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综述

  乡村法治建设不仅是我省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扬“六干”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将党建工作与农业农村法治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事前预防—事中体检—事后回访”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及时预防、发现、治理农业农村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全力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为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事前预防,筑牢合规基础省农业农村厅着力健全市场主体涉法风险前置防控机制,在总结绍兴、丽水两地法治服务先行经验基础上,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浙江省涉农主体生产经营“一业一册”法治服务指南》(以下简称《一业一册》)。该指南遵循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供面向农业农村领域18类生产经营主体的法治服务指南,通过清晰界定生产经营各环节合规要求,同步梳理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罚标准,并附典型案例解析,促进涉农主体提高法治意识,主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从源头减少违法风险,实现执法监管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

(二)坚持事中体检,彰显法治温度创新推行“预约式+智能化”法治服务模式,构建“需求响应-精准服务-问题解决”的事中服务闭环。一方面,组织以党员为骨干的农业执法服务小队,严格执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原则,涉农主体可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预约,执法人员按需提供远程咨询或上门法治“体检”,精准排查生产经营中的合规漏洞。另一方面,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农法千问”人工智能大模型,指导涉农主体在线进行“自检”,实时获取个性化经营建议。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15万人次,为涉农主体开展“预约式”法治指导服务6000余次,帮助解决解答涉法问题850余个,实现执法检查“减量不减效”。

(三)坚持事后回访,巩固执法成效全面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和常态化回访机制,在向涉事生产经营主体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行政合规指导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确违法违规行为整改举措与信用恢复路径,确保主体“知整改、会修复”。今年以来,全省共发送“三书”1700余份。同时,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开展常态化事后回访,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随访等方式,跟踪涉事主体整改进度,针对整改难点提供后续法治帮扶,避免“一次违法”影响长远发展。

  三、工作成效

  自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推行以来,全省农业农村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发生率同比下降17.7%,乡村营商环境满意度较上年明显提高。《一业一册》的相关做法在农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央广网、浙江农业农村、浙江法治等多个平台、公众号上宣传报道,累计收看200万余次。通过体系落地,累计为涉农主体减少因违法违规产生的经济损失近2千万元,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市场主体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四、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法治引领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的核心前提。始终将法治贯穿农业农村服务全过程,通过健全制度、规范流程、精准服务,把法治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为涉农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主体获得感与安全感。二是聚焦主体需求是提升法治服务效能的关键导向。从涉农主体生产经营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类型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法治服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服务直抵痛点、解决难点。三是健全闭环机制是实现长效治理的根本之策。构建“预防—服务—整改”全流程闭环管理,既注重源头风险防控,又强化过程服务与事后巩固,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营商环境优化常态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