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现状
近年来,区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北京服务”战略部署及区委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聚焦企业关切,系统集成“回应关切、减少检查、提升效率、规范执法、靠前服务、接受监督”六个维度改革举措,创新构建“六个一”工作闭环,在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一张清单”实现无事不扰
坚持PM2.5达标与企业绿色发展并重,将市级考核指标细化为“含绿量”企业评价指标,同步纳入正面清单动态管理,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企业减负双赢。制定并动态更新《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实施“非必要不打扰”。建立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管规则,对高、中、低风险企业实行“红、黄、绿”差异化监管,低风险企业原则上只开展非现场检查。将餐饮选址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已完成全区3237家餐饮选址引导清单编制工作(含2495家既有餐饮、742家潜在开设餐饮企业商铺)。
(二)“一支队伍”力避多头检查
整合固定源、移动源、专项执法任务,制定《年度综合执法清单》,实现“一支队伍、一次进门、全面体检”,加大非现场执法力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2025年共检查企业4553家次,非现场检查占比73.02%。建立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查”机制,联合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减少企业迎检时间。严格实行年度执法计划备案制度,除突发事件外,未列入计划的检查一律不得开展,坚决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深化“三监联动”机制(监测发动—执法跟进—评估反馈),每周形成问题线索周报,对在线超标、群众集中投诉点位优先派单,其余企业延后或取消现场检查。
(三)“一网通办”跑出审批加速度
整合环评审批流程,实现“一审一核、即审即办”,法定60个工作日的报告书审批压缩至29个工作日以内,法定30个工作日的报告表审批压缩至14个工作日以内,,效率提升超50%。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开通灾后重建、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全程代办,节约项目审批时间。推广“两证合一”、电子批复、延时服务、周末不打烊等便民举措,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100%,企业办事“零跑动”成常态。
(四)“一把尺子”彰显执法温度
严格执行《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首违不罚”,2025年对21起轻微违法案件免于处罚141万元。推行“生态损害赔偿+合规整改”替代修复模式,引导企业主动纠错,对符合条件涉案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替代修复。建立行政处罚公示信息制度,明确“谁处罚、谁公示”责任,实现阳光执法。
(五)“一包定制”提供精准服务
构建“绿色服务包”,围绕企业环保痛点提供“一企一策”体检报告,已为148家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措施412项。打造“一个指挥中心+三个教育基地”企业环保开放平台,累计开展现场教学、实操培训32场,培训企业环保志愿者1200人次。组织环保专家“上门办”,深入重点商圈开展现场咨询22次,解决餐饮企业油烟、噪声等难题64个,企业环保治理能力有效增强。
(六)“一体多维”评议倒逼服务升级
建立“现场+电话+网络”三位一体满意度评价机制,随机回访企业,收集意见建议。探索绿色信用分级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信贷、招投标、专项资金挂钩,积极为企业投融资搭设便捷通道。坚持“7×24小时”响应,2025年上半年受理工单439件,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均保持100%。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清单动态更新与风险预警滞后
现有的风险分级标准未能充分反映企业实际风险变化,不同部门执行标准存在差异,影响精准监管和正面清单更新的基础。对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更新依赖人工或碎片化数据,实时性、自动化程度不够,难以及时响应企业运营变化带来的风险。餐饮等特定敏感行业的选址缺乏全域性、前瞻性的规划和引导清单,导致后续监管压力大。
(二)非现场执法能力与数据壁垒并存
非现场检查占比虽高,但问题发现率仍依赖人工看数据、看视频进行研判,视频监控盲区、监测设备误差导致线索漏判,缺乏高效的智能算法支持,线上发现的问题线索,其真实性核实、证据固定与后续执法程序衔接不够顺畅高效,影响执法效能。各类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系统分散建设,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归集不全、共享不畅,“看得到数据”但“用不好数据”。
(三)多头检查干扰和电子化溯源不足
同一企业存在接受多部门多头检查、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现象,企业疲于应对,正常经营受干扰。现场检查的流程、标准可能存在执行不一致情况,且检查记录未能全面电子化留痕,导致追溯难。
(四)精准服务覆盖精度与深度不足
普法宣传精准度不足,现有普法宣传内容泛化、方式单一,未能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如小微、新办、重点行业)的差异化需求,企业“知法、懂法”程度不够深。守法企业在融资、政策扶持、声誉等方面获得的实质性便利和激励不够明显、缺乏吸引力。“监管”与“服务”存在一定割裂,检查与普法、处罚与帮扶结合不够紧密。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提升风险防控精准度
完善企业环境风险分级标准,动态更新正面清单,对低风险企业进一步放宽非现场检查比例,缩减非必要的现场打扰;对高风险企业强化“靶向监管”的频次和深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违法风险,实现风险精准防控,推动监管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年底前完成餐饮选址清单编制,建立清单动态评估和更新机制,实现全域覆盖。
(二)打破数据孤岛,强化非现场执法支撑
强化非现场执法力度,整合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数据资源,打造统一智能监控指挥平台。建立非现场线索处置闭环流程,确保线上识别与线下执法高效联动,持续提升非现场执法问题发现率,以科技手段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三)规范检查流程,严格控制涉企干扰
严格执行“一码检查”制度,强制要求所有涉企现场检查,必须通过该系统生成唯一检查码,做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留痕、全程可追溯”,从源头杜绝随意执法、重复检查,并实现检查全程数字化留痕。
(四)推动服务下沉扩容,激活企业主体内生动力
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和行业特点的定制化普法工具包(微视频、案例集、小程序),并在日常监管和“一码检查”推送中精准送达,将普法环节嵌入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全流程,实施“伴随式”精准普法。深化“信用+执法+金融”联动,推动将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授信依据。推广“监管+服务”融合模式,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中既要执法也要做“企业环保顾问”,主动了解需求,提供合规指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环境保障。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