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

  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19年以来,我市已连续两年推出两批共27个区级优秀案例,营造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激发比学赶超的干事劲头,形成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品牌。2022年以来,各区按照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工作中又形成了一批针对性强、有特色的改革举措。今年10月,经过网络投票初选和专家集中评审,选出具有引领性强、感受度高、可复制推广的上海市2022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和良好实践。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提升进步,现将2022年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和良好实践印发公布。下一步,各区要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既要不断巩固深化行之有效的现有做法,更要大力度探索创新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监管盲点、体制痛点,共同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在上海办事更顺心、经营更放心、扎根更安心。

  附件:上海市2022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和良好实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1月8日

  相关附件 

image.png

  上海市2022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排名1

  “快闪办”“自助办”“视讯办”“陪同办”

  ——打造“小嘉帮办”服务品牌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作为全区高度集成的一门式综合大厅,高度集成31家职能部门6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是推进“一网通办”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设有开办企业、办税服务、综合服务、不动产登记、公安专区、就业人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等专区。年均接待92.54万人次,日均接待4000多人次,年均办件量83.97万件。

  2022年,为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级和办事体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动次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区行政服务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办事群众痛点难点,持续优化帮办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小嘉帮办”服务品牌。至今,政务大厅“小嘉帮办站”为办事群众提供现场帮办6538次。

  二、主要做法

  (一)满足个性需求,主题服务多元化

  在企业服务全程代办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政务大厅疫情防控需要,快速推出“快闪办”“自助办”“视讯办”“陪同办”等主题服务,最大程度分流办事人群、缩短办理时间,缓解办事人员因不符合防控要求无法进门、排队等候等带来的焦虑情绪。

  1、推出快闪办。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的领取、道路运输车辆年度审验年审标志的领取等简易事项,引导办事企业通过“入门即办、办完即走”快速通道,即刻完成办理,非常便捷省力。

  2、引导自助办。为缓解政务大厅人流大的矛盾,在线上导办专区陆续推出申领离线码、社保单业务、不动产登记查询等“高频事项”。以查询无房证明及个人房产资料为例,在帮办员协助下,借助不动产自助查档机,直接完成查询打印,完全不占用窗口资源。

  3、搭建视讯办。疫情以来,为无法进入场所或办事群体,在政务大厅入口处开设“视讯联动专区”,联动区行政服务中心六个专区,由部门帮办专员实时提供在线响应,把不可以变成可能。

  4、做好陪同办。针对老年人等较难清晰表述办理需求的特殊群体,安排“专属小嘉”全程陪同代办帮办,搭建安全可靠的沟通桥梁,减少多头跑、四处问,把无序变得有序。

  (二)做强阵地支撑,优化帮办服务

  1、打造硬核服务环境。在政务大厅主入口,打造“视讯联办”专区,设置4个视讯专席,让“面对面”体验更舒适;推出“自助导办”专区,集中摆放了政务大厅4台高频自助终端设备;改造“快速办理”专区,添置3套共享电脑并提供扫描、打印等配套服务;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问题反馈渠道。

  2、研究规范服务模式。基于服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的服务模式,结合实战案例,梳理帮办代办事项所涉及政策文件,汇总事项清单、办理流程和服务指南,总结不同群体的帮办代办需求,积累不同事项的多部门协同服务经验,着手编制《“小嘉帮办”服务手册》,有力保障服务专业性和精准度。

  3、提升团队服务能级。定期开展小嘉帮办员专题培训,坚持以案促学,举办“懿小嘉系列课堂”专题培训,通过案例演绎、经验分享、模拟训练、立功竞赛等形式,共同提升帮办员综合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全科型服务标兵。

  (三)创新发展路径,激发品牌活力

  1、探索标准化发展路径。以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为基础,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要求,与帮办服务相融合。通过标准的研制、宣贯和执行,进一步明确服务要求、压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2、拓展家门口服务阵地。依托15分钟政务服务圈,持续拓展延伸服务触角,将“视讯办”视讯响应服务平台接入“我嘉·邻里中心”政务服务站,为周边企业群众就近咨询和办事,提供在线引导服务。

  3、发挥多样化站点功能。将政务大厅“小嘉帮办”服务站打造成为政府部门零距离服务企业群众的重要渠道,共同助力帮办服务项目优化提升,现已率先成为2022年嘉定区新录用公务员岗位实践基地。

  三、取得成效

  (一)助推用户体验政务服务“嘉温度”

  1、实现简单高频事项“即办即走”。针对申请人线上申请“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等现场打印证照类高频事项,办事企业基本可在3分钟内完成打印,相较于“必须线下提交材料,完成审核才可打印”的旧模式,真正做到了“即办即走”。6月以来,共开展“快闪办”3380件。

  2、实现不进入场所“面对面办成事”。依托视讯服务专区,线上联动政务大厅各专区“首席业务代表”,线下提供场内外跑腿递送服务,最大程度帮助因防疫要求无法进入大厅、未提前预约又不想排队等候、未带齐材料又想寻求专业咨询服务等人群办成事。

  (二)搭建部门联系企业群众“嘉纽带”

  1、线上线下一口受理“办不成事”。线上推出“办不成事”反映热线、线下开设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市民解答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找不到”“不会办”“办不成”情况。积极会同专区多部门联手问诊复杂疑难,在“一个窗口”共同践行“兜底办”服务承诺。

  2、快速响应企业群众服务评价。主动引导企业群众评价帮办服务,推进政务大厅“好差评”100%覆盖,通过完整高效的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过程闭环式工作机制,实现1分钟内接收反应,5分钟内集结出勤,15分钟内到达处置,48小时内答复完毕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打造优质服务阵地培育“嘉人才”

  1、走近窗口了解群众需求。以推动将帮办站点打造成为新录用公务员实践基地为起点,吸引更多职能部门主动跨前、换位体验,从满足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用真心真情践行群众路线,提供帮办服务。

  2、聚焦痛点提高服务能力。结合部门职能和所辖事权,思考优化办事流程,聚焦企业需求和办事难点堵点,创新服务做法,优化服务模式,助力培育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嘉人才”。

  排名2

  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

  持续创新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

  浦东新区以立法为抓手,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自2022年3月15日开始施行,对于不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是指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认定并公示其法律效力的登记制度。改革覆盖“放、管、服”三方面,包含以下亮点举措:

  一、改革举措

  (一)聚焦放宽市场准入的核心要素,打出登记制度创新“组合拳”

  (1)名称登记实行申报承诺制。申请人以自主申报、事先承诺的方式办理名称登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导出比对结果,显著提高名称申报成功率。

  (2)市场主体自主确定经营范围,仅需登记主营项目、许可项目、涉及负面清单的项目。这意味着市场主体不必变更经营范围即可直接从事非主营的一般经营项目,为其寻找发展新赛道新空间提供更多便利。法规同时明确“市场主体超越登记的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登记机关不予处罚。”解除了市场主体适用新政策的后顾之忧。

  (3)深化住所登记改革。拓展“一照多址”覆盖范围。法规对2018年自贸区试点“一照多址”备案改革进行固化,打通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三个登记机关的备案通道,破解了市场主体在浦东全域发展的空间瓶颈,真正实现“一次申请、一本执照、多点经营”,推动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开放联动、创新发展协同。

  创设住所托管机制,符合住所托管要求的市场主体,可以将指定的场所登记为住所。

  (二)聚焦简化登记流程的便利举措,奏响服务便捷高效“主基调”

  (1)创设自主公示制度。推进市场主体部分备案事项改为自主公示。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自主向社会公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市场主体登记联络员;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文件送达接受人,登记机关不再予以审查备案。此举为市场主体节约了准备申请材料及办理备案登记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诚信自律意识。

  (2)减免自决性材料收取。法规明确,在股东登记确认环节不再收取转让协议,除登记法定代表人外,不再收取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各类企业自治过程性材料,由市场主体自行留存备查。例如,公司需进行股权变更,由改革前的5份申请材料减少到目前的3份,最多减少40%的申请材料。此举有效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行政干预,充分还权于企,体现尊重市场主体意思自治的原则。

  (3)全程网办提升便利水平。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市场主体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即可实现全程线上办理登记、全程网上实现自主公示,切实实现减跑动,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

  (三)聚焦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坚持以“管”促“放”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市场主体才能发展得更好。法规结合“放”的具体情形,创设“以托管机制为抓手、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自主公示制度、减免自决性材料收取,不等于市场主体可以不经法定程序变更。法规对市场主体未按要求进行自主公示、留存文件,对托管服务机构未履行有关义务,市场主体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形,设定相应处罚措施,督促市场主体完善内部自治、强化主体责任,依法开展经营管理。

  二、改革成效

  (一)创新登记确认体系,为市场主体放权赋能

  对标国际通行的商事登记规则,确认制实现市场主体与登记机关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思自治,有效减少对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行政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规范统一的形式审查模式,提升登记效率。

  (二)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领市场主体更好发展壮大

  通过加强监管惩戒维护登记安全,同时培育市场主体的合规责任与社会责任,营造规则公平、预期稳定、公开透明的良好市场秩序,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登记便利举措,让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

  从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等方面着手的各项优化服务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登记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感受度。

  三、总结

  浦东确认制法规的出台实施,重新定义了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实现了登记属性从“行政许可”到“行政确认”的回归,具有里程碑意义。浦东新区将结合实际,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无惧制度改革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为全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

