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深化政务服务“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改革,优化“一门一窗”服务、强化“一网通办”支撑,着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完善应用场景
丰富“高效办成”主题事项
一是推进集成服务。围绕经营主体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两个全生命周期,梳理经营主体准入准营、招聘用工、纳税缴费、经营发展、工程建设、注销退出,以及个人出生、教育、就业、生活、置业、出行、就医、救助、养老、身后全周期重点事项,突出共性需求,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的相关联的多个事项集成融合为“一件事”,通过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提升办事便捷度。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在落实国家、省级“一件事”重点主题清单43项基础上,全市上线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扩大到180项,惠及企业和群众89万人次。自主建设的退役军人“一件事”主题,得到国办政务办肯定,作为典型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三是助力区域发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规模推进楚商回乡和返乡创业工作的部署要求,整合10个部门25个关联事项,在全省首创返乡创业集成办理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返乡创业者简化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不仅为“归雁经济”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有效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展服务功能
夯实“高效办成”信息支撑
一是筑牢网络根基。持续深化“多网合一”改革,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政务外网专线联通率达100%,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网络体系,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通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
二是深化数据应用。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1.8万条政务事项数据目录梳理,初步建成全市6大基础库、12类主题库;完成公安、民政、卫健、住新等24个部门699项国、省垂系统数据回落,归集224类电子证照240万余条数据,电子证照共享对外调用440万余次。同时,采集制作全市3270余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6000余枚电子印章,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充足数据支撑。
三是创新应用场景。打造房查证明“扫码亮码”自助即查、商品房网签备案“掌上办”、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等电子印章典型应用;上线政务服务数字门牌系统,创新集成“智能查找、精准引导、在线代办”等功能;设立“襄阳都市圈通办”专区,实现1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国家标准委《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发布,襄阳经验被吸纳其中。截至目前,襄阳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292万人,市级全程网办率为95.77%,县级全程网办率为88.06%。
建立闭环机制
优化“高效办成”诉求处置
一是整合热线资源。归并整合全市39条政务服务热线,将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诉求汇聚入襄阳市12345热线,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口受理”“一线应答”;制定接诉即办“接、转、办、督、评”全周期闭环管理工作规则,提升问题解决率、回访办结率、群众满意率。
二是强化应急联动。与110、119、120等紧急热线和水电气民生服务热线开展应急联动服务,实现“30分钟响应,2小时应急处理,24小时平台反馈”;建立大数据分析报送机制,每日分析研判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件,与宣传、政法、网信、司法、应急等部门共享“情指勤舆”信息,聚焦群众反映集中、可能诱发成为群体性或舆情的事件,运用大数据分析形成专报,为相关部门妥善处置风险、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试点打造范本。襄阳市12345热线诉求精准处置标准化建设作为国家试点,构建了覆盖热线服务全流程、全环节的标准体系,2025年6月通过国家标准委现场验收评估;该市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精准处置的改革探索,被国家标准委吸纳,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写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办理规范》成为全国范本。
推行免申即享
释放“高效办成”政策红利
一是统一标准。建立“政府主导、专业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市“免申即享”工作。对接湖北政务服务网和移动端APP,全面梳理汇聚国家、省、市、县现行有效的涉企政策文件,形成覆盖全面、要素完备的政策库,已上线包括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才扶持、营商环境等方面882条政策文件。
二是统一流程。将惠企政策进行标准化、标签化、结构化梳理拆解,逐项“最小颗粒化”编制指南,同步发布配套文字、图片解读,确保企业“看得懂”。通过信息抓取、智能匹配等信息化手段,将“线下层层申报”精简为数据比对、提交拨付2个环节。
三是统一数据。通过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联合惩戒平台、12345热线、数据共享平台的企业信息数据,建立企业数据库。运用“数公基”海量数据富矿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形成政策和企业“双向画像”,提升政策信息与企业匹配的全面性和精准度。2024年,兑现各类惠企资金24.4亿元,5000余家经营主体直接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