众、企业通过厦门市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一键领证”。另一方面,全量电子权证实时推送市共享库管理平台,积极推广电子权证的应用。

  三、取得成效

  所有业务所需证明材料通过数据共享实时获取,有效避免人工造假、材料失效等申请材料风险。充分利用电子签章、人脸识别、区块链技术,防范申请人身份认证风险。依托智能审核系统,严格执行审核标准,避免人为疏忽引起的审核风险。抵押权注销登记的申请材料由原来的4项精简为0项,每年减少6万余人次的群众跑动,节约登记机构16000多个小时的审核时间。零材料、零耗时、零跑动的无感登记,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累计推送电子不动产权证83万余份,不动产抵押和预告登记证明150万余份,推进信息共享生态建设,推广电子权证在各领域的应用,减少纸质权证打印,助力绿色政务。

  附件11

  漳州市创新三“0”二“1”服务实现用水报装“一键接入”

  一、背景情况

  工程项目用水报装一般由申请人备齐各项申请材料到供水企业服务窗口办理,报装过程手续较为复杂、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多头跑。漳州市充分发挥政务平台的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作用,推出工程项目0项材料、0费用、0跑腿、1个环节、1个工作日(简称三“0”二“1”)一键接入的用水报装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0材料

  依托“漳州政务统一云平台”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规划部门在工程规划审批阶段将工程项目信息和管线设计方案同步推送给供水企业,实现用户报装申请0材料。

  (二)0费用

  一方面,免除用户外线接入建安费,由供水企业负责投资市政管网至用户建筑区划红线的供水管网设施。另一方面,全面免征供水管道接入涉及的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城市绿地赔偿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综合实现报装接入0费用。

  (三)0跑腿

  供水企业进驻政务大厅设置专窗,依托对接政务平台实时获取项目信息、提前介入开展前置服务,建立“一站式”“客服专员”机制,推行全过程帮办代办接驳方案设计、接驳管道施工、破路许可审批等手续,让用户全程“零”跑、“零”审批。

  (四)1个环节

  通过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动项目用水报装实时互动交流、全程网办。在工程规划方案(或工程规划)审查阶段信息推送共享、由供水企业自行提前踏勘设计,免除用户报装申请、现场踏勘等环节,工程项目仅需“通水”1个环节,即可实现接入通水。

  (五)1个工作日

  供水企业接到部门推送的信息后,提前介入、主动上门开展勘察、设计、施工,将工作前置、服务靠前,确保项目开工前具备装表通水条件,用户“一键”报送用水需求信息,供水企业即可实现1个工作日内完成通水。

  三、取得成效

  落实“一站式”“零上门”“零费用”“零审批”机制,用户办理获得用水时长大幅缩减,工程项目用户报装“接入通水”办理时长由原规定的9个工作日减为1个工作日,在实际执行中仅需0.5个工作日,并将申请材料精简至0份,提升了用户报装的便利度。通水前各环节全面纳入项目前期规划审批阶段同步完成,主动代办有效实现用户全程“零”跑,项目开工即可通水。

  附件12

  泉州市三种模式探索“泉用工”灵活就业机制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等为代表的新业态灵活就业群体大量涌现,成为群众就业的新选择、新去向。泉州市立足发达、活跃的民营经济,着力打造“泉用工”灵活就业品牌,通过建立健全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和零工市场,完善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机制,为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城乡转移劳动力和灵活就业群体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让群众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二、主要做法

  (一)泉港“1小时灵活就业圈”模式。线上,开发“1小时灵活就业”智慧服务平台,实现1小时就业网络区内全覆盖,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及雇主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的服务平台。线下,打造“1小时灵活就业”零工市场,在村(社区)设置“就业服务窗口”,通过村(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公益就业帮团队为群众提供免费就业服务,通过“点对点”对接,打造劳务输送快速通道,实现灵活就业服务全覆盖。

  (二)晋江“全链条”零工服务平台模式。线上,开发覆盖晋江所有乡镇(街道)、在手机端便利应用、具备综合管理服务功能的“线上零工服务平台”,为广大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意愿申报、需求发布、供需对接、智能匹配、多元保障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同时,依托人社基层信息化平台,建设“两库一平台”集成系统,借助“就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覆盖晋江的“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岗位信息库”,改造完善线上招聘平台,进一步做优服务。线下,首批建设5家实体零工市场,加快推动更多“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向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延展,并制发“零工市场电子地图”,方便供需对接、集中服务。