  排名3

  征纳互动“智”优体验 足不出户“指”享服务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推进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闵行区税务部门坚持为民便民、改革创新,成立闵闵工作室,搭建智慧化征纳互动平台,在主动融入“一网通办”平台,不断扩大网上办税事项覆盖范围基础上,数据赋能、问办结合、精诚共治,实现“智”优体验,“指”享服务,不断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1、数据赋能,探索个性化服务

  成立数据分析团,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曾代表上海队出征总局“智税2021”竞赛斩获单项团队赛第一,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海量税收数据嵌入业务流程,在政策宣传、事项办理中为纳税人缴费人精准画像、主动推送、分类管理。成立税收宣讲团,协同区融媒体,开设“直播间”“云课堂”,制作 “云端说税”短视频,以“政策+业务”精准讲解,实现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及创新服务举措靶向定位,提高宣讲政策的精准度。

  2、问办协同,探索智慧化办税

  推动纳税服务咨询模式转型升级,将征纳互动功能融入“全电”发票业务各办理页面,构建“送问办询评一体化”的税费服务新模式,实现事前有精准推送、服务提醒、智能引导;事中有智能辅导、操作指导、实时会话、远程互动;事后有服务评价、运营监控。方便纳税人在网上办理业务时一键唤起“税精灵”远程帮办。

  3、精诚合作,探索社会化共治

  强化区域协作,在虹桥前湾、大零号湾和紫竹高新区等处开设社会共治点和闵闵工作室服务站。利用智慧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可与税务人员实时连线进行“面对面”咨询、“点对点”辅导。在全市税务系统首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搭建跨部门沟通、跨流程协商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由点及面来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解忧排难。依托“政会银企”合作机制,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推进“银税互动”等创新服务举措落地见效。

  三、工作成效

  1、办税缴费便捷舒心

  前三季度,网上纳税申报率超99%,超过92%的发票通过专业配送免费送达,进一步降低企业办税成本。受理容缺办理30余笔、“免填单”约1.2万笔和“先收后办”400多笔,纳税人进厅办理人数减少15%以上,平均等候时长压缩超5%,非接触办税初显成效。

  2、宣传辅导精准贴心

  组织19场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云课堂”,累积观看人数达22.5万余人次;制作23期“云端说税”短视频,并根据每日热点,在区融媒体宣传热点政策;整理并发布16期“一周速递热点问答”,及时响应纳税人在疫情特殊期间碰到的各类问题。通过电子税务局精准推送政策信息64次,通过短信推送74批次,惠及企业8万户,精准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推送“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红利账单”3万余份,帮助算清算细退税减税红利账,持续增强获得感。

  3、需求相应畅通顺心

  12366咨询热线人工接听电话近18万个,接通率超98%,疫情期间,以“现场+居家转接”方式共计完成5.6万个接听量,接通率99%以上,来电智能咨询率近30%。建立热线联动机制,共处理各类工单4700余条,其中疫情期间受理630余件,均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及时响应纳税人缴费人关切。针对纳税人疫情期间发票领用需求,开辟发票领用应急点,共计663户现场领取发票共计45万份,发售电子发票共计2197户113万份,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用票。智能匹配,成功帮助区内企业对接上下游,实现合同金额超3000万元。

  4、社会协作联通齐心

  推进5个社会共治点和服务站功能迭代升级,解决办税缴费“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成功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银税互动”平台线上融资,2022年上半年共计500余户小微企业以“信”换“贷”超3亿元,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深耕“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效解决问题90余件,建立13项工作机制,为“急难愁盼”事搭建沟通渠道、打通解决出口。

  排名4

  强化法治“硬功夫” 打造营商“软环境”

  一、工作背景

  漕河泾开发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也是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区域之一。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域内现有企事业单位4000余家,汇聚了腾讯、商汤、云知声等高科技企业以及通标、锦和、龙旗等民营企业总部。这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往往比较容易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上面,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一些劳资纠纷、经济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高速稳定发展。为切实化解企业纠纷矛盾,徐汇区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汇聚多方资源力量,努力打造常态化、人性化、多元化、数字化的法治营商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法律问题,通过无障碍、零距离、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让园区企业放心落户、舒心创业、安心经营。

  二、主要做法

  1.打造园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针对辖区内大量中小创新企业的痛点,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律师等法律专业工作者积极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法律沙龙、午间法律诊所,为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从源头上帮助企业提升合规水平,尽最大可能消除不必要的风险和隐患。比如,辖区内某家科技公司因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可能侵权而面临涉外诉讼,街道法律顾问为企业给予预防性专业指导,指出风险点及其消除办法,帮助企业有效规避了风险。建立“掌上调解”平台项目,通过智慧调解平台小程序,作为接入端口,在各个园区、楼宇内设置调解二维码,方便企业和员工通过扫码申请调解,打通园区调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推动法律保障资源下沉,打好法治营商环境组合拳

  园区所属区虹梅街道联合区司法局、人社局、总工会共同设立“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以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为导向,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联合调解中心专门创设“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邀请具有丰富调解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老法官加入,有力提升了调解专业能力和公信力,调解成功率超过80%。漕河泾开发区近几年集聚了上海60%的网络游戏头部企业,腾讯、米哈游、莉莉丝、游族,这些蓬勃发展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经常会遇到恶意注册、制作销售游戏外挂等侵权行为,虹梅街道在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的指导下,与心动网络等互联网企业对接,支持他们成立反网络黑灰产联盟,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化帮助,为游戏产业集聚打造良好生态。

  3.汇聚多方资源力量,促进区域社会协同治理

  除体制内的司法资源外,虹梅街道以多元开放的格局,汇聚各方力量资源,邀请26家辖区单位共同成立园区“法治共建委员会”,形成园区法律服务的良好生态。法治共建委员会吸引了除相关法制部门外,还有仪电集团和漕开发总公司等大国企,微软、腾讯、商汤科技等龙头企业,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协会、百事通公司等法律服务单位的参加,连续三年组织园区法治论坛,共同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大型企业在法律问题方面经验相对成熟,通过法治共建委员会的平台,中小企业在遇到重大法律问题时,迅速的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援。比如,有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在有关互联网纠纷中,外地执法机构来沪要求带走10多位高管,法治共建委员会迅速召集司法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专业律师,结合历史判例进行多层次协调,最终外地执法机构没有带走一名高管,有力维护了企业稳定。

  三、取得成效

  良法善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市场主体最好的保障。面对园区企业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需求,徐汇区积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以法律服务助推企业发展,以法治护航优质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铲除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土壤,实现了“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法治化营商环境明显提升”的治理成效。通过法律服务“组合拳”,虹梅街道调解案件增长率从2019年的128%下降到2021年的68%,2021年成功调解数量近1800件,为企业间接避免损失近20亿元,80%的企业明显感受到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近三年新增招商企业1200多家。2022年6月复工复产后组织的“法治护航、筑企纾困”法治服务线上专场,开发区企业2000多人在线收看,为企业解答常态化疫情形势下运营当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排名5

  依托特色品牌系列活动构建

  “政企交流、企企对接”的新型服务平台

  一、工作背景

  为持续深化企业服务内涵、不断提升服务“软实力”,虹口区推出“企航北外滩”特色服务品牌,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访企业、邀请企业家漫步滨江、共话合作发展,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实现“跨界合作”、产业上下游企业实现“精准对接”,着力构建“政企交流、企企对接”的新型服务平台,让更多企业走进虹口、了解虹口、爱上虹口。

  二、主要做法

  一是跨前一步、提前谋划。以区领导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各相关部门为主体,以“立即启动、直面问题、注重时效、多种方式”为原则,对重点企业、潜力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楼宇(园区)进行走访。

  二是完善机制,注重效率。制定了“一套解决问题机制”, 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做到“日清日结”。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区领导不定期召开专班会议,推进多部门共同协调落实,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

  三是组团上门,贴心服务。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走访区内企业,各产业部门、分中心、国企形成联合服务网络,上下齐心、无缝衔接,主动送服务上门、送政策上门。

  四是直面问题,多措并举。为有效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诉求,开通“虹口区企业问题诉求线上办理系统”,着力为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同时针对企业的共性问题,推出“企航北外滩——助企纾困、全力以‘复’”线上系列专题活动。

  五是加大宣传,增强信心。制作了“一本工作手册”,明确领导检查走访企业疫情防控落实情况的重点内容。宣传市区两级相关助企纾困扶持政策和我区各类惠企政策和服务措施。着重推介“虹口区重点企业回家三年行动计划”,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夯实楼经济发展基础,促进产业不断集聚。

  三、取得成效

  针对多家企业特别关心的税务、社保、助企政策等问题,则联合区税务局、人社局、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推出“企航北外滩——助企纾困、全力以‘复’”系列服务专场活动。包括,“虹口区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实施办法线上解读专场”,“虹口区援企稳岗就业人社专场线上交流会”等,目前已举办了10余场线上活动,超过1500家企业参加。

  针对重点企业提出的多项问题,则联合各部门开展上门服务。如上海家化在走访过程中提出电子发票、稳岗补贴、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诉求。区投促办、税务局、人社局、商务委等多个部门第一时间组成服务团队,上门为企业指导解决。目前,企业已获批纳入上海市第八批全电票试点名单,并收到40多万元稳岗补助,涉及人数600余人。此外,随着北外滩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写字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家企业提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办公场地,回归虹口。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载体保障,启动“引导重点企业”回家三年行动计划,推出“人才、就医、子女教育、政策服务、一对一帮办”等8大服务举措。为企业提供从楼宇推荐、场地选址、回搬手续再到日常经营的“全过程周期服务”。计划启动以来,已有一批行业龙头选择回归北外滩。优质企业的集聚,也推进楼宇经济体量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区亿元楼已达23幢。值得一提的是,北外滩还诞生了月亿楼—白玉兰广场,全年税收有望突破20亿元,上半年区级税收同比增加100.21%,单位面积区级产出同比增加95.4%。

