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天津市政务服务办、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湖南省编办、重庆市政府电子政务办、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云南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宁波市住建局、青岛市电政信息办、青岛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厦门市政务中心管委会、厦门市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部署,更好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服务,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征集并评选出浙江、北京、青海、四川、重庆、河北等6省市在线平台创新应用典型经验,现予以全国推广,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审批数据共享,加快实现“一网通办”

  实现投资审批“一网通办”是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投资审批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制度,并依托在线平台投资审批管理事项统一名称和申请材料清单,明确投资审批数据共享路径和机制,加大在线平台与相关审批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力度,加强“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尤其对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前置要件等申报材料,探索实行“电子证照互认,网上统一流转”,进一步减少企业重复提交、部门重复核验,不断提升投资审批服务便利化水平。

  二、着力优化审批服务,不断改进事中事后监管

  服务好投资主体是在线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在线平台深化应用的基础。各地要以典型经验为借鉴,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和拓展在线平台建设应用的路径,大力提升在线平台在宣传法规制度、支撑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助力企业融资、加强项目调度和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监管的精准性,将在线平台打造成为涵盖投资决策、项目调度、建设实施、投资服务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在线平台创新应用

  各地要以本次宣传推广在线平台创新应用做法为契机,完善本地区在线平台应用工作机制,加大部门协调力度,督促各应用管理部门依法使用在线平台,并通过在线平台及时组织填报项目审批、开工建设、建设进度、竣工等基本信息,加快推动本行政区域内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持续总结各地在线平台创新应用成果,及时予以宣传推广;对建设应用在线平台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地方,将予以通报。

  附件:浙江、北京等6省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创新应用典型经验.pdf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20年12月30日

  浙江省依托在线平台优化审批服务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是浙江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建设的改革初心和最终检验标准。浙江省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主动服务理念,持续迭代建设在线平台3.0版本,最大程度“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最大程度创新提升服务投资主体水平。

  一、整体智治:建设省市县一体化在线平台,为全省企业提供最普惠便利服务

  (一)实现一个系统审批。坚持“先立后破”,除保留6个省级3个国家统建系统与在线平台3.0实时对接外,对其他123个(包括11个市工程建设审批系统在内)数量众多、技术规范不一、孤立的审批系统,集成优化为“一个系统”;嵌入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全省施工图联审系统,支撑带图审批功能,实现了“一个政府”整体对外审批服务,突破了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数据分割”的局面。目前,省市县16个条线已经全覆盖,全省共有1921个审批部门、约1.5万名审批人员、超25万家企业用户,共同应用在线平台3.0进行项目申报和审批。

  (二)实现一张清单管理。为配合“一个系统”审批,浙江省统一了全省投资项目的审批事项、审批流程、报批材料的标准,形成全省统一的审批事项清单,明确全省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和统一办理材料。

  (三)实现“两个包”全程共享。规范应用项目代码,通过“一项一码”关联项目全流程办理材料,应用“三个电子”(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归档)。将政府出具批文统一归纳到证照包,将业主申报材料统一归纳到材料包,“材料+证照”全程共享,实现“两个不得”(即凡是政府部门出具的文件,不得要求项目单位另行提交;凡是项目单位提交过一次的材料,不得要求项目单位重复提交)。从办件情况统计,政府部门已共享批文42153份次。

  二、利民为本:简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最优化服务

  (一)按照“大胆探索”理念,先行先试低风险小型项目“一表”审批。基于在线平台3.0框架,对标世行标准,在杭州、宁波、金华、衢州等四个地区上线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模块,探索20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的“极简审批”。低风险小型项目每个阶段企业只需填报一张申请表,提交一次材料,实现“一表审批”。

  (二)按照“数字赋能”理念,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地”数字地图。聚焦“标准地”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少、市场主体参与面窄等企业关注的问题,大力推广应用浙江省“标准地”数字地图。面向全社会提供工业项目“标准地”准入要求、出让成交信息等服务,实现政府“带标招商、一次告知”和企业“看图下单、一图打尽”,构建“不见面、菜单式”“标准地”招商新模式。“标准地”数字地图企业访问量累计达6.3万余次,已推介工业项目“标准地”1376宗、7.86万亩。

  (三)按照“争先创优”理念,率先探索“亲清在线”新型审批模式。衔接在线平台3.0,杭州市按照“最少企业填报、最简审批流转、最短审批时限”的要求,对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先行先试智能化审批新模式。构建数字化的流程规则,逐项引导企业办理;企业与平台交互的事项以“三证一表”(备案表、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为代表,7类事项由“企业申报办”变为“政府内部办”;加强业务优化整合和并联处理,将原来全流程审批的31个工作日,压减到6天9个半小时;协同范围向前延伸至土地招拍挂信息和履约监管协议,向后延伸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

