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与制度创新举措,涵盖招标投标、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以下是部分亮点:
一、招标投标领域
合肥市:
“人工智能+”打破招投标堵点难点
全国首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青天大模型”,建设招标文件合规质检、投标文件雷达监测、AI“类人”评审、穿透式监管四大场景“人工智能+”应用,打破招标、投标、评标及日常监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创新应用AI“类人”评审。针对评标专家倾向性打分等问题,制定实施《AI“类人”评审开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电梯采购类项目为切口,构建AI评审体系。通过人工与AI协作评审、验证优化,确保AI评审公正稳定。2025年3月12日,全国首个采用AI“类人”评审项目开标以来,已完成54个“手拉手”AI评审项目,评审时间由3.5小时缩短至15分钟,有力保障评标环节公平公正。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串通投标整治。建立人工智能模型,从多模态图文和深层次语义实时监测投标文件,核查施工组织、供货安装方案等内容、语义、风格、雷同性、一致性问题。提高串通投标等问题线索的预警发现能力,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以来,查实招标文件雷同、同错等问题线索15条,涉及的36家企业被予以行政处理。累计监测1209个项目、4.1万份投标文件,发现238条涉嫌串通投标线索,查实40件,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科技加持精准破除交易壁垒。2025年3月21日,合肥市推出“招标文件合规质检”统一平台,在市、县(区)、开发区交易文件自检的基础上,编制使用指南及操作手册,为全省16个地市开通账号,召开演示应用会议,建立使用、反馈、调优的闭环应用机制,为全省招标文件合规质检贡献合肥力量。已累计检测招标文件2500余个,发现设置资质条件与项目建设内容不匹配、设置过高资质条件等问题200余个,合规性检测准确率达100%。
二、政府采购领域
合肥市:
先行推进合作创新采购工作
在前期出台市级实施方案基础上,经过项目征集、梳理、遴选等程序,筛选出符合采用合作创新采购方式的备选项目。今年5月,合肥市首个合作创新采购项目-市四院“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项目在安徽省政府采购网正式发布采购意向,引发《中国政府采购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吸引武汉等城市前来调研交流。该案例被财政部纳入首批合作创新采购项目推广案例。同时,加强全新政府采购方式的政策宣传与解读,联合合肥市场景公司广泛征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信息,已发布《关于开展合肥市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项目征集的通知》,已于6月底前完成新一轮项目征集工作。
三、获得金融服务领域
黄山市:
黄山市以绿色金融助力生态发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绿色制造、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截至2025年3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30.77亿元,贷款增速74.14%,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8.15%。
坚持系统推进,趟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崭新路径”。指导金融机构健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地方标准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出台《黄山市绿色金融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作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工作的政策指南。率先出台全国首部VEP收益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印发全省首部绿色金融特色支行规范性文件。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评定,修订并印发《黄山市金融机构“两山”银行及“两山”网点评定方案》。编制《黄山市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清单》,组织开展全市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并汇编成册,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产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加大信贷投放,激活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利用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绿色产融对接。用足用好“村落徽州”、EOD、VEP三把“绿色钥匙”,守护生态高颜值,推动生态高价值,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截止2025年3月末,村落徽州已获审批项目21个,累计授信100.8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2.59亿元。全域开展EOD项目复制推广行动,各区县均有至少1个EOD项目,其中5个已入省级库、1个已入国家库,累计授信93.95亿,累计投放20.51亿元。落地全国首单VEP绿色金融项目贷款,成功获批农发行黄山市分行3.1亿元贷款,累计投放1.83亿元,第二单VEP项目获批国开行2.7亿元贷款。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最优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现实需求,提供特制化产品和服务。全市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创新,农业发展银行黄山市分行落地全国首笔“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收益权质押贷款”;今年4月我市发放了全省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有序推进林业碳票交易,探索“碳票+”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熟路径,成功打造出“镇景村”绿色金融模式,农发行黄山市分行落地全国首单绿色交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长期贷款6亿元。
四、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
合肥市:
推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电子化管理
合肥市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台于2024年10月正式上线,迅速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全部覆盖,平台管理持续规范化。自平台上线以来,施工单位告别繁琐的线下奔波,审核与办理时间大幅缩短50%以上,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线上监管、预警模块的同步运行也颠覆了传统粗放式监管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的转变。
五、涉企监管执法领域
芜湖市:
试点涉企行政执法“综合查一次”改革
2024年5月,芜湖市启动“综合查一次”改革。2025年1月,被确定为安徽省该改革唯一试点城市。改革聚焦“减少检查次数、提升执法质效、提高企业满意度”目标,通过“机制重构、流程再造、数字赋能”,推动执法检查从单一查向联合查、随意查向规范查、全覆盖向精准查、重管理向重服务“四个转变”,旨在破解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整体统筹,构建联合执法机制。一是高位推动与制度保障,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周报告+双周调度+月督导”机制,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重点工作;出台《芜湖市“综合查一次”管理办法》《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文件,编制工作手册,形成“总指南+路线图+工具书”体系。二是跨部门协同整合,按“三相一就”(对象相同、方式相似、时长相近、联合部门就牵头单位)原则,整合涉企检查事项,发布4批联查清单,将2284个单部门事项整合为695个多部门联查场景,整合率达69.57%;同步开展专项整治,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乱检查等问题。
数字赋能,实现全程追溯监管。一是“检查码”闭环管理。开发“执法e站”平台,实行“亮码入企”,检查前5个工作日由牵头单位通过系统发起任务,明确时间、对象及事项;企业扫码可知信息,可通过“皖企通”评价,形成“任务发起-亮码检查-评价反馈”闭环。二是智能管控与监督。系统自动校验检查频次,7天内仅允许1次计划内检查,阻断超频任务;融合12345热线建立“云督办”模块,实时监测数据,对7天内超2次或30天内超3次检查自动预警,一键督办提升监督质效。
分级施策,优化监管与服务。一是分级分类监管。对17万家企业按经营状态、信用等赋分画像,“白名单”企业无事不扰,“重点监管对象库”企业强化监督;在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开展非现场监管,减少现场检查干扰。二是规范与协同并重。制定涉企检查负面清单,严禁无权检查、随意检查等6类行为;推进“综合查一次”与“双随机、一公开”“一业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建立“三员”(执法协调监督专员、数据共享专员、企业执法协同专员)协同机制,畅通政企沟通。
安徽省通过前述领域的改革创新,在提升政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智慧监管、绿色金融和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企业带来便利,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安徽样本”。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