  排名6

  “燃创梦想”助力高质量创新创业

  一、工作背景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区位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明显。然而,创业空间少、创业成本高,也让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对在该区创业望而却步。如何有效帮助他们在区内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同时助推区域创业环境便利向好?针对这些难题,黄浦区人社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既向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学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又积极搭建平台挖掘创新创业资源,双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圈。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创业服务,创新推出“四色创卡”

  “四色创卡”是区人社局通过走访区内14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最大限度盘活场地资源、集聚扶持服务,推出的针对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的集成政策礼包,包括低成本场地工位、高便利融资渠道、一站式项目落地等优质孵化服务,从而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青年学子来到黄浦区创业,其覆盖范围也延伸至长三角地区内的重点创业人群。

  “四色创卡”分为红、橙、绿、蓝四类。红色“创卡”面向“黄浦区户籍在校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创业者”;橙色“创卡”面向“本市院校在读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创业者”和由黄浦区街道推荐的创业者,红卡和橙卡原则上都可享受使用最长6个月的低成本固定工位福利,被评估为高成长性创业项目后,可再延长最多6个月。绿色“创卡”覆盖范围最广,只要在区人社部门主办或联办的长三角创新创业项目评选中获奖,创业者们就可以提出申请,获得此卡之后,无论创业在何处,都可在指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享受最多30天的免费移动工位,还能免费参加基地的各类创业主题活动。蓝色“创卡”面向其他准备在黄浦区创业的创业者及其团队,通过扫描卡面二维码,了解各创业示范基地的场地信息、孵化功能和孵化特色等。

  以一名上海某高校的应届创业者为例,在收到红色“创卡”后,他的团队有机会享受黄浦区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基地长达一年的低成本固定工位。同时,区人社局、孵化基地和创业服务专员也联合起来,为其对接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资源。在孵化基地,遇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答和帮助,如初创企业的注册落户、申请开办流程、场地及社保等各个方面,都能获得细致周到的指导。

  (二)挖掘潜力资源,“燃创梦想”助力高质量创业

  为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加大创业人才的集聚力度,近年来,区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双创”,打造“燃创梦想”区域创业赛事品牌,每年举办高规格创业赛事,巩固创新创业成果。包括人社部“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海选拔赛某区选拔、上海市创业新秀大赛黄浦区十佳新秀新苗选拔、黄浦区优秀创业带头人评选等。2021-2022年,在沪苏共融、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上,举办“同心助力,共创未来”长三角创业创新大赛。

  2022年,受到新冠疫情的严峻冲击,创业者参赛积极性较为低迷。区人社部门想方设法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扩大宣传,并号召园区基地、招商平台、街道商会、银行、投资机构等大赛支持单位,通过给予免费注册地址、优惠办公场地、免费产业政策申请、对接融资渠道等多项大赛福利,向创业企业和创业者发出参赛呼吁。同时,充分发挥“四色创卡”优势,吸引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本市高校以及全国知名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报名青年创意赛。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多方推荐,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包括黄浦在内的上海市、长三角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多地2000多位创业者咨询报名。审核通过的项目达267个,同比2021年增加89%,报名数和审核通过项目数均创历届大赛新高。

  历年的赛事,也为挖掘和培育潜在的优质新兴企业提供了平台,以2021年“燃创梦想”评选的“黄浦区十佳创业新秀新苗”赵某为例,身为一家科技型公司创始人,创业之初遇到资金筹措等不少困难。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始终与其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其需求,贴心地送上了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帮扶政策,让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能有效降低创业成本。同时,协助其认定高新企业,助力快速发展。在帮助公司成功获得人社部门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后,考虑到企业的飞速发展和运营资金缺口,又特别邀请了上海银行上门为其服务,以组合贷的形式,在创业担保贷的基础上额外叠加了其他贷款产品,帮助其顺利经营发展。目前,这家初创公司已吸纳52人就业,独家运营全国项目30个,代理运营项目371个,并成功吸引风投入股。

  三、工作成效

  “四色创卡”的推出,为优秀青年才俊创业和团队初成长“撑了腰”,也为黄浦区营造最优创业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2年9月,黄浦区共发放23张创卡,其中红卡1张,橙卡10张,绿卡12张。1个红卡和5个橙卡项目已进入黄浦区创业孵化基地享受免费工位及孵化服务,另有5个项目待入孵。通过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业部门的孵化服务,现有3个团队项目落地。

  “燃创梦想”创业大赛不仅是创业者集聚一堂的盛会,是初创团队孵化成长的摇篮,也是优质项目落地的敲门砖。历届大赛始终坚持“以赛引创、以赛助创、以赛引岗”,通过“燃创梦想”这一资源汇聚、信息发布的平台,整合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老字号公共实训基地、创业见习基地、招商平台、银行、投融资机构以及高校等各方资源,集众智、聚众力,携手孵化创业项目落地黄浦区,助力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

  多年的赛事,已累计吸引了2800多位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各阶段的创业者踊跃报名。其中不乏“飞浪纳米”、“安防超声雷达”、“机关大狮”、“肿瘤细胞蛋白快速检测”、“地标马克”等晋级市赛、国赛并获奖的优秀创业项目。今年6月,第五届“燃创梦想”创业创新大赛决赛现场,黄浦区向10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发出10张创卡,助力扶持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未来,黄浦区将继续努力为创业群体搭建全链条、一站式的“燃创梦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排名6

  全流程在线办案助力高效审判

  高质量化解企业多元纠纷

  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政策和新冠疫情影响,资金链断裂警讯频传。本案当事人双方均系国内大型地产企业,司法若简单就涉案纠纷一判了之,可能加剧房地产行业的债务违约,还将牵连与之相关的企业员工、购房者、施工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利益。在线下诉讼不便的疫情期间,奉贤区人民法院依托全流程网上办案模式,促成超1.5亿元的一揽子调解方案,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彰显了奉贤区人民法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努力。

  一、全面审查企业危机,高质量化解企业风险

  上海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某地产集团公司于2021年签订《退出协议》,约定投资管理公司向地产集团公司转让所持有的上海某置业有限公司33%的股权,地产集团公司向投资管理公司支付转让价款逾1.5亿元。因地产集团公司一直未按时支付转让款,2022年1月,投资管理公司将地产集团公司诉至奉贤区人民法院,请求判令地产集团公司支付到期应付未付股权转让款330万元,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案件审判遇上海疫情封控,主审法官全面审查案涉合同的履行情况,创造性地将全部股权转让价款纳入案件审理范围,一揽子解决企业股权转让所涉纠纷,从根源解决了诉讼当事人的诉累。考虑到案件背后可能会产生的对于已购房业主、诉讼当事人以及新城区域稳定性的影响,认为通过调解给予地产集团公司一定“喘息期”是本案解纷首选,在征得投资管理公司的同意下为地产集团公司设置了30日的支付缓冲期。通过前期大量电话沟通、近十万字的账目核对以及线上调解,本案调解成功。

  在达成调解协议当天,承办法官依据投资管理公司申请出具解除保全裁定,并与执行法官协调配合,通过线上办结财产保全解封措施,保障了疫情期间地产集团公司员工工资的顺利发放,支撑了房地产项目保交付、稳民生。

  二、全流程网上办案模式助力高效审判

  根据《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当事人可以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形式自主表达意愿,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法官运用线上开庭以及庭审改革技术,诉讼当事人利用自动生成的会议码登入指定系统,法官、人民陪审员通过登录云间法官端以及云端合议庭,通过音质转换和图像识别等统一进行数字化表达与传输,使得质证、调解过程全留痕可追溯。

  主审法官通过前期反复电话沟通、线上质证、线上调解等程序查清事实、平衡利益,促成本起涉1.5亿元商事纠纷在诉讼当事人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高效快速解决。调解成功后,书记员通过电子送达的形式将调解书发送至诉讼参与人指定电子通信系统中,各方点击链接即可签收裁判文书。

  通过互联网传输、区块链电子存证技术、人工智能验证功能将原本局限于线下的纸质材料递送程序、裁判文书校对过程、庭审活动等司法场景拓展至“线上+线下”双空间,力克疫情封控所带来的限制与不利,充分践行了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试点以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审判职责,努力让改革更加惠及中小微企业,切实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在本案中,主审法官极早地化解了潜在的群体性诉讼风险,为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司法力量。

  排名8

  打造“三团一平台”

  构建组团式法治服务新模式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金山区围绕“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总要求,立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了“三团一平台”服务体系,构建了企业和法治部门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形成了项目化、组团式、互动式的法治服务新模式,有效打通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为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贡献法治力量,为“上海湾区”城市品牌建设注入法治色彩。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问卷调查,问需于企业,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基石

  市场主体的法治需求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眼点。近年来,金山区坚持需求导向,发挥直面企业的优势,深入一线,从2020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1300余个,全面了解本区企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感受度、获得感和好评度,汇集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可行性意见建议,并形成每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调查报告》。

  在此基础上,金山区重点开展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研究,立足问卷调查中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企业开办阶段、企业存续阶段、企业退出阶段等三个阶段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核心指标,系统化指导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