  (三)“狮城零工市场”模式。石狮市在每个镇(街道)设总服务点,每个村(社区)至少设一个招聘市集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在招聘市集点将企业零散用工招聘信息生成专属二维码,集合在宣传海报上,并推送至各村(社区)宣传栏,求职者扫码即可查看企业简介、厂区环境、岗位需求等信息,并可一键拨号,实现快速对接。同时,在镇(街道)总服务点设有招聘服务区,为企业、求职者提供对接场所、政策咨询、就业帮扶、登记求职、招聘等一站式服务。

  三、取得成效

  泉州市通过深入实施就业稳岗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搭建高效便捷的灵活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快递、外卖、电商、家政等新业态灵活用工,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信息发布、信息查询、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务合同及用工协议签订指导等全方位服务,有效构建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权益保障、就业服务机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对接流动,多渠道解决小微企业招聘及多类型群体灵活就业问题。机制建立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81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4万人。泉港“1小时灵活就业平台”自运营以来,已有190户商家入驻,发布用工信息4000多条,成功对接涉及家政、养老护理、外卖骑手、农村建筑工匠等岗位4000多单。晋江“全链条”零工平台立足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小市场服务大民生”走进社区、企业活动10场,线上线下征集零工就业岗位1819个,服务用人主体529家,服务求职零工1571人,达成意向271人次。“狮城零工市场”设立招聘集市点11个,集合100家用工企业提供保安、保洁、销售等就业岗位600多个、需求人数1500人,提供服务超5300人次。

  附件13

  三明市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提升森林质量,调动林农积极性,推动林权流转,三明市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自由流转、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林票是指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现有林出让经营、委托经营,采伐迹地合资造林、林地入股等方式开展合作经营,将合作共有林权价值化后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三明市在出台《林票管理办法》、明确林票基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合作、扩大规模。2022年,重点推进林票交易市场化,成立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设立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市场运营进行指导和监管,启动运营交易系统。

  二、主要做法

  (一)引导开展合作经营,提升林业集约经营水平。针对集体林经营“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问题,积极鼓励引导乡镇林场、村委会、村民小组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经营,借助国有单位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的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和资产价值。

  (二)合作股权进行量化,明晰权益发行林票到人。在合作经营基础上,由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按村集体、单位或个人占有的股权份额制发林票,并由合作双方签章确认,注明持有人、股份合作单位、合作经营地点、合作经营面积等信息,建立实名登记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股权一般按照集体占30%、全体村民占70%的股比,向本集体组织成员发行林票到户到人。

  (三)允许林票流转交易,缩短林业收益兑现周期。赋予林票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允许林票在当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流转,把合作经营山林的未来股权收益通过流转交易提前兑现,使林票成为一种具有有价证券权能的股权凭证,可以有效克服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弊端,更好地调动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金融机构为林票创新推出“金林贷”“惠林贷”等普惠林业金融产品,采用整村统一授信和村民随借随还、逐年增信的方式,为村民提供3年期限10—30万元的林票信用贷款,有效盘活森林资产。

  (四)国有单位兜底保证,保障农民林业投资权益。国有林场确保合作经营的杉木用材林Ⅰ、Ⅱ类林地的亩均出材量10立方米以上,并按年度预付每亩不少于10元的林地使用费。国有林场对本单位发行的林票进行兜底保证。若林票持有者拟退出合作经营投资,由国有林场按林票投资金额加上年利率为3%的合作经营年度单利,予以兜底回购。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已在11个县(市、区)315个村开展试点,面积22.1万亩,制发林票总额2.78亿元,惠及村民1.67万户、7.18万人,人均获得现值1224元的林票,试点村每年村财可增收5万元以上。通过林票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林业发展中“林业难融资、林权难流转、资源难变现、林分质量难提高、各方难共赢”等五难问题。

