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7-2020)》已经市政府五届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7-2020)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电子政务科学、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与政府高效履职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快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智慧宿迁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市电子政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围绕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业务协同、政务服务、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基础与应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电子政务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立以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宿迁市市级政府投资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实施标准。各县区成立电子政务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进一步理顺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主动参与并积极运用电子政务开展工作,电子政务考核评估等机制相继建立完善,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良好格局。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联结市级部门116个,市级电子政务内网启动建设;市政务服务云平台实现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热线、效能监察“五位一体”运行,成为承载网上政务服务的中枢系统和监管中心,129项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建成统一技术平台的政府网站群,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宿迁”与71个部门子站实行统一管理和运维,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率先实行企业注册登记“四证(照)一体”并联审批,创新启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证一号”改革,进行“一次申报、同步审核、一体发放”,实现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双减负”;建立联动监管信息平台,与并联审批平台、查处无照(证)经营平台整合运行,覆盖市级部门52个,实现职能部门间信息实时传递与无障碍交换;市、县(区)统一的网上政务大厅开通,所有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汇集上网,虚拟大厅和实体大厅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整合12345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覆盖的管理体系,实现群众诉求“一号受理、一网办理”;“宿迁之声”政务微博和微信开通,位居“人民日报”政务指数排行榜百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政务微博路在何方”高层论坛,推进全市政务微博微信集约联动发展,微博广场642家和微信广场300家部门和机构实行矩阵化运营,拓展了信息公开渠道。社会治理信息化能力不断增强。市、县(区)两级数字化城管系统相继建成,监督指挥中心与各部门协同运作,有效提升了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一网两库一平台”信用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创建“诚信宿迁”网站、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共建共用数据归集机制,市级归集部门和单位达到66家,归集事项超过635类,整理入库数据近1.5亿条,同步建立“信用宿迁”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逐步拓宽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的覆盖面,信用信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筹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建设与管理等环节职能和职责不统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相关部门缺乏协调,工作统筹力量聚合不够。集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行业、各领域网络和系统建设标准不一,超过60%的部门建有业务专网,“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数据资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和业务协同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在市级层面形成统筹规划。市级138个主要业务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的不足10%,三个及以上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不足5%。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中,80%以上应用效率不高,约65%的单位业务数据累积刚刚起步;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供公共服务、推动数据开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支撑作用较弱。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与电子政务快速发展需求相比,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不高,约30%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难以充分保障网络及数据安全,关键信息系统面临设备被监控、数据泄露及系统遭受攻击的威胁。

  (三)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电子政务政策机遇最多、内生动力最强、发展环境最优的有利时期。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将电子政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电子政务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就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建立与政府履职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政府治理能力,并从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深化应用、信息安全、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促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互联网+政务”形态明晰。随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不断突破,正在催生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产品化、平台化、协作化,有力推进电子政务理念创新发展,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

  (四)现实需求

  信息化迅猛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经济社会及政府改革影响日趋明显,必将推动我市电子政务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新兴形态的转变。从技术驱动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平台化、关联化和智能化“新常态”。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公共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社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的愿望更为迫切,亟需政府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公共服务。从政府建设来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自身在提升决策信息服务水平、优化政府业务流程、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政务已由业务办公的支撑工具发展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创新手段。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紧扣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立与信息化时代政府履职相适应的电子政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1. 总体规划、协调推进。根据国家、省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电子政务发展特点,在兼顾部门特色的基础上,统筹做好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格局。

  2. 需求引导、深化应用。围绕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强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效能。

  3. 资源整合、创新驱动。集中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进集约化建设。结合公共服务改革和政务运行机制体制创新,顺应“互联网+政务”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政府运转效率和治理水平。

  4.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加快互联网与政府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拓宽电子政务服务领域和渠道,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成效。

  5. 建管并重、保障安全。正确处理建设、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深入开展需求分析,细化建设方案,科学组织建设,实施绩效管理,强化技术防护,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项目建设发挥实效。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电子政务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决策和智慧应急“五位一体”能力体系,满足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需要,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电子政务应用更加普及,社会民众获得更好的应用体验。

  ——集约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市级机关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基本完成,全市乡镇(街道)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率达到100%,95%以上非涉密信息系统在电子政务外网运行。建成电子政务内网平台,90%以上涉密信息系统迁入运行。

  ——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不断创新政务信息公开方式,扩大政务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政务公开信息100%实现网上发布,“两微一门户”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建成“宏观经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征信”五大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全面建成;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序开展;公共信息资源有序开放。

  ——大数据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市政务数据中心,探索大数据在公共服务、信息惠民、社会管理、政府监管、政府治理方面的应用,推动重点领域政务大数据运用实现突破。