  (二)强化资源整合,构建“三团一平台”,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有效整合区政法各单位和主要涉企行政执法部门力量,形成金山区《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探索“三团一平台”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新模式。“三团一平台”机制注重线下线上相结合。线下打造三个法治服务团,即法治咨询服务团、法治宣讲服务团、法治体检服务团。法治咨询和法治宣讲两个服务团由区政法各单位、区人社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支队等9个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目前有成员13名,分为四个小组开展组团式服务;法治宣讲服务团有成员25人,课程20门,通过预约方式开展线下授课。法治体检服务团由专职律师和公职律师组成,几年来,有71人次专职律师和12人次公职律师,为74家民营企业进行了“法治体检”,提出建议意见244条。法治体检项目也入选了全国“工商联法律服务在行动”创新案例。线上打造“法护金企”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构建企业和部门直接沟通平台。企业可以针对四大类21个具体事项在线向前述9个部门提出需求和建议,由部门进行反馈和答复,并由企业进行追问和评价。同时,平台开放线上预约授课功能,对法治宣讲团的宣讲课程企业可以线上约课,并在课后评价。目前,平台已向全部171家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企业开放,实现线上派单和预约点课。目前,“法沪金企”微信小程序正扩容增能,与金企服务云平台建立链接,将进一步实现对全区800余家企业的全面开放。

  (三)推出“两个一批”,实现“三团一平台”与企业精准对接

  为有效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落细落地,金山区充分结合区级和镇、园区两个扇面,同步推出“两个一批”工作举措:在区级层面推出一批重点服务项目,确定一批区级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企业;在每个镇、高新区、碳谷绿湾产业园各推出一个重点服务项目,确定一批镇级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

  区级层面,确定了33家区级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各相关区级机关以区级联系点企业为重点,两年共立项开展了61个服务项目。如区检察院在全国第一批率先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区司法局开展“公证+律师+调解”的组团进湾区法律服务活动;区生态环境局深化环保“五步法”,建立行政约谈和告诫制度;区市场监管局积极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并深入宣传等。

  镇、园区层面,各镇、高新区、碳谷绿湾产业园确定了138家镇级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企业,并统筹商会、工业园区、经济小区、司法所及相关条线部门力量,立项开展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确保年内走访各联系点不少于一次,并通过法治体检、法治沙龙、普法微课等不同形式,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如朱泾镇对辖区内5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需求调查问卷,邀请律师和公证员开展线上涉企法治讲座并现场解答;漕泾镇领导带队深入企业与管理人员交流,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法治需求;张堰镇设立“雁企管家”平台,开展复工复产后企业相关法律问题解答及政策解读;石化街道为15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推动企业合规经营;高新区打造“法企直通车”品牌,为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

  三、相关成效

  金山区通过“三团一平台”的服务载体,嵌入三个一”的服务机制,开创了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新模式。法治宣讲、法治咨询和法治体检三个服务团,有效整合了区政法各单位和重点执法部门的资源,以“点单式”的按需选择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法护金企”微信小程序,开拓了一条企业和部门的交流新路径,把服务的主动权交给了企业,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今年疫情期间,组团式联系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金山区深入排摸企业1040家,结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过程中的高频法律服务需求,采用“问+答+法律条款”的方式,形成《常见涉企涉疫法律知识108问》,内容涉及规范防疫、规范生产等企业关注的10个板块,在全市率先编制形成区级《复工复产复市法律服务工作清单》,并将上述两项作为法律服务“大礼包”向社会发布,努力解决疫情期间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涉企服务工作的做法先后被法治日报、司法部官微、法治长三角媒体刊登报道。据反馈,“十三五”期间,金山区法治体系对全区营商环境的贡献率超过30%,在全市排第二、郊区排第一,2021年营商环境法治保障考核居全市前列。金山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代表上海在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上作交流。

  排名8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

  一、构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坚持三地协同,总结“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青浦区与吴江、嘉善共同研究形成工作方案,建立三地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专项工作组,并建立月度例会制度,强化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和数据互通互享,实现跨行政区域“一网通办”在一体化示范区综合集成。积极推进建设政务服务网上通道、实现线下终端全覆盖、形成跨区域通办创新成果等10项重点工作任务。

  二、优化升级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网通办”专栏,实现“一号登录”“一图查询”“指尖办理”“一键填表”

  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打通共享通道,主动将整合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用户体系,有效实现信任传递,实现“一号登录”。当前示范区“一网通办”专栏已入驻企业服务事项92个,个人服务事项58个。通过梳理汇聚示范区三地内“一网通办”线下专窗服务网点,整合形成示范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地图,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快速查询并就近选择线下专窗异地办理,实现“一图查询”。创新开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移动端专栏,以PC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网通办”专栏为基础,依托两省一市移动APP,打通三地用户体系,实现三地政务服务无感漫游、“指尖办理”。通过采集青吴嘉三地市场主体和个人必要信息,通过数据共享,调用电子证照,实现智能填表、自助打印、高效受理,为办事群众线下提交申请书提供全新体验,进一步推动了一体化示范区跨省政务服务事项移动端通办的先行探索。

  排名10

  代企办,企无忧——首席代办一线直达

  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布局,宝山区围绕全市“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和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代办专员服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首席代办专员”制度,在全区范围内梳理重点企业名单,为各街镇园区和部分委办局党政一把手匹配重点企业,全面加强企业服务,重点聚焦办事便利、政策获取和企业获得感等方面,让服务变得“零距离”,联系对接变得“无缝隙”,让更多企业近悦远来。

  一、主要做法

  “首席代办专员”制度,旨在加快全区重大、重点项目推进。通过在全区范围内选取区域内重点企业,为各街镇园区党政一把手原则上各匹配所属区域的5家重点企业,每家单位共计10家重点企业。经梳理,有两个镇共计三位“一把手”分别负责了6家企业。13个街镇园区党政一把手共计26位“首席代办员”,经点对点匹配,总计负责企业133家,形成《宝山区优化营商环境首席代办员第一批重点项目服务清单》。其中,有30家注册型企业,87家落地型企业,16家拟引进企业。

  把全区各街镇园区党政“一把手”作为重点项目推进第一责任人,实行“首席代办专员”制度,带头做好企业沟通协调,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在减时间、减环节、减跑动上做文章,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全程服务上挖深度,努力让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宝山营商服务的热度。为将代办工作落到实处。

  二、工作成效

  “首席代办专员”制度的推出,是在代办专员的基础上,通过“首席代办专员”+“一线代办专员”的模式,进一步构建帮代办服务网络,将营商环境服务工作将向深度拓展,逐步实现全区企业代办服务全覆盖。宝山区注重服务理念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代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在疫情期间,不断优化改善代办服务的形式和方式,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工作,加强对企业的诉求了解,做到贴心服务。

  截止10月,累计实施代办服务事项3000余次,其中镇园区首席代办员代办服务累计近700次,上报的优秀案例90余件。

  半年来,首席代办员们纷纷出新招,使大力,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中,与企业促膝而谈,与园区共谋寻策。除了年初清单中的133家重点企业,首席代办员们扩大了服务范围,只要是找来的企业,服务从无保留,对遇上的疑点、难点问题,首席代办员们主动协调,积极联系,反复研究,直至问题得以取得突破,从中涌现了众多优秀案例。

  例如美迪西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在疫情封控期间,项目“设计方案征询、规划调整资料提交、场地环境调查”等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耽搁,宝山区罗店镇首席代办员迅速组建专人团队,会同区发改委、规土、建管等几大部门,将问题逐项沟通,以线下受理、容缺后补、多部门集群决策等方式,紧抓项目进度,抢回前期疫情影响耽搁的时间,于8月5日美迪西项目地块顺利完成网上挂牌。该项目从意向投资到落地开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持续加速推进,实现“拿地即开工”。9月20日,美迪西项目实现同日“四证齐发”。9月21日,总投资15.7亿元,占地66.9亩,总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米的美迪西北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产业基地项目,在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宝山罗店工业园开工奠基。

  又例如区助企纾困46条政策刚一发布,宝山区淞南镇首席代办员立刻联系了微盟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主动介绍了适用于微盟集团的纾困政策,免申即享的政策简明介绍,留抵退税、所得税缓缴、员工社保缓缴等政策,针对企业资金流帮助巨大的政策,则做了重点的介绍和梳理,并提示企业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报,为微盟集团复工复产后的持续提升其产品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宝山区将增加部分委办局一把手作为首席代办员,与街镇首席代办员联合办公,协同服务,以协调解决好企业面临的瓶颈制约为目标,让“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服务宗旨贯彻始终。

  发令枪响,宝山区已起跑发力,每一个“400”米,都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立足当下,全力以赴,更大力度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实施,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迭代更新、提档升级,奋力书写“北转型”新篇章,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排名10

  以人为本稳就业 宜商惠民促发展

  一、工作背景

  就业,一头连着亿万民众,一头连着发展大局。疫情背景下,就业纾困和安企稳岗始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企业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杨浦区针对辖区高校院所多、中小微企业多、新经济形态多的区情实际,以“精细、精准、精心”的服务举措,全力打造“就业创业更安心、人才引育更暖心、企业发展更舒心”的营商环境,助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

