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高级法院、市一中院、北京金融法院、朝阳法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北京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首都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首善标准,压茬推出营商环境1.0版至8.0版改革。为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我们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两年来创新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向大家通报相关工作成效。
01.审判执行提质效
守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北京法院将“提质增效”作为第一要务,优化立、审、执全流程管理,着力实现审判执行质效的整体跃升。
一是深化前端预防与多元解纷,跑出纠纷化解“加速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市17家基层法院100%入驻区级综治中心,吸纳近200家调解组织、800名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推动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深化“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快速解决。加大立案阶段小额诉讼引导、分流力度,制定《小额诉讼程序指引》《小额诉讼程序告知书》。今年前三季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结案17.95万件,同比上升22.6%,平均审理用时仅19天。
二是完善审判机制建设,持续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为统一裁判尺度,北京法院针对商事案件推出15项办案规范,40件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明确同类案件处理标准。前三季度,全市法院上诉率与申诉申请再审率实现双下降,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全市法院审结案件87.27万件,法官人均结案329.5件,平均结案用时同比缩短16.6天,其中,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压缩至62.2天,有力保障经营主体高效解纷。
三是规范善意文明执行,搭建助企纾困“暖心桥”。审慎区分“失信”与“失能”,在保障胜诉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护暂时困难企业的经营能力。2024年以来,执结涉企案件29.9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546.38亿元,促成执行和解3.48万件。相关合同纠纷执行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相关科技公司执行案入选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02.产权保护固根基
增强经营主体市场信心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激励创新创造。服务保障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前三季度审结涉专利案件2113件。服务保障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审结涉数据产权、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案件6730件,其中涉“数据集合权益保护”“变身漫画特效”等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审结涉文创、老字号等案件17653件。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适用惩罚性赔偿最高判赔数额达到9891万元,形成警示恶意侵权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响应企业司法需求,组织走访企业336家,听取代表、委员及企业负责人意见860人次,深入了解经营主体急难愁盼。出台《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完成31项重点工作任务。在产权保护方面,与工商联建立协作机制,引入专家参与审判、执行全流程调解,助力企业纾困和信用修复,保障超10万名职工稳定就业。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严格涉企刑事司法标准,加强涉企行政案件司法审查,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依法善意文明执行保障企业胜诉权益,3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并通过司法建议、以案释法等方式,促进企业规范公司治理。
03.涉外审判促开放
打造商事争议解纷优选地
一是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审结涉外诉讼、仲裁司法审查、国际和区际司法协助等各类案件6000余件,标的额超600亿元,平等保护8000余家中外主体的合法权益,一批案例入选联合国贸法会入库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二是创新运行北京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积极引入7家专业化、市场化的权威解纷机构,推动形成公证、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特邀18名专家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其中外籍、港澳台调解员人数占61%,有效满足涉外、涉港澳台商事争议调解需求。
三是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司法审判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涉“一带一路”案件1000余件,涉及沿线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某电力公司诉某电站设备公司案”“某环保能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分别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调解、“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
四是全力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在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巡回办理各类仲裁司法审查和仲裁保全案件,营造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加强对仲裁的支持和监督,秉持尊重当事人仲裁意愿、尊重仲裁一裁终局的原则,2024年以来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3906件,96.1%的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依法维护了仲裁结果,促进提升我国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
04.破产审判助改革
有效维护市场良性发展
“办理破产”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北京服务”中由法院牵头的重点改革领域。自2018年起,北京法院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破产审判机制,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企业重整再生。
一是加强破产制度供给,提升破产审判质效。积极推动构建府院联动工作格局。在北京市发改委主导下,北京高院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21部门联合出台《深化破产制度改革若干措施》,在财产处置、信用修复等9个领域制定45项政策措施。着力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制定破产管理人名册编制及分级管理办法、加强破产审判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进一步健全破产办理工作规范。连续两年开展破产管理人考核,累计评选出20家优秀破产管理人,激励和督促破产管理人依法勤勉履职。推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财产处置较为简便的案件全面适用快审程序,实现市场主体的高效、有序退出。前三季度审结各类破产案件2575件。2024年审理的“方正财务公司破产清算案”获评“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二是加强企业纾困挽救,激活企业再生新动能。北京法院完善预重整、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关联企业实质合并重整等多元化挽救机制,成功审结新华联集团系列重整案,文投控股、东方园林等上市公司重整案,帮助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涅槃重生”。其中,全国首例保险公司重整案“易安财险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三是推进“执破融合”改革,依法有效盘活企业资产。全市法院加强执行、破产审判的密切协作,对长期执行不能的案件,及时转入破产程序,推动“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快速出清,“执破融合”改革获评2024年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实践案例”。
05.为民司法强服务
优化经营主体解纷体验
北京法院始终围绕市场主体司法需求,解决堵点、痛点,努力使经营主体的诉讼活动更顺畅、更便捷。
一是升级在线诉讼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接单即办。北京法院全面实现诉讼服务在线办理。2024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开具诉讼费电子票据150万张,案款电子票据44万张,线上立案率达到55.7%,电子送达率达到81.7%,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积极响应企业群众诉求,2024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响应基层治理主体司法服务需求31418个,严格落实接单即办、马上就办,联系法官到位率100%、法官回复率100%,回复满意率达95%以上。
二是开展全方位法治宣传,增强经营主体法律意识。两年来,全市法院开展专题普法活动350余场,现场受众2.5万余人。邀请企业走进法院参与旁听庭审、开放日活动,为企业提供近距离法治宣传服务。打造“京小槌”普法形象代言人,在官方新媒体账号“京法网事”上推出投融资、企业用工等普法作品120余个。围绕营商环境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70余场,有力提升了经营主体法律风险意识和全社会法治意识。
三是践行“如我在诉”,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2024年,由市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监测情况显示,企业和群众对全市法院的满意度稳步提升。今年,由世界银行发布的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北京法院涉及的“解决商业纠纷的公正性”以及“法院是否对商业构成障碍”两个评价点得分均为满分,在已开展企业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北京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改革,以更高标准、更优服务护航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李艳红副院长,您刚才在介绍破产审判部分提到了“构建府院联动工作格局”,请再展开介绍一下在营商环境工作中,北京法院在府院联动方面的工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
府院联动机制是北京法院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鲜明特色。
如在办理破产方面,北京法院依托“市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有效解决信息查询、财产处置、信用修复等堵点难点问题,显著提升破产审判质效。
还有,在金融审判中,我们聚焦服务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采用“专业调解组织+金融管理部门+专门法院”法治协同模式,有效预防和处置证券、信托等领域批量纠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北京金融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风险研判与法律问题会商机制,共同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
在各类案件办理中,我们定期梳理分析类型化案件中反映出的纠纷成因和共性问题,通过与有关政府部门座谈、制发司法建议等方式,助推完善社会治理。
可以说,北京法院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府院联动“北京模式”。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凝聚更强大的治理合力,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首都司法力量。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