  ——“互联网+政务”提质增效。通过对各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加速推进互联网思维、理念、技术与政务的深度融合,打破部门隔阂,归集分散的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与效能。

  ——公共服务能力普及深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服务不断扩大和延伸,初步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共享开放的集约化建设

  1. 构建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延伸至乡镇一级,除涉及国家秘密的网络外,逐步取消市及市以下其他专网;省及省以上应用系统原则上在市电子政务外网上部署,实现电子政务外网综合利用。加快跨网安全接入平台建设,加速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安全可控融合,促进移动办公、公共服务、现场执法等业务接入电子政务外网运行。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互联网统一接入,减少各部门和单位互联网出入口数量,加强互联网出口统一安全管控。继续推动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完善安全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内网全面接入。在此基础上,加快对现有业务专网和应用合理分类,分别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

  2.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统筹建设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的汇集整合和共享交换提供保障。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梳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明确政务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制定信息共享流程、标准及责任,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标准化。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监管,对各部门提供信息的数量、更新时效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 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

  完善市政府网站群,进一步整合市级部门网站,建成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主站,其他网站为基础支撑的若干子站,在市级层面形成主站引领、子站支撑、虚实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站服务新模式,逐步推动子站向栏目、频道等形式转变。推动各县区利用全市统一技术平台开办政府网站,县区各部门、乡镇(街道)不再单独建设网站,在本级政府网站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强化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应用,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政府网站综合服务能力。

  (二)推动“互联网+政务”的模式创新

  1. 创新提升政务服务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纵深发展,在政务服务云平台的基础上,将电子签章、CA认证、网上支付、电子档案等技术引入行政审批运行环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四级联动。推动电子证照库、“政务一卡通”在企业注册登记、投资建设、民生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互通,促进政务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依托省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资源,推动“双随机、一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监管工作依法有序。强化协同联动,共享证照信息,推动行政审批信息向监管平台实时传递、监管信息向信用库归集、信用信息向监管平台共享,实现部门间证照衔接、联动监管和执法协作。以“一张图”为基础,将城市规划要素在多规融合应用平台上拓展,不断推动规划成果综合运用。

  2. 创新推进协同办公

  建设全市网上协同办公系统,融入其他业务系统和政务数据,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覆盖,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网上办公新模式。扩展网上办公系统应用领域,建设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运用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警预测和评估研判,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强督查督办工作信息化建设,建成网上督查督办系统,实现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提高行政效能。参照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标准规范,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分中心,为全市政务部门的人员、设备、软件提供便捷的证书业务办理服务。建设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加强用户角色管理和部门分级管理,通过目录服务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行”。

  3. 创新建设应急平台

  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以空间地理信息及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在整合、利用全市范围内重点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图像采集、视频会议、应急指挥调度、风险隐患预警、辅助决策等应急业务系统,实现全市相关应急资源的共享共用以及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置。加强各县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及市相关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市应急指挥平台与县区、部门平台互联互通,不断拓展市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全市应急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化服务。

  (三)推动政务大数据的精细化应用

  1. 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

  加快建设市政务数据中心,强化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等能力,并与省级政务云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市政务数据中心作为全市各级政府共用的数据中心,各县区、各部门应用系统集中迁移部署,实现信息资源汇聚,为全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政府数据集中化管理、数据资源开放化利用提供支撑环境。

  2. 建设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库

  以国家和省级基础信息资源为基础,依托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信息记录和采集制度,扩展丰富政务数据,推进五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资源分类,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平台上部署。以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为重点,建设部门业务数据库和行业主题数据库,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库利用。加快建设企业电子证照库、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电子证照库,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法人唯一标识,推行全市电子证照综合管理,实现证照信息一次提交,所有政务场景通用。

  3. 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和利用

  建立全市统一政务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务数据有序、集中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务数据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盘活政务信息资源,提升政府智能管理能力和智能服务能力。探索开展一批大数据应用试点,以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管理、市场监管、信用管理、决策支持等领域的大数据开发应用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政务数据使用价值和使用途径,提升政务数据在经济管理、风险预警、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

  (四)推动感知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

  1. 深化智慧城市新理念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引,以信息惠民为核心,以智慧城市信息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改造升级城市智能感知设施,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实现城市中人和物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服务水平。将大数据引入城市管理,推进基于数据的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让广大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更多获得感。

  2. 打造城市服务新体系

  运用互联网思维,瞄准智慧宿迁目标,深化整合交通、医疗、社保、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建设成果,形成统一移动社会治理平台,提升群众的应用体验,展现电子政务对民众需求的动态感知、及时满足、随时反馈。依托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利用物联网、视频图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形成集决策、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升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建设智能化环境监控和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运行、智能化城市管理应用体系,实现城市空间和多维分析、移动执法、视频监控、车辆监控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工地管理、违法建筑及噪音监控管理等功能,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3. 提升民生普惠新服务