  附件14

  莆田市活用加减乘除 精耕信用修复

  一、背景情况

  莆田市创新信用修复工作机制,提高修复工作效率,通过探索开展信用修复宣传培训做“加法”、流程简化做“减法”、融资应用做“乘法”、消除乱象做“除法”的四步工作法,在信用修复方面寻求新突破,开辟新途径,让部分失信企业重现生机活力,为稳经济促发展添砖加瓦。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培训做“加法”。采取信用修复“线上+线下”相结合、“政府+企业”相配合、“行业+系统”相磨合等方式,让更多失信企业知悉善用信用修复,形成信用共识和行动自觉叠加效应。分行业分类别举办鞋服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白名单企业、工信系统、商务服务行业等信用修复培训班,为超过2200家市场主体培训、咨询、服务,宣传学信、用信、守信意识。

  (二)流程简化做“减法”。坚持“随申随办”原则,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实现市级层面“一网通办”“零跑腿”“一日办结”。对企业疫情期间出现的失信行为审慎认定、迅速初核,确因疫情不可抗力导致,情况属实不计入失信记录。

  (三)融资应用做“乘法”。一是为市内36家有一般失信行为白名单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咨询培训教育,企业最短时间恢复信用,享受到国家优惠贷款政策,获得融资授信增加3.2亿元。二是健全纳税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和引导纳税人主动纠正纳税失信行为,通过积极沟通、信用修复、约谈整改,帮助纳税不良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全市591家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信用贷款7.8亿元。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已经履行判决的失信市场主体开具《信用修复证明》53份,帮助38家市场主体获得融资贷款397万元。

  (四)消除乱象做“除法”。建立“征信修复”乱象治理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制定方案、齐抓共管、联合行动、共同整治。针对打着“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等旗号骗取财产的不良现象,采取发布通告、约谈自查、纠正整改等方式,清除“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诈骗陷阱。

  三、取得成效

  莆田市通过建立健全修复机制、服务线上线下修复、简化修复工作流程、联动迅速快办审核,同时发挥商会、协会、促进会等诚信教育社会团体作用,保障失信市场主体权益,让部分失信企业能够重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享受各级赋予的优惠政策。

  附件15

  南平市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助企

  一、背景情况

  企业申报奖补资金常常遭遇“政策找不到、条件看不懂、材料一大堆、申报靠腿跑、进度不清楚、资金等半年”等“绊脚石”,政策落地难度大。南平市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通过信息共享、精简流程等方式,有效打通政策制定、兑现等环节的“梗阻”,让企业更精准、更全面、更便利地享受政策红利,实现“最大惠企政策效应”,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清单管理。制定印发《南平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方案》,梳理公布认定(评定)类、税务类“免申即享”惠企政策171项并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政策清单涵盖市、县两级科技、金融、文旅、人才等多个领域,定期持续滚动更新“免申即享”事项清单,最大限度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二)优化流程再造。优化“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发放条件和兑现程序,并采取“三免一授权”(免市政府领导签批、免部门局务会研究、免收企业收据,部门直接授权相关科室拨付资金)的方式进行兑现奖补资金,兑现程序从原先所需的“企业申请、部门受理、部门审核、政府审批、资金拨付、部门兑现”6个环节,缩减至“信息匹配、资金拨付、部门兑现”3个环节,有效简化资金审批流程。

  (三)推动平台建设。依托“政企直通车”平台,开发建成“免申即享”政策平台,并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将平台功能延伸至掌上南平APP。通过后台大数据比对,精准匹配符合发放资格的企业信息,企业无需主动提出申请和提供任何材料,便可享受惠企资金,实现政策兑现由“跑多门、找多头”向“一网办、一键兑”转变。

  (四)加强宣传培训。充分运用政府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群、政企对接会等载体,持续推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宣传材料,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知晓度。同时,组织市直相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培训,推进工作人员快速熟悉平台总体架构、主要功能和熟练掌握平台操作要领、操作流程,推动平台快速高效运行。

  三、取得成效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新模式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跑腿、无需申请就能“坐等”奖补资金到账,实现“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深受企业欢迎。南平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推行以来,已上线市、县两级“免申即享”惠企政策171项,政策浏览数102.2万人次,点赞政策数量超4.2万人次,累计兑付各类“免申即享”奖补资金达2.60亿元,切实做到政策应兑尽兑、企业应享尽享。

  附件16

  龙岩市司法协同赋能普惠金融改革

  一、背景情况

  龙岩市作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立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与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协同办公,积极探索协同改革、协同服务、协同解纷、协同防控的“四协同”金融法治框架体系,着力打造金融司法协同“龙岩样本”,实现金融发展与司法护航有序衔接。