  三、精准便利:有效支撑投资项目快速落地,助力企业便利化融资

  一方面,按照“巧用活用善用”理念,湖州德清实现投资项目服务优质、高效、精准、主动。湖州市德清县依托在线平台3.0,在项目服务、审批流程、数据协同应用上改革创新,深化“一窗服务”代办员制度,打造项目经理+镇(街道)代办模式;搭建网上审批快速路,限时办理审批手续,全力提高企业满意度。截至目前,已有1740个项目进行网上申报办理,一般工业项目审批速度提速率达50%以上。

  另一方面,按照“一阶段一件事”服务理念,宁波海曙全面实施投资项目100%“阶段申报”,加快助力企业融资。推行“阶段申报”。从赋码到验收分四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部门牵头、一张清单、一次性收件,并联办理,限时办结,大大减少办理时间。探索“模拟审批”。项目单位可同步开展方案论证、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极大缩短了项目前期审批时间,加快助力企业融资。浙江省依托在线平台开展利企便民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浙江省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间”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截至目前,全省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目录精简10.6%;审批申报材料减少50%以上、审批环节减少20%以上、中介费用减少30%以上,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验收审批“最多80天”实现率为100%。

  北京市着力提升投资审批效能全力打造固定资产投资审批“一网通办”

  北京市坚持以“便利企业办事”为目标,聚焦企业办理固定资产投资审批事项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结合发展改革部门业务属性和企业需求,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力打造北京市发展改革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全覆盖、全流程、全在线”的“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为企业办事减成本、提效率、优环境。

  一、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有效提高投资审批效能

  (一)减时间。优化提升内部审批流程,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方案核准等涉企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总体压减近70%,大幅提升投资审批办事效率。

  (二)减材料。利用数据共享方式,汇集各类电子证照和基础信息,实现对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等投资审批前置要件的电子证照复用,对法人和自然人身份等基础信息在线核验,大幅精简办事申报材料。其中,涉企高频事项申请材料精简效果尤为突出,如“城建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申请材料由此前的97份减少至2020年底的12份。

  (三)减环节。在北京亦庄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三城一区”等试点区域,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事项的“承诺制”改革,企业可通过承诺方式直接获取项目批复文件,大幅提升审批效率,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投资审批便利度

  (一)全程网办,切实做到企业办事“零跑腿”。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政府投资审批等固定资产投资审批事项全网通办、全程网办、网上深办;全面打通接件、受理、办理、反馈、送达、电子证照下载等全过程在线办理环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全覆盖、全流程、全在线”,极大缩短了企业群众办事的时间,降低了企业“跑腿”成本,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办审批”。

  (二)推广应用电子印章,不断提升网办深度和办事便利度。通过制作涵盖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审批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印章,完成与北京市电子印章系统对接,率先将电子印章调用、电子证照下载和复用、政务数据共享等功能应用到北京市发展改革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在办理固定资产投资审批过程中可在线即时下载电子证照,有效减轻企业多次重复提交材料的负担。

  (三)掌上申报、免费认证,持续拓展延伸“一网通办”服务链。为应对新冠疫情,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以“减少人员聚集,保障项目审批”为目标,推出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微信小程序“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咨询、申报、查询、办理、送达的全流程“掌上办”服务,并将逐步借助手机盾身份认证技术,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一键登录”“免费认证”服务。

  三、坚持以在线审批为主线,持续优化投资审批服务

  (一)以线上办事为原则,深化“互联网+”审批服务模式应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依托发展改革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积极推行以“线上办事为原则,线下办事为例外”的理念,让企业办事更高效。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依申请办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事项年度网上办理率已占全部涉企投资审批项目的91%;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批事项年度网上办理率已占全部政府投资审批项目的94%。

  (二)充分利用企业办件数据分析,刻画企业肖像提供定制化服务。依托大数据分析,面向企业提供集办事引导、智能咨询、消息提醒、在线互动、政策推送、文件管理于一体的立体化“云服务”,切实便利企业办事。构建基于企业“肖像”的定制化“云空间”,为企业提供查询、应用、获取、保存所需政策信息及相关电子证照的服务,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多头、重复提交申报材料等痛点问题。

