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肇庆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肇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暨“代表·局长面对面”交流会,组织市人大代表与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问询,紧扣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痛点堵点,以问促改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不断升级优化。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程,以“肇庆服务、天天进步”为引领,创新“双容双承诺”“全肇办”等模式,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市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2023年制定出台《肇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于今年修订完善,通过专项监督、代表遍访等,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此次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千企大调查”梳理政策落实、政务服务、执法监管、干部作风等多类核心问题,确保问询精准发力。
聚焦政策落实:问出实效,答出保障
政策的吸引力、公平性与落地实效,是企业关注的核心焦点,既涵盖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基础需求,也包括创新支撑等发展诉求。
市人大代表朱增余率先发问:“如何提升政策吸引力、公平性和便利性,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同时,企业反映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用地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下一步将如何破解?”
市发改局负责人回应,将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匹配政策供给;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维护政策公平性;多渠道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政策便利性。该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会同各地各有关单位,聚焦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小切口的改革,强化涉企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提升涉企政策的吸引力、公平性和便利性。”
市人大代表苏农聚焦科创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融资痛点发问:“如何以知识产权破解融资难题?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助推产业创新?”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回应,将联合多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金融新产品,简化质押融资流程,推出技术入股贷、地理标志贷等模式,破解知识产权融资难题。
在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制度体系,印发相关规划与方案;出台扶持政策,推进重点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强化交易运用,建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优化服务体系,设商标业务受理窗口与培育指导站,畅通维权渠道。
市人大代表李子骞针对“千企大调查”显示的“缺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制约企业科创”问题发问:“如何增强政策实效,助力企业强链融链?如何发挥科创平台对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的支撑作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回应,将从精准送策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化政银企协同三方面提效,加强中小微企业申报辅导,依托相关创新中心推进数字化项目,鼓励适配信贷产品并优化金融机制。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补充:“将立足区域产业,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实验室能级,搭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健全成果转化体系,推广特色合作模式加速技术落地。”
聚焦政务服务:问出便利,答出效率
政务服务的便捷度直接影响企业办事体验,从材料简化、流程优化到政策宣传,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办事效率息息相关。
针对企业反映办理经营许可证存在申报材料复杂、线上指南繁琐、系统卡顿退件率高,且政策宣传不足、知晓度低、中小微企业需求受忽视,市人大代表蔡光辉询问:“如何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以简化办事流程材料,以及如何强化政策宣传,解决企业信息渠道单一问题?”
市政务和数据局负责人回应,已针对企业堵点制定32 条优化举措,如标准化梳理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形成统一规范与指南,压缩自由裁量权;数据化打通部门壁垒,推动 “高效办成一件事” 改革,共享电子证照印章,减少重复材料;智能化提升审批效率,探索AI预审材料并推行 “秒批秒办”;一体化优化办事体验,构建多元办理模式并设“广办专区”;透明化强化政策宣传,设政企联动点多渠道传信息,畅通诉求渠道并建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听得到、有人跟、能解决”。
聚焦执法监管:问出规范,答出温度
规范公正的执法监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市人大代表蔡大经提问:“部分企业反映行政执法存在多头检查、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根源何在?将采取哪些措施短期内规范执法行为?”
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问题根源在于执法人员服务意识不足、部门监督缺位、执法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已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选聘33名行政执法监督员,设立12个企业监督联系点;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公布1452 项行政检查清单,实施1064项免罚事项;同时,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发出监督建议书与工作提醒函,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市人大代表庞东英针对市场环境问题发问:“如何整改招投标不透明、不公平问题,确保放宽市场准入政策落地,强化公平竞争审查?”
市发改局负责人回应:“将健全招投标联动监管机制,升级综合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预警围串标行为,探索评审与定标环节分离,约束专家自由裁量权。”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补充道:“已实现企业开办网上率98% 以上,推行‘一证多址’‘守信承诺许可’等改革,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隐性壁垒,强化政策起草阶段公平竞争审查,对违规政策 ‘零容忍’。”
聚焦干部作风:问出担当,答出导向
优质营商环境离不开过硬的干部作风保障。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弱化、靠前服务不到位、漠视企业诉求,延误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市人大代表梁戈飞询问:“相关职能部门如何纠正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偏差与担当执行弱化问题?”
市发改局负责人表示,将从正面引导和反面监督两个维度着力:一方面强化正面引导,公布2024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案例并广泛宣传,后续将联合相关部门表扬主动服务、担当作为的典型单位和个人,树立鲜明导向;另一方面强化反面监督,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次投诉的服务不到位情况实施专项督办挂牌销号,将涉企投诉办理情况纳入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形成刚性约束,通过正反结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凝聚共识促整改
锚定目标再发力
专题询问中,一问一答直指问题,一策一措回应期盼。代表们精准发问、刨根问底,部门负责人坦诚作答、明确举措,形成了“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监督闭环。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兴文表示,市政府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切实扛起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把企业诉求作为工作导向,全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庆良在小结中指出,此次专题询问中,7位市人大代表提问精准务实,各部门回应诚恳具体,达到了找准问题、凝聚共识的预期效果。他强调,下一步,要提高思想认识,以紧迫感抓实营商环境建设,将肇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跨部门协调、执法规范、要素保障、干部作风、创新支撑、关键环节攻坚等重点,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凝聚政企民各方力量,市政府落实主体责任、人大强化监督、代表做好桥梁、市民积极参与,共同打造“肇庆服务”金字招牌。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问效,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共同为肇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