  二、主要做法

  (一)精细施策,提升市场主体安心感

  1.超前筹谋,需求早摸清。新一轮疫情爆发后,市区先后出台“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50条、30条”等举措,直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杨浦区聚焦政策落实落细,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岗位。4月,杨浦区在全市率先对近600家中小微企业约7万名职工开展线上企业用工情况问卷调查,形成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现状调查报告;6月,复工复产后立即启动企业就业人才服务需求专题调研,对区内企业进行“问诊式”走访调研和“地毯式”政策问需,为精准施策打下扎实基础。例如,调研中了解到,肯德基因疫情封控管理,门店正常营业受到影响,资金压力较大。杨浦区主动比对各项政策补贴条件,发现肯德基可享受封顶额度300万的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在线上申报平台开通后,就业服务专员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企业人事,指导其提交申请,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2.多维推送,政策早宣传。多渠道宣讲解读各项政策,畅通政策咨询服务和办理渠道,举办惠企政策线上专题讲座35场次,吸引2500余家次企业参与。制作发放《人社惠企服务卡》,广泛宣传就业人才服务领域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组织开展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在线坐诊服务,分别成立文创、科创、融资等7个线上指导服务组,以“云坐诊”形式,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辅导,让政策最快直达企业。

  3.优化流程,红利早落地。为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早见效、多见效、见实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结合市场主体需求调研,迅速制订汇编《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实施细则》《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贴息申请实施细则》等9项助企纾困政策实施细则和配套问答,优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期限,加快补贴核拨速度。

  (二)精准引育,传递人才成长暖心感

  1.定制服务,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向杨浦高校,发布《应届生求职指引公开信》,全方位推介人社公共就业服务。主动应对疫情对传统就业服务的不利影响,借助B站、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举办互联网行业直播带岗专场和高校毕业生秋季直播带岗专场活动,远程锁定优秀人才。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特色就业服务,4月与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职路引航”就业促进周,与电力大学乐业空间携手开展线上求职技巧系列课程8场;5月、7月分别与复旦、电力大学合作推出近30场线上模拟面试及简历指导,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比例和就业质量。

  2.揭榜挂帅,加速高水平人才培育。发布《关于新时代杨浦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创新青年人才引育模式,启动“在线新经济未来人才实验室”建设,以“揭榜挂帅”方式挖掘优秀人才,通过政府搭平台、企业设问题、人才提方案、共同来孵化,推进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落地转化应用。例如,同济大学胡雨轮团队提供的《基于高效物流链管理和便捷无人车运输的物联网方案》,对达达集团未来业务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企业表示了极大肯定与兴趣,经双方商议,达达将邀请该团队明年带项目进入公司实习,进行项目孵化。

  3.延伸触手,吸引海外留学生回流。依托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协同海外高校推进“云实习”项目,向海外留学生广泛推介杨浦企业,并开设“AI人才特训营”,近50位算法、数据分析、计算机等领域人才进入企业进行暑期实训。8月,推出“留学青年Call Back”系列之“看杨浦看大厂”叠纸游戏专场活动,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及BOSS 直聘APP多渠道播出,包括企业云参观、员工体验分享、留学生优先岗位推荐等环节,谢菲尔德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多个海外高校学联参与,吸引超60 万人观看。

  (三)精心服务,营造企业发展舒心感

  1.有力保障,培育健康新经济生态。区内在线新经济产业加速发展,美团、B站、字节跳动等一批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杨浦。为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杨浦区着力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新就业形态岗位供求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推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推动美团、达达纳入上海首批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企业范围(全市共7家),助力在线新经济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2.持续涵养,打造一流创业生态。推出“杨浦创业地图”,整合辖区内创业园区、办公楼宇和便民服务点等市场主体关注的信息,持续丰富园区楼宇个性化首页功能,打造一体化“企业版链家”招商平台,缓解园区楼宇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助力企业在合适的地方扎根入驻。连续六年举办“创业之星”大赛,作为上海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双创赛事,已从560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中评选出681位“创业之星”,发掘出优刻得、魔方公寓等一批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

  3.多元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发布“meta job”元宇宙招聘大厅,组织来自大创智、大创谷的100余家科技企业,举办线上实时互动招聘大会,复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等60余所高校参与其中。依托博士后创新基地,持续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聚焦人工智能、计算机、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征集到83家企业92个博士后项目,推进高校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激发杨浦创新活力。

  三、工作成效

  杨浦区以“三精”服务换“三心”满意,着力打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一是人才加速集聚,海内外人才引进数量实现倍增,留学生落户数量稳居全市前列,681位“创业之星”中34人成长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成长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企业健康成长,目前,区内拥有1104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滚动培育了237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三是产业加速发展,美团、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扎根杨浦,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杨浦区将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打造更有温度、有速度、有态度的营商环境。

  上海市2022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良好实践

  排名1

  试点以信用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

  提升企业上市服务保障效能

  试点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的新机制,积极解决拟上市企业行政合规出证难、重大违规认定难等痛点问题,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

  一、试点背景

  针对企业反映上市审核过程中细节严、证明多、敲章难,特别是行政合规出证难、重大违规认定难等突出问题,浦东新区开展调研,梳理企业诉求,分析问题原因:一是企业“求证心切”。当前IPO上市审核趋紧、监管趋严,倒逼拟上市企业将“合规性”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备齐备足企业运营合规证明材料,相关审核证明需求非常旺盛。行政合规证明所需企业不仅限于浦东新区拟上市主体公司,还包括跨区、跨省市的拟上市企业在某区设立的分、子公司,同样需要开具各类行政合规证明材料。二是部门“不再受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土地、环保、消防等部门依法不再受理行政合规核查,企业合规审查方式由行政部门开具证明转变为企业上网自主查询,本意是减少企业线下跑动,但很多企业为确保上市材料符合证监会发行审核要求,仍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主管部门出具书面合规证明。三是发证“依据不足”。企业涉及国资历史沿革、土地房产确权、税费缴纳等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受到行政处罚是否属于重大违法违规等问题,都需要行政部门出具认定结论,而有关部门往往因现行法规中缺乏相应的规定情形,难以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四是职责不清、流程不明。企业申请开证时,因部门职责文件中没有明确列出开具合规证明的表述,导致部门之间来回推脱,企业最终“摸到门”,但“开不出”。部门受理企业开证时,未做到一次性告知企业所需材料清单,造成企业因材料不齐“跑累了腿”。企业等待出证时,因部门内部层层报批,缺少流程和时限规定导致耗时较长。

  瞄准以上难点、痛点,浦东新区试点以信用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

  二、主要做法

  浦东新区坚持需求导向,针对高频事项先行启动试点。一是部门协同强合力。共同推进“用信、采信”机制创新,探索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出具的《法人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代替某区试点部门开具的行政合规证明。二是精准施策快响应。全面梳理、快速响应企业上市服务需求,充分听取保荐机构开展尽职调查和审慎核查的实际需求,针对开具无违规证明需求比较集中的11个高频事项领域,包括对外投资、市场监管(含质监、药监)、税务(含社保缴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加快实现点上突破。三是数据归集严把关。明确各试点部门根据国家及上海关于“双公示”工作要求,将各类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在7个工作日内归集至区大数据中心,并对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同时,针对服务体验优化办事流程。一是推出“双轨运行”机制。一方面,明确企业申请并授权区金融局查询信用报告,区信用办信用服务窗口依申请调取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收到报告后,区金融局加盖骑缝章,并返还企业和保荐机构,全流程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另一方面,试点期间,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仍可按原流程申请开具合规证明。二是建立“一码核验”机制。在信用报告上标注“核验码”,企业、保荐机构等可通过扫描“核验码”对报告真实性进行快速验证,实现可追溯、可核实。三是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明确企业如信用报告中有行政处罚记录,可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向上海“一网通办”平台申请修复行政处罚信息;明确保荐机构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可参照“一网通办”平台公示的失信行为认定标准予以判断。

  三、主要成效

  自《浦东新区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实施方案(试行)》全面实施以来,浦东新区已办理282家企业的申请,其中科创板已上市企业益方生物在上市材料准备过程中涉及了市场监管、税务、药监、土地、劳动、安全生产、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的行政合规证明事项,经申请查询信用报告后一次性获得所有部门的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有效减少了企业向各行政主管部门求证的沟通和时间成本。信用信息报告的推行,得到了企业、保荐机构的广泛欢迎和上交所、证监局的大力支持。

  排名1

  “一库”汇万址 “一纸”惠万众

  一、工作背景

  现行市场主体登记法律制度在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事项方面的实体性规定以及材料规范,存在材料繁杂、隐性跑动多、数字化登记方式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主体的发展。近几年伴随着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浪潮,全国各地都相继出台企业住所登记创新制度改革的政策。闵行区市场监管局以简化住所登记材料、规范住所登记表述、有效遏制住所虚假登记为目的,开启住所登记改革的破冰之旅,联合区大数据中心共同启动了标准化企业住所库的开发建设,破解登记中“住所使用文件”提交难点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数字赋能,推动住所登记便利化

  在集中登记地实行简化住所使用证明材料措施的基础上,区市场局继续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并且以全面简化住所使用证明材料、探索数字化赋能商事登记为目标,联合区大数据中心共同建立了区标准住所库—“闵址汇”。通过各部门之间数据互联共享,把场所地址进行标准化,再通过系统功能归集房屋划分、出租方、承租方等信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住所库,最终实现通过住所库一键打印“住所使用证明”,替代产证复印件、租赁合同、划分图、划分说明等材料。

  (二)完善功能,持续优化系统建设

  标准住所库通过打通市级房地、规资的不动产登记及区级市场主体登记多个数据链路,使产权(管理)人申请到登记部门审核,再到打印住所证明,实现全流程全环节网上办理、定期匹配主体数据库智能管理。该系统主要模块包括五个功能模块,分别为场地划分功能模块、授权管理功能模块、住所使用证明生成功能模块、房屋用途调整模块和监管辅助功能模块。目前全区的招商平台、集中登记地、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厂房、市场等房屋都可申请入库。