  二、主要做法

  (一)“一条龙”定制惠民服务。为金融贷款产品定制个性化、零距离的普惠司法服务套餐。针对林木生长周期长、处置慢问题,协调金融机构灵活开展续贷工作,对无法还贷的农户给予不超过两年的缓冲期限,有效兼顾农业生产和疫情防控需求。制定《龙岩市信用脱困计划实施方案》,对以调解结案的金融纠纷,向辖区金融机构发出科学合理使用信用报告建议,为债务人走出信用困境提供辅导和帮扶,协调解决“不能贷”“不续贷”问题,助力债务人重建信用,积极推进金融信用修复。

  (二)“一站式”搭建解纷平台。建立金融纠纷分色分类分段“一站式”处置机制,运用“智能算法+加人工识别”,按涉案领域、标的数额、违约期间等要素自动分色标注各类纠纷,赋予“纠纷化解难度系数”,智能划入相应解纷通道,实现办案资源最优分配。探索建立10万元以下小额金融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引导当事人理性选择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解纷方式。加强金融速裁审判团队建设,升级云端办案、文书一键生成功能,集约立案、送达、开庭流程,创新线上门诊式庭审,庭审平均时长缩短20分钟,审理周期缩短23天。

  (三)“一体化”防控金融风险。出台《关于联动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实施意见》,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审执协作、多元解纷、风险防范、打击犯罪等八项协作机制。建立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专区,实现“线上+线下”普惠金融信息互通全覆盖。充分发挥司法数据在金融服务中的“晴雨表”属性,绘制动态化“热力图”,实时开展金融服务“数字体检”,及时应对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和突出问题。

  三、取得成效

  龙岩市构建“1231”工作体系,即一个协同工作组,两个协同对接办公室,三个审判团队,一个协同研究基地,合力推进金融司法协同中心运行。构建“法银合作”多元化解纠纷体系,实现普惠金融政策落地、金融产品交易、金融保障服务、金融消费维权、金融司法保障等统一服务,有效应对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形成普惠金融多方共赢、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龙岩市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协调解决金融信用帮扶、金联保贷款、“借新还旧”贷款等金融领域问题12项,有效化解金融领域矛盾纠纷5548件,审结各类金融纠纷案件2368件,结案率94.53%,一审服判息诉率99.74%;诉前化解各类金融纠纷3180件,诉前分流率55.94%,为当事人减省诉讼费用200余万元。

  附件17

  宁德市打响“宁德服务”品牌助力主导产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打响“宁德服务”特色品牌,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构建称心、暖心、安心、舒心“四心环境”,提升服务主导产业水平和能力,打造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集群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二、主要作法

  (一)强化全链条产业招商。按照“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的思路,制定《主导产业产业链招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一是以“龙头”招产业链。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与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以龙头企业招知名企业,再以新引进的企业为核心吸引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形成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如宁德时代与一汽集团合作在宁德成立时代一汽,再由时代一汽吸引配套产业项目等。二是以“延链”招产业链。深入分析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筛选出全球、全国行业前三的招商目标企业,开展产业链“延链”招商。如针对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借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供应商大会契机,多次举办锂电新能源产业专场招商推介会,对接落地卓高、厦钨、杉杉、国泰等80个锂电产业链项目;又如,依托青拓集团举办不锈钢产业发展创新大会、招商推介会等,集聚70多个不锈钢中下游产业链项目。三是以“配套”招产业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在基础设施、融资、人才及租赁住房等方面予以配套,重大招商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

  (二)提升全过程企业服务。围绕“万亿工业”目标,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跑动、增便利,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一是加强专班服务。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招商政策、一批重点跟踪项目”的要求,建立产业专班服务机制,推行项目落地“保姆式”服务,对企业项目所需的资金、用地、用电等要素,依据项目建设规模和进度,摆“盘子”、列“清单”,提前谋划、及时保障。开展“走千企访万户促发展”活动,摸清订单、融资、供应链等需求,建立问题开单、交办、反馈的闭环机制。二是推动创新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设立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开发。三是提升政务服务。将“政企直通车”和“企业服务热线968871”“产融云”有效结合,实现政企“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建立项目前期“3+N”工作机制,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主动“导办”、全程“帮办”、委托“代办”、全面“兜办”、全流程在线审批等服务举措,创新项目“模拟审批”,全面落实“三合三省”(“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和省时、省力、省钱),实现要素审批“大提速”。如福鼎锂电基地2064亩用地7天完成报批,66天完成8000多亩征地工作,宁德车里湾基地从选址到第一栋主厂房建成仅用20个月。