  以普惠共享为着力点,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养老、智慧食药监、智慧社区等领域的信息惠民工程,提升以人为中心的政务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发掘潜在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

  (五)推动广泛便利的公共服务

  1. 构建更加便捷的一张网

  围绕“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标,深化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满足“互联网+政务”的新需求,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化、高效化水平。加快建设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办事全渠道、服务全天候的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所有政务信息一张网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获取;所有行政审批一张网办理,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所有便民资源一张网集聚,优化用户服务体验;所有监督投诉一张网回应,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努力建成“一网一门一端一号一码”,让公众随时随地随需享受便利、畅通、全面的政务服务。

  2. 探索更加精准的服务模式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手机APP、微信、网站、热线、广电、社区信息屏等手段开展政务服务,破解民生痛点,让电子政务走进人们工作生活,打造群众身边的服务型政府。基于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引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认共享机制,实现群众办事相关证件电子化,实现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整合实名注册信息,建立全市公共服务用户账号库,并与省级用户信息平台实现互认,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专属空间,各地、各部门业务系统接入并对外提供服务,重点筛选与用户相关的证照、社保、医疗、信用等信息,以及水电气等便民服务事项,实现公共服务资源聚合、个性化需求定制和主动精准推送服务。创新资金结算方式,结合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多样化支付手段,搭建全市统一的网上资金结算通道。

  3. 拓展更加广泛的便民服务

  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点建设,公共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和村居,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公共服务事项基层一站式办理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重点围绕扶贫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同城通办、就近能办,开展自助办理、上门办理、帮办代办等综合性服务,加快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构建扶贫服务平台,对扶贫数据进行监测和研判,为精准扶贫提供数据支撑。

  (六)推动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

  1. 促进社会治理结构转型

  以电子政务为抓手,改进政府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部门协作能力,构建以事务为中心,行政流程集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扁平组织结构。加强基于政务数据资源的数字产品延伸应用,推进便民服务移动客户端、社会舆情观察平台建设,推广重大问题决策第三方咨询及可行性分析运用,探索建立政务数据资源众包、众创窗口,发挥社会参与治理的成本、效率优势,引导社会治理中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形成多元化协同治理模式。

  2. 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升级

  以网络问政推动决策模式创新,以信息公开推动监督方式创新,以新媒体推动公共服务形式创新,实现虚实社会空间全覆盖、联通共享、动态跟踪,提高社会治理系统感知、分析、评估、预警效能。探索政府网站建设新模式,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挖掘和梳理公众的共性需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宽公共服务形式,推进政务微博微信、政务APP等平台深化应用,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决策的力度,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政务服务。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深化社区管理、社务公开、社区医疗、家政护理、老人关爱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治理水平。

  3. 推动社会治理环境优化

  建设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扩大网上运行办事平台,实现网上申请办理、办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全程在线办理,实现政府权力事项网上规范运行,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体参与监督的机制,以业务协同系统为支撑、以移动社会治理平台为工具,强化政务监管信息化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增强部门协作能力,打通线上线下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监管覆盖的广度。建立社会治理监督反馈机制,强化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推动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监督,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多维度、全方位、广覆盖、一体式的社会治理新生态。

  (七)推动规范有序的安全防护体系

  1. 建立数据容灾备份机制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行同城备份,关键应用逐步向省灾备中心备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市外其他数据中心实行资源互换,实现异地灾备,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强化网络容灾,保障重要业务系统运行不中断,进一步提高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2. 严格信息安全防护制度

  进一步加强政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全市政务网络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设施,强化数据库审计、应用监控等,保障应用和数据安全。加强对公共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增强对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维护我市网络公共秩序。

  3. 落实信息安全保密责任

  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及时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强化安全保密意识,加强日常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相关主体责任;完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加强自主产品和技术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及关键业务系统优先采用国产软硬件产品。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电子政务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建设管理工作重大事项,统筹推进本地区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构建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联合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严格项目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对项目申报、论证、立项、建设、验收以及后续扩建、改建等各环节进行监管;严格依照规划要求,研究细化项目建设总体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强化电子政务项目前期论证审查、建设过程监督和建成验收评估。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将评估结果作为系统运维和后续建设投资的重要参考。加大对县区、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实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

  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科学制定年度预算,统筹建设经费支出,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电子政务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推动跨区域电子政务项目市县(区)共建、费用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上下联动发展合力;鼓励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积极探索公私合营的建设和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化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全方位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四)加强技术支撑

  在理顺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逐步对政府系统信息化工作队伍进行整合和优化。制订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强化信息化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引入第三方合作,在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工程监理、人员培训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技术优势互补。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加强电子政务培训交流。

  附件:电子政务建设重点项目

  附件

电子政务建设重点项目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