  (三)探索利企便民服务新模式,运用AI手段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化服务体验。创新应用AI智能识别技术,找准投资审批服务的堵点问题,全面梳理发展改革系统行政职权事项,将“权力清单”与企业群众需求建立起对应关系,优化事前咨询服务,通过提取高频需求关键词,精准获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和咨询内容,自动推送“全流程”事项办理方案,打造AI智能小助手。

  青海省以在线平台为主抓手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

  近年来,青海省以《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为基础,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为主抓手,以“清单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为核心理念,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创新打造青海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升级版。

  一、围绕“清单之外无审批”,健全改革政策体系

  一方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出台《青海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投资“审批破冰”工程的意见》,以此为核心,同步印发“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对应材料清单、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并提出了“审批标准化、报建简便化、平台规范化、服务便民化、监管常态化”,以及“统一审批事项清单、审批材料清单、规范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实行并联审批”等“五化”“五统一”改革要求。

  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出台统一申报材料模板、批复文件模板,以及规范“先建后验”、承诺制、技术审查、强制性评估、“一次性补正”、审批流程等方面的9个配套政策文件,搭建起支撑改革的“四梁八柱”。同时,为推动政策落实落细,青海省成立了省长牵头抓、常务副省长具体抓、其他副省长配合抓的领导体制,省发改委组建专班,印发台账,按月调度,年终兑现奖惩,紧盯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二、依托在线平台创新应用,破解投资审批“中梗阻”

  (一)探索容缺审批。推动出台投资项目“容缺+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意见,对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29个审批事项实行“容缺+承诺制”改革,依托在线平台提供“容缺办理”服务,倒逼审批部门提升效率。

  (二)开展集中审批。将每月第2周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审批周”,依托在线平台开展集中并联办理,实时调度跟踪项目办理情况,大幅提升审批效能。截至2020年底,集中审批了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79个重大项目。

  (三)压减审批时间。采用“两分法”压减审批时限,一方面,区分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强制性评估,分别明确办理时限。另一方面,就行政审批,区分主线、支线审批事项,采用“主线串联审批、支线并联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间。

  三、推动在线平台迭代升级,矢志攻坚“平台之外无审批”

  (一)推动在线平台迭代升级。2020年4月,新版在线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全面实现项目智能申报、审批协同联动、线上下达签批等核心功能,互联互通国家在线平台、省信用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电子证照库等系统,开发上线在线评审、中介管理、手机APP等模块。目前,全省发改系统已率先开展在线审批,彻底结束了线下审批的历史。

  (二)对接联通其他审批系统。按照“一网通办、全程在线、一个入口”原则,采取在线平台与各审批系统充分交互、多方共享的模式,重点与其他投资审批专业系统实现对接。目前,已实现对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环评申报审批系统、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等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数据推送,打通了信息“孤岛”。

  (三)持续加强平台应用服务。组建在线平台服务中心,开通“96301”热线,实时开展项目预审、业务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全方位加强平台应用。各级发改部门固定1—2名专职人员开展平台应用,上下协力共同支撑“审批破冰”。总体看,青海省投资“审批破冰”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审批事项有效精简,先后取消调整37项行政审批事项,104项政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审批时间大幅压减,审批时间由改革前的平均230个工作日压减至80个工作日;在线审批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共在线办理审批事项3728项,已办结3412项,办结率91.52%;数据堵点有序打通,实现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融合对接,以在线平台为统一入口、统一出口、一网联办、信息共享,实现了审批全周期闭环管理。

  四川省依靠数字赋能推动投资审批、监管、服务全方位改革

  四川省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大趋势,突出需求导向,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探索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创新运用,依靠“数字化”赋能,加快构建投资审批“全流程一张网”,实现投资审批、监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一、依靠“建制度”,推进投资审批数字化转型

四川省以办成项目审批“一件事”为目标,推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将项目审批外部流程与内部流程全部纳入平台“一网办理”,引领投资审批工作“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推动事项流程精细化。全面梳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明确法定依据、受理范围、申请条件、审批标准、申请材料、办理程序及时限等审批要素。将招投标事项核准、委托咨询评估、征求部门意见、批文制发等审批业务内部办事环节全部纳入平台办理流程。

  另一方面,实现运行制度规范化。制定投资审批运行标准流程及操作规范,实现投资项目审批网上办件、流转,实行审批精准计时、全程督办,形成一套完备的运行规则和业务制度配套;编制权限内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办理工作手册及批复文件格式文本。

  二、着力“强技术”,支撑投资审批“网上办理”