  (三)加大全方位政策扶持。完善支持企业发展政策体系,构筑良好创业创造环境。一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制定实施“锂电七条”“冶金新材料六条”“新能源汽车六条”“铜材料七条”“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七条”等系列政策,对四大主导产业在设备、品牌、人才、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出台助企纾困“44 条”、稳住经济“51”条等,助力企业摆脱困境。二是强化惠企政策兑现。全面梳理各类惠企政策文件,完善惠企政策清单及服务指南,实行惠企政策“一库汇聚”,落实惠企服务“一线咨询”,实现惠企事项“一站服务”。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i宁德和惠企政策信息三大平台线上发布政策,精准推送“每周政策速送”。三是创新金融担保服务。建设“担保云”线上平台,推广银担“见贷即保”“二八分担”等业务,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创新“‘银行、工商联、商会、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融资服务企业水平。

  三、取得成效

  目前,宁德市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配套企业达200多家,宁德时代和新能源科技两大龙头企业80%的配套实现就近采购,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形成从“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各类不锈钢制品”的产业全链条。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是上汽集团的重点出口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今年1-10月宁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5个百分点,连续47个月领跑全省。

  附件18

  平潭综合实验区升级“四个一”服务惠及台胞台企

  一、背景情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因台而设、因台而特”的区位优势,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中心”,以一站式、一条龙、一揽子帮助解决问题、一家亲式服务的“四个一”目标,打造“对台特色明显、涉台服务周到、台胞舒心满意”的对台服务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服务升级,打造“一站式”台胞台企服务大厅。实行“一口受理、集成服务”,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8大类169项涉台服务事项进行集中受理。建立对台服务联动互动机制,引进台湾人才参与公共行政管理,探索两岸“共同管理”模式,为台胞台企提供“一家亲”式服务。

  (二)政策升级,惠及台胞生活、赋能台企发展。一是涉台民生保障创新。推出“台胞应急救助基金”,并为在岚台胞购买300份无记名意外伤害保险,切实提高在岚台胞意外伤害保障水平。二是对台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台胞诚信闪贷”等,为在岚台胞提供授信或低息融资信贷服务。三是职业资格采认创新。开展对台职业资格资质采信工作,筹建台胞职业资格考证认证一体化服务中心,为台胞来大陆发展提供便利。

  (三)交流升级,倾情用心提升两岸融合温度

  依托“12345”平台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区,第一时间协调反馈台胞台企关切的堵点难点问题。建成海峡两岸交流中心(两岸村里长俱乐部),为台胞提供交流研学场所。会同相关单位成立“海峡两岸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搭建两岸青年志愿服务共享平台。

  三、取得成效

  通过“四个一”对台服务品牌打造,有效缩短涉台事项办理时限,提升台胞办事满意度。截至10月,台胞台企服务专窗已累计受理咨询和办理涉台服务事项近4.6万件次,交流中心已线下举办各类涉台活动35场,参与活动的台胞累计达1000余人次。台胞台企服务中心接待省内外参访考察、交流活动团组229批次,累计4200余人次。“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已为在岚台胞提供授信2400万元,“台胞诚信闪贷”已受理发放贷款690万元。

  附件19

  翔安区完善“审批服务E站”助力“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一、背景情况

  翔安产业园有520余家园区企业及6万余名企业员工,具有较大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需求,但该地区与翔安区政务服务中心距离较远,交通不够便利,导致园区企业、员工办事不够便利。为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产业园区延伸,实现“园区办”,翔安区将政务服务直通车开进产业园区,实现企业事项就近办、马上办。

  二、主要做法

  (一)就近设点,探索全生命周期贴身服务方式

  翔安区依托翔安产业园服务中心,及巷北、内厝、市头、银鹭、汽车城五个综合服务驿站,整合各审批服务部门涉企高频事项,就近设置园区政务服务点——“审批服务E站”,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前端代办+后台快办”集成式贴身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平台,分析企业需求,主动推送、精准匹配企业服务内容,为企业提供“金牌店小二”套餐式一条龙服务,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档案,实现“一企一档”。