  (三)推广应用,提升共享共治能力

  2022年,“闵址汇”的入库申请和住所证明申请均获批成为区公共服务事项。目前已有168处16000余个标准住所申请入库,1970余份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已打印交于经营户。下阶段,区市场局将逐步推广“闵址汇”在全区的应用,依次从市场、商业综合体,推广至办公楼宇、沿街店铺。一方面深化标准住所改革,扩大简化住所材料的地址范围,惠及更多申请人;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区域住所资源,拓展住所库数据分析在一网统管领域的作用,助力靶向监管,优化住所资源配置。

  三、工作成效

  (一)打通壁垒,数据溯源

  标准化企业住所库打通数据链路,实现源头数据共享。一是将电子营业执照作为“闵址汇”端口的登录方式,拓展电子营业执照的应用场景和使用频次。二是实时调用房地信息,确保房屋产权(管理)人申请划分、市场监管部门审核划分等各环节数据同源。三是定期比对数据源头,智能预警提示房屋登记信息变更情形,智能锁定已被使用住所,防止重复登记。四是形成数字化的标准住所库,供产权(管理)人线上申请、打印住所证明。

  (二)便利申请,全程网办

  从产权(管理)人申请到登记部门审核,再到打印住所证明,实现全环节网办,做到了住所入库不见面申请、审核意见线上反馈、智能选房打印证明。一是对产权(管理)人而言,可以登录一网通办闵址汇,上传住所材料、划分房屋、管理入驻企业、变更入库信息,登录随身办闵址汇申请打印住所证明(包含一址多照住所证明),全部功能均可全程网上办理。二是对登记部门而言,通过“闵址汇”与区市场局“智慧监管云中心”的对接,完成在线审查划分申请材料、分派现场核验任务、反馈现场核验结果;通过“闵址汇”与区行政服务中心系统的对接,窗口受理人员可以通过住所证明的编号或二维码查询住所划分结果,核实住所证明真实性。

  (三)三免一交,保障安全

  房屋产权(管理)人在一网通办实名登录,通过一次申请,形成最终确定的房屋划分信息进入标准住所库。申请人使用库内地址注册登记营业执照时,免予提交产权证、不动产登记信息单、授权转租证明等,免予提交划分说明及平面图,免予提交租赁协议,仅提交一份由产权(管理)人加盖公章的《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使用闵址汇,既化繁为简,简化住所材料,又保障了不动产信息、产权(管理)人信息及其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可以有效遏制虚假住所登记问题。

  (四)整合数据,助力监管

  企业住所登记和监管会涉及到规划、建设、规资、房管、公安、环保、安全监管等多个部门。过去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监管“脱节”的情况。通过“标准住所库”,可以有效地将住所登记信息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实现登记与审批、监管间的有效衔接。例如: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或利用无产证建筑、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可以将信息推送至规资、住建、安监、环保等部门依法监管。各部门也可以使用“标准住所库”通过勾选关键字段,来主动获取某一辖区内特定行业的企业相关信息,为监管执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保障。

  排名3

  打造“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

  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品牌

  一、工作背景

  在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上海新市域格局中,虹口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北外滩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岸线。当前,北外滩之于虹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睁眼看世界”的北外滩,已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虹口区司法局聚焦北外滩开发建设总体布局与详细规划,着力打造集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法律服务、法治研究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将法治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各领域各环节,力争使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提升北外滩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

  虹口区司法局以矛盾调解为抓手,以法律服务为依托,助力打赢北外滩旧区改造“攻坚战”,打出优化北外滩营商环境“组合拳”。

  一是发挥人民调解定分止争作用,不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北外滩区域旧改基地,在打响上海市十佳调解品牌——“旧虹新调”的基础上,引入上海首个旧改律师工作室,助推北外滩地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全面完成改造。创新探索高效协作的“虹馨·三所联动”基层法治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工作机制,前置到北外滩商场楼宇,事先预防、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虹口新模式。

  二是聚焦区域楼宇企业需求导向,延伸律师公证等专业法律服务。吸引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入驻北外滩区域,成立虹口区涉外律师专门委员会,组建“律师法治体检团队”,在白玉兰广场党群服务站设立“虹口公证处北外滩专窗”,推进公证服务进旧改党群服务站,举办“公证助企便民 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开放日活动,实现公证服务前移,打通公证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法律服务暖企行动,汇聚律师、公证等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调解等法律服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法律服务,指导个体工商户化解合同履约、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纠纷。

  三是用好“法治会客厅”研究交流平台,发挥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治监督等多重功能。汇集律师、公证员、法官、检察官、调解员等参与法治交流,探讨研究推动法治建设法治新路径。承办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闭幕式,配合举办首届“虹口法治服务保障北外滩高质量发展”论坛。区委依法治区办指导开展本区年度依法治区调研,区司法局分别与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联合申报《北外滩区域发展法治保障研究》《虹口区“三所联动”机制 促进后疫情时代矛盾纠纷化解研究》等调研课题,被依法治市办立项确认为重点课题。

  三、取得成效

  区司法局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立足法治赋能北外滩高质量发展。目前,北外滩区域已有十几家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入驻,创收占整个虹口区律师行业的近一半。围绕“航运虹口、金融虹口”产业重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帮助企业预防法律风险,全面提升律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级。

  深层次推进基层普法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让群众切实感受“法律温度”。截止今年10月,区旧改调委会累计受理纠纷662件,成功调解599件,累计接待动迁居民并提供法律咨询1297批次,受益居民4112人次,以生动的实务案例及法律条文贯穿调解始终,显著提升疫情常态化防控后旧改调解工作质效。今年8月,“虹口30分”节目,报道了北外滩街道司法所、滨江治安派出所联动捷铭律师事务所,依托来福士警务站,建立“三所联动”调解室,成功调解了一起农民工欠薪纠纷。新民晚报第3版更是整版报道“虹馨·三所联动”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排名3

  打造“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

  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品牌

  一、工作背景

  在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上海新市域格局中,虹口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北外滩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岸线。当前,北外滩之于虹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睁眼看世界”的北外滩,已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虹口区司法局聚焦北外滩开发建设总体布局与详细规划,着力打造集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法律服务、法治研究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将法治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各领域各环节,力争使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提升北外滩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

  虹口区司法局以矛盾调解为抓手,以法律服务为依托,助力打赢北外滩旧区改造“攻坚战”,打出优化北外滩营商环境“组合拳”。

  一是发挥人民调解定分止争作用,不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北外滩区域旧改基地,在打响上海市十佳调解品牌——“旧虹新调”的基础上,引入上海首个旧改律师工作室,助推北外滩地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全面完成改造。创新探索高效协作的“虹馨·三所联动”基层法治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工作机制,前置到北外滩商场楼宇,事先预防、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虹口新模式。

  二是聚焦区域楼宇企业需求导向,延伸律师公证等专业法律服务。吸引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入驻北外滩区域,成立虹口区涉外律师专门委员会,组建“律师法治体检团队”,在白玉兰广场党群服务站设立“虹口公证处北外滩专窗”,推进公证服务进旧改党群服务站,举办“公证助企便民 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开放日活动,实现公证服务前移,打通公证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法律服务暖企行动,汇聚律师、公证等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调解等法律服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法律服务,指导个体工商户化解合同履约、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纠纷。

  三是用好“法治会客厅”研究交流平台,发挥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治监督等多重功能。汇集律师、公证员、法官、检察官、调解员等参与法治交流,探讨研究推动法治建设法治新路径。承办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闭幕式,配合举办首届“虹口法治服务保障北外滩高质量发展”论坛。区委依法治区办指导开展本区年度依法治区调研,区司法局分别与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联合申报《北外滩区域发展法治保障研究》《虹口区“三所联动”机制 促进后疫情时代矛盾纠纷化解研究》等调研课题,被依法治市办立项确认为重点课题。

  三、取得成效

  区司法局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立足法治赋能北外滩高质量发展。目前,北外滩区域已有十几家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入驻,创收占整个虹口区律师行业的近一半。围绕“航运虹口、金融虹口”产业重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帮助企业预防法律风险,全面提升律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级。

  深层次推进基层普法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让群众切实感受“法律温度”。截止今年10月,区旧改调委会累计受理纠纷662件,成功调解599件,累计接待动迁居民并提供法律咨询1297批次,受益居民4112人次,以生动的实务案例及法律条文贯穿调解始终,显著提升疫情常态化防控后旧改调解工作质效。今年8月,“虹口30分”节目,报道了北外滩街道司法所、滨江治安派出所联动捷铭律师事务所,依托来福士警务站,建立“三所联动”调解室,成功调解了一起农民工欠薪纠纷。新民晚报第3版更是整版报道“虹馨·三所联动”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排名3

  “四个一”云审批  开启数字治理新样式

  今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上海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在这场战役中,奉贤区率先实现了社会面清零,于5月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有序恢复。5月初,奉贤区委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推动疫情常态化下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在“云端”集成组合,创新推出“线上审批是常态、线下审批是例外”的“四个一”云审批工程。区各部门积极响应,相继探索创设了“云出照”“云调规”“云招标”“云开盘”“云执法”“云征询”“云许可”等一系列新制度和新方式,解锁了疫情之下的审批和服务数据密码,开启数字治理新样式。

  一、政务会商“一朵云”