四川省不断完善在线平台功能,围绕投资审批网上办理,不断加强技术支持。

  (一)构建完整“网上办”路径。打通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线平台和机关协同办公平台,全面覆盖项目单位、中介机构、审批部门,形成业务前后协同、数据联通共享的网络服务体系。

  (二)强化全程“可追溯”功能。发挥全流程无纸化在线办公系统的网上协同能力,新增OA系统自动产生办件代码、自动归集办件进度和自动出文归档功能,杜绝线下办理、补录办结,结合督查督办系统开展时限管理和跟踪督办。

  (三)升级信息“即时传”服务。通过审批业务的全程在线,实时推送办件进度、沟通反馈办件信息,实现对项目单位的个性化服务;通过网上批复文件主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共享,实现对投资项目基本信息的自动维护,确保项目审批信息自动实时更新。

  三、对标“新需求”,织造数字发改一张网

以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整体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涵盖项目规划、项目储备、事项审批、投资计划、开工建设、实施进度监管、竣工验收、投资综合等功能的“投资项目一张网”。

  一方面,根据各方需求建立数据标准清单。在建立发展改革系统内部需求清单和企业、政府部门等外部需求清单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标准清单”,对业务需求进行综合归纳,厘清各项要素指标,形成业务数据标准,确保数据唯一性、准确性、共享性。

  另一方面,推动全周期数据的共享应用。以“一张网”为框架,以建立多维度数据库为基础、以中台技术为支撑扩展业务数据应用场景,在最广泛范围内推动各方数据汇聚。同时,借助大数据、云搜索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支撑和指标建模技术支持,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好找、好用、好看、实时和共享”。

  四、拓展“新功能”,投资审批服务取得新提升

依托在线平台,不断拓展新功能、实现新目标,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动力支持。

  一方面,审批效率取得新提升。四川省依托在线平台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质效提升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10月底,省发展改革委共办结“最多跑一次”事项308件,平均办结用时47.5个自然日(含转外咨询评估时间)。

  另一方面,支撑保障取得新进展。四川省依托在线平台打造新基建项目库,5G基建项目、特高压项目、大数据中心项目、人工智能项目、工业互联网项目等分类入库。截止2020年10月底,共入库项目数量1349个,合计总投资6千亿元。

  重庆市加快“智能”“多维”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强化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重庆市坚持服务优先,立足政府、业主、中介等各类投资主体,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为抓手,全面深化各类业务应用场景。特别是,重庆市聚焦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调度、政府投资计划管理等关键领域,创新拓展平台功能,实现了“智能”“多维”的数据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坚持用数字思维融合数据资源,助力政府“高效管”

坚持用数据治理思维,将审批、资金、计划等投资管理行为解构形成标准化数据颗粒,利用信息化技术重新排列组合,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管理场景,实现投资项目“要素化管理”。

  一方面,积极与财政预算对接,强化资金要素监管。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行业部门,依托在线平台编制形成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项目清单,实现与财政预算安排系统的有效对接。过程中,发展改革部门统筹项目建设时序和要素保障的“轻重缓急”,形成项目建设的任务目标,行业部门复核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功能条件等技术指标,财政部门明确政府出资责任对应预算指标。通过年初“发改定目标、部门定指标”,年中对投资计划执行与预算资金支付系统实行联动监管,进一步统筹好“项目池”和“资金池”对接平衡。2018年以来,已统筹编制财政性资金投资计划6000亿元,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需求。

  另一方面,积极与规划用地对接,强化空间要素监管。打通在线平台和“多规合一”系统,将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33个图层信息接入在线平台,指导项目单位带图申报政府投资计划,提前了解“三线一单”等红线要求。通过将项目与图层叠合到一个应用场景,变项目业主线下多头跑为行政部门线上联合审,采取空间协同方式,将项目用地选址、征地拆迁等遇到的困难尽可能提前化解,扫清项目“梗阻”。目前,市级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规划约560个项目的空间分类复核已完成,有利于推动项目加快实施。

  二、坚持用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助力项目“智能管”

为强化监管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重庆市坚持站在企业视角设计对话场景,将管理要求内化为系统程序,企业填报项目基本情况后即可由平台自动识别、办理。

