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步履铿锵。从2019年8月正式挂牌至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走过六个春秋。六年来,这片扎根八桂大地的开放热土,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引领,形成了21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76项为全国首创,让高水平开放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硕果。

  值此六周年之际,广西自贸试验区特别推出系列专栏内容,透过一些具有广西特色的全国首创案例,展现广西自贸试验区在促进5个自由便利(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1个安全有序流动(数据)方面的生动实践。这些案例不仅是改革成效的缩影,更是未来深化创新的基石。

  促进贸易自由便利篇

  1.集装箱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集成改革

  钦州港片区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门到门”服务,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实现信息全流程共享、物流全程跟踪与成本全周期管控。通过精简环节与单证、优化系统流程及推动服务“阳光化”,累计减少28个人工环节和33份纸质单证,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超50%,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0%,中介服务收费下降25%。海铁联运班列覆盖西部10省份,显著提升口岸效能和区域物流协同水平。

  2.出口跨境电商商品海关监管与铁路安检平行作业改革

  为畅通跨境电商商品铁路出口通道,南宁综合保税区创新实施海关监管与铁路安检“平行作业”改革。通过整合监管场所设施,双方协同制定跨境电商铁路运输“负面清单”,实现海关查验与铁路安检在同场地同步进行。改革后,货物无需在铁路港重复安检,境内流程缩短0.5天,每柜节省费用约600元,减少了多次装卸和短驳环节,显著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与竞争力,为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新路径。

  3.创新陆路边境口岸“保税物流+锂电池”监管模式

  为优化锂电池等“新三样”商品出口条件,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推动友谊关海关建成危险品指定监管仓库,使该口岸成为全国陆路边境首个具备锂电池进出口监管资质的口岸。首创“保税物流+锂电池”监管体系,该模式整合监管资源,优化查验流程,依托新建监管仓实现在口岸区内完成机检与快速验放,重点凭“危包证”核验货物信息,显著减少验核项目与时间。2024年,经友谊关出口的“新三样”产品货值同比增长15.9%。企业平均每车节省运费约500元,通关缩短2小时,有效支撑了锂电池产业链在边境地区的集聚与发展,为陆路口岸危险品监管提供了实践范例。

  4.创新实施中越跨境快递物流服务业标准输出

  为破解中越跨境快递标准差异导致的退货难、效率低等问题,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中越跨境快递物流服务业标准输出体系。该体系以中国快递业标准为基础,制定了涵盖入仓、出仓及越南端配送的三项团体标准,实现跨境物流关键环节标准化。通过中越物流企业协同实施,建立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服务质量。试点企业分拣量由5000票/日提升至1.5万票,容错率降至万分之一,运营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

  5.“一单到底”中越跨境物流新模式

  为解决跨境物流流程繁琐、时效慢、成本高等问题,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崇左片区联合中通快运,创新中越跨境“一单到底”物流模式。该模式通过一张双语面单、一个单号覆盖全程,实现“一次托运、一单直达”,并构建全程可视化追踪系统,打通国内外物流信息。实施后,南宁发往河内的快递12小时可达,效率提升25%,成本降低25%,业务月均增长超120%,显著提升跨境物流体验与效率。

  6.进口非疫区水洗羽毛羽绒分段监管快速通关新模式

  为支持羽绒产业升级并保障国门生物安全,南宁海关在钦州港片区创新实施进口非疫区水洗羽毛羽绒“分段监管、快速通关”模式。该模式通过进境口岸与目的地海关联动监管,将原需经外省口岸辗转输入的流程,改为由钦州港直接进口并快速转运至企业。首票泰国进口货物实现40分钟完成口岸检查、4小时运抵目的地、1日内办结所有手续,整体通关效率提升70%,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助推广西羽绒产业集聚发展。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