  搭建“云上晨会”平台,相关负责人担任“群主”,主动问、调研找,形成问题清单,打造了“敲定解决方案、明确办理事项、全程跟踪问效、开展专项督查、企业评估反馈”的新流程,聚焦审批事项中的重点环节,由区级相关部门及时对接市级审批部门,建立周周“云上会商”机制,打通“云审批”“云招标”链条,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远程审批、开标、评标、专家抽取等实际困难,加速各类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截至目前,全区举办“云上晨会”151场,邀请企业380家,提出问题363个,解决问题351个,解决率96.7%。通过“云上晨会”跟踪服务重大工程及重点产业项目40个,办出施工许可证49个,推进设计方案审批48个,远程开评标项目28个。

  二、上下联动“一根线

  打破审批科层,市、区、镇(园区)“一根线”纵向到底,聚集重大项目,探索“云受理”“云出照”“云调规”“云开盘”等模式,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区市场监管局探索“云受理”“云出照”模式,打通市局专网业务系统技术壁垒,为欧莱雅量身定制国外法人电子签章先行受理方案,仅用半天时间就实现“云出照”,成功注册外资企业落户。区规划资源局通过“云调规”,一批新城重大项目控规快速获批,并通过云审批方式,办理审批项目(事项)593项。区建管委创新“云招标”模式,确定4个重大项目采用线上云开标、云评标的新模式,全力推动重大工程复工复产。区房管局创新探索“云开盘”“云摇号”,于今年6月推出线上摇号、线上选房,并已全部实现房屋“线上销售”,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风险。

  三、左右联屏“一个面”

  依托“一网通办”线上服务平台,健全优化统一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动全程网办。在由“点”到“线”到“面”的不断创新服务中,由“群主”牵头,建管、规资、民防、绿化市容等13个部门并联,“一个面”横向到边,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限,线上联审不见面。对涉及消防、交通、绿色建筑及市政道路等多规合一的“云征询”环节,通过容缺审批(审查)要求,多部门同步联审,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办结。区建管委云上授权“许可官”,负责行政审批的内部衔接和外部协同,实现24小时“云受理”不间断。4月下旬发放全市第一批疫情期间的施工许可证,3月至10月,全区共完成发放施工许可项目审批134个。

  四、没有例外“一条边”

  推进线下审批是例外,对涉及安全、重大风险及个性需求等特殊情形,强化政策前置引导和后置激励,创造“X+1”“X-1”便利条件,线上线下同发力,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小事解决在街镇园区、大事解决在市区两级,问题不解决、“云审批”不松手。疫情期间专设百名“驻企防疫专员”,当好“驻企店小二”,双指导、双服务,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在复工复产、生产经营、手续办理等方面困难,通过“微指导”“上门帮”等全新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证照办理、方案审批、规划调整、融资、跨省物流、产业链打通、用工等多种需求。

  通过“四个一”审批工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都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取得的效果远远超乎预期,探索出了适应现代化治理和疫情防控要求的奉贤审批新样式。6月3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优化固化疫情期间“云审批”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指导意见》,明确大力推广实施“云模式”,有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审批服务不间断、监管执法不放松”,切实便利企业群众办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排名5

  助企揽才 打造人才服务“金”字招牌

  一、背景意义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金山区正全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将“转型新发展、塑造新形象”作为谋发展、抓发展的主线,努力在转型升级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发展能级。人才赋能对转型发展而言不可缺、不能缺。为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解决长期以来人才工作“部门化、碎片化”等问题,金山区人社局依托“一网通办”体系架构,以人才数据资源为核心,打造横向互联、纵向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上海湾区人才服务平台。平台形成了统一的人才资源库、企业信息库,以数字化赋能人才工作,提升区域人才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今年3月起,上海湾区人才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相继上线运行,目前平台访问量达?7.24万?人次,已经办理各类人才事项?1951件。

  二、主要功能

  目前,上海湾区人才服务平台涵盖了3个端口:“一网通办”网页端、随申办移动端、综合管理端。

  “一网通办”网页端主要面向企事业用人单位,集成了人才政策查询、招聘信息发布、人才补贴申报、服务信息查询等四大功能模块,涵盖了7个部门32个区级人才补贴事项,真正实现了人才政策一站查询,人才事项一网通办,招聘信息一键发布。

  随申办移动端主要面向各类人才,打造手机数字金英卡服务,设置我的礼遇、我的咨询、我的申请、我的积分四个模块,涵盖政策咨询、服务预约、进度跟踪等功能,整合了全区各部门共36个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人才需求一键响应。

  综合管理端主要面向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业务流程覆盖受理、审核、公示、资金拨付全过程,并配置了办件清单、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经办人员可随时掌握人才事项办理进度,并对各类申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工作大数据,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特色成效

  一是从“笔尖”到“指尖”,助力人才办事提速增效。上海湾区人才服务平台建成前,区内各类人才补贴事项均依托线下窗口办理,提交材料多、办理流程长,且不易跟踪溯源。平台建成后,通过“一平台、多事项、线上申、马上办”的形式,企事业单位等只需通过“法人一证通”登录平台,即可快速便捷地完成各类事项申请,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升了人才的感受度。此外,对于跨部门人才业务,平台实现了“统一受理、协同办理”,企事业单位在申办入口提交材料后即可等待后台办理进度,减少部门之间的奔波,真正实现了让企业“不跑腿”“零跑腿”。

  二是从“相加”到“相融”,推动人才资源共享联通。平台以共享、智能、精准为导向,一方面,主动对接区大数据中心,接入区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企业法人信息库,打通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同时还积极向市大数据中心等有关部门申请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认定等数据的共享对接。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平台各项数据接入区大数据中心,同时向市大数据中心开放相关数据,实现人才资源信息的双向共享联通。

  三是从“网上”到“掌上”,促进人才服务迭代升级。为满足人才对移动端提出服务的需求,金山区在手机端开发数字金英卡服务,将人才服务阵地也从网上拓展延伸到掌上。经认定为我区高层次人才后,在数字金英卡页面会生成一个人才专属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作为人才身份标识,在区内有关景区、体育场馆、医疗服务机构,可享受专属定向服务。最近,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码使用的便捷性,我们又推出了“随申码”“人才码”二码合一功能,只要扫随申码,便可验证人才信息。

  此外,人才通过数字金英卡还可享受“点对点”专员服务,快速享受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文体休闲、住房保障、健康医疗、生活服务等六大类政策咨询,真正做到“掌心式”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们下一步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优化升级产业揽才、平台兴才、服务留才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同时创新技术手段,以数学化赋能人才工作,实现人才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排名5

  智能退税一键式 “双动”创新提效能

  提到退税,大家联想到什么呢?审批时间长,准备材料多,需要跑税务局好多次,觉得特别麻烦。这是以前纳税人抱怨的比较多的问题,是纳税人集中反映的痛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随着税务系统进一步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创新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举措,退税审批不断提速,退税时间越来越短。增值税留抵退税审批平均办结时间为7个工作日左右。2021年,出口退税办结时间已平均压缩至3个工作日,今年进一步提速至2个工作日。

  今年,静安区税务局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环节为切入点,依托电子税务局与税务内部系统数据交互,利用“动态信用+动态风险”模式,转变原有审批规则,将符合条件的10万元以下的企业退税审批从原有的“五岗审批”变为系统自动审批,最终实现退税申请一键批,“真金白银”三日达。

  一键审批的背后,是以信息安全为前提,实现内外平台数据交互融合。作为全国首个打通纳税人电子税务局端和税务内部系统两个平台的城市,上海突破了原有电局作为受理端口的单一功能,通过数据赋能拓展电局应用,在纳税人端实现退税申请“一键”启动,电局系统智能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纳税人,实现退税流程“即点即审、即审即毕”,审核流程全程自动,审批结果当场可见,对于其余流程则转人工进一步审核。同时电局数据即时反写至税务内部系统,由税务部门及时发起后续流程,人机协作加快退税到账。

  一键审批的背后,是创新“动态信用+动态风险”运用场景,开展差异化管理。我们创新打造“四位一体”筛查模式,通过税务总局“双动体系”、通用监控指标、自选监控指标、后续管理指标进行四轮扫描。利用双动体系,实现高、中信用低风险纳税人初步筛查;通过通用指标,剔除高风险事项;增加自选指标,加强财务、申报数据关联筛查;设置后续指标,筛选高频高靶向性事项,提前防范风险。

  通过“双动模式”,将企业的纳税信用化为实实在在的应用条件,实现了“信用有价”,同时对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采取“高风险高金额纳税人预先核、中风险中金额纳税人重点核、低风险低金额纳税人自动核”的方式,实现退税审核工作分级分类处理。

  一键审批的背后,是运用“数据+规则”驱动,不断跑出退税加速度。我们按照“白名单式管理、联动化运行”的思路,推动退税审核工作由“流程驱动”向“‘数据+规则’驱动”升级,实现退抵税费高效化。

  白名单式管理,“退税找人”精准推送。经前四步筛选通过的纳税人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一张“白名单”,变以往的“人找退税”为“退税找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向白名单中的纳税人推送退税提示信息。纳税人登录电局后,快速链接到退抵税费申请界面,对系统预填退税金额、退抵税费方式、银行账号等信息进行确认,选择“同意”即自动生成退税申请书,点击“确认”即发起退税申请。联动化管理,退税按下快进键。退税受理部门、审核部门、征管部门、收规部门和法制部门积极联动,共同助力打通审核环节,对申请文书形式、纳税人承诺表述、征管风险信息提示、内外网互联安全等方面合力规范和管理,优化退税审核流程,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据统计,截止10月,静安区税务局已完成了202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10万元以下的企业2300余户,其中通过智能退税系统完成的退税企业达1767余户,智能退税通过率达76.66%,退税金额为659.13万元。去年同期以人工审核完完成退税为1158户,审核效能大大提升。当向企业征询智能退税系统意见建议时,企业如是说:“退税申请操作说明简单明了”、“按操作说明十分钟就能搞定了”,“退税第二天就到账了!”。

