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审批效率成为影响营商环境的关键变量。此前,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审批、入河排污口审批实行“各自为政”的分散模式,给企业办事带来两大突出困扰:

  流程碎片化,耗时费力。企业需依次向水生态、行政审批等多个部门提交申请,3项审批流程最长耗时达125天,多环节衔接导致“多头跑、反复报”,严重影响项目落地进度;

  材料重复化,负担沉重。企业在办理不同审批时,需重复提交项目选址、污染治理方案等共性材料,部分数据重复填报率超60%,既增加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也造成行政资源浪费。

  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为破解审批堵点提供政策遵循。作为方城县生态环境系统“三审合一”改革的首家试点企业,河南铂昊新材料有限公司于8月1日在方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完成实地专家评审。该县以此次试点为契机,结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三审合一”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逐步构建“一次受理、并联评审、同步审批、一证准营”的新型审批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题。

  全链条改革的实践路径——流程再造+监管衔接,构建高效审批体系

  (一)流程再造:从“串联审批”到“并联集成”

  打破传统“先环评、再排污许可、最后入河排污口审批”的线性流程,重构“三审同步推进”机制,实现审批流程“瘦身提速”:

  分阶段整合,避免“批后再补”: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纳入环评文件编制环节,同时把排污许可证申领要求嵌入环评批复内容,企业在环评阶段即可同步完成排污许可事项申报、入河口设置论证,彻底改变以往“一项审批完成后再补另一项材料”的被动局面,实现审批环节无缝衔接;

  限时并联审批,简化受理流程:建立“一套申请材料、一个审批窗口、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的受理模式。明确“多审合一”改革以项目单位自愿参与为原则,不强制要求;在承诺时限内,审批部门同步作出环评审批、入河排污口审批及排污许可证核发决定,最终向企业一次性出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入河排污口批复文件和排污许可证,实现“多事一办、一次办好”。

  (二)监管衔接:从“审批脱节”到“审管联动”

  为避免“重审批、轻监管”,建立“审批-监管-执法”闭环机制,确保改革既提效又保质量:

  审批信息实时推送,打通信息壁垒:审批完成后1个工作日内,将企业污染排放限值、入河口位置、许可事项等关键信息精准推送至县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实现“审批端”与“监管端”信息实时共享,为后续监管提供清晰依据;

  联合监管检查,强化过程管控:执法部门将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入河口排放达标情况纳入“双随机”检查重点,对未落实环评要求、违规排放等行为,同步启动整改督办,确保企业严格按审批要求开展生产;

  信用联合惩戒,压实企业责任:将企业审批承诺履行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对失信企业限制其参与审批简化流程,通过信用约束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守住生态环保底线。

  改革落地见实效——效率提升、负担减轻、监管精准

  (一)审批效率显著提速,项目落地“加速度”

  改革后,3项审批总时限从最长125天大幅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压缩率高达88%。从办事流程看,改革前企业需往返审批窗口3次、提交3套材料;改革后仅需提交1套材料,跑1次窗口即可,部分事项甚至实现“零跑腿”,大幅缩短项目从审批到投产的周期,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宝贵时间。

  (二)企业负担持续减轻,营商环境“再优化”

  改革直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办理生态环境审批的“跑腿次数”减少70%以上,材料提交量减少70%以上,制度性交易成本平均降低30%。此前企业需分别对接2个部门办理相关审批,如今通过“一个窗口全搞定”,节省的时间可让项目提前3个多月开工投产,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三)生态监管精准性增强,环保底线“守得牢”

  通过“三审合一”改革,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排污许可的排放限值、入河排污口的管控要求实现“三同步落地”,避免因审批衔接漏洞导致环保风险。截至目前,需2025年提交的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率达100%,未再出现因审批脱节引发的污染问题,实现“效率提升”与“生态保护”双赢。

  改革成功的关键逻辑——以问题为导向,以协同为支撑

  (一)问题导向是改革的根本起点

  “三审合一”改革的核心在于直击企业“多头跑、重复报”的痛点,通过流程重构打破部门壁垒、简化办事环节。这一实践证明,只有从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办事堵点难点精准发力,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见效,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数据共享是改革的技术支撑

  政务数据共享库的建立,从根源上解决了“材料重复提交”的问题,实现审批材料“一次填报、多端复用”。这表明,信息化手段是打破审批碎片化、提升行政效率的核心工具,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三线一单”数据、环境监测数据与审批系统深度融合,以数据赋能审批智能化。

  (三)审管联动是改革的质量保障

  改革在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通过“审批-监管-执法”闭环机制强化后续监管,有效避免“一放就乱”。这启示我们,“放管服”改革需坚持“放管结合、管服并重”,在简化流程的同时守住监管底线,确保“效率提升不降低标准、流程简化不放松监管”。

  (四)上下协同是改革的推进关键

  “三审合一”改革需省级层面统筹制定统一标准,市级层面细化实施细则,区县层面落实窗口服务与执行落地,形成“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协同推进模式。这种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机制,为跨部门、跨层级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路径。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