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举办。发布会上,海淀区商务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综保区管理处、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别介绍5年来“两区”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海淀区商务局局长罗飞介绍,5年来海淀区不断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两区”建设多项关键数据位居全市前列,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海淀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截至2025年8月,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落地出库项目2097个,外资项目入库、出库数量均位列全市首位。
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见效
5年来,海淀区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见效,21项已推广至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或全国,共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9项向全市复制推广。同时,海淀区以政策精准发力推动优化创新生态,102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完成28项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权。在此基础上,2025年海淀区惠企政策进一步升级,已陆续发布10余个涉及产业、金融、国际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文件。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作为首都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双轮驱动战略为核心,在高质量开放平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已构建起由企业加速驿站、“人才E+”工作站、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离岸贸易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科技服务体系。海淀组团着力打造“数智自贸”“创新自贸”特色开发品牌,开展“自贸会客厅”系列沙龙,建立重点外资企业服务群,招募创新发展投资伙伴,招商渠道进一步拓宽。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海淀区经济基础雄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连续四年全市第一,位列“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之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3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占全市40%以上。海淀区持续推动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全链条开放,人工智能领域现有企业1900余家,备案大模型全市占比66%,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上榜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率先落地全市首批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医药健康领域,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产业,建设“北京市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培育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多个孵化及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业领域,2024年,海淀区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总营收2448亿元,占全市31.2%。当前,海淀区正积极构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淀区深入推进人才、资金、数据、商品四大要素全环节改革,取得多项全国、全市首创成果。人才要素方面,海淀区深入实施“海英计划”,人才资源总量超200万人,全市占比约1/4,两院院士646人,全国占比35.8%。数据要素方面,全国首个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在海淀揭牌成立,制定全市自贸区第一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成立数据跨境服务站,目前已有9个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资金要素方面,发布规模达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基金总规模增至200亿元。规划总规模300亿元的全国首批首支央企创业投资母基金落地海淀,君联资本启动发行全国首批、北京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券。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260家,居全国地级市(区)首位。商品要素方面,中关村海关持续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深入推进各项便捷措施和优惠政策。
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始终排名第一
海淀区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始终排名第一。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志强介绍,海淀区持续优化涉企服务,让企业办事更“省心”,深化“区块链”应用,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全程“零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11类场景共93项案例落地见效,餐饮企业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0%;截至2025年8月,海淀区科技型企业存量13.73万户,居全市第一。
知识产权方面,海淀区率先发行北京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市第一;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设立全市首个区级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庭,成立全市首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联盟;截至2024年底,全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9.9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 PCT专利申请量2024年达5636件,稳居全市首位。
标准创新方面,海淀区发布全市首个区级层面全方位标准化支持政策,区内单位主导创制标准13145项,占全市42.5%;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305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多个前沿新兴领域。与此同时,海淀区着力提升综合监管效能,高效推动市场监管数据汇集,全力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推进非现场监管创新,让企业经营发展更“安心”。
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史梁表示,5年来,海淀公安分局紧扣“两区”建设目标,出台《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扬帆·海境”十条出入境便利措施》等一系列举措,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健全警企联络机制,开通24小时企业服务专线,建成3个驻企警务工作站,实现“四近”护企服务,兑现“四到”助企承诺。深化法治公安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商业信誉保护力度,全方位推进网上平安海淀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警耀华熙”数智警务综合应用场景,实现12类企业、个人事项自助办理,实现14项户政业务“全程网办”,并推出学生出入境证件延时办理专场。发布“扬帆·海境”十条出入境便利措施,为企业提供港澳商务备案、人才签注直通办理等出入境便利服务,确保企业人员快速便捷出境,平均办理时间较常规缩短60%至80%,同时提供高效签证签发便利及紧急入境保障,累计服务各领域中外籍人士4000余人。
中关村综保区构建开放创新高地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综保区管理处副处长汪洋介绍,中关村综保区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首个应用数智监管模式的综合保税区,正以崭新的姿态打造面向全球、开放融合的创新战略枢纽。目前,园区一期12万平方米创新研发主楼、超洁净查验平台、特殊物品查验平台、保税仓库等关键基础设施已落成,正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夯实“保税研发”特色功能基础。
运营方面,中关村综保区构建“1+5+N”园区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找资金、找服务、找政策、找信息、找伙伴服务,享受综保区保税、免税、退税政策支持,为企业科技出海全程护航。此外,中关村综保区作为新落成园区,对开展“保税研发”企业给予空间租金优惠,为企业聚合千套高品质国际人才公寓及教育、医疗、出行资源。
海淀区“两区”建设将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政策优势,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效能、全面释放创新驱动潜能、全面增强开放发展质效,以更积极的开放姿态、更务实的创新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全力打造“最具投资价值之城”,为谱写北京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