  智能退税系统试点以来,有效解决纳税人的“难点”“痛点”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金,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助力主体经济发展,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让纳税人的满意是我们静安税务的宗旨,纳税人对我们的赞扬就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静安税务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不懈搞创新、坚定不移优服务,持续探索多维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以一抹税务蓝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色添彩。

  排名7

  出台服务保障复工复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区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复工复产,长宁区法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当前市场主体面对疫情影响和复工复产迫切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关于司法服务保障复工复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围绕保护诉讼权利、维护公平正义、呵护市场信心三个方面提出十大行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长宁奋力打造“四力四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诉讼服务再进一步

  一是开展诉讼指导行动。组织专门团队办理涉疫案件,强化对市场主体参与诉讼的依法公平指导。整理诉讼指引,针对涉疫案件办理规范等进行重点提示和指导。

  二是开展线上诉讼行动。组建在线办案技术支持“零时响应群”,落实全流程网上办案技术配套与综合服务保障。制发全流程网上办案云端应用手册,破除市场主体参与诉讼的渠道障碍。

  三是开展要素诉讼行动。探索商事纠纷要素式立案、要素式诉讼、要素式文书,进一步满足商事主体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

  (二)审判质效再进一步

  四是开展调解优先行动。对涉疫案件实行“调解优先、能调则调”,降低企业参与诉讼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建立涉疫纠纷高速调处绿色通道,负责处理涉疫案件的集中立案和诉前调解。推动涉疫案件诉前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的高效无缝衔接。

  五是开展产权保护行动。充分重视疫情背景下市场主体的产权保护,妥善审理相关案件,鼓励市场有序竞争。加大对涉疫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促进创新发展。

  六是开展善意执行行动。出台《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执行工作指引》,强化公正执行、善意执行理念。举办涉疫涉民生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打击拖欠劳动报酬、拖延执行、规避执行等恶意行为。

  七是开展质效提升行动。针对营商环境评估内容,强化审判管理,提升食品质效,切实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司法服务的公正和便捷。

  (三)审判延伸再进一步

  八是开展专题调研行动。对辖区重点企业及困境企业开展针对性调研走访,准确把握企业复工复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司法关切。加强涉疫案件识别,实行院、庭两级专项列表管理,抓实涉疫案件研判,及时解决相关法律适用疑难问题。

  九是开展案例指引行动。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等平台职能作用,重点提炼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符合法治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有助企业脱困的裁判规则和典型案例。举办典型案例发布会,指引市场主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恢复正常经营。

  十是开展诉源治理行动。制发网络消费司法审判白皮书、发布互联网空间行为规范、司法诊断报告等,帮助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围绕企业复工复产关注的债务偿还、企业融资、劳动用工等实务法律问题,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为市场明规则、稳预期。

  三、具体成效

  通过发布诉讼指引和典型案例,为诉讼主体提供指导,并通过微信等平台公布,为市场主体提供指引。通过“零时响应群”,为市场主体解决在线诉讼问题40余个。通过深化完善限制消费宽限期等工作机制,为困难企业纾困解难提供窗口期。通过涉疫纠纷高速调处绿色通道,依法稳妥化解涉疫纠纷8件。长宁法院将继续推动十项行动落实,从诉讼服务、审判质效、审判延伸等方面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排名8

  “益”企助企 “律政联商助企”法律服务团

  持续为企业发展“支招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恢复和发展,司法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依托法律服务联合会,成立“律政联商助企”法律服务团,“益”企助企。

  法律服务团吸纳了专职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公证员等法律专业资源,分成刑事、劳动争议、公司法、知识产权、税法、涉外6个专业小组。自今年成立以来,持续为产业集群、商会所属企业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法律服务。

  “问答+索引”,“一份指引”助力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团队编制《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指引》,对涉及企业复工复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分劳动用工、合同履行、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公证服务5大专业领域进行汇编整理,采取“一问一答”和“政策索引”并行的模式,为企业正确理解和适用有关法律政策,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提供法律专业保障。

  “把脉+开方”,“法治体检”防范法律风险。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微信平台对企业进行法治需求调研,为制定服务企业方案提供方向和目标。优化法治体检内容,建立“一企一档”,根据企业需求形成6个领域2.0版本《法治体检项目表》,为企业精准“搭脉问诊”,帮助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法律风险,最终形成法律意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持续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线上+线下”,“定向说法”传播法治声音。利用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等多媒体平台,法律服务团队以“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主题录制普法小视频、撰写普法推文、参与《法在身边》线上直播、参与《律师说法》栏目等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开展“线上说法”,广泛回应企业关切。

  面向产业集群、商会提供法治课程“菜单式”供给和“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企业动态需求,形成符合区域特点和企业需求的讲座60余讲。参加“益企·暖云间”2022年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等,针对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开展法治讲座。

  “组团+分工”,“专业力量”助推纠纷化解。在建立“法律服务进产业集群”工作机制和“百所联百会”联系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法律服务团队根据专业领域指派律师参与产业集群、商会涉疫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深入重点企业应对员工诉求、正面引导依法维权,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依法防疫。在某街道试点成立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法律服务团队律师纳入调解员队伍,为企业常态化提供调解服务,进一步提升矛盾化解成功率。

  排名9

  健全政企沟通机制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近年来,崇明区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完善5项长效机制,开展多项“政企面对面、服务心贴心”活动,通过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政企协商机制,当好“解忧协调员”。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崇明区民营企业家协商沟通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家恳谈会、走访调研、常态化座谈、教育培训和定期通报等5项长效机制。成立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定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将涉及本区产业发展、投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24个区级部门和18个乡镇纳入联席会议组成单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巩固“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当好“金融服务员”。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化落实“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举行政策性融资担保市区联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与12家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举办“以普惠金融,助民企发展”系列沙龙活动,全区参与合作的基层商会、协会数量达24个,推动各项金融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助力民营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

  (三)建立“亲清直通车”制度,做好“信息联络员”。创新建立“亲清直通车”信息直报工作制度,拓宽建言信息收集渠道,该制度建立以来,收集问题66条,已办结26条,转交相关部门办理40条。开展崇明区“红色助企直通车”经济恢复重振系列政策宣讲会,针对疫情期间就业补贴、房土两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惠企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切实打通政策入企的“最后一公里”。

  二、取得成效

  (一)政企沟通更加高效。2021年至今,区级层面共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10次,先后邀请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加强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听取企业对政府及各部门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分析经济形势,了解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0余项,向政府部门反馈意见建议73条,为民营企业及时纾困解忧。

  (二)助企稳企更加有力。截至目前,市担保中心平台为崇明企业贷款662笔,贷款金额20.47亿元。今年疫情期间,为加大金融纾困力度,为企业“输血供氧”,崇明区联合在崇银行线上举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政策宣讲会9期,解读相关金融政策,并建立“一商会一专员”金融服务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商会,提升融资服务精准度。

  排名10

  深化“体验官”机制建设,营造浓厚营商氛围

  今年以来,普陀区积极落实市区两级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要求,深化机制建设、强化社会监督,聘请一批热心专业人士作为“体验官”,精准识别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改革堵点、政策难点、服务痛点、监管盲点,助力全区打响“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品牌。

  一、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机制,汇聚协商共建的营商合力。形成普陀区“体验官”工作安排,邀请一批热心人士参与到营商环境建设中来,强化常态化社会监督。7月底,首批企业服务、帮办代办的20名一线工作人员加入,并由区领导现场为“体验官”代表颁发聘书。后续,持续加强人员队伍储备,新增 8名企业家代表,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面。通过组织培训和沙龙、常态化收集意见建议等形式,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营商环境建设。

  二是问题导向,找准企业办事创业难点。截至目前,常态化收集梳理“体验官”诉求三十余条,集中在助企纾困政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等领域,同时,结合市对区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测评等各类调研走访中暴露的短板弱项,针对企业反馈的共性问题,分领域召开专题沙龙,邀请“体验官”现场“吐槽”,区内相关部门直面企业发展诉求。

  三是闭环管理,回应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依托“体验官”沙龙等活动,相关部门现场开展诉求回应、问题解决和政策宣传等工作。针对现场未能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解决机制,发挥区营商环境建设联席会议、领导干部陪办帮办等机制作用,建立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发现、反馈、处理的闭环管理机制。针对市级权限范围内的,依托市区两级“体验官”工作机制,及时反馈给市相关部门。后续,还将针对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行业发展的普遍性难点,推动共性问题在区营商环境方案6.0版编制中得到制度化解决。

  二、实际成效

  自2020年长风新村街道在全区首创营商环境“体验官”以来,普陀区持续深化机制建设、加强人员储备、拓展服务内涵,截至目前,已正式聘任28位“体验官”,直击企业现实需求和政务服务不足。

  9月29日,举行“体验官”第一次沙龙活动暨助企纾困政策专场,区内8名“体验官”、6家部门受邀参加,市发改委、市企联领导莅临指导。围绕市区两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现场就企业贴息贷款额度、惠企政策线上宣传受理渠道、高层次人才认定、援企稳岗政策、发票开具等进行答疑解惑,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后续,还将充分发挥“体验官”作用,收集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在生产经营、项目落地等方面存在的意见建议,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普陀精神,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