  (二)多元赋能,打造专业团队全方位服务模式

  建立服务工作专班和24小时企业服务群,开展远程服务、视频导办、互动交流等。打造“区级中心+园区站点”“智能网办+线下快办”“实体窗口+自助终端”“上班办事+下班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式全方位服务框架。依托网上办、掌上办、智慧办等“不见面审批”渠道,满足企业群众多元化办事需求。开辟自助服务区,投放“e政务”“翔政通”“税务综合自助终端”等自助办事终端设备,完善“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

  (三)协同联动,多方合力推进政务服务再升级

  各审批服务部门与翔安产业园服务中心强化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及时协调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进场所软硬件建设,做好设施保障。对“审批服务E站”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及工作交流,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公众号及各类新媒体开展多维度宣传,提升“审批服务E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将“审批服务E站”建设成集政务服务、政企沟通、企业交流、项目促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取得成效

  翔安区“审批服务E站”入驻产业园区,从企业开办、纳税、社保、项目建设等高频服务事项入手,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审批服务E站”业务咨询办理量近千件,“e政务”“税务综合自助终端”等自助机使用次数达近800次,现场辅导企业群众通过“不见面审批”渠道办理业务800余件。极大方便了园区及周边企业、员工的办事需求,助力翔安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附件20

  柘荣县打造“三专”帮扶团队精准赋能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一、背景情况

  柘荣县小微企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规模相对偏小,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呈现“低小散弱”的特征,加之近年来的要素制约和环境制约双重瓶颈,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给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柘荣县打造60人的“党政专班+技术专家+企业专人”帮扶团队,结合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指导扶持“作坊式”小微企业整合重组,精准赋能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做法

  (一)行业试点,强化常态化跟踪管理

  一是实施“挂图作战”。从全县253家刀剪企业和25家僧服企业中筛选6家刀剪企业、7家僧服企业开展提升行动试点,选派党政专班与技术专家不定期进企帮扶,现场跟踪质量管理提升情况,根据目标任务及时调整推进策略。二是建立“标杆示范”。在刀剪和僧服行业中各选取1家企业为行业示范标杆企业,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推进会,吸引同行业、试点周边企业主动加入提升行动。三是集中“攻坚拔寨”。为避免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出现反弹,团队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持续跟进企业优化、整改过程,建立问题台账逐项解决,13家试点企业率先成功通过验收评审。

  (二)管理帮扶,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

  一是立足实际,全链条服务。团队根据“人、机、料、法、环、测”分析法,结合帮扶企业的管理水平、资源现状及需求等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提升建设方案》,精心指导企业编制管理手册和制度、程序、作业指导文件,主动提供全链条式管理咨询服务。二是立足短板,全方位提升。团队根据各月、各季度行业变化,分析行业影响因素,梳理行业长短板,精准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针对刀剪企业重点围绕现场管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针对僧服企业重点围绕仓库管理、疏通工序流转堵点、关键设备改造更新。截至目前,共为13家试点企业提出改善建议117条。三是立足长效,全覆盖保障。团队从转变企业管理层观念、优化薪酬结构等入手,将试点企业导入5S管理,变“家庭小作坊”管理为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推动企业生产环境改善、生产过程持续受控、产品质量状况稳定,试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普遍提高。

  (三)组织培训,增强集约化产业优势

  一是聚焦共性问题集中培训。团队有针对性从法规、标准、技能等方面编制培训课件,集中开展专项培训,并借助网络培训平台提高企业受益面。二是贴紧行业特点开展交流。举办试点企业经验交流会,通过同行业对标找差、补短强特,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三是针对具体问题现场指导。组织技术专家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采取“点对点、一对一”模式开展实地座谈,现场指导5S管理、车间管理、生产管理等方案。

  三、取得成效

  “党政专班+技术专家+企业专人”的帮扶模式有效助推柘荣县刀剪、僧服等优势传统产业从“有”向“优”转型,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柘荣剪刀”集体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审批,《柘荣僧服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实施。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吸引了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在柘荣砚山洋山海协作示范园投资建设“福建张小泉剪具智造中心”,并成功引进台湾“巴黎僧服”,实现全国四大僧服品牌齐聚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