  一方面,建立常见问题的智能化处理机制。为更加有效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重庆市将用地、规划、设计等手续办理,以及征地征拆、管线迁改、渣土处置等建设事项协调常见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事项、内容、责任单位、协办单位等核心要素,内化为程序、形成27类处理模型。项目单位通过平台提出需协调解决事项后,平台即可以数据自动比对分析代替传统人工核查,自动分派给对应责任单位限时办理代替人工分解。平台将于每月25日自动发送短信提醒反馈工作进展,实现重大项目分级分类数字化调度,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另一方面,强化关键时期的智能化调度手段。强化重大项目“云调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在线平台及时掌握、动态保障重大项目劳动力、材料设备、防控物资等需求,按周调度重大项目复工、人员到岗、材料设备到位等情况,有效打消了企业复工复产顾虑,为全市重大项目在20天实现全面复工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在线平台的有力支撑下,资源要素投放更加高效,重大项目建设更加规范,投资运行更加平稳。2020年1—11月,重庆市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3475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01%,较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为加快投资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用大数据创新监管,促进治理“现代化”

重庆市依托在线平台持续加强改进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完善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加强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共用。充分用好部门项目统一代码,根据项目代码由系统对各部门已办理行政许可事项进行自动关联,形成项目审批数字档案,实现全过程监管。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平面审批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将线下审查、审批的关注重点聚合到线上一个平面,既方便部门第一时间掌握不同部门的管理和进度要求,形成监管工作合力,又方便企业实时掌握项目前期办理情况和审批要求,积极配合部门加快审批服务,提高工作效能,实现规范管理。

  河北省搭建在线“金融广场”助力投资主体便利化融资

  河北省坚持把建设应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一直以来,河北省积极完善在线平台功能、拓展应用领域,特别是为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利用在线平台搭建“金融广场”,有效解决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银企双方一致认可。

  一、搭建银企对接新渠道,促进银企高效对接

  (一)搭建企业资金需求发布区。企业通过在线平台填写项目基本信息时,如有资金需求,平台将切换至相应页面,企业可按需要填写资金需求金额、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基本信息,提交后项目信息和需求信息将自动转至企业资金需求发布区。如需进一步推介,平台会将信息精准推送给金融机构。

  (二)搭建金融机构信息发布区。金融机构可通过“金融广场”发布金融产品和案例,介绍信贷政策、产品特点、适用范围、申请条件等。平台自动对金融机构发布的产品按照额度、期限、担保要求等进行分类,方便企业查询,并快捷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

  (三)搭建智能查询区。将在线平台18万个项目按照行业、投资额、投资主体、项目类型、批复进度等精细化分类,将“大盘子”变为“小格子”,对金融机构特别关注的省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PPP项目、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以及重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技术企业等进行身份标注。金融机构可按照平台对项目的分类,实时查询项目基本信息、法人信息、批复和信用信息、项目进展等,更加精准、便捷地找到项目。

  (四)搭建在线洽谈区。在线平台可自动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匹配金融需求,及时向双方推送定制化信息,企业在浏览金融产品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在线联系金融机构进行线上洽谈,并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进行评价。

  二、拓展在线平台服务领域,推动解决融资难问题

“金融广场”上线一年多以来,得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路径支持,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聚焦项目融资痛点问题。为解决“金融机构找项目难,企业找融资产品难”这一难题,“金融广场”精准发力,为银企双方搭建起一座“信息桥梁”。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金融广场”为金融机构展示自身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到处找项目”,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体现了主动服务、数据共享的开放精神。

  (二)建立银企双方便捷对接渠道。“金融广场”充分发挥在线平台数据资源优势,为各类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顺利对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台。截至2020年底,在线平台共入驻金融机构82家,发布金融产品26个,推介项目293个,总投资1860亿;促成企业与金融机构线上对接214次;发布推介PPP项目143个,总投资2858.07亿元,签约率79%。

  (三)拓展在线平台应用领域和空间。随着在线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在线平台已具备在线审批、监管、调度、虚拟指挥、视频采集、智慧项目APP、中介超市、民间投资推介、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其中,“金融广场”不仅方便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在线平台的影响力。2020年2月,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同志、省长许勤同志到省发展改革委调研时,对在线平台积极创新应用功能、拓展应用场景等给予充分肯定。

  三、继续完善平台功能,为银企双方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河北省将继续围绕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在线平台数据资源,不断完善“金融广场”功能。

  (一)持续调研银企双方需求。利用在线平台“微信服务号”,定期向在册企业和金融机构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各方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的线上产品。

  (二)持续汇聚数据资源。利用在线平台项目信息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汇聚市场监管、土地、住房、税务、社保等行业领域信息,为银企双方顺利对接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三)持续优化和完善线上体验。继续优化“金融广场”在线发布、精准推送、线上互动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分析,让银企双方线上体验变得